晋南十日行之天台庵——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建筑之一

作者:ww9981 显示图片

唐代古建四大花旦之@天台庵  






       @天台庵  正殿
@天台庵  (第三批国保)

时代:唐晚期

地址:@平顺  县城北25公里实会乡王曲村

门票:20元,正常参观。询问村中看护人,请他来开门参观。

交通:不便利,距离原起寺4公里,步行1个多小时,建议包车前往往返30~40元。





       @天台庵  位于@平顺  县城@东北  25公里处的坛形孤山上,东傍山谷、西@临漳  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是@中国  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  宗”的庵院,同时它也是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建筑在村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距地平高8余米,坛东西宽15米,南北长26米,面积390平方米。





        省保碑





         大殿依其形制、结构和制作手法,推为唐代遗构,没有明确的断代证据。





       正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  基上,平面正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7.05米,进深三间四椽,总进深7.03米。明间较大,次间仅及明间之半,为我国现存早期建筑中所罕见。台基片石砌,片石不规整,台基无月台。佛殿檐下四周普通式(平台式)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





       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





         柱础覆盆式,柱头卷杀和缓。柱间施阑额,无普拍枋,阑额不出头,栌斗直接安放在柱头上。








         柱上斗栱简练,自栌斗口外出华栱一跳,用足材栱,跳头上横施替木承撩檐槫,无令栱与耍头之设。宋《营造法式》谓之“斗口跳”,是国内较罕见的实例。壁内施两道单材柱头枋,枋间用小斗承托。






 


         柱头方表面柱头部位刻出泥道重栱,各面柱头铺作之慢栱栱身甚长,形制古朴。





       华栱为四椽栿伸至檐外制成,斗栱梁架构为一体。





        柱头枋两层,上置压槽枋一道。





        斗口跳侧视





       补间斗栱仅设于正面当心间,亦为斗口跳,但用单材。斗口内承柱头枋,枋上隐刻横栱,无华栱,出麻叶形耍头一材。






       山面及北立面明间无补间斗栱(无斗口跳),仅于上层柱头方上隐刻一斗三升斗栱。





        转角处出角华栱一跳,压在大角梁之下。栱身较长,栱枋用材规格不一,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略同。





        转角铺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单材。





       殿顶圆椽铺钉,椽头另加飞椽,椽头和飞头均有明显卷杀,圆和适度。





         屋面筒板瓦覆盖,花边瓦滴水,勾头上饰以花瓣,仍是宋金规制。





         脊兽黄绿色琉璃制成,此殿的琉璃鸱吻虽为元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





       殿身结构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梁。现存的几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为后世所补加。平梁(二椽栿)上施驼峰加蜀柱承托横栱,栱上施替木承托脊椽。

       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 纵向稳定性。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山面斗拱柱头铺作里转出一跳,华拱承托丁栿。





         角部45°递角梁。





       @天台庵  大殿规模不大,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现存的柱子为后世所加),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





       @天台庵  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这几根柱子就是不同时期修缮时留下的,所以形制不同。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门簪四枚,中间两枚梅花形,两端为方形,今最右边一枚方形门簪缺失。

       @天台庵  是1956年@山西  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它除了一座正殿,并没有其他建筑。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对@天台庵  的定位因此是“年代待定,初步定为晚唐”。也有的书中写为“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结束的那一年。在@山西  民间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说是在@天台庵  中曾发现墨书“唐末天佑四年”的字样,只是后来不了了之。目前公认的断代为唐末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





       @天台庵  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殿内塑像无存。


       @天台庵  正殿内原置有泥塑,于1943~1944年解放区的破坏迷信活动中被砸碎。据当地老年人讲,@天台庵  正殿中塑像为“十二美女”。此“十二美女” 应是佛殿中十二圆觉塑像的百姓口语称谓。圆觉,有“圆满的觉悟”之含义,所谓“修行得道,功德圆满”。其实就是指要断绝一切烦恼妄念,对世间一切事理 大彻@大悟  ,方能往身清净佛国,即身成佛。现存@长子县  法兴寺宋代十二圆觉像最为精绝,塑像皆为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面相俊秀,神态自然,颇富生活气息。






       唐碑一通,由于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已经风化,混漫不清,无法看清上面的文字,可惜了要不然就能找到@天台庵  修建的确切年代了。





       @天台庵  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  宗”的庵院。隋唐时期,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为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岂页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  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浙江  @天台  山,故以“@天台  ”为宗名。





         @天台  宗创立后,各地纷纷建起了@天台  宗的寺庙、庵院。 





       @天台庵  虽然在@平顺  县,但是地理位置离@潞城  比较近,所以建议从此地去比较合适。 @长治  市到@潞城  有很多的汽车,13路公交车当然是最便宜的了,行程为1小时左右,从@潞城  有公共汽车前往辛安庄,全天流水发车,20分钟一趟。末班车会开至实会,并在那里住宿,次日早返回,票价3元。从辛安庄向北有一条土路在河对岸,这边新修了一条柏油路,4千米即到@天台庵  。


        唐代木建筑四大花旦





         建筑年代最早的木建筑——南禅寺大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内有唐代彩塑





         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木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殿内有唐代彩塑





       @龙泉  之神“广仁王”的庙宇(非宗教寺庙)——广仁王庙(唐文宗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





       @中国  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  宗”的庵院——@天台庵  (唐末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


注:庵(菴,蓭)ān

1、小寺庙。多称尼姑居住处:~堂。

2、圆形的草屋。

庵 yǎn 1.忽然。

庵,亦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

@天台庵  ,规模较小,故在古代估计为小寺庙,不一定是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