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为大家介绍了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这一篇继续带领大家参观,介绍四、五层的“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由于山西省博物院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即使分为上下两篇,每一篇仍然篇幅很大,谨以此类游记献给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
为便于有序参观,依然按照楼层为顺序挨个概述。
由于五层是临时展厅,平时基本上没有展览,所以逛完四层展厅参观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只是一层,但内容非常多,信息量很大。
▲四层展馆标识
这一主题的展厅,主要展览元、明、清三代书画精品,懂书画的朋友可以一饱眼福。
▲“翰墨丹青”展厅入口
▲“翰墨丹青”书画展览序言,我非常喜欢这篇序言,道出了中国书画的精髓所在。
有人说,书画这东西太难懂,还是不看了。个人经验,越是不懂越要多看,博物馆是一个学习的最佳场所,有详细的介绍及赏析,还有货真价实的文物作为“示范教学”,世界上还有那个学校的教学硬件比博物馆来得更生动直接呢?详细看几个代表性人物的介绍,尤其细看其风格、笔法、主题等方面的介绍,然后再欣赏其作品,对照介绍,二者相互印证,慢慢地,就会鉴赏、品评书画了。
▲桃竹锦鸡图轴(局部),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把图放大,截取一部分。
▲通过博物馆对这幅画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照着这幅画能品出些滋味来?
▲七子过关图轴(局部)
通过博物馆对这幅作品的介绍,我们就知道这幅画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蜂窝里一条“嗡嗡”,七才子冒雪出蓝田关旅游的嗡嗡。
▲“翰墨丹青”书画展厅
▲通过这条介绍,我们是不是又涨知识了?知道了一个书画专业术语——界画。知识都是一点点积累的,今天看这个博物馆学到一些,明天看那个博物院又了解不少,慢慢地对国内外各种风土人情、艺术、历史文化这些内容的知识积累就丰富了。那我们就看看山西博物院里展出的几幅界画吧。
▲绿野堂图轴(局部)
▲摹赵伯驹山水轴(局部)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位画家是宋代画家赵伯驹的超级粉丝,爱他的画爱到必须予以临摹才过瘾的地步,而且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博物院短短两段话把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历程高度概括了一下,各时期极具代表的书法大家都一一指出,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线索,在展览中欣赏,祝允明的书法是什么样子,傅山的书法个性是如何强烈,逐渐这些书法大家的名字为我们所熟悉,他们的字我们也渐渐有了印象。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理,看过名家大作三百篇,不会书法也会品。
▲草书杜甫诗轴(局部)
注意到没,唐寅,就是唐伯虎,他和唐伯虎是密友,都是名冠江南的顶级才子。
▲篆书格言轴(局部)
▲行书七绝诗轴
▲没错儿,这个刘墉就是传说中的“刘罗锅”,九十年代张国立(饰乾隆)、邓婕(饰刘罗锅夫人)、王刚(饰和珅)、李保田(饰刘罗锅)等合作的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刘墉家喻户晓。其实吧,刘墉跟和珅他爹是一辈人,真实历史中刘墉不可能也不屑跟一个小后生闹着玩儿。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在宦海沉浮多年的人,对世事的洞察。
▲书房复原布景
▲杨笃(清)隶书八言联
杨笃(1834-1894),山西人,通训诂,长金石,精三体,工书法,终身专致于方志纂修,曾主编《山西通志》,成绩丰厚,名重史林。联书“叠矩重规制行以礼,九经廿史稽古为文”。
山西博物院瓷器展厅展品数量不少,但没有关于瓷器的一些常识介绍,其实其他我走过的博物馆也介绍得不多,对于瓷器知识了解较多的人参观此处会更有收获。限于篇幅,本文仅提供些常识类的介绍,以便大家参观时能有一个大体认知。
▲“瓷苑艺葩”展厅入口
▲展馆的介绍。说到南青瓷,北白瓷,并不是南方人喜欢青瓷不喜欢白瓷就烧制青瓷,北方人因为不喜欢青瓷而烧制白瓷。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哪个窑烧制什么瓷器,取决于当地瓷土的质量,铁元素的含量多少而决定,不是受人为控制的。就好比,人参就适合在东北地区避光阴凉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你弄到江浙一带种植就不成。
▲青绿釉瓷罐(左),黄绿釉高领瓶(右)
▲青釉龙柄三系壶(左),青釉盖罐(右)
▲白瓷划花大盘
▲瓷枕是瓷器中一个很大的门类,古人在盛夏时往往喜欢用瓷枕,不但凉爽,还提神醒脑。这个瓷枕介绍牌上说是“白瓷”,其实这个“白”是做出来的,由于适合烧制白瓷的优质瓷土很宝贵,就在胎体上加上一层“化妆土”,就相当于人脸上抹了一层雪花膏,一下子就白了。然后再上面用尖锐的工具划图案,珍珠纹样是用细管戳出来的。
▲明明不是淡黄色吗?怎么是白瓷呢?因为我们看到的纯白色的瓷器都是优质瓷土烧制出来的,一般的瓷土会含有一些铁元素的杂质,杂质越多,白色的色感越差。
▲这也是一个青釉的,跟前面展示的颜色浅淡的相比,颜色不知要深上几许。也跟瓷土成分有关。
▲钧釉,钧,指的是钧窑瓷器,仿钧窑瓷器风格而制作的。
▲黑釉铁锈花长颈瓶(元)。这个名字起的特别贴切,黑釉瓷器上的花纹真的像铁锈的样子。所谓铁锈花,就是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作颜料,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经高温烧制而成。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图案中的铁晶体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所以才这么叫。铁锈花为北方磁州窑系宋、元、金时期的特有品种。
▲剔花,在瓷器装饰中是一种比较难的手法,比前面说的划花要难很多。在黑釉瓷体上将黑釉一点一点剔除,露出坯体本身的颜色,然后再烧制,没有被剔除的部分瓷化,形成瓷质花纹。
▲我们在欣赏文物时,有时候是需要动脑筋的,比如这个鸡腿瓶,金代人为什么把瓶子弄成这么高?汉族怎么就没有这种形制的器皿?这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啊,马背上的民族当然很多时候都要在马背上吃喝,这类高身形,高足的器皿有利于他们在马背上抓握取用。你去内蒙随便一家博物馆,都能看到金光灿灿的高足杯,道理都一样。
▲又看到钧窑风格的钧釉瓷器。钧釉在北宋时就特别受追捧。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的原则。到元代依然深受宠爱。
▲这两款白瓷器,表面就莹润许多,也更白一些。
▲这两款稍显粗糙的“白瓷”,一看裸露的褐色边缘以及粗糙的表面,就知道是施了化妆土的“山寨白瓷”。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优质白瓷土很少,为了追求美的视觉效果,这也不失为一个方法,经过上千年还这么白,可以想见当初也是非常漂亮的山寨白瓷。
▲注意看坯体上的平行线,画得多么均匀,粗细一致,绝对是老师傅的身手。
▲三彩虎枕(金),这个瓷枕,就算不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佳品!
▲这个东西像唐三彩一样,都是二次烧成,就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严格来说,这个跟唐三彩一样都不能算作瓷器,只有同时满足上釉和全程高温1000℃以上烧制才算是瓷器,并不是我们摸着光滑的都是瓷器。
▲展厅中展示窑炉烧制瓷器火热场面的高浮雕和圆雕。
▲这一组雕塑非常形象传神,仿佛隔着一千年都能听到当时叮叮哐哐,匠人们人声鼎沸的交响乐。
▲直到现在,景德镇的瓷都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今年我一定去一趟景德镇!
青花瓷其实在唐代就有了,但当时的烧造技术尚不成熟,当时的人们还不很追捧青花瓷。那为什么元代开始那么追捧青花呢?因为蒙古族的祖先传说是青狼和白鹿的化身,所以蓝白两色是蒙古族的图腾色,大家去内蒙旅游看看蒙古包,是不是很多都是蓝白两色的装饰?
▲这个青花瓷盘子是仿菱花镜的样式制作的。
▲元代虽然短短97年,但人们对于青花的喜爱并没有随着元代的覆灭而稍减。
▲孔雀绿釉蟠螭(pán chī)纹炉,蟠螭,就是没有角的龙。
▲这个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文物,这个制作更繁琐。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到了明代黄釉发展的最快,莹润均匀,具有很高水平。
▲釉里红三鱼纹碗(清·雍正),釉里红的烧造技术要求很高,一般不容易烧成,所以存世量也很少。
▲这是名如其物,这颜色和光润度真像茄子皮。
▲窑变罐(左)和窑变釉贯耳方瓶(右)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说白了,就是这个瓷器的颜色烧坏了,没有按照制作者的愿意呈现出预想的颜色,但是呢,一看五彩斑斓的也挺好看,于是也就接受了,甚至很多人还很喜欢,所以为了迎合这类人的口味,后来就故意这么烧。
▲德化窑达摩坐像(明)。内行人一提到德化窑,那还了得了?汉族瓷器一哥,白瓷的制造水平当仁不让可以和邢窑并驾齐驱的地方。至于德化窑牛不牛,您看看人家的东西。
▲绿地粉彩缠枝纹缸(清·乾隆)。粉彩是清宫创烧的彩瓷,就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
▲这件展品的精华在于狮子的雕刻细节,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当然黄釉的烧制也很精良。
▲胭脂红,俗称洋红,是一种陶瓷粉彩用颜料。八宝,是藏传佛教的八种吉祥物,即法轮、法螺、宝伞、宝盖、宝花、宝瓶、金鱼、盘长。满清和藏族、蒙古一样都信封藏传佛教。
▲蝙蝠,蝠谐音“福”,因为蝙蝠总是倒挂着,所以进一步谐音成“福到了”。
▲百鹿尊(清·光绪)。这个尊端庄敦厚,因为器形似牛头,所以也称为牛头尊。腹部粉彩彩绘的百鹿,百鹿活跃于山林之中,神态各异,形象生动。
▲珐华,就是我们俗称的琉璃,是一种低温釉陶。
▲经过七八百年还是这样鲜艳。您看寿星那小样儿,多好玩儿。
▲观音菩萨右手托一婴儿,可惜婴儿头部损坏,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大家注意到没,这位观音菩萨的面部表情不似上边那位寿星那样生动逼真。工匠的水平高下立判。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过去老百姓用的铜钱都是圆形铜币,最中间有一方孔。光是这一个展厅就相当于一个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的一个博物馆,要不怎么说,山西博物院牛就牛在这里!品类齐全,藏品丰富,而且服务周到!
▲“方圆世界”展厅入口
▲我喜欢山西博物院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细节上做得很到位。连展厅入口的装饰都做得如此细致、切题。
建议大家参观此处可以放慢速度,不过可以好好看我的预告,积累足够的知识后,到博物馆重点看文物,这样省时间。由于博物馆介绍的内容,有很多是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才能看懂的,所以下面的介绍,我用我讲课的课件截图来展示,这个课件就是以这个展厅看到的内容为框架制作的,在课堂上作为学生自学讨论的内容,大家也可以一起学习下。
之所以,提供这么详细的内容,是因为钱跟我们的生活太密切了,作为跟我们朝夕相处的一分子,我们总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我头一次看到玉石展厅这样命名的,说明山西博物院还是很讲究的。为什么玉石叫做山川精英呢?因为按通俗说法,美石为玉,玉是石头的精华,佛道雅称为大地舍利子,是具有祛邪避凶的灵石。所以该展厅才将玉石称为“山川精英”。
▲“山川精英”展厅入口
展厅从玉器的用途分类出发,分为不同板块展示古今玉器的各个形态。
▲通过璧和琮的对比,我们就不难了解其样貌及用途了,日后到其他博物馆也能很轻易认出这类玉器,逐渐地我们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就越来越多。逛博物馆也越来越有趣。
▲这类兵器造型的玉器不是用于武器,就是拍个样子,主要彰显王室威严和气派的。
▲注意环和璧的区别,环其实是璧的一种,只是孔径要比璧要大,一般用作佩饰。因“环”与“还”同音,古人可能还把它作为一种信物。
▲镂雕麒麟带銙kuǎ (明代)
▲镂雕龙纹带銙kuǎ (明代),看到这么精美的带銙,不禁感慨,小时候听评书,看电视剧,皇上赏给功臣玉带一条,我当时想不就是一条腰带嘛。现在看来,光是一条玉带能换北京一套甚至几套房子了,光是指甲盖那么大的玉,就得多少钱?
▲这个玉覆面一看就是超级重量级大人物的。
▲还有右图这类萌萌哒的玉覆面,有意思。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我把图放大了,其实玉猪很小的,放在手里握住能完全隐没。
我们上边看到的很多文物都是这座墓里出土的。
这一展厅都是有关建筑的,包括四个部分。学建筑的,尤其是想要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的,是必须要来山西到处参观学习的,当年梁思成考察中国古建筑,就跑遍了整个山西。
▲“土木华章”展厅入口
▲这一板块介绍的都是山西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也可以看作是山西旅游的一个生动的广告片,参观这里您就知道到山西要看哪些古建筑。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大同的华严寺、浑源县的悬空寺、应县木塔、太原的晋祠等等。
别说真实的场景,光是这些建筑的模型就堪称精品,就令人叹为观止了。
▲早期建筑因为没有留下来的实物,所以用图片形式展出。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模型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模型
▲镇国寺万佛殿模型,这里离平遥古城非常近,可以一并游览。
▲太原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模型,关于晋祠,我有一篇详细的导游式攻略,大家可以参考。
山西的根在这里——晋祠全景式百科(看完省导游费)@http://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09542.html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模型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模型
▲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模型
▲万荣县东岳庙飞云楼模型
▲浑源县悬空寺模型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模型
▲壁画展厅
▲西方佛会
▲观音菩萨(左上),天女(右上),飞天(下)
▲开化寺释迦牟尼说法图
▲卖鱼图
▲千手千眼观世音
▲胁侍菩萨,看这形象是不是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印象,这两撇小胡子多好看。
▲朝圣图
展厅内就陈列了一些唐五代时期的图片,想要看此时期彩绘大家不妨去平遥古城旁边的镇国寺看一看吧。
展厅了展出了为数不多的此时期的彩绘雕塑
▲
▲仕女像(明代)
▲星宿像(明代)
▲展厅实景,真是流光溢彩,看着非常震撼。
▲绿釉三层庑殿顶禽鸟御人陶楼(汉代)
▲黄绿釉宝瓶(宋代)
▲三彩莲蓬蹲狮香炉
▲琉璃香炉
▲琉璃鸱chī吻(元)
▲黄绿釉琉璃香炉(明)
▲三彩卷尾凤吻(明)
▲琉璃狮座(明)
▲黑釉宝刹脊座(明)
▲琉璃狮子(明)
▲琉璃力士脊饰品(明)
▲黄绿釉力士(清)
▲琉璃套兽(清)这也是脊兽之一,安装于角梁端头,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
▲琉璃云罐(清)
▲福禄四足香炉(清)
五层为临时展厅,平时没有展览内容。
总算通过写普及性游记的形式把山西省博物院又转了一遍,不知《国家宝藏》第二季会从中推选那三件宝物,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