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香港行: 赤柱-浅水湾-长洲岛-南丫岛

作者:蓝子湛 显示图片


每次出行前会初步规划。事实证明也只是初步规划,走哪算哪~

圣诞节一个人来的,所以会很主观地、以旁观者的角度,晒图。
所以这个配乐也还蛮符合一路上的见闻的,啧啧啧!!!—————————————————————————————————————
一路上光晕相随,我对自己说,这是一个好灶头。












Jade market. 许多游客在挑选玉器。香港让我不懂的就是这一点——官方语言是什么?粤语——粤语我知道,但是游客一多,香港人自己倒按耐不住了。有陆客用英语请我帮拍照过,我也用英语跟商家砍过价,然后不动声色地听他们用普通话谈论我。
Interesting.



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老建筑。







第一次来香港的时候,我就惊喜地发现,这简直是一座为拍夜景而生的城市。
嗯,拍得很开心。




庙街很短,往巷子里钻,去探索吧~


嗯哼,每个光鲜亮丽的巷子背后,还有很多黑暗的小巷子。你注意到了吗?


庙街爬高高的猫儿~


王家卫镜头下的《重庆森林》,著名的重庆大厦。少数族裔在这里追寻他们的“香(yi)港(min)梦”。
门口人很多,也确实有很多南亚裔在招揽生意。越往里走我越害怕,他们都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印度语),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我感觉不到方向和时间,很快就迷路了。
电梯等一次要半小时,很不建议把旅馆定在这里、定一晚体验生活&交通枢纽落脚,还是可以的。


天星小轮码头附近有很多卖艺人。






从半山扶梯下来后就迷路的我,在雨中穿梭着天桥和板桥……




湾仔地铁站D出口,穿过商场,上到地面,利东街。
正赶上英国皇家灯展,又碰上人工雪景。
Merry merry Christmas.



太平山顶。我是逛到中环直接做巴士上山的。有时间推荐你一定下午就坐缆车上来,静看这个城市的黄昏,从万家灯火,看到夜色阑珊。


淋成落汤鸡,终于坐上回青旅的轮渡。到岸后,大雨朦胧中,看到维港的灯光秀……


旺角通菜街/弼街交叉路口,
非常有趣的一条金鱼街。








香港住宅前常供奉的“土地财神”。


庙街的一个个小店铺。



我恨死了香港窄小的空间,人们挣扎着向上生存,却发现这个牢笼的顶部越升越高,永远无法脱出。我恨死了枕边彻夜的红绿灯数秒声,嘀嘀嘀嘀,像在给我的生活倒计时。我恨死了每辆过弯不减速的大巴,每次从车门下来,我都要深呼吸几口气才能勉力站稳脚跟。我恨死了店员每次催促买单的递单据的动作,仿佛时间被明码标价,顾客在店里坐的每一分钟都是浪费。我恨死了人们不得不沿着中环码头跑步,不得不开车到城郊甚至坐一个小时船去离岛上遛狗。我恨死了永远需要排队的厕所、过于隐蔽的地铁口、总是需要步行的上坡路,每个身心俱疲的夜晚,从来找不到一个可以休息的马路牙子。从窗外望去,不论是半夜三点、清晨六点还是晚间八点,立信大厦下的十字路口永远繁忙,深红色的的士争先恐后跃过斑马线,裹着深色大衣的人群立在对面蓄势待发。一旦踏上这片土地,似乎你就被上了发条,被人推着前进、前进、前进。
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被压缩到极致,哪怕是我,也觉得伸展不开。香港城区太不适合养老。
上海外滩再拥挤,外白渡桥总骑得上自行车。北京胡同里从不缺踏着落叶悠闲散步的行人。大年初一台北的街头,慵懒地躺着流浪汉和一只黄色流浪狗。我喜欢悠闲和忙碌像城市的光与影,给人选择,得以喘息。
第五天我终于在弥敦道看到了一个流浪汉。很开心。
自此之后,看港岛,越看越开心。



密密麻麻的居民区,看别人拍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很是压抑。这里是益昌大厦,E型的居住楼。我知道这里是个nice spot. 两年前和朋友就住铜锣湾,生怕出门迷路,不敢去这里。两年后,一个人,我来了。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各大石台张贴着“禁止摄像,请获取许可”之类的警告。但是没有太多人在意,互不打扰。孩子们打着羽毛球,笑声阵阵。






赤柱广场旁边走不远就是航海学院。很多人在练习帆船。





到达赤柱广场的时候,天气阴沉,正下着小雨。巴士一路转弯不加速地爬上山,我看见雨中的浅水湾-深水湾,海天一色的浅蓝色中,浮着几叶白帆。我想,我回来时也要来这里走一走的。赤柱大多是西方人,一对对牵着狗沿着码头散步。我差异这些游客是怎么把狗带过来的,然后才后知后觉地悟出——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在浅水湾别墅前,我看到人群在广场上聚集。年轻的男女众星捧月般围绕着一个女孩,各色的雨伞组合成海边的一朵五色花。对着那个女孩,他们在雨中依次大声告白、送花、合影。女孩没有化妆,但眉宇间藏不住自信优雅的气质。我听不懂粤语,只能猜测,这是女孩的生日,或者她要离港,大家在做最后的告别。在这里,我感觉到了不可抗拒的阶级差异。

















这是我去年路过的(……)最喜欢的地方之一。长洲,几乎满足了我对一个小岛屿的全部幻想:停泊的渔船,村民们从一艘艘船上踏过,晾晒渔网、固定船只。老人们沿着街道散步、聊天。土狗满地跑,温顺地融入这片海堤。不远处,白鹭拍打海浪。这个岛很小,历史很长。

交通:中环5号码头,35-60分钟航程








每天都徒步好几公里,每天都对自己说明天要休息。

南丫岛有两个码头,榕树湾&索罟湾,相距约五公里。榕树湾码头边上摆满了单车。本来打算在附近玩一会回港岛,绕了绕,感觉地方很大,人倒很少,便下了决心,走走停停四个小时。
这里是麦太带麦兜来的“马尔代夫”,这里是周润发的故乡,这条路是每天他要陪妈妈在烈日下走的归家路。





朋友,去海边吧。


12月扫电影的时候迷上了华语片,所以,不知道是看完了王家卫,让我又对香港心驰神往起来;还是决定去香港消假,才又钻研起王家卫。
在影视领域,这个地方总能是一个意象。

一个人旅行,不会有丝毫的妥协和犹豫,想去哪儿拍就去哪儿拍,身体甚至先于思想而行动,这也是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每次旅行的第一天都是暴走,无法控制,没有大几公里根本停不下来。第二三天就不会了,因为走不动了……曾经不做防晒措施在垦丁公路上走到晒伤中暑、在京都穿着蹩脚的凉鞋走到磨出水泡、下机就背着行李爬南普陀寺热到质疑人生……这些都是很看似荒谬的错误,只需要另一个旅伴提示一句“我累了,该休息啦”,或者轮流帮忙提行李,或者提出路线更优解就可以解决。这便是独自旅行的不便。

四五天的旅行,是最美妙的。你是一个人与这个城市、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面对面,你直接对话、质疑、感受它。你的每分每秒都在见证与收获。你可以冷静地站在一个宗教建筑里,高高在上地审查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可以俯察博物馆里每一个尘封的历史故事,悲天悯人地爱上这座城市/这个民族。似乎,你在这座陌生城市迅游检查,他们才是异乡人。

七八天就有点儿惨了。这达到了一个群居动物的极限,你除了手机联络没有一个同类可以交流,你会发现你想念家乡,并如此需要社交,如此渴望肢体接触。我就曾在杭州一个无窗而狭窄的单人房崩溃过,症状像极了“火车综合症”。自怨自艾地哭了一晚上,这之后的几个月,我依托那个晚上的胡思乱想,完成了风评最好、但收益最低的一篇小说。可能因为太压抑了吧,有读者留言作者非常过分,看到第X章看不下去了,怕抑郁症复发(我表示你的留言也非常过分)。

所以我出行崇尚定青旅。一开始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我没想到我会爱上它。
在垦丁的一个混住房间,一个趁着寒假出来旅行的数学男老师(他还给了我一片治晒伤面膜),正跟一个来南部休春节假的台湾女人聊两岸关系。女人的笑声很好听,真的如风铃相撞一般清脆,所以当男老师怎么批判蒋介石、怎么唱衰台湾经济,她的笑声听起来都是那么舒服和真诚。我们关于两种制度的探讨得以持续下去。深夜来了一位年轻男房客,他有些发愣地看着我和女人,说:我不知道还有女生哎?好吧,那我习惯穿短裤睡觉,你们不介意吧?
我的大脑瞬间当机。房间里安静了两秒,接着,响起适时的咯咯笑声:哈哈,我还没听过有人这么问我呢!
男房客放下背包,介绍自己是资深背包客,国内大多数省份都留下过足迹,并询问我们的来处。我和他们相视一笑,说我们都是台湾的,今天就你一个大陆客。他信以为真,并一直问我们:你们台湾为什么这样、台湾人是不是那样。
最后,还是我绷不住了:你听听我们的口音,我们两个怎么会是台湾人,差别这么明显!!
男老师:嗨呀你还去过那么多地方,口音都没听出嘛。
睡前,我看到躺在我对面床位的男房客,他是穿着牛仔裤睡的。
那天晚上,我在他们的聊天声中入眠。我记得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英语老师好像睡了,嘘。
第二天我清晨从海边散步回来,房间里空无一人,那个男房客的被子被他叠的跟个豆腐块似的。老板娘说,他去报名一日游了:男老师去海湾考潜水证,他已经住了好多天,也学了好多天了。那个台湾女人,我知道她凌晨去逛夜市了。

他们不知道,临睡前,我精疲力尽,呈现中暑症状。因为一个人不敢骑机车又等不到公车,正午我在这个热带岛屿的沥青公路上长途跋涉,傍晚又在海滩上丢了手机,天黑人散之前在当地人帮助下找回。
我自己也不知道。昏昏欲坠地走进浴室看到镜子中的我,被自己吓了一跳,双目血红,那跟死人都没有什么区别。直到那时候,才唤醒我有限的警惕:该休息了。如果没有那个男老师给我的面膜,可能第二天,我就不仅仅是轻度晒伤的问题了。

你看,就是这么神奇,巧合就是这么奇妙。天南地北的人,如原本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在同一天下榻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房间,你们必定有相似的经历和偏好,你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谈论相同的话题,你们都是独行者、背包客,好奇地审查着这个城市。明天,和你们的相遇一样,你们又默契而利索地消失在对方的生活中,成为彼此旅行回忆的一朵点缀。
青旅的记忆里,我在高雄遇到过听到回答“I come from China”就尴尬沉默的美国女孩;在大阪遇到过赴日第一天就碰上并和我一起去看了烟火大会的欧洲情侣;在上海遇到过半夜三更点灯开始装扮的coser,以及在这个高消费城市里住青旅找工作的应届生;在昆明遇到过清晨就吵吵闹闹的老奶奶,我也不得已因为昼伏夜出的作息吵到过别人。审查这个城市的同时,我也在审查这个城市的过路人。看到他们五花八门的面孔,是件非常有趣的事。All walks of lives.

好了,接下来是两年前的香港。我不说话了。







*street




*bay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