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蔼先贤~拉雪兹公墓-人骨墓穴-先贤祠,名人详解

作者:长脸张少侠 显示图片

今天没有预定门票的景点了,巴黎三大宫已经走完,今天就要去慕名拜蔼先贤了


坐地铁3号线Gambetta站下车,下地铁能看到下面两个牌子分别是不同出口,拉雪兹公墓的名字是:pere lachaise ,下面右边的牌子的最下面就是名字,所以右转


出来后走3分钟就到了,园区有好几个门口,这只是其中一个,并不是正门


门口有指示牌,但是没有中文的


下图是位置编号


这是名人的名字,也有编号,如果英文很好的话,也可以对照上图来找


索性从网上找来一张中文的图,这个可帮了大忙,园区内有区域编号,还不算太难找
工作时间:8:00-18:00 门票免费
网址
@***?lang=en


《拉雪兹神父公墓》与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维也纳《中央公墓》并称为欧洲三大公墓。名字来源于路易十四的虔悔神父,他所住的房子是1682年耶稣会在过去一座小教堂的位置上重建的。1804年巴黎市买下了这个地方,将它改建为公墓。它占地44公顷,公墓划分为97个墓区,许多著名人士长眠于此,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著名的诗人兼寓言作家拉封登、波兰作曲家及钢琴家肖邦、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王尔德、《卡门》作曲家比才、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现代舞创始人邓肯,国际歌作者鲍狄埃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89区)


这是网上找来的一张以前的照片,以前没有玻璃,总有女粉丝前来献吻,后来英国使馆责成法方架起玻璃围栏,以防弄坏陵墓,仔细看了一下,在小jj上居然也有唇印......就不明白了为啥雕塑要设计裸体的呢?根据他的哪部著作来的吗?真心没有读过他的大作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 1887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95区)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春藤[1]。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25区)


让·德·拉封丹(拉·封丹),(1621—1695)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故事诗》《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等。他被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泰纳誉为“法国的荷马”。(25区)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11区)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卢浮宫第一任馆长,现在卢浮宫里放置镇馆之宝《蒙娜丽莎》那个厅就叫 德农 馆
维旺·德农Vivant Denon 1747-1825
卢浮宫第一任馆长,法国艺术家,作家,外交家和考古学家。他应拿破仑·波拿巴邀请参加了对埃及的远征,并在那收集了大量文物。其上,下两卷《埃及之旅》促成了后来风靡欧洲的埃及学的诞生。拿破仑滑铁卢战争失败后,英国惠灵顿公爵给英国总理写信“难道法国人可以不把掠夺而来的东西还给它们的主人吗?”要求法国将拿破仑藏在卢浮宫的掠夺物还给各国。不久,2065幅画280件雕塑,289件青铜器1199件珐琅归还给战胜的同盟国。德农看到自己一生的成果尽毁心灰意懒向路易十八提交了辞呈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
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48区)


欧仁·德拉克拉瓦(又译:德拉克罗瓦,法语:Eugène Delacroix)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作品遍及世界各大博物馆,卢浮宫就收藏其29幅,大都会8幅(49区)




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难者纪念碑


据说这个是巴黎公社的纪念碑,还听说这园区内有两处巴黎公社纪念碑.......







伊莎多拉·邓肯(英语:Isadora Duncan,1878年5月26日——1927年9月14日),美国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首先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根据《马赛曲》、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门德尔松的《春》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改编的舞蹈。著有《邓肯自传》(1927)和《论舞蹈艺术》。
下面图中是骨灰堂,邓肯在6797号








这里还看到了不少中国人


这里限制不严,平民百姓有钱也可以来这一点跟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比要逊色一些,新圣有评选委会,不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都不允许进,商人也不允许进,并且在雕塑上要比这里丰富些,欧洲三大公墓就差维也纳的中央公墓了,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出来后坐地铁到 丹佛-罗什洛 Denfert-Rochereau地铁站下车,人骨墓穴


马路对面排长队的就是了


我真没想到 人骨墓穴 会有这么多人看,整整排队一个半小时,也就是100米左右


据说排两三个小时很正常,并且你要是下午排的话,排了几个小时后还不一定能进去呢,因为每天200人数限制


没有中文讲解器


下面的牌子就是统计人数的


门票13欧
工作时间:10:00-20:00 周一闭馆


巴黎地下墓穴,又叫做巴黎地下隧道,巴黎地下墓场,Catacombs,大约距离地面二十米,现经估算的总长度约为30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巴黎4区,5区和15区的地下,以及蒙玛特高地地下。从中世纪开始挖掘,最初是地下采石场的通道,巴黎圣母院,巴黎市区的石头建筑,大都是在巴黎地下挖掘的石头建造的。这样的工程秩持续了很久
沿着130级台阶盘旋而下,光线逐渐暗淡。墓区内部为石灰石基岩构造,如同城堡一般坚固


据说地下墓穴中有超过600万具尸骨,总长近300公里,打算去巴黎玩的小伙伴,一定要记得鼓足勇气去探索研究形成这里的原因历史哟!


公元1418年,巴黎天花肆虐,病死者无数。当时,位于巴黎中央市场旁的“平民公共墓地”埋葬了数万具普通百姓的尸骨。到了1786年,另一场瘟疫再度横扫巴黎,此时公共墓地早已尸骨遍地,高出了街面2米多,无法容纳新的尸体。


于是,国王路易十六颁旨,将平民公墓内的尸骸悉数迁往新址——选址权则交给了当时的巴黎采石场勘察大臣。最后,大臣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的蒙苏里平地下的几个采石场。


经过修缮和加固,采石场连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墓穴,在牧师行完祭祀大礼后的1786年4月7日,墓穴正式启用。大量的尸体开始在夜晚或黄昏时分被运进地下墓穴。这项艰巨的工程夜以继日,直到1788年初,“平民公墓”的遗体转移工作才得以完成。



狭窄的甬道两侧是由人体尸骨堆叠而成的厚墙,那些尸骨就像柴禾堆一样,被堆放得整整齐齐,约2米高的“骨墙”一直延伸到黑暗深处……仔细观察地下墓穴,你会惊讶地发现,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较整齐的骨头墙,小骨头则用来填充,而头盖骨则在大腿骨组成的墙上镶了几道边。还有一部分人骨被排列成心形、门框形和十字架形,甚至还堆砌成洞穴、拱桥……在这里,骨头好像是被用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让人忘记他们曾经是血肉之躯,是灵魂的载体。



1994年,巴黎政府将地下墓穴中的1.6公里开放为参观区域。




楼梯上来后是个纪念品商店,卖的都是和人骨墓穴有关的




出来后是反方向,整整在地下走了一公里左右,还得返回去


走到地铁站后继续往上走,步行20多分钟下一站《先贤祠》


路边的民居,处处显示着沧桑和古典


即使稍微新一些的楼,装饰风格也是那种欧式古典范儿




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街边小咖啡厅,即使外面下着雪,也愿意在门口的小椅子上边喝边聊


前面就是先贤祠了
【先贤祠】最初是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伟人的安息地,至今共安葬了72位对法国历史有卓著贡献的先贤,包括伏尔泰、卢梭、雨果、大仲马、左拉、居里夫妇等。



工作时间:夏天4.1-9.30  10:00-18:30
               冬天10.1-3.31  10:00-18:00
票价9欧,中文讲解器3欧
网址
@***


我租了一个,基本没用,就介绍墙上几幅画,其他没法没看到讲解编号,还不如app管用呢


进入正殿后,可看到两边侧道上成排耸立着考林辛式风格的圆柱,这些圆柱更凸现出大殿中央的宽广开阔,中央十字型秀廊交汇处的正方四角,建有厚重的石柱,以支撑穹顶,正面四壁的窗户在1792到1793年间被全部堵住,自1874年起,墙壁被贴上贴布画,美术学院院长史维耶侯爵,聘请当时最知名的画家,以圣女节那维耶夫的故事和关于法国基督教及君主教起源的历史传说为主题作画


由西卡创作的【国民公会】展现了在1793年被议员和士兵们围住的玛丽皇后,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初期,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1792年8月10日巴黎起义军占领杜伊乐丽宫,立法议会宣布废黜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在普选基础上成立国民公会。1792年9月20日国民公会开幕,当选议员749名,其中吉伦特派为右翼约160人,山岳派因议员坐在议会厅较高位置而得名,为左翼,约140人,而人数最多的为中间派,也称平远派或沼泽派,因议员坐在议会厅较低位置而得名



这一组雕塑来自于法国雕塑艺术家“亨利•布沙尔”,站在上方的是荣誉女神和记忆女神,她们共同挥起荣誉和记忆的光芒,照耀在躺在下方归入尘土的战士身上,以此来纪念一战中法兰西的阵亡将士们,亨利•布沙尔的父亲是一位木匠,他从1895年开始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的雕塑家巴里亚斯,他在1901年获得罗马大奖,在雕塑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使他成为法兰西艺术院士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


名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因儿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并且摆动时间很长。


在傅科摆实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此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现在先贤祠中的球星摆锤是1995年装上的


先贤祠的地下墓室安放着很多名人贤士、科学家、作家还有法国的革命志士,在法国很多的天主教堂,都建有地下室,多数在该教堂为天主献身终生的神父,临终都会留下遗愿,愿死后仍在这里伴随他的主,继续服侍他,所以这些天主教堂的地下部分,常是这些虔诚的信仰者的最后安息之地,既然先贤祠的前身是一个先贤祠内部主教堂,那他自然也免不了会有这么一个地下室。先贤祠的地下室 ,占据了同地面部分相同大小的面积,从其他的教堂地下室不同的是,先贤祠的地下室不是像地窖一样被完全埋在地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向外开启的地下室的最上方的窗户那儿看出。著名演说家米拉波是先贤祠的第一个住户,到目前为止,这里面已经安葬了73位对法国和世界的文化科技做出非凡贡献的伟人们,伟人的遗体安放在先贤祠的底层,底层的地下墓室分为四个侧翼,每个侧翼都呈十字形。这里安葬的有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但更多的是法国文学的奠基者。这些墓室就像宿舍一样,有多人一个的墓室,也有两人一个的墓室,那些杰出伟人就一个人一间墓室,就像伏尔泰和卢梭,两位为世界的文学史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就葬在墓室最显要的位置,并且每人一个墓室


找了半天很费劲,后来自己拍了张指示图的图片,然后打上字,自己做了一张指示图,方便大家


伏尔泰的棺木上写着: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它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1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时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伏尔加的灵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


进入地下墓室,右手边就是“让•雅克•卢梭”的灵柩,卢梭的棺木上写着自然与真理之人。卢梭,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他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


【玛丽•居里】,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皮埃尔居里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903年和居里夫人还有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在一场马车车祸中丧命,夫妇二人同葬与先贤祠中


【费利克斯•埃布埃】是法国殖民地官员,第一个黑人总督,原籍法属圭亚那,毕业于法国殖民学校,自1908年起即在法属殖民地供职,先后任瓜德罗普总督,乍得总督,法国败降后即致函夏尔•戴高乐表示愿意继续抗战,1940年8月26日正式宣布乍得加入自由法国,并促成法属赤道非洲及喀麦隆接受戴高乐的领导,同年11月被认为法属赤道非洲总督,领地包括今刚果、加蓬、中非和乍得,首府设在布拉柴维尔,曾进行一定的社会改革,病故后1949年其骨灰被移入先贤祠


亚历山大•仲马,称大仲马。1802年7月24日出生于法国维勒克特莱,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著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双雄记》等作品。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制,大仲马是第72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


在第二十四墓穴中安葬着两位法国大文豪他们分别是维克多•雨果和爱弥尔•左拉,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主要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政治家、思想家,举行了与国王同等待遇国葬,之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先贤祠


【爱弥尔•左拉】是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左拉从28岁到54岁终于完成《卢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等1908年,法国政府给予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举行国葬,并将其安葬在先贤祠


【法国人权宣言】受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各州权力法案的影响,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关于人权宣言的思想渊源,学术界仍存在争论,德国学者耶利内克认为,它抄袭北美的权利法案,而法国学者布特敏则认为,他的文本是法国原创的,观念则是18世纪精神的体现


教堂模型



以上可见,西方国家非常注重这些先贤、伟人、艺术家,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这样的民族怎能不受人尊敬,这样的国家怎能不繁荣昌盛。

///////////////////////////////////
以下是此次行程的主线路

@http://www.mafengwo.cn/i/11441490.html
欧洲的贵族~法兰西

//////////////////////////////////
以上均由 微 x:28270141 大唐商旅 提供编辑整理 
微博:@长脸张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