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外,是南京的主要风景名胜区。“钟山风雨”,“虎踞龙盘”,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刻下了清晰的历史标记。苍松翠柏中,掩映着各类名胜古迹200多处。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明孝陵是其中最重要的遗迹之一,也是我们这次访秋怀古旅行的重点之一。
中山门外的卫桥,一位南京大妈给我们指了一条到明孝陵的道路。依照她的指点,我们踏上从加油站边上一片竹林中的小道进去,走过一小段路以后,一条规整的道路就出现在眼前。道路两侧是山林。大路中间由石块铺成,两侧由竖砖砌成。路边还不时安排一些地方可供行人休息。估计这不会是原来的神道,但确实方便了游人。
大路在树林中延伸,路边的林子里有依然翠绿的松柏,也有叶子金黄的梧桐,一派秋天风光。在这样的路上边走边赏景,一点都没有疲劳的感觉。
路上也有上坡下坡,这一段路可能比较陡,为了安全,路旁砌了城垛状的矮墙,是不是为了让栏杆也带一点古风,增加神道的沧桑感?设计者也是用心了。
道路两侧布置了不少古代的建筑构件,将游人逐渐带入古代的氛围。体验到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构件的残缺美。将各处发现的这些古代建筑构件集中在道路两边,也是对这些古物的保护和利用。这件明代石龟趺残件头部都已缺失,据说是在前湖北岸发现的,现在安排在路边。不知它原来驮的是什么碑?碑上又有什么文字?
中国古代多木建筑,石柱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石柱础应该是保存下来最多的古建筑构件。这件石柱础相对而言是比较粗糙的,但柱径不小,想必当年它所在的建筑也不会简陋。
路边的这条小道通往孝陵卫。那里是保卫孝陵陵寝的禁卫军驻守的地方。我们今天可以自由地来往明孝陵。但当年这里一定是森严壁垒,普通百姓是不能随便进入陵区的。中国古代讲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皇帝虽然宾天了,但高高在上还是高高在上,该有的威严还是无处不在!
路边有一组石柱础组合。几件排列参差不齐的明代石础围绕着一件唐代石刻。这件唐代石刻是一座宗教建筑的遗物,不仅年代久,而且雕刻精美。这组地景雕塑虽然有现代的几何体衬托,但设计安排得确实好,令人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南京的文化积淀也是很深的。孙权、王安石、谢安……,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与南京是分不开的;《吴都赋》、《韩熙载夜宴图》、《平复贴》、《文心雕龙》……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无不与南京有密切的关系。这条大路的打造者当然会在这里对此有所表现,让人们体会到金陵文化的精髓。
莲花、忍冬、缠枝花草,精美的雕刻让这件明代宗教石刻端庄典雅。见微知著,由此可以知道原来的建筑是多么雍容华贵。现在只剩这件残缺的石雕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根据路标指示,路右边有一座明孝陵博物馆。既然是明孝陵怀古之旅,那么对明孝陵有一些基本了解是必须的。明孝陵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且具有明显的江南特色,粉墙黛瓦,雕花木门,万字挂落,垂莲短柱。这是一个介绍明孝陵的专题展馆。
走进大厅,迎面是一组主题群雕。前面是立体群雕,中间是明太祖朱元璋,两侧是辅佐他得天下的马皇后以及开国功臣徐达、刘伯温和汤和。背景是双层浮雕。后面是钟山下的明孝陵,前面是朱元璋人生中的几次大节点:出家为僧、参加起义、鄱阳湖大战、推翻元朝、成就帝业。整座浮雕气势磅礴。
博物馆展厅的主题色彩是宫墙红和明黄。明清时代,这可是典型的帝王色。这两种颜色将明孝陵博物馆打造得富丽堂皇,呈现威严华贵的帝王气派。介绍明孝陵的博物馆,采用这样的主题色彩,真是再恰当不可了。
展厅中展出一块青石匾额,宽1.99米,高1.07米,上面是三个鎏金的楷书大字“明孝陵”,周围是双龙戏珠图案。这块匾额是曾国藩的九弟,湘军的重要将领曾国荃所题。这块匾来自明孝陵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建筑已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战后,清政府作了简单修复,于是有了这块匾额。1998年按明代规制修复文武方门。为了保持明代建筑原样,这块匾额就取下保存在明孝陵博物馆内。
朱元璋从小贫苦,当过牧童,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参加红巾军起义后身经百战,扫平群雄,以马上得天下。在明代的开国战争中,除了弓弩、长矛等原始武器外,火铳是当时运用比较广泛的武器,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火器。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南京有条洪武路,就是纪念朱元璋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杰出的皇帝之一。明孝陵博物馆中展出的龙椅是根据北京故宫太和殿中明代龙椅原件复制的。台基下是长长的阶梯。从台阶下看龙椅,高高在上,象征着朱元璋完成了从底层贫民到专制帝王的华丽蜕变,也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这里虽然不是当年朱元璋称帝的其时其地其景,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睥睨天下的样子。从这一刻起,朱元璋成了天子皇帝,战友兄弟成了文臣武将,父老乡亲成了黎民百姓……
博物馆中展出了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画像。一幅描绘的朱元璋威严中带有慈祥,下面这一幅则是“姿貎雄伟、奇骨贯顶”。哪一幅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谁也不能肯定,毕竟为帝王画像实在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活计!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帝陵,明东陵是太子朱标的陵寝。明孝陵博物馆中展出了不少从明孝陵和明东陵出土的文物。大多是地面建筑的琉璃构件。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到帝陵的豪华。其中,黄色的出自明孝陵,绿色的出自明东陵。等级森严无处不在。
滴水和筒瓦是明孝陵建筑屋檐下的构件,起到排水和保护檐头的作用。而用于装饰的龙纹,这是皇家的身份标识。
屋脊两端的鸱吻,不但具有装饰作用,还有消灾和防火的含义。古代建筑木结构多,鸱吻饰件用在这里也理所当然了。
殿堂戗脊上还有琉璃的走兽,叫做脊兽。脊兽的数量和排序体现了所在建筑本身的等级。最高级殿堂有九只走兽。这些走兽都有在展厅中展出。下面这张图片是凤。
出土的柱础和望柱柱头。
太平天国时期,明孝陵地区是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战地区。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几乎全部毁于战火。展出的明孝陵陵宫区建筑模型完整地再现了600多年前明孝陵地面建筑的原貌。中轴线上排列着陵寝的主体建筑:文武方门、享殿前门、享殿、方城明楼。明孝陵首创了“前方后圆”的墓葬形制,这是中国古代陵葬形制的一大转折,明清皇家陵寝都继承了这一形制。
明孝陵博物馆的一个亮点是地下展厅。它的格局是根据已发掘的明定陵(明代万历皇帝陵寝)地宫建成的。这里还展出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复制件。原碑在明孝陵内。由于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原碑已经字迹不清,再加上近9米高,人们很难看清碑文。展出的这块圣德碑是根据原碑的拓片复制的,体量也比原碑小了不少,但有利于游人观赏,也有利于历史科学研究。
之所以以“孝”作为陵名,有两个因素,一是这是明太祖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而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二是明代奉行“孝治天下”。
明孝陵之名是清朝才有的,清朝以前就是“孝陵”,因为清代顺治皇帝的陵寝也叫“孝陵”,为了避免混淆,就将明太祖的陵寝叫做“明孝陵”了。
离明孝陵博物馆不远就是大金门。大金门面向正南,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遥想当年的大金门,三孔券门,朱红双扉,琉璃庑殿顶,两侧的外郭红墙——皇墙,西到朝阳门,东到灵谷寺。整座建筑是多么庄严华丽。如今大金门的三孔券门依旧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但绿檐黄瓦的殿顶、两侧的绵延的红墙,都已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之中。
大金门的下部为石质须弥座,须弥座中部由浅雕的椀花束腰。须弥座上方为红砖砌墙。至于木质的朱门,在战火中又怎会幸存?至于屋顶,因为只有当年的绘画,没有历史照片,不知当年的屋顶到底什么样子,“不宜复原屋顶”。是啊,与其“戴错帽子”,还不如不带“帽子“,留一点沧桑感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从券门内的设备可以知道,这里原来也有一个检票口,但现在已经撤消。可能是因为碑亭复建的临时性措施,也可能是随着石象路的走红,这里的检票口的必要性不是那么突出了,也可说是抓住重点吧!
大金门的后面就是有名的明孝陵四方城。其实这座建筑的正式名字应该是“神功圣德碑亭”。这是进入陵区大门后的第一座正式建筑。神功圣德碑亭的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太平天国战争中顶部被毁,这座建筑只剩下神功圣德碑和四面墙壁,很像一座城堡,所以,南京人将这座碑亭叫做“四方城”,这个名称在南京是妇孺皆知,反倒是“神功圣德碑亭”这个正式名称知道的人不多。这座建筑的底部是须弥座,每面墙上都有一个拱形门洞。近年来,亭顶也已修复,恢复了神功圣德亭的历史原貌。
亭顶是采用重檐歇山顶。金黄色的琉璃瓦,飞翘的屋檐,斗栱上还描绘着彩画,在绿树的衬映下愈加华贵。这是修复设计师根据历史记载、考古成果、现场实测和出土的建筑构件原件设计的,充分尊重了历史原貌。现在,神功圣德碑和四方城终于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缺少保护、日晒雨淋的厄运,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碑亭前的台阶处有一块丹陛石。中间是团龙,上下是狮子滚绣球图案,雕刻十分精美,栩栩如生。这丹陛石可是皇帝专用的!
神功圣德碑的碑文由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撰写,长达2746字。内容是对父亲明太祖的歌功颂德,内容包括生于凤阳,句容大族;为民请愿,发迹定远;定都南京,定号洪武;废除旧制,选贤唯能;分封诸侯,平定天下等。遥想大明皇家的家事国事,明太祖立孙为帝,建文帝削藩固权,燕王叔逼宫自立,朱允炆不知所终,明成祖立碑颂父……,血统、宠溺、争权、夺位……?最是无情帝王家!
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驮碑的赑屃高2.08米,是南京地区体量最大的古碑。但这并不是明成祖朱棣属意的碑材。他最初相中的是“阳山碑材”,为此动用了一万多工匠,目标是绝世巨碑。可惜最终成了烂尾工程。阳山碑材位于江宁区汤山镇阳山南坡,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城往前就是有名的石象路了,由于近年来这里的秋景声名鹊起,石象路的起点也是成了一个检票口。
近百年前,石象路还是一个荒凉的所在,现在已经是赏秋胜地。金陵访秋怀古之旅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本就是为了欣赏石象路的“秋妆”,欣赏那红、黄、橙交替的壮丽。结果还是来晚了一步。几阵秋风,一场秋雨,秋已深,叶已稀,最美景致待明年。希望我国也有类似天气预报的物候网站,每天预报各景区实时的物候情况,特别是有关植物的变化,如春花、秋叶等等,让游人可以“有的放矢”地制订旅游计划。
出神功圣德碑亭,过御水河,前面就是明孝陵正式的神道。第一段神道东西向,两边整齐地排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2对4只,两跪两立。因路上的这些石兽中石象最高大,人们将这段神道称作“石象路”。长615米的石象路,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这些石兽各有各的寓意。
狮子体现了皇权的无上威严,镇魔辟邪,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帝王陵才能在神道上放置石狮。
獬豸这种传说中的神兽,是公正的象征,正直无私,执法如山。
骆驼作为神道前的石兽,是明孝陵的创新。是表明疆域远及沙漠,象征国力强盛?还是因为骆驼吃苦耐劳,象征勤政?
大象是最大的陆地动物。据说石象因为四肢粗壮,在这里表示江山稳固。不过结合前面安放的石骆驼,我猜测也许还有更深的意思:骆驼来自西部沙漠,大象来自南方雨林,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南京作为明朝都城,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骆驼和大象都是很稀罕的,可能会有大明朝疆土辽阔,威震四海,八方来朝的意思吧。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是祥兽。如果发现了麒麟,那是国家的“吉兆”,王朝的“祥瑞”。麒麟又是仁兽。麒麟象征着“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古代,王朝的迭代更替总是伴随着杀伐征战。而战马是战争中的重要资源。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前的“昭陵六骏”就是他生前战马的形象。明太祖朱元璋红巾军起家,马上得天下。孝陵卫附近的马群据说就是明朝年间养战马和御马的地方。在陵前神道上安放石马也是理所当然的。
用简单的线条,雕刻出形神皆备的石兽,这是明孝陵石雕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600多米长的神道上,6种石兽各有寓意,24只石兽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是为了显示明太祖的文成武德、丰功伟绩,为帝王唱赞歌,还是为了显示帝王的无上尊严,王朝的赫赫威权?抑或是祈望这些石兽镇守皇陵,驱妖辟邪?
600多年来,这些石兽默默地守护着帝陵的安全,静静地维持着肃穆的氛围。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雪雷电,经历了多少战火铁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是珍贵的文物。可惜并不是大家都这么爱护这些历史文物。不少石兽的背上已经被磨得光滑似镜,可以想见有多少人曾经骑在它们的背上笑着合影。前几年还曾经发生了损坏石象,在石象上刻名涂鸦的事件。这些人会得到什么?名扬天下还是臭名远扬?
石象路东侧是梅花山,这里遍植梅树,是赏梅胜地。梅花山原来叫孙陵岗,又称吴王墓。三国时期东吴帝王孙权和他的步夫人及后妻潘夫人就归葬此山。通过磁测,山顶博爱阁南侧发现的大型地下建筑,可能就是孙权墓的墓址。
照例,神道在第一段石象路尽头应该向前延伸,接着就是翁仲路。明孝陵的独特之处是,神道在这里分了段,神道在这里拐向正北方。第二段神道的起点有一对白玉柱的望柱。这对高6米多的望柱,柱头为双层圆柱形冠,雕云龙纹,柱身为六边形棱柱,雕云气纹,与柱头的云龙纹相呼应,愈见望柱的挺拔,婀娜多姿。底部柱础有三层,装饰挂落雕刻。这对望柱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是一改唐宋的建筑风格,将莲花式柱头改为圆柱形冠;二是望柱没有安放在神道开端,而是安放在神道中间。
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像别的帝王陵南北中轴线笔直构建,而是蜿蜒曲折,将梅花山抱在自己的环抱中呢?这是明孝陵之谜中最大的一个谜。对此,正史上没有记载,民间传说倒是丰富多彩:
有的说这是朱元璋顺其自然,依山势建设,道路曲折也与朱元璋曲折的一生相对应;
有的说这是朱元璋对孙权的尊重,不惊动孙权的灵魂;
有的说,留着孙陵,让孙权为朱元璋当“门卫”,真是霸气尽显;
有的说,这是风水学对陵寝营造的影响,孙陵岗这座小山丘正好是孝陵前的案山,是好风水的必备条件;
流传最广的是“北斗七星”布局。据专家分析航拍图像,孝陵布局按北斗七星营建,体现天地相融、“天人合一”。但哪七座建筑对应北斗七星,却是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斗魁”“斗柄”依次是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还有的说,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头。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我没有无人机,无从对明孝陵的布局一览无遗,也无从判断谁是谁非。不过我听说过王公贵族以七星板作为陪葬物的。广西上思发现的一座墓葬,墓葬物中就有神秘的七星板,有专家认为这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墓。
神道第二段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翁仲路”,是因为神道两侧有8尊石像,其中两对武将,两对文臣。这些翁仲是由整块石料雕凿而成的。是明代雕刻艺术的精品。
武将身披甲胄,手执金吾,腰悬宝剑,看起来威武雄壮。
文臣身穿朝服,手秉笏板,看上去端庄肃穆。
文臣武将都是一对年老,一对年轻。区分的依据就是看他们的胡须。想想就明白了:皇帝要子子孙孙一代代传下去,他们的后代也需要文臣武将来辅佐他们。当然也要后继有人。另一个特点是这些文臣武将都是板着脸,没有一个有笑容的,哪怕连微笑都没有!在皇帝的威权重压之下,他们不敢也不能有哪怕一丝的不严肃的表情!
走到神道的尽头,不远处就是棂星门。“棂星”就是“灵星”,棂星门就是天门。棂星门广泛用于宫室坛庙,象征王制,具有礼仪性和标志性的作用。在目前发现的帝王陵中,最早在帝陵中使用棂星门的,就是明孝陵了。在传说中,朱元璋让孙权守门,守的就是这扇门了。
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中。当时只剩下铺地石基础、柱础和抱鼓石。现在的棂星门是十年前复建的。复原的依据就是考古成果,构件也尽量用出土的原件。复原后的棂星门正对神道,三门六石柱,宽20多米,高7米多,三门之间有矮墙相连,红色墙面,黄色琉璃瓦铺顶。
过棂星门,路折向东北,前面就是金水桥,桥下是内御河。原来有并列的五座单曲拱桥,叫做五龙桥,象征孔子倡导的“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底线。这五座桥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了三座桥,其中桥基和两岸的石堤还是明初的原物。
从金水桥开始,经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升仙桥,一直到最后面的明楼和宝顶。明孝陵的主体陵宫按中轴线对称配置。远远望去,陵宫建筑的最后面,紫金山下的崇丘就是明太祖的宝顶。
走过金水桥,是一条很长很宽阔的石板路。前面就是陵宫的主体建筑。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中峰之下,背靠青山,左右拱卫,灵前有湖,近处梅花山作为案山,过去陵墓都要看风水,帝陵就更不要说了,明孝陵就是其中最好的风水宝地之一。陵宫的主体建筑也按皇宫布局设计成“前殿后寝”的三进院落制,影响并规范了以后500多年明清两代20多座帝陵的格局。
顺着缓坡而上,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孝陵的“文武方门”,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红墙、黄瓦,绿树。建筑共有五扇门,正门是三券拱门,中间高,两头略低,左右两侧的掖门是方形,高度更低。从门洞的高度,规制也能看出当时等级制度的森严。现在只开一个中门,游人们也可体验一下当年只有帝王才能进出的中门。正门上方高悬着“文武方门”匾额。这是明孝陵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名称,其他帝陵都没见有这样的名称。据说这是因为当年护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而掖门都是方门的原因。这座文武方门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被毁了。现在是按照原样复建的,黄色琉璃瓦是由北京古建砖窑烧制的,填补的墙砖用的是明城墙墙砖。
红色的大门上整齐地排列着铜钉。每扇门上都是九排九列,金光闪闪。“九”是极数。门上的门钉也是体现封建等级的一个标志。这81枚铜钉不是功能性的,而是装饰性的,更是封建礼制的表现。九排九列鎏金铜钉是皇帝专用的。如果其他人用了,就是“僭越”,就是“大不敬”,这可是不得了的罪名。
正门门口一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奇怪的是碑文不是汉文,也不是满文,而是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的。这块碑是清代宣统元年两江总督端方下令,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联名合立的,内容是保护明孝陵。可见当时那些洋人在明孝陵的“不守规矩”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容忍的地步,否则“视洋人如虎狼”的清政府官员也不会专门立这么一块告示碑了。
从文武方门到孝陵门是第一进院落。这个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为祭祀陵寝提供后勤保障。
原来,这个院落中配有东、西两个井亭。这是西井亭。井亭中有水井,以保证祭祀宰牲和御厨用水。这口井的井圈看上去已经饱经风雨霜雪了。想想就明白,井栏已经失去亭顶的保护一百几十年了,怎会完好无损呢?
复建的井亭保持了当年建筑的华贵之气。亭顶中空,但金黄的琉璃瓦、彩绘的梁枋、斗栱使井亭显得很华丽,古色古香。
院落的西侧有一座规模不小的配殿,宽30米,深10米,面阔五间,这就是具服殿,是皇帝和嫔妃们更衣并休息的地方。一百几十年前的战火,将这座配殿付之一炬,只留下殿基,令人唏嘘。
文武方门左拱门后的一株朴树,已近120岁了。这枚清代光绪年间落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古朴的大树,垂垂老矣。当年两江总督为什么要立“特别告示”,它曾看见吗?它还记得吗?
孝陵门又叫“享殿前门”。原来有五个门洞,规模还是不小的,可惜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清代后期重建时,由于财力拮据,无法恢复原状。只能在原须弥座上建了一座三开间的歇山顶建筑,红墙小瓦,不复以前的大气恢宏。由于里面竖立着康熙和乾隆的御碑,所以这里被称为“碑殿”。沿台阶步入殿中。殿中竖立了五座石碑,三座竖碑,两座横碑。
正中一块碑是四个鎏金大字“德隆唐宋”,意思是颂扬明太祖的文功武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1699年康熙皇帝三下江南时的御笔,对朱元璋的评价够高的了。康熙帝曾六下江南巡视,其中五次拜谒明孝陵。为什么清朝灭亡了明朝,清圣祖康熙却这么高度评价前朝的明太祖呢?是出自内心地赞颂和尊重明太祖吗?是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西征葛尔丹,成为“千古一帝”,与明太祖惺惺相惜呢?是为了安抚江南的汉族士大夫和普通民众,表达对满汉认同的政策,巩固清朝的统治呢?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帝王,为了融合华夏各民族,建立强大的中华帝国呢?
还有两块竖碑分别是乾隆南巡时谒明太祖陵所作的诗。后面是两块记事卧碑,记录了康熙谒陵的盛况,反映了清王朝对朱元璋的尊重和对明孝陵的保护。
看格局,三座竖碑边上似乎还能各竖一座碑,不知为什么这么安排?
驮康熙御碑的赑屃也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成群结队的游人都要去摸摸它的头祈福。赑屃的头尾都已经摩擦得很光滑了。
碑殿的北门台阶上有一块很破碎的丹陛,基本上已经看不出上面雕刻着什么图案了。
从碑殿到享殿,是陵宫的享殿院落。主要功能是祭祀。相当于皇帝生前的“前朝”。照理这里应该是陵宫最豪华的部分,但不管是前面的碑殿还是后面的享殿,都不复旧貌,比原来要缩小很多,也完全比不上原来的宏伟大气。
院落中古木森森。正是深秋时节,落叶乔木已是黄叶纷下,常绿乔木还是苍翠欲滴。微风吹过,黄叶飘飘扬扬,在绿色的草地上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
享殿之前有东西两座神帛炉。神帛炉由黄绿琉璃构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样式完全像一座宫殿,单檐歇山顶,正中是券门,里面是小室。神帛炉坐落在石雕炉基上。原来的神帛炉已毁,这里是2004年按照历史原貌复建的。神帛炉的用途是焚化祭祀用的神帛和祝文。因为中国古制“子不可以越父”,所以这对神帛炉是明代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对。
碑殿之后是孝陵殿,也就是享殿。这里是古代祭祀明太祖的殿堂,是孝陵最主要的建筑之一。从明孝陵复原图中可以看到,这座殿堂应该是与明故宫奉天殿的规格相同,是一座重檐庑殿顶建筑,是等级最高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为“九五之尊”。与现在残存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前后各三道踏跺、三层丹陛、还有56个大型柱础相一致的。遗憾的是这座宏伟的建筑已经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我们只能凭着这些遗址遗物来推测它的雄伟壮丽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就是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享殿,跟原来那气势恢宏的享殿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宽大的台基与逼仄的小殿,根本不成比例。
更令人崩溃的是原来应该供奉朱元璋、马皇后及其他妃嫔神主牌位和举行祭祀的地方,现在竟然只是一个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地方,只有一幅朱元璋的画像还提示着这里应该是拜谒朱元璋的场所。
享殿前后的踏跺上,各有三块丹陛石,已经很模糊了。据文献记载,这三块丹陛石的图案分别是: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是“天马行空”。洋溢着帝王之气!
享殿后面是内红门,过了内红门就进入陵宫的第三进,也就是“前朝后寝”的“后寝” 部分。这里是孝陵的核心,明楼和宝顶就在这儿,是朱元璋的亡灵安息之地。除了皇帝和特许的权臣之外,其他人是不许入内的。内红门俗称“阴阳门”,人们认为这是通向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灵魂所在之地。内红门是2006年修复的,恢复了它的历史形制,重现了它的原貌。
内红门是三洞对开双扉红门格局,每扇门上都是横九竖九81颗鎏金铜钉。三个门洞也是中间的门洞高于两侧的门洞。这都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过哪个门,走哪条路,都是有规矩的。越制就是大问题!
内红门由黄色琉璃瓦铺就的单檐歇山顶,彩画修饰的梁枋和斗栱,黄色的银杏树叶在正午的阳光下将树影洒在宫墙红的墙壁上,洒出一片秋色,洒出几许古意。
苍松翠柏掩映着长长的甬道,左右的绿地上,种植着蜡梅和天竺。林木茂盛,给这里增添了一些肃穆气氛。甬道尽头就是升仙桥,桥那边就是方城明楼。
这是一座单孔大石桥,桥长50多米,宽20多米。明太祖朱元璋的灵柩当年就是从这座桥上经过,进入宝顶。所以这座桥叫做升仙桥。
桥的望柱柱头上雕刻着云龙花纹,雕刻十分精美,是明代石雕中的精品。
走过升仙桥,迎面是一座用巨型条石和城墙墙砖筑成的城堡式建筑。底下是须弥座。这就是方城。方城正中有一道拱形门。方城的顶上就是明楼。
高耸的方城之上,城墙的顶部是一座座城垛。为什么要把方城筑成城堡?是“高筑墙”战略决策的继续?还是因为山坡的高度差,因此前面看起来格外高大?
方城左右两侧都建有黄顶红墙的影壁,两面的影壁成“八”字形,这也是明孝陵的独特的形制,不仅增加了方城前广场的内聚力,而且对主体建筑方城起了烘托作用。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成庑殿顶形式,主脊设正吻,垂脊立脊兽。红色壁身用砖砌成,四角是花卉图案的砖雕。壁座是石质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部也雕了精细规范的花卉图案。
走进券门,门中是一条幽深的隧道,有54级台阶。台阶两侧的隧道底部都是须弥座,束腰上还雕有花纹。沿着台阶拾步而上,隧道中凉风轻轻吹过,恍惚间好像行走在时光的隧道中。
走出隧道,迎面就是宝顶,也就是朱皇帝和马皇后长眠的地方。宝顶的南面,正对着方城,有一面由十三层条石砌成的墙壁,用来拦挡封土,并隐藏地宫的入口。石壁自上而下数起第六层条石上镌有七个隶书大字“此山明太祖之墓”,直截了当地指明这里就是宝顶所在。题字的不知是何方神圣?字体瘦削而有风骨,但少了些浑厚磅礴,少了些帝王气。相比庞大的宝顶,相比宏大的陵宫建筑,似乎有点“小家子气”。这是我的个人感觉,一介草民,竟评价起书法来,似乎有点狂妄。
我站在方城与宝顶之间的陵宫夹院,相对比较狭小的空间,体会不出宝顶的全貌。据说宝顶是个圆形的崇丘,直径400米,周围都砌有砖墙。据进行磁测,地宫面积4000多平方米。有关专家推测,地宫是全部用条石建造的大型地下宫殿,前后三殿,左右还有配殿。地宫上方还铺设了大量的巨型鹅卵石。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石墙上有很多规则的小孔,估计这些是地宫排水系统的泄水口。
方城后面的左右两侧都有步道可登上方城顶部。步道用青砖竖砌,间隔着瓦砌成的波浪图案。
方城之上是明楼,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红墙,殿顶覆盖被黄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其华贵、庄重。明楼共有6个拱门,正南三个拱门,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拱门。
明楼正南上方悬挂着蓝底匾额,两个鎏金大字“孝陵”,俯视着明楼下的芸芸众生。
方城和明楼为方形,后面的宝顶为圆形。这是朱元璋对陵寝制度的一大改革,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开了明清500年帝陵“前方后圆”形制的先河。拱门也是象征皇权的九横九竖鎏金铜钉的红门。明楼内部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介绍明代历代帝王的陵寝,使人们在游览明孝陵后,对这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帝陵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明楼北门外看宝顶。朱元璋静静地躺在这里安息。
站在方城上往南看,独龙阜上流下的山间小河在方城前的升仙桥下静静淌过,明孝陵的神道、陵宫掩映在紫金山五彩缤纷的层林中。一代帝王,早已走进了历史。历经沧桑的明孝陵,经过修复,也基本再现了它当年的辉煌。
“美龄宫”离明孝陵不远,坐落在四方城边上的小红山。我们坐景区的观光电动车经明孝陵的神道以及梅花山,很快就到了。“美龄宫”的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在我国,也许在世界,一座建筑、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水,如果跟一段爱情故事联系起来,总是会更吸引人们的注意。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美龄宫”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美龄宫”之所以如此出名,近年来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跟下面这张航拍照片有极大的关系。那是秋天的“美龄宫”,整个建筑设计就像是一串镶嵌着绿宝石的项链。山下的公路和通向官邸的环形路两侧种满了梧桐树,秋天,梧桐树叶黄了,与旁边的绿树相比,对比明显,就像是一串金色的“项链”和金质的“挂坠”。而官邸主楼那碧绿的琉璃瓦就像是“挂坠”上镶嵌的“绿宝石”。传说这是蒋介石专门建造了送给妻子宋美龄的爱情礼物。这传说有多少真实性?还真是各有各的理由。我没有无人机,无法用飞行员的视角来欣赏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但美龄宫门口那张照片给了我欣赏的机会。
主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周围绿树环绕,环境幽静,交通又很方便。主楼坐落在小红山山顶,在林木之上。从山下仰视,可以看见葱笼中的小楼。
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新型建筑材料、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是民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南京很多民国建筑都具有这种特征。美龄宫就是其中之一。美龄宫采用传统的大屋顶,屋顶的琉璃瓦、正脊上的鸱吻、垂脊上的小兽、梁枋上的旋子彩绘、枋木顶端的万字纹、大红立柱都是中国建筑形式。而钢筋混凝土的墙体结构,大钢窗、大平台则是西方建筑的重要特征。传统元素与外来元素在这座建筑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是中西合璧。
美龄宫边上有环形路,汽车可直接停到主楼大门前。现在楼前陈放着一辆当年型号的汽车,让我们一睹民国年间高级轿车的风采。
围绕琉璃屋顶的滴水瓦,每一个都雕有一只展翅的凤凰,一共有1000多块勾头滴水,就有1000多只凤凰。
别墅二楼南面有个“凸”形的大露台,场面开阔,在这里可以观赏紫金山风光,这里是别墅主人茶饮的地方,这里还适宜开展露天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宋美龄很热衷的西方社交活动。
南阳台,又叫“观凤台”。很西方的露台,配合了很中国的栏干和栏板。平台四周共有34根汉白玉栏杆,每根栏杆的柱头上都雕着凤凰。显得雍容华贵。据说宋美龄的生日正是3月4日。是巧合,还是有意?反正这是那些持“美龄宫是蒋送宋的生日礼物”论点的学者的论据之一。
墙角的建筑装饰构件也是满满的中国风,但绝对不是一般的鸱吻,好像还有鸟的因素,也是凤凰吗?
“尊重历史,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是2012年修缮这座别墅的原则。我想现在看到的“美龄宫”应该比较接近当年的原貌。可以看到别墅内部的装饰也是奢侈豪华。我们很难想象,现在房屋装修中有时会安装的地热,80多年前的美龄宫中已经运用。
别墅里还有一个电影院。现在这里放映关于宋美龄生平事迹的电影供游人观赏。别墅中的小餐厅很有欧式风格,不是很复杂,但是很奢华。
“淞沪抗战”时,蒋宋夫妇就住在这座别墅。抗战胜利后,他们也在这里住了一段日子。这是当时蒋中正的办公室。办公桌背后的正面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像,孙先生“天下为公”的墨迹,还有那副根据中山先生的遗嘱而书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宋美龄笃信基督教,在她的引导下,蒋中正也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将原来的会客室改造成基督凯歌堂。每逢星期日上午都要到凯歌堂做礼拜。
楼上展出了宋美龄的生平事迹展。下面是展出的照片中的一张。这是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演讲的照片。她意气风发,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即兴演讲,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宋美龄旋风”席卷了美国,而中国抗战得到了更多的国际援助。
宋美龄还是一个很有天分的画家。别墅中办了一个她的画展,展出她不同时期的作品26幅。
游览了明孝陵,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原因就是没有从下马坊开启明孝陵之旅。计划总是落后于现实。于是,修改计划,到下马坊遗址公园补课。秋天的早晨,秋分五色,层林尽染,黄色的银杏叶飘落在碧草地上,绿茵几乎成了金色的地毯。
这里就是地处孝陵卫的下马坊遗址公园。
密密的山林中,一条石道从中穿过,随着台阶步步向上,弯弯曲曲地通往朱皇帝的陵宫。山道的起点,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这座牌坊就是下马坊。
下马坊十分高大,高9米以上。两柱的外侧和前后都有抱鼓石。内侧上方镶嵌着额枋。上书“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这里是明孝陵的第一道门。文武官员到此骑马的下马,坐轿的下轿,一律步行谒陵。皇帝虽然大行了,但他的威权还在,皇陵是庄严肃穆的,做臣子的要有尊崇的自觉。如果作为臣民到此不下马下轿,那么大事来了,“大不敬”的罪名在等着!
两根立柱的柱身很简洁,但柱头雕刻着云纹,两边饰以云板。十分精美。下马坊建于洪武26年。是朱元璋整个陵宫工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下马坊后是山路,小路弯弯,宽窄不一,可以一直走到大金门。
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处重要遗迹。一件是神烈山碑。一件是禁约碑。神烈山碑是竖碑,立于明代嘉靖十年。嘉靖是个喜欢别出心裁的皇帝,他喜欢改名改制,不知是不是受了他身边的道士的影响?孝陵位于紫金山麓,紫金山也是一个很吉利的名称,嘉靖下旨改为神烈山。于是就有了这座碑,碑上讲的就是这改名的事。禁约碑是横碑,立于明代崇祯十四年。是当时管理孝陵的神宫监奉皇帝敕命而制定的禁止损坏孝陵的条款。可见当时不守规矩的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了。
神烈山碑原来有碑亭保护,现在碑亭已经不在了,只有四角的石柱础顽强地立在那里,宣示着碑亭曾经的存在。还出土了三块龙纹石雕构件。这三块龙纹石雕都是高浮雕,中间刻有龙纹,龙身上满布龙鳞。龙纹旁边和碑的四周都雕有如意云纹。这三块碑可能是神烈山碑碑亭的遗物。
下马坊附近有孝陵卫大营。朱元璋驾崩后,立即成立了孝陵卫。孝陵的内部管理有神宫监,外部守卫有孝陵卫。孝陵卫是明朝的一支精锐部队,地位与亲军都尉差不多。不同的是亲军都尉守卫的皇宫,保卫的是当今皇帝;孝陵卫守卫的是孝陵,保卫的是大行皇帝。孝陵卫大营常年驻扎近6000名官兵。从大营的规模也可以看出孝陵驻军的庞大了。
出土的明代石马。与明孝陵石象路的石马风格很相近,总体线条简洁而圆润,局部刻意精雕。艺术效果好。
拴马桩本来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立于王公贵族陵墓的神道前和官宦人家的门前,用于拴马。通常是石制的。这里集中的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拴马桩,顶部还刻有动物形状的雕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就具有等级制度的意义了。这么多拴马桩排列在营区中,还有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马槽,也是很有气势的。
屯兵卫陵,当然要保证水草。这里还保留着两口水井,不知是不是当年官兵们用过的。
孝陵卫营门门口有一座御碑亭。亭中立了一块康熙年间的御碑。内容是蠲免陵户税赋银两。可见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尊重并不是“口惠而实不至”。这块碑是在一间民房的墙壁中发现的。为了保护这座碑,将它迁移到下马坊公园中予以展示性保护,并专门建了一座仿古四角亭。值得一看的是,这座碑并没用赑屃驮碑,而是用榫卯将碑身与碑座相连接。
在下马坊遗址公园还有一座观音阁。虽然与明孝陵毫无关系,但里面有一块大石壁,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顺便欣赏。观音阁始建于明永乐初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而建。明代正德年间毁于战火。现在的观音阁应该是近年来重建的。观音阁前是一个放生池。
观音阁的大石壁据说是敕建观音阁的遗物,曾经失散,后来在建设工地上找回。这块大石壁由整块青石打磨而成,高5.56米,宽4.5米。石壁正面上方是六字梵文咒语,下面是高浮雕火焰纹佛像背光,背光上有佛教八吉祥图案。底座是须弥座。背面有“水晶屏”三字。
在路边发现了一只赑屃,碑已不见,只留下原来镶碑的石槽。赑屃体量不大,看来原来的碑也不会有多大,不知散失的碑是什么内容。
放生池中有一排弯弯曲曲排列的圆形石踏步,每一块踏步上面都雕刻着一朵莲花。走在这些踏步上过池塘,是不是有点“步步生莲”的感觉啊!
以后再来明孝陵,一定要从下马坊走起,体验一下完整的谒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