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4.三晋发源地,九访晋王祠

作者:炎冰 显示图片

从1984年定居省城太原,转眼已经34年了。以前总觉得身边的景点熟视无睹,并无太多内容可写。一方面近来记忆力有所减退,颇有一种”岁月忽已晚“的感觉,确有必要记下过去的片断;另一方面孩子上大学后,闲暇增多,也有时间来整理了。本地的名胜就先从晋祠博物馆谈起吧,一边回忆过去到时的情形,一边寻找未来再去的理由,当然也可供准备到太原旅游的朋友作为攻略参考。

晋源区是山西省太原市1998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的六城区之一,也是唯一新增设的区(其它五个区分别继承了原三城二郊的衣钵,只是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而已)。晋源区地处太原市西南晋阳古城遗址所在地,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相依;西、南与古交市、清徐县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区,全长30.8公里。区域面积289平方公里,山川各半,西高东低。总人口23万(以上面积人口数据来源于区政府官网,行政区划简册2018版上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万),辖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义井、罗城、晋源3个街道办事处。
晋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的美誉,区内各类文物古迹233处,拥有晋祠、天龙山石窟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源,生态优美、环境宜居,西部蒙山巍巍,太山壮观,龙山古朴,天龙山秀美,水域面积4.8平方公里的晋阳湖为华北最大的人工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率达41.15%,是集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优美城区。
今天的晋源朝气蓬勃,处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新型城镇化风貌展示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山西大剧院、山西体育中心、省科技馆、省图书馆、太原美术馆、市博物馆等重点建筑鳞次栉比(太原市新十大建筑独占其六),区内滨河西路、新晋祠路、蒙山大街等“三纵九横”路网基本形成,成成中学、市二外、省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与区人民医院合作共建项目等公共医疗资源即将建成投用,城市发展层次、发展内涵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在长风桥西南方向25公里处。广义上的晋祠,除晋祠博物馆外,还包括旁边的晋祠公园(上现这张图就是公园东门)。多年前晋祠公园收门票的时候,误导过不少人,觉得晋祠名声在外,不过啥也没有,5元门票真不值,其实他们压根就没到晋祠博物馆。现在晋祠公园是免费的,新建了很多仿古建筑,风景也很美,个别区域在改造中,为晋祠争创5A景区配套(汗颜,省城还没有一个5A景区呢)。
本文中的晋祠是狭义的,专指晋祠博物馆。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朝开国皇帝武王的次子-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起源于周成王桐叶封弟的传说。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其中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宝”(旧称古建三绝),和宋塑侍女像、周柏(原来还包括唐槐)、难老泉“三绝” 之说。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所谓“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具体各建筑,后面结合照片在中轴线、北线、南线三段中逐一讲解。


印象中,晋祠应该到过不少于9次,经历了景区的历次改扩建修缮,和门票单价的多次变(zhǎng)动(jià)。
第1次:是小学时(大约为1985年),是学校组织去的,门票1元,当时好象还没有建成晋祠公园,直接去的晋祠博物院(最初叫博物院,不知哪年改称博物馆,即真正的晋祠)。那时对晋祠的人文景观也没有太多的印象,因为太原缺水嘛,晋祠有山有水的风景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难老泉、智伯渠的水、悬瓮山都很美。我们从圣母殿后爬上悬瓮山(可能有个小门或者根本就没有围墙,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没有路啦,只是一堵高高的围墙),玩的很高兴,那时大家大多没有相机,只记得唯一的一个同学的相机也漏光了,故没有照片留下来。
第2次:是初中时(1987年),留下一张全班的合影,门票好象是2元,只记得圣母殿在维修,难老泉水不多了,其它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第3次:是大学期间(1995年5月),同窗三人从北京先去的大同,5月1日在我家休整一天后,5月2日去的晋祠。当时门票是12元,无学生票之说。记得我们是从晋祠公园已被游人拆开一个洞的围墙处钻进去,穿过公园,对面就是晋祠博物院。对穷学生来说,门票太贵了。原准备从塔旁边的墙上翻进去,后来从安全考虑,忍痛买了门票,12元啊。园中的景致其实也没有什么,圣母殿依旧在维修,难老泉已没有水了。感觉晋祠面积很小,对研究历史不多的我们来说也就没有什么了。仅仅是了却外地同学“到此一游”的心愿吧。
第4次:好象是2001年,陪同来访的韩国公司客人去参观,门票是20元还是30元记不清了。本来准备去王家大院,因其行程安排时间不足,只能去距离较近的晋祠了。这次请了个导游,讲了些典故。虽然有个韩国人中文还算流利,毕竟对中国博大精神的文化了解有限,一再提醒导游少讲些典故,多走几个地方。这次是开车绕到晋祠博物院的。还算运气不错,没遇到拦路收买路钱发村委会收据的村民,只是照一次性快相的收费较高(20元/张)又不愿找零。
第5次:2003年晋祠门票已涨到40元,“非典”后的7-8月份,曾实行半价优惠,不过当时晋祠镇正在为太原建城2500年大面积拆迁,给的门票都是写有“董寿平(山西艺术馆)”的代用票。董寿平是山西的大画家之一,晋祠内有其艺术陈列馆。2003年9月初,晋祠大规模修葺,面貌一新,难老泉也引水成功,周围违章建筑也全部清理,应该比以往漂亮了,不过门票也恢复到40元了。
第6次:2006年国庆假期,带刚入学的小朋友留下几张神气的打卡照。
第7次:2016年3月下旬,与上次相隔10年,先从中轴线开始参观,这次终于认认真真地走了一遍,从下午3点半开始,至下午6点,用时2个半小时。昂贵的门票不再是问题,我们已提前办好了太原旅游一卡通,50元的工本费,只要一年来次晋祠,剩余的景点就当是赠送的了。
第8次:2017年8月下旬,这次是带老人一起去的,开始充当业余导游,这次先去北部景区参观 ,从上午近10点开始,至下午3点半,用时5个半小时。
第9次:2018年12月中旬,在整理近几次的照片过程中,发现有些景点的前后顺序记得有些模糊,还有些小的地方似乎还没走到,于是,再来一次,弥补下缺憾。从中午12点至下午4点,用时4小时。

根据多次参观的经验,参考网友的攻略,本着少走回头路的原则,建议游览路线为:持票从正门(西门)入园后,先参观中轴线,再游览北线,最后游玩南线,从偏南出口至晋祠公园返程。
虽然今年开始,晋祠开始建设5A景区,将来外围周边环境可能会有较大变化,不过核心景区依然可以按此路线图“索骥”。

正门,大致方向为座西朝东


正门背面


入门后关于晋祠的介绍(玻璃反光,影响阅读,建议更换)


晋祠古建“三宝”


晋祠“三绝”奇观


看完介绍,自东向西,先来到中轴线。

中轴线是晋祠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除难老泉偏南外,其它的“三宝”、“三绝”均在这条线上。由东至西,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两侧分别为鼓楼,钟楼)、鱼沼飞梁、圣母殿。

“三晋名泉”牌匾
进入晋祠大门,迎面映入眼帘的挂有“三晋名泉”牌匾的一座有些眼熟的古建筑,其实它是水镜台的背面。《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时变成的土地庙就是在此取景。该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水镜台
是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从建筑形制来看,为明代建造,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是清代补建面向圣母殿方向,三面开敞。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下面两张图分别为南侧面和正面。


上悬的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侄儿与伯父,一文一武,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成就一段佳话。


会仙桥
沿中轴线继续西行,来到会仙桥,它是明代石质建筑,相传四月初四仙人会在桥上相会,故名。桥下水清见底之绿藻,与树木倒影成景。桥长6米宽3米,南北两侧石护栏有浮雕和题字。


金人台
走过会仙桥,到达金人台。献殿前的金人台上铸有铁人四个,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铁人各高2米有余,其中除东北隅一座为1913年补铸外,其它三座最初为宋代铸造(明永乐21年即142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头,民国15年即1926年补铸东南隅铁人头),历经八百年,明亮不锈。尤以西南隅的铁人艺术水平最高,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铸」的铭文,保存也最完整。


背对的这尊就是民国补铸的。


“对越”坊
再往前走,是三大名匾之“对越”坊,(和越南没有任何关系,呵呵)。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一句,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合起来就是宣扬报答圣母的功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亦指明代书法家高应元建对越坊报答宣扬母德高尚。
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下边两图分别为正面和反面。


背面牌匾还空着,大家说应该写俩啥字?


穿过对越坊之后,即为献殿
献殿,晋祠古建三宝之三,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简约而不简单”。



北侧的钟楼


南侧的鼓楼


过献殿,通往圣母殿的主通道即为“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晋祠古建三宝之二, “鱼沼飞梁”最早记载于《水经注》,现所见建筑为北宋所建。鱼沼是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形为沼,因水中多鱼,故名鱼沼。“飞梁”为沼上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双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



“鱼沼”里的鱼。


圣母殿,晋祠古建三宝之首。
圣母殿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为晋祠主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首。圣母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原名“女郎祠”,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修葺。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圣母殿远景


圣母殿近景


中跨两侧楹联


上悬华带牌“显灵昭济圣母”


木雕蟠龙
廊柱上面的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都清晰可见。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木雕蟠龙是圣母殿成为晋祠古建“三宝”的主要依据。



宋塑侍女像,是晋祠三绝之首。
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邑姜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其余42尊分别为9尊宦官、女官像和33尊侍女,其中除两尊为明代补塑外,其它均为宋代塑造。
尤其是左右两庑的33尊侍女,造型精美,姿态自然,形象逼真,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宋代塑像艺术上的突破点就在于绝不雷同。1)人物的身材不同:塑像身材比例适度,或高或矮、或丰满或苗条。2)面部形象不同:脸庞或圆润或清秀、或苍老或青春。3)手执的器物不同,从而可以看出职司各不相同,有供奉文印翰墨属秘书类职务,有的是洒扫保洁,有的是侍奉饮食、起居,还有专职奏乐歌舞的艺妓等。4)人物神情也不同:有老成有天真,有得意有哀怨,有张扬有谨慎。5)衣着服饰不同:不同职务不同衣着,精致到小的配饰。这些侍女塑造得如此生动传神、精妙绝伦,反映出宋代宫闱生活的真实景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北侧第一尊是女官,其它16尊是侍女,紧邻女官的侍女被称为“双面俏佳人”,目前正在维护中,这是以前拍的。


南侧17尊都是侍女。


圣母殿的北侧是周柏,晋祠三绝之二。
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周柏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此柏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周柏后边是苗裔堂,求子的地方。


参观完苗裔堂后,从周柏北侧拾阶而上,依次游览朝阳洞、云陶洞、待凤轩、读书台、三台阁等处,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可略过这些景点,浏览善利泉后,再奔叔虞祠。


朝阳洞,由天然石窟开凿修缮而成。


云陶洞,傅山题字,也叫茶烟洞,石洞茶烟是晋祠内八景之一。


云陶洞旁的傅山题诗碑,及通往待凤轩的门。


待凤轩,里面是空的,凤凰还没等到呢。


读书台


三台阁


然后下台阶(内八景之一:仙阁梯云),经后山到静怡园,下山坡缓行,出门回到善利泉。




善利泉,在周柏的北侧。
善利泉亭,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善利泉,为晋水第三源泉,与难老泉对称。善利,取义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赏完善利泉,顺便参观南侧的松水亭。


再往东,路过八角莲池,莲池映月是晋祠内八景之一。


之后来到唐叔虞祠,这是晋祠最初的起源
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是奉祀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主殿为元代建筑,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唐叔虞,姓姬名虞,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子,成王胞弟,周成王封其于唐,称唐叔虞。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图为唐叔虞祠大门


悬匾“唐叔祠”


享堂,内有14尊元代乐妓塑像


元代乐妓


正殿


叔虞像


出唐叔虞祠,我们来到了唐碑亭。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全碑1200多宇,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珍贵的“石史”。传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经晋祠,亲撰碑文。唐太宗平生爱好书法,而且特别喜爱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书,这块碑的碑文就是唐太宗有意摹仿王羲之的杰作。



下一站是昊天神祠景区,由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三部分组成,图为昊天神祠大门。


进入院子,正面是关帝庙,上有“如天之平”匾额。


关帝坐像


关帝庙殿中有《三国演义》壁画,不过因年代久远,不是很清晰。


关帝庙后,是一座两层古建,楼下为三清洞(有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楼上为玉皇阁(空的)。


昊天神祠外的南面,是钧天乐台,两者之间有东岳祠和长龄柏。



北线再往东一直到大门,还有桃园、文昌宫、视履门、清华堂(原来叫谁家庭院)等,主要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并不对外开放,这部分只是分别拍个大门。



一个小插曲,最近这次去正值冬天,游客很少,又是中午,走到此处,刚拿出面包准备补充下能量,却遭到四只喵的“追杀”,只好逃之夭夭。




沿着文昌宫前的智伯渠,寻找水系源头,先经过流碧榭。


流碧榭,两侧有白鹤亭,下方双孔桥,名为挂雪桥,“双桥挂雪”,也是晋祠内八景之一。



流碧榭背面,斜对胜瀛楼的背面,图为其正面,面向东。


胜瀛楼背面为“栖云”两字,与傅山纪念馆相邻。夏至时“胜瀛四照”是晋祠内八景之一。


傅山纪念馆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传。 


然后来到西侧的三圣祠,这里供奉的是药王、仓公、龙王(最初是扁鹊)。


由三圣祠西边的台阶下到水边,这里是观水景的最佳位置,远眺双桥,近观碑廊,登不系舟,赏难老泉。





时值隆冬,这里仍然是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正如李白诗云:“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为何如此?原因就在于晋祠三绝的最后一绝——难老泉。难老泉声还是晋祠内八景之一。


钻过真趣亭下方的洞口,上到难老泉亭。



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作为晋祠三泉中的主泉(另两个分别是善利泉,鱼沼泉),晋水的源头从此流出,长年不息,并且最特别的是水温常年保持在17℃,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难老泉亭为北齐天保年间创建,明嘉年间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突显明代特点,架构仍保留北齐风格,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难老泉亭的正后方,是水母楼。


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楼下石洞三窟,“水母”端坐瓮形座上,神态自若。楼上供水母神像和侍女像共九尊,据说侍女既像美女,又似游鱼,为人称为东方“鱼美人”。不过楼上不开放,未能看到美人鱼。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从此再没有离开水瓮。


水母楼北边,紧邻圣母殿的是台骀庙。台骀是张姓始祖,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台骀庙近期修缮中,不对外开放,下图为以前所拍。


参观完台骀庙,依次走过公输子祠、王琼祠、子乔祠、晋溪书院、董寿平美术馆。南线楼台错综排列,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公输子祠,即鲁班祠


晋祠木结构建筑如此之多,祭拜木匠祖师爷是必须的。


王琼祠,王琼(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刘家堡)人, 明朝中期名臣。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任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因执掌兵部,立有殊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嘉靖十年(1531年),回京再任吏部尚书,次年病逝。获赠太师,谥号“恭襄”。著有《西番事迹》、《北边事迹》等书。王琼仕宦数十年,主持治理漕河,平定朱宸濠叛乱,又加强西北边防。后世将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子乔祠,太原王氏始祖为王子乔,这里就是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子乔祠位于晋溪书院的西殿内。


子乔祠东侧,院中的太原堂


晋溪书院东门


董寿平美术馆,与晋溪书院对门


董寿平先生(1904-1997)是山西洪洞人,20世纪著名书画大师、美术理论家、鉴赏家,一生以画梅、松、竹、兰、黄山著称。





最后沿着西湖(以前叫留山湖),来到最南部的十方奉圣禅寺、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图为西湖春景


春日的西湖和大钟亭


西湖夏景


西湖冬景


奉圣寺,紧邻内部人员进出的惠远门,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


过殿,由汾阳二郎庙迁来,内供奉弥勒佛。


大雄宝殿,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内供奉释伽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等,南北侧殿内分别供奉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


浮屠院,与奉圣寺有门相通。
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38米,分八角七级,每层均绕以琉璃勾栏。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但现在已经不对游客开放。


赏完塔,从浮屠院正门走出,路过翰香馆,通过晋祠博物馆出口,经晋祠公园踏上返程之路。




本文使用多个季节的照片,串起了晋祠的多个景点,为不影响主线,每个部分未加详细介绍,如有必要,以后将分别推出重点建筑的子游记。
公共交通:有太原站到晋祠公园(目前因修路暂到晋祠新镇)的308路、804路、856路,自东向西穿过免费的晋祠公园,到达晋祠博物馆。
现晋祠博物馆旺季门票全票80元(半票40元),淡季门票全票65元(半票30元),6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票。门票是明信片式,可以邮寄,也可以收藏。本地市民建议办理太原旅游一卡通,50元,一年内除春节、国庆等个别高峰期暂停外,可不限次数浏览。
晋祠博物馆官方网站@***除详实文字和图片内容外,还有“数字晋祠”视频,足不出户即可网上游览。
个人建议:1、晋祠作为唐叔虞的祠,在古建筑艺术和人文艺术积淀深厚,如“三宝”、“三绝”、“三匾”、“八景”等,还有数不清的神话传说,喜欢历史和建筑的朋友非常值得一游。2、即使对历史和建筑不是很感兴趣的朋友,这儿也是太原打卡地之一,还可结合登天龙山,形成一日游。3、晋祠内有天下有名的太原王氏宗祠,还有张氏祖先台骀庙,海内外的王氏、张氏后代可来此认祖归宗。 
本文整理过程中参考了晋祠博物馆官方网站介绍、百度百科,梁衡的《美丽的晋祠》,百家号共读记等文章,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