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听说归元寺,是通过猫腻的网络玄幻小说《朱雀记》。原以为归元寺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后来才得知世间真有一座归元寺,就在武汉。归元寺不仅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而且是武汉地区佛寺中的“”大哥大“。
2018年12月中旬,我赴武汉公干,利用周末的时间,参观了归元寺。
归元寺位于武汉三镇的汉阳镇,寺前大街名归元寺路,寺门正对翠微路,与地铁6号线钟家村站相距不足1公里。
归元寺的布局十分独特,总体坐西朝东,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区(老区)殿堂呈西北-东南坐向,分中院、南院、北院三个庭院。
寺门前的两座石狮子造型奇特 ,很有喜感。
旧山门。 归元寺总体呈徽派建筑风格。寺名来自《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名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距今只有360年的历史,却历经兵燹人祸,现存建筑绝大部分是近现代重修的。
旧山门前的两座石狮子同样很有喜感。
穿过旧山门,首先到中院。中院前后有三进建筑。
放生池。 放生池两侧为钟鼓楼。
钟楼下层供地藏菩萨。
鼓楼下层供雷祖菩萨。
第一进正殿,正面供大肚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不称弥勒殿,也不称天王殿(殿内无四大天王),而称为韦驮殿。 匾额“开元古刹”为黎元洪手笔。
韦驮像据称由整株柏木雕刻而成,有盛唐佛像风格。
韦驮殿背面匾额“回头是岸”。
第二进,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左侧为万佛殿。
右侧为客堂。
大雄宝殿主供华严三圣。
释迦佛与迦叶、阿南尊者。
文殊木刻像。
普贤木刻像。
文殊、普贤以木刻的方式,十八罗汉以石刻的方式供奉,是归元寺大雄宝殿的重大特色。
海岛观音群雕像前供桌的前帘幕栏镂空浮雕,十分精美。
中院第三进,般若堂。
返回放生池区域,往东。
通往东院的月亮门。
东院钟亭。
三圣殿。殿内供“西方三圣”。
露天铜观音。
东院主体建筑藏经阁。
藏经阁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未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藏经阁底层供玉佛坐像。二层不对外开放,据说收藏有佛教经典7000多卷,包括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刻印的经卷和贝叶经等。
大士阁。
大士阁供奉观音大士。右侧后部有摹刻杨枝观音像的石碑,据传为唐代阎立本真迹,属归元寺镇寺之宝。可惜照相时被殿内的看管大妈阻止,未能留其影。就从网上找张归元寺的杨枝观音碑摹刻像的照片。
归元寺杨枝观音摹刻像,是国内现存传为阎立本真迹的两大杨枝观音摹刻像之一。另一幅藏于浙江普陀山杨枝庵。再从网上找张普陀山的杨枝观音碑摹刻像的照片。
两相对照,两幅图的题跋不同,形象差不多完全一致。普陀山现存杨枝观音碑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归元寺杨枝观音碑不知刻于何时,依寺院的创建年代,应该晚于普陀山的杨枝观音碑。
放生池以西,通往西院的月亮门。
西院的主体建筑为罗汉堂。
罗汉殿前左右的廊房内供四大天王。
罗汉堂是归元寺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建筑布局成“田”字型, 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百罗汉采用“泥塑脱胎”法制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罗汉堂内景。
民间有谚:“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归元寺罗汉堂乃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罗汉堂之一。
位于前区后部的药师殿,不对外开放。药师殿坐西朝东,相对独立于其它殿堂。
归元寺的后区,主要有新建的双面观音铜雕立像和圆通阁。
双面观音,立于莲台,面朝东、西。高21.8米, 2006年落成。 朝东一面,观音手中的净瓶倒流。
双面观音铜雕侧面。
朝西面,观音手中的净瓶竖立。
位于双面观音铜雕像西南一隅的财宝天王殿。 殿内供奉五座铜雕法像,主奉财宝天王(毗沙门天王)。
圆通阁,2013年建成,像黄鹤楼第二,不对外开放。
归元寺原本是一座民间寺院,在十九世纪末期得到了光绪皇帝敕赐的“归元禅寺”匾额与《龙藏》一部,从而具有了皇家寺院的身份,地位大为提升。
归元寺中自然没有《朱雀记》中描写的老祖宗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没有叶相僧(文殊菩萨),但有闻名全国的五百罗汉堂,有珍贵的杨枝观音摹刻碑,武汉市佛教协会驻锡于此,还曾是湖北省佛教协会的驻地,称之为武汉第一禅林,应该是并不过份的。
恰如寺门背面的匾额所云:应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