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二)——埃塞俄比亚原始部落

作者:老怪 显示图片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是最早的居民。埃塞俄比亚全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旧称阿比西尼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是内陆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北和苏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亚,南和肯尼亚接壤。

埃塞俄比亚境内以山地高原地带为主,大部分地域属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三分之二,东非大裂谷纵横贯穿于埃塞俄比亚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高原四周的地势逐渐下降。北部的达罗尔洼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为全国最低点。红海沿岸为狭长的带状平原。北部、南部、东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西门山脉的达善峰海拔高度为4,623米,为埃塞俄比亚全国最高峰。

据说,阿拉伯人入侵埃塞俄比亚时,摩尔西族女人为了避免被凌辱,或被抢去作奴隶;还有一种说法是:摩尔西族唇盘是地位的象征,只有身世显赫的女人才有资格佩戴。出身低微的女人没有佩戴唇盘的资格;盘子直径最大的有25厘米。


这里的男人是不穿衣服的,不是都不想穿衣服,是因为这里太贫穷了······



埃塞俄比亚孔索族可爱的孩子们,女孩们都是这里的小美女,天真、纯朴、善良、可爱······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80多个民族。孔索族是其中之一,大约有三十多万人口,分为几大族系,有几十个村落,每个族都有族长,村子里的大小事都有族长来决定。
来到埃塞俄比亚旅游的中国游客和团队,都会带些糖果分给这些孩子们,孩子们都会开心地跳起他们喜爱的传统舞蹈。





孔索族的女孩们很会打扮自己,她们把头发梳成几十条小辫盘在头顶上,男孩会把自己的头发都烫成小卷。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很了解,因此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都很乐观和开心。





每个可爱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小小的内心世界,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俩位小美人看到外面来的客人很开心,他们(她们)知道经过这里的客人都会施舍一些物品给他们,同时他们也知道感恩,当他们收到礼物后,他们会为来到的客人跳舞表示欢迎,这让游客们感触颇深······


临走时,我们给这里二十几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双鞋子并发了些糖果给他们。孩子们在跳舞时格外的开心,游客们也很开心,但每个人的内心却很沉重······


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发,一路都是泥土公路,坑坑洼洼,没有泊油路,颠簸得非常厉害,一路行驶了两天车,终于到达了大山深处神秘的“唇盘族”(摩尔西族)原始部落,这个部落的女孩从小的时候就在下嘴唇划开一个大口子,装上一个用泥烧的小盘子,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更换大盘子。据说这种装饰作用,是为了避免被抓去当奴隶。小盘子在吃饭、喝水的时候是可以取下来的。

这里的草房就是他们的家,和其它部落看到的草屋没有什么不同;草房里仍然是什么家具和摆设都没有,都是泥土地,这里没有水也没有电,更别说什么电视机等物品;有的女人和孩子就是用一块布围住自己的身体,男人基本是光着身子,穿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是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苦。他们依然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击石取火,以物换物,只要家里的牛羊够多就可以取上几个的老婆。


他们用茅草、树枝搭建房屋用,牛粪抹墙,房子十分矮小,室内简陋。房屋旁由三石垒灶,击石起火。穆尔西人靠狩猎、放牧为生,也刀耕火种式种植农作物。他们基本上还保持着以物易物原始的交换原则,靠猎物、牲畜、农产品,陶器等去换取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埃塞政府已专门规划了摩尔西人的生活区域,并设立了管理部门;将他们的生活区域划为国家公园,鼓励外国游客去参观旅游。

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埃塞俄比亚jinka的马沟国家公园。公园的命名,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世界各国的商人、游客来这里开发、旅游,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和改善生活。



摩尔西女人大多赤裸着上身,除了大盘子嘴奇观之外,她们还在身上、脸上涂抹花纹,用树枝、粗皮、贝壳、牛角等装饰自己。


斑马图案的彩绘涂在身上


用一块布围住自己身体的小女孩


摩尔西人不但嘴唇上放盘子,而且还把耳朵拉长透空,放进盘子为美,耳盘越大也越美丽



看到还有这么多人生活在原始时期,生活在灯红酒绿都市里的人们不知有何感想?


摩尔西族(唇盘族)是原始的游牧部落,有自己的语言,可以互相交流,但没有文字






一路上有翻译和保安随同是很安全的。这里有几张图片是我们路上遇到的中国摄影团队拍的,摄影团队他们已经来到埃塞俄比亚很久了,他们去了客比西族部落。摄影团队使用的相机很高级,能把拍到的图片和影像直接传送到网站和手机里;但这里的信号不是特别好。
这些女孩们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围上一块布,或在身上涂上彩绘。即使是这样、很艰苦,她们仍然是这里的小美人,很开心,很快乐······






嘴上的小盘子在吃饭、喝水的时候是可以取下来的,这不是装饰品,前面我说过,据说是怕被抓去当奴隶,或许是身份的象征


离开了孔索族又行驶了四个多小时,来到了多尔兹部落。多尔兹部落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上,这里还不能算是埃塞俄比亚纯原始部落,多尔兹部落是这次看到的埃塞俄比亚部落中遇到的比较文明、勤劳的部落之一。这家酒店就修建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上,这是酒店延伸出来的观景平台。游客来到埃塞俄比亚都要去看看和体验一下比较原始的“唇盘族”部落,这里就是必经之地了,游客们会在这里补充一些食品和水。


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非洲埃塞俄比亚大地,这里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来到这的游客眺望远方感慨万分,游客们称呼这里是“非洲大地”


这是多尔兹部落人为游客准备的主要食品


她在忙家务,很开心,看不出有丝毫的惆怅


用石块和木棍搭起的自家小院,前面的圆形尖顶的小屋,是多尔兹人居住的地方,很多游客已经习惯的把它称呼为“天坛屋”。


这里的植物躯干、叶子用处很多的,躯干里面的“肉”可以刮下来制作食品,他们把这些植物用手工制作成一些生活用品,然后去互换一些自己家里所需要的物品,蒸饭也离不开这种植物叶子。


这里人们就是在这种草坯房子里面居住,非常简陋,里面没有摆设和家具;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大象鼻子,所以人们称它为“象鼻屋”


生火做饭还是原始的击石取火


妇女在这里是很受歧视的,她们要承担着家里的所有家务,就连你烧火做饭的才火,也要自己去林子里面背回来,林子里的原木潮湿是很沉重的,看到她们瘦小的身子,背着这么粗大的原木真的很心酸。


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生活,没有更多的想法和忧愁









这里距离阿尔巴明市有二十多公里,虽说不是很远,因没有交通工具,这里很闭塞,一直没有被开发。他们这能用手制作的生活用品去换些日用品和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