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的辽国世界

作者:水晗 显示图片

两天,三个女人,来了一次随心所欲的旅行,就好像回到了我们最初相遇的时代,没有牵绊和负担,聊天、品美食、赏古建,享受两天自由自在的时光,一起回味20多岁的日子……
娇姐说锦州有一个奉国寺,那是一座已经有1000年的辽国大寺,电影《一代宗师》还在奉国寺取景,而锦州离北京和沈阳都不远,方便我们三人的相聚。就这样,因为奉国寺,锦州进入了我们仨第一次同行的名单。

11月3日 
6点多从北京南出发——锦州南,锦州南130元包车前往义县,宿奉国寺旁的小宾馆汇鑫酒店,酒店还算干净。 玩奉国寺、广胜寺,奉国寺就在县城,广胜寺也离得不算太远,都可以步行到达。
11月4日
110元包车前往万佛堂,八塔子寺,八塔子寺离锦州近,所以先去万佛堂,再去八塔子寺比较顺路。我们的出租司机不愿意去锦州,所以他帮我们联系好去锦州的车,把我们交接了,我们下午返回锦州市区,参观广济寺,锦州博物馆,吃烧烤,夜里返回北京。
奉国寺在义县,距离锦州有一段距离,如果三四人同行,包车还是比较划算的,也比较节约时间。
这次顺利出行,也要感谢蚂蜂窝上“落落的柚子 ”,他的攻略非常详尽,供我们借鉴参考!         

义县县城很符合北方小县城的感觉,中心区域到处小商小贩,比较杂乱,卫生条件也不太理想。要说吃的,也实在没啥吃的。
我们从锦州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就是义县人,他给我们推荐了羊肉包子,说是他每次回家必去吃的,我怕膻,兴趣不大。他又推荐了火锅,有一家名叫宜良园的火锅店,在当地很有名。
我们放下行李就直奔这家火锅店,点了他们店里最有名的酸菜海鲜火锅,还点了他们家的白丸子之类的,结果菜上来的时候,我们傻了眼,这份量也太大了,我们三个人,感觉点了6个人的菜量。


满满的大虾和酸菜做锅底,实惠是真实惠,不过菜的味道是值得评论下的,主要是酸菜的味道不是太理想,都有点发苦了,所以整体菜的品质是属于量大不精的类型。白丸子是真没吃过这样的,软糯的面团里都是肉,还挺好吃的。这一顿吃下来,我们晚上都没吃得下饭,本来还打算去尝尝司机说的羊肉包,也就算了。
整体来说,义县没太多好吃的,从吃上说,还是锦州比较好!

吃饱喝足,开始去我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奉国寺。早在1961年,这里就被定为了全国文保单位。
门票40元,我们也叫了导游,看文物,还是有导游比较好。
不是热门的景点,也没在热门的时间,所以寺内非常清静,没什么游客。太喜欢这种干净清爽旅游的感觉了。


门票上,就是寺内的七佛之一。
奉国寺的大雄殿内有国内现存最古老的七世佛,所谓的七世佛又称过去七佛,是指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七位佛,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七尊大佛都在殿内供奉,这样的寺庙并不多,到底这些佛有多高多大?我已经迫不及待。


中国讲究对称美,这在古建筑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远远看过去,奉国寺建筑群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有一种庄重大气之美。


导游带着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展览馆,里边展出是大殿原来的匾额,木头结构的,是清代的遗存。大雄殿就是主殿,中间悬挂”大雄殿“匾额,东边匾题“法论天地”,西边匾题“慈润山河”,据传是乾隆的御笔,字迹苍劲挺拔。大家都说乾隆字一般,不过这样看来,也写得很棒,我一直都是支持乾隆的。为了保护这三块匾,已经把他们替换了下来,用玻璃罩上了。




展览馆内还有整个奉国寺的原始复原图,可以看到主殿大雄殿屋顶平缓,这就是唐构的特征,影响了辽的建筑风格。


当地人觉得寺院比较大、佛比较大,也把奉国寺俗称为“大佛寺”。



大佛寺内山门有壁画,导游说,这不是什么古物,应该就是现代人仿古所做,不过,整个风格挺漂亮的,有些像永乐宫的壁画风格。



进入山门就是一座牌坊,是为了表彰清太宗皇太极的二女儿固伦温庄长公主为清王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为大清江山的发展和巩固做出的贡献所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固伦温庄长公主12岁就许配给察哈尔部蒙古林丹汗之子博尔济吉特氏额尔孔果洛额哲,皇家的女儿都是政治联姻的,所以皇太极把义县作为女儿固伦长公主的封地。


这一座殿应该也是经过修缮,初建是清朝,原名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2008年更名为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及四大天王。只是因为有七佛坐镇,这座小殿就不太受重视了。


里面的弥勒佛和四大天王都是后期的作品,不太值得说道,只有这尊韦陀护法是明朝万历31年所塑,所以被大玻璃罩保护起来。


穿过天王殿,大雄殿就在向我招手了。
顺着宽敞的石头甬道,雄伟的大雄殿在松柏之后逐渐展露出来,气势逼人。
大雄殿是寺院主体建筑,也是精华所在,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所以它只差两年就1000岁了。它和山西大同的华严寺、 河北蓟县的独乐寺并称中国现存辽代三大佛寺建筑,可惜上次去大同,没机会去华严寺,以后一定还要再次去大同,就为了华严寺而去。
不过,奉国寺其宏大体量远超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及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它面阔9间,通长55米,进深5间,通宽33米,总高度24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是古代遗存的最大单檐木构建筑。站在大殿前,我们不禁感慨那些技艺卓越的辽代工匠,仅用稀稀几根平立于地的木柱,便撑起了巨大的穹顶,这样的“营造法式”只能模仿,已经无法被超越。
奉国寺采用的减柱法等建筑方法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上承唐代遗风,下启辽金寺院布局,是研究和探讨辽代寺院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唯一例证。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著作《 中国建筑史》中称,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


这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主殿了,因为大殿实在大,手机也拍不全,只能用全景拍摄的模式了。
这次来这儿,我本以为娇姐会带着她的高级相机,所以我也就没有带单反,结果,我们都没带,有些可惜了,只能用手机来记录,成像质量上还是有欠缺。



在殿外流连许久,终于迈进了大殿的高高门槛。
七尊高大的佛像就这样突然地跃入眼前。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七尊泥塑彩色大佛一字排开,每尊佛像都有9.5米左右,比5个人还高,佛像庄严,气势非凡,虽年代久远,佛像色彩仍清晰可辨,呈都身披深红色袈裟。
我们在大佛的注视下,只觉得自己变得那么渺小,心灵都受到了震撼。我们谁也不说话,只听着导游低声跟我们讲解。


每尊佛看似一样,按照佛教教义,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佛的面貌,就是一个。手印、服饰、动作却各不相同,统一中不失变化。


历史上义县曾经地位显赫,一度是前燕的国都;到了辽代,因为著名的萧太后就是义县人,义县就成了皇家封地,当时名为“宜州”的皇家圣地统管着今天的 锦州 、阜新 等广大的领地;据史料记载,萧太后于1009年因病崩于行宫,公元1020年,耶律隆绪开始在兴建奉国寺。奉国寺建成后成为皇族和皇亲国戚降香朝拜、祈福的专用寺庙。所以根据这个时间,也有说,奉国寺的修建是耶律隆绪建寺为了缅怀母亲萧太后而建的。而中间的大佛就是按照萧太后的面容。

萧太后,被人广而所知是通过评书《杨家将》而流传的,对于大宋来说,萧太后自然是恶魔般的人物,但是如果从史实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女人,她应该是辽的巾帼英雄。
萧绰辅佐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登基,以太后的身份摄政,她锐意改革,任用人才,执政27年,使辽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达到鼎盛状态。我记得应县木塔也是与她有关。
辽朝得到佛教盛行的燕云十六州后,辽代佛教的传播更为广泛,而王朝利用佛教的政策也更见显著。辽朝第六位皇帝圣宗耶律隆绪更是以释迦牟尼佛转世自称,他主动学习引进汉族先进文化,使原属于中原汉族文明的古代建筑、绘画等融于佛教之中。耶律隆绪时期佛塔、寺院遍布全境,不计其数。


每尊大佛下面,还有一对胁侍菩萨,约有2.7米以上,比姚明还要高很多。



“据《长阿含经》载,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与释迦牟尼一起统称“过去七佛”。世传释迦牟尼转世的耶律隆绪,理所应当把佛教经典中的前6位佛排在自己的东面左侧(契丹人崇尚东方,视左为先和大)。而他自己(释迦牟尼)则目光朝向故乡的西南方(古印度今尼泊尔)或是西方极乐世界。也许是天意巧合,也许是有意设置,耶律隆绪之前有5位先祖皇帝,一位摄政的母亲承天太后萧绰,加他自己正好也是7位。”


奉国寺面阔九间,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一般会选择在国都,但是义县辽宜州(今义县)虽云集皇亲国戚,但毕竟还不是国都,那么,辽圣宗为何将如此重要的皇家寺院建造于此呢?
有说法指出,辽圣宗修建奉国寺与辽代崇佛的习尚及辽宋的“澶渊之盟”有关。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的契丹人,建立了辉煌的大辽王朝。辽建国早于宋,一度强于宋,特别是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间维系了长达119年的和平岁月。“澶渊之盟”订立前,辽朝重修唐代独乐寺的观音阁;定盟后,宜州始建奉国寺;36年后兴建应县木塔。这三座建筑,一阁、一殿、一塔,堪称辽代建筑的“三绝”!也就是说,辽圣宗修建奉国寺,可能出自彰显国力、炫耀勋功之初衷。
另一种说法则暗示,奉国寺的修建与契丹政治中心南移与契丹族汉化加深有关。辽宜州居中京之东南,其所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即是南北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会地带,又地处东北亚之要冲,于此建一座皇家佛寺,似乎于偶然中暗含着某种必然。


导游又给我们介绍说,这尊耶律隆绪转世的释迦牟尼佛,手臂看起来很不自然,那是因为,这是后来接上去的。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打响,一架标有236字样的国民党飞机在奉国寺上空投下几颗炸弹,一颗炸弹落掉进大雄殿,将屋顶砸了个大窟窿,炸弹从释迦牟尼佛像前落下,打断释迦牟尼的左手臂。有惊无险的是,炮弹并没有爆炸。另两枚炸弹落在寺院中也神奇地没有爆炸。如果这些炸弹爆炸,这座木结构的千年古刹势必毁于一旦,不能不说这是奉国寺的传奇。
大雄殿历时近千载,却巍峨如初,雄姿依然。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乏刀光剑影的战争,不乏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更不乏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不知多少古代著名的佛寺惨遭无情损毁,而奉国寺却续旧如新,着实令人称奇。
比如辽代末年,金灭辽战争爆发,金兵入义县城后烧杀抢掠,见人就杀,见寺就烧,焚毁了普慈寺,却唯独未碰大辽奉国寺分毫。在元灭金的战争中,中原人口死伤百万,城市多被焚毁,金国疆域内被焚毁的寺庙成百上千,奉国寺是在金国境内仅存的四座寺庙之一。三是可怕的庚寅地震。据史料记载,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8月23日夜,武平路(今宁城县大明镇)发生了八级的强烈地震,官府民舍倒塌七百余间、死伤七千余人,并出现地裂、黑砂喷射地象……这次地震史称庚寅地震。据大德七年《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载,奉国寺周边房屋均坍塌,而奉国寺却墙倒殿未塌,这座辽代皇家寺院的抗震效果令人称叹!这之后,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地震中,义县境内房倒屋塌,但同样受到剧烈冲击的奉国寺大殿仍大体无损。

佛祖庇佑,才能保护千年古刹留存至今,幸哉!



大雄殿内佛像周围环绕的三面墙壁还残存着一些壁画,只是破损有些严重,只能隐约看到佛的样式。



导游让我们抬头看梁柱,她说每根梁柱上都有精美的佛像装饰花纹,全部为辽代原作。梁架上雕绘着吉祥的花卉莲花、牡丹花等和几何图案,其中飞天最多,色彩鲜明艳丽、姿态优美、衣纹流畅,是目前国内极为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
梁思成把这些彩绘叫作‘佛光’,意思是七佛放大光明。建筑里的绘画艺术,都是为凸显七佛而服务的。




底座也有各类力士和神兽,托起大佛真身。


绕到佛像背后,光线昏暗,导游给我们开启了沿路的小路灯,那也只是影影绰绰,模糊看到点东西。


佛像背后有一些墙板,原来是从墙揭下的壁画!壁画的人物不像汉代的佛了。


背后的倒坐观音是明代的作品,体态丰腴,黑琉璃眼珠,让你不管在任何角度看着观音,观音也都在看着你一般。



这里就是拍摄《一代宗师》地方。


电影《一代宗师》的最后一个镜头,落在宫二决意复仇时停留的佛寺大殿。镜头缓缓扫过佛台上一盏盏燃亮的佛灯,呼应电影里武林前辈嘱托后辈的一句词:“点一盏灯,留一口气。”


大殿中的柱子底部很奇特,有个大洞,导游说,木结构的建筑容易变形,就可以把某种工具插入洞中,拧动柱子,来校正建筑结构。神奇,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结构。


绕到大殿西侧的时候,一缕阳光照进了殿堂,这样的光束突然让我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我很想记录下这一刻的恍惚,也想留住这一刻的历史光芒。
中国古建筑的精美和神秘,值得我用更长的岁月去探究,去体会。



广胜寺塔也属于全国文保,是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文保单位,但是,找到这里可就太不容易了,我们懒得走路,还是打了辆车,从小巷子里七拐八拐,本地的司机愣是没找到,GPS在这里似乎也不灵光了,司机停下来纹路才终于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这座小庙位于一堆村里的平房里,不显山不漏水的。
但是很遗憾,等我们到这儿的时候吃了闭门羹,大门紧闭,不让进入。
我们跟旁边的村民闲聊,他们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不开门了,有位大爷还特别好心地帮我们去敲门,他说,这里边就有一个和尚,如果和尚在,他能帮我们敲开门,并让我们进去参观。可惜,可能那位和尚“化缘”去了吧,也不在家,我们最后只能在外头驻足观赏一下这座辽代古塔。


这座塔建于辽开泰年间(公元1020年),辽塔的形制差不多,几乎都是这样八角形实心密檐式,十三层,八角八面,会有一些比较粗犷的雕塑,比如狮兽,在每个角上还雕有一姿态威武披甲戴盔的力士,手执兵刃。而每一面也有菩萨像,只是经过岁月冲刷,很多菩萨像也已经基本被损毁了,尤其是精细的面部。
不能近距离观赏,我们只能绕着寺走一走,从各个角度再看看这座辽塔。



第二天一早,我们退了房,叫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就是我们昨天在义县打车的司机,我们觉得人还不错,所以就直接跟他谈了谈价格。如果我们只是从宾馆到万佛堂,然后万佛堂出来,他们给我们送到八塔子寺,他就离开的话,只用80元就差不多了。因为后来,我们想直接从八塔子寺打车回锦州,他需要在八塔子寺等我们,并把我们交接给去锦州的车,所以又加了30元。不过花钱的意义就在于,真的比较省时间,而且三个人呢,这样算下来,也不算太奢侈。

司机还在新修好的城楼前停了车,让我们拍照留念,城门叫“义州卫安泰门”,义县古称义州、宜州。


城门后就是大凌河湿地公园,在这样看着什么都有些破败的县城,湿地公园的整洁漂亮大概是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这么大的公园也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吧。


我们早早出门就到了万佛堂,佛堂已开,只是导游还未就位,我们等了一会儿才等到导游。
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由国师昙曜法师主持修建,这可是云冈石窟及龙门石窟的设计者。


万佛堂是沿着大凌河北岸福山的悬崖峭壁修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都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背靠着山,山下是河,万佛堂石窟同样也是依山傍水,也是一座绝佳的风水宝地!
在东北三省,这座石窟也可谓是唯一。


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现在仅存的石窟大部分是明朝的嘉靖年间重修的。

按参观顺序,我们先到的是西区第6窟,与之相邻的是第5窟。
第6窟的交脚弥勒是万佛堂保存最完整也最值得观赏的一尊佛像了。也是体量最大的造像,高3.5米,是北方石窟中最大最早的一尊弥勒佛像。像后背光为清代涂抹,所以尚且还能看出一些花纹。


这尊弥勒佛波状发髻,细眉长眼,高鼻薄唇,是典雅的北魏造像,“虽极少筋肉之表现,然以其筒形之面与发冠,细长微弯之眉目,楔形之鼻,小而微笑之口,皆足以表示一种庄严慈悲之精神。此所以能在精神方面占无上位置也”——梁思成先生对于北魏佛像极为精辟的总结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尊佛像上。
正中为万佛堂现存并左侧残存一弟子立像,为阿难尊者。


交脚弥勒左右上方为胁侍菩萨,已成悬空状。


与之相连的第5窟,也残存不多。佛堂内的古代佛像均已被毁,最大的亮点便是穹顶中央大莲花藻井。藻井中央为大莲花,共四层,中层雕六身飞天。虽然抬着头,看着不算真切,但是雕刻的精美也还是能从残留的花纹中窥见一二。



五窟一侧还有《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一通,即著名的元景碑。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 上半部分还刻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如今已经用玻璃罩罩起来了,这304个字的北魏石刻,在中国书法碑刻上价值高得吓人!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评价是“天骨开旅,光芒闪溢”,戊戌变法的康有为称为“元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谓之“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相比唐之后的书法字体,我也不觉得此碑写得有多好,不过,应该是我不太懂欣赏。而且,北魏毕竟早于唐几百年,书法也是一个发展延续得过程。
导游还说,该摩崖石碑的价值在我国现代也起过十分重要的价值,据说在上世纪珍宝岛战役后,我们的周总理拿出这块碑文做佐证,以维护我国领土完整。



所以,我最后还是花了30元,买了一个碑帖,准备回家仔细研究。


再往前走,是个可以穿越而过的低矮洞窟。是第2,3,4窟,原本也是从外进入的洞窟,不过被损毁严重,就变成了一条通道。



大的石雕佛像已经不再有了,石壁上有一些小型菩萨像和飞天。这些小佛像,每个不过巴掌大小,整整齐齐的雕刻在石壁上。万佛堂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古老的遗迹,也可以拍照。难得的是只有在万佛堂石窟这样不太著名的石窟里,我才能如此近距离的看到墙壁上的五彩飞天伎乐。






从通道穿出来,就能到达西区第一洞窟。门楣上书佛光普照四个大字。


洞出口处有哼哈二将守护,可惜右侧的那位不知是“哼”还是“哈”,已经不见了。剩下的着一尊身体部分风化非常严重,头部还能看出来轮廓。但是那一对铜铃般瞪大的双眼,让每一个试图进入此窟的人都为之一肃,甚为威武。


这大概是万佛堂保留得最完整的洞窟了,不过从美感上来说,却还不如通道里的小菩萨和飞天来得精致。尤其清代涂上的那些颜色,怎么觉得那么拙劣。



中间有一巨大石窟柱,四面开龛,均有佛像。
窟内一圈也都有佛像,只是粗一看真觉得粗糙不堪,但其实也都是古老的佛像,并非现代作品,只是风化太严重了。


然而最有趣者是三尊佛像前夹着两小尊佛像,是保存最好的,是佛前使者“阿难”和“迦叶”。这二位乃是少见的五代十国时候的作品,黑色琉璃眼珠尚在。




窟内也绘有飞天,也算衣袂飘飘,有些仙姿。


继续东行,便是东区窟龛。
东区石窟整体山顶最高处,有一座圆柱形小白塔,名为“文峰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镇守义、锦二州“左军都督佥事骠骑将军王锴为其母祝寿时建修。


文峰塔下的窟内悬挂一口清光绪32年铸造大铁钟。


还有一处残龛,右侧壁上竟安然端坐着一位浅浅而笑的暗红色瘦佛。这瘦瘦的佛占全窟的比例很小,如果不是导游提醒,我们定然就会错过。
这尊小佛像满脸都是慈悲之笑,可偏又笑的那般收敛有蕴味。那小而含笑之口,让人不禁唏嘘时光虽无情流逝,佛却依旧清风拂面,淡然面对。就是这一尊拈花微笑的笑佛,让万佛堂突然就就闪耀出了慈悲为怀,普通众生的佛之力量。


石窟外沿的佛雕也都看不太出来形态。东区的石窟也多空空如也。


还有一个看点就是我国北方石窟中唯一一座密宗泥塑造像——千手观音。
这千手观音像是泥塑金身,端坐在莲花台上,共有46只手从四面八方向外伸展。造像也谈不上多优美,不过据说是明代的遗存,所以洞窟内被熏得黑黑的,香火很旺。


在千手观音一侧,还有个窟,供奉的竟然是胡三太奶和胡三太爷,其实供奉的就是狐仙。看到这样的供奉,突然就觉得很穿越,也觉得有些搞笑,这是从哪儿又冒出来的呢?看这样的样式,似乎是现代放入的吧。


千手观音洞窟后面的山崖上,有一株躯干粗壮、根深叶茂的菩提树。该树生长在石壁缝中,在半山腰展开,亭亭如车盖。
菩提树大多生长在南方,北方很少见,所以这株千年菩提树,在北方同一树种中,是年龄最大、最为粗壮的一株。



菩提树下有一口水井,被人们誉为“唐王圣水”。说是当年李世民东征的时候在此曾经喝过这里的井水。具体是不是就不得而知,不过井已经被盖上了,尝到不到井水是不是真的真的清冽甘甜。



窟前山崖下便是奔腾不息的大凌河。
借用万佛堂石窟介绍中的话,这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摩崖石窟建筑群,现存东北地区唯一一尊石刻真身弥勒佛像,东北地区唯一一尊明代泥塑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生长着东北地区惟一一株千年菩提树,有了这些名号,此行大概也算值得了。


中德古生物博物馆离万佛堂不远,出了万佛堂路过此处,司机好心说让我们去参观一下,不过遗憾的是,博物馆在整修,不对外开放了。我们也只能作罢。



到了锦州才知道,原来这里发现过很多化石,最主要的当然就是恐龙化石了,所以才能在这么偏僻的义县,建如此规模的博物馆。


去八塔子塔之前,我们请求司机再进城一趟,带我们看看义县火车站。
据说这座老式的火车站马上就要被拆掉了,已经快100年历史的火车站,还是日本人修建的,日本侵略者为掠夺阜新煤矿资源而修筑了新义线,使义县站成为中转站,客货运输繁忙。
司机说,这座火车站属于锦阜高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高铁规划距离老车站仅约400米远距离,所以拆除老车站是最节省成本的一种做法。

我们混进了这个小站,站内只有一个候车大厅,比较脏乱,我们想跑到站台上去照张相,跟检票的大姐说了说,说我们想给要拆的火车站拍个照,大姐就同意了,她把我们放进了站台,也看着我们不让我们随意到处乱走。



感谢这位检票大姐,让我们能够给古老的火车站拍照留影。


我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又查了查网上的新闻,很多人都在网上呼吁要保留这样一座带有历史感的车站。义县站应当建于1937-38年,并非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当地对于老站是否拆除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9月11日, 锦州市政府官微发布回应:义县火车站近期并无拆除计划,未来是否拆除,将广泛征求民意和详细论证,不会轻易拆除处理,请社会放心。

对一个城市而言,一座历经沧桑的建筑,一个曾经见证重大历史 或者蕴含当地重要记忆的空间,都具备地标性。它让在生活在此处的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产生联结。出行的地方,必有车站。有车站的地方,就有回忆。
80多年的老车站,就不能保留吗?文物不可再生,老建筑一旦拆除,就会拆除了这座城市的过去和记忆,济南漂亮的老火车站也曾被拆除,2013年又喊着复建,最终又宣布停建。《人民日报》还曾为此刊发评论《评复建济南老火车站:历史文物不能靠复制救回》。多少相似的情景一再发生着,难道还不能成为借鉴吗?
希望最终,不要让义县火车站再次成为痛心的回忆。



我们从“落落的柚子”游记中,知道了这个特别的存在。
八塔子塔位于辽宁义县西南10公里的前杨乡八塔村,所以我们的车在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行驶了几十分钟,才终于寻到了这八塔子塔。
不收门票,游客也非常少,只有零星的三五个人。
全部八座塔并不能在每个角度都可以完整展现,有些角度,第八座塔会被山体遮住!所以我们大部分时候数来数去都只有7座塔,只有最开始我们车行在路途中,远远地第一次数,才数出来8座塔。


八座塔建筑风格各异,有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面形,均为青砖砌成。其中第七、八座塔因为早期损毁,于八十年代模仿第一二座塔,重新修补建造。有些遗憾。
据考证,这八塔跟奉国寺的修建是同时期,是辽圣宗帝为纪念佛祖一生八个阶段而建,佛教多用八大灵塔来象征释迦牟尼生平中最重要的八大事件,从降生、成道直至涅槃,每一阶段皆建塔以纪之,称为八大灵塔。是中国唯一纪念佛祖一生八个阶段的塔林。



“这八座塔,每一座塔都有一个塔名。
第一座叫净饭王宫生处塔。它是说的什么呢?说释迦摩尼29岁时,痛感人生,感受到了生老病死的各种烦恼,所以他舍弃了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第二座塔叫做菩提树下成佛塔。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豁然开悟如人醒的彻悟境界,由此成道。
第三座塔叫做鹿野苑中法轮塔,这个是纪念释迦摩尼在鹿野苑中,开始传教这么一个阶段。
第四座叫给孤园中名称塔,这是释迦摩尼说法的地方。
第五座叫做曲女城边宝积塔。将曲女城列为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一个阶段。是因为那个地方,佛教非常的繁盛。
第六座是耆堵崛山般若塔,代表着释迦摩尼传的佛法无所不在。
第七座是庵罗卫林维摩塔,记载大乘教理的这个词的记录。
最后一座叫婆罗林中圆寂塔。婆罗树也叫八叶树,这个树被称为圣树。释迦摩尼80岁的时候,在娑罗双树下涅槃。”


为什么在这座山上建这八座纪念?
在当地的传说中,是这样说的。
“这座山,以前它不叫八塔山,叫做石龙山。因为那个山形像一条龙。当时,当地的老百姓,生活非常的艰难。而且那个气候条件变化无常,春旱夏涝,就有人说,"是不是这石龙山草龙在这作怪"。于是人们想起要在这建庙来镇住这个草龙。建了庙以后香火甚旺,大家便又在这个石龙山上建了八座佛塔,用佛力来更加震住这个草龙。而自从建了佛塔以后,这个地区逐渐的风调雨顺了。”



现在,上到塔处已经有了路,只是路不那么好走,很多地方仍然需要攀爬,我跟娇姐手脚并用,才最终爬了上去,风呼呼刮着,刮得脑袋都疼。
不过爬上去就可以近距离观赏几座灵塔了。







除了第一、二两座塔立于孤峰之上,无法攀爬,其他六座塔都可以接近!不过风大又有些危险,我们爬了一会儿就后撤了。



回到锦州市区,我们第一时间就是要填饱肚子。
锦州靠海,有海鲜。本来之前司机推荐我们吃“大蟹天下海鲜自助”,但需要打车去海边,还是有些距离,我们放弃了,司机又推荐了“雪岳山生蚝扇贝”,说我们可以吃“海鲜大咖”,但现在不是最好的海鲜季节了,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锦州最有名的“锦州烧烤”。
我也好奇地问了司机,全国都有烧烤,为什么锦州烧烤有名呢?司机说,大概我们是什么都可以烤吧,只要是吃的,锦州烧烤都可以烤。
好吧,必须亲自体会下。
网搜了一家“晓波烧烤”,已经不是正午的时间,但是客人还是不少。


我们点了一堆烧烤,小牛肉串、烤扇贝、烤黄蚬子、烤大虾,烤豆腐卷、烤茄子……第一次点完的还意犹未尽,我们又点了一些,总算吃好了。
锦州的烧烤味道的确不错,值得尝试。



饭后,我们无事溜达。
先逛了逛锦州市博物馆。作为一名游客想要快速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应该是最便捷的途径了。
十多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到过锦州,也是个大冬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博物馆,不过那个时候,锦州市博物馆还不是这样的现代建筑,我记得在一处老建筑里,大约就是旁边的广济寺古建筑群,那个时候感觉展出的文物跟古建筑是相得益彰。
现在则是单独修建了展馆。


展厅里有不少是这个尹继善墓出土的文物,不过清代。


石雕版画
2005年出土,内容丰富,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得衣食起居,个人喜好及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内容,如饮宴图、出行图、乐舞图、礼佛图等,这对于研究辽代民俗民风具体有重要的意义。




康有为的一幅字,算是博物馆里知名人物的字画了。


象牙雕,挺精美的


还有一些辽代的金器,闪闪发光。
有点像我看到海昏侯在北京展出的时候,那一堆马蹄金,真是亮瞎了眼。



这大概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连珠纹连柄青铜戈,商代。
它不完全是兵器了,是王权得象征物。
专家们认定这件青铜器是一件青铜戈造型的青铜权杖,为国内孤品,是国宝级文物。也是目前辽西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戈,是研究我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有一个单独的展厅是辽西风情展,主要是以场景讲述地方风俗。用捏出的房子小人介绍东北“银”的日常,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展现,还挺有趣的。




最后是“辽西古生物化石”展厅,有古生物和古老植物化石,正好弥补了一点我没看到中德古生物博物馆的遗憾。
例如原白鲟,北票鲟。还有一些植物的化石像薄氏辽宁枝等等。它们离我们很遥远,却又是地球进化史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博物馆里还有瓷器、玉器、佛像等展览,我只是挑出了我感兴趣的几件作为介绍。
作为市级博物馆,锦州市博物馆的馆藏也算不错,辽代的历史是锦州最辉煌的一笔。

锦州市博物馆旁就是广济寺古建筑群。
出了博物馆,已经下起了小雨,不过我们还是决定奔赴最后这处景点。
广济寺古建筑群以广济寺为主体,包括广济寺、天后宫、昭忠祠等。不过天有点晚,只能看到广济寺塔了。

寺塔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跟义县广胜寺塔很相似,但是比义县的塔更大一些。
这样的阴沉的影调下,塔反而有一种苍凉之美。


锦州的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话:“锦州的塔大,义县的佛大”。广济寺塔高71.25米,这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大的。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是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为珍藏其母后所降舍利子而建。
       塔分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下部每一面正中都有一座券顶佛龛,龛内莲花座上端坐佛像一尊,龛外两侧各有胁侍一尊。时间久了,也是有些风化脱落。不过整体来说,这座塔高大壮实,典型辽塔风格,以壮美来说它正合宜。





逛完后,时间尚早,我们就打算乘坐公交车去锦州南站。在古塔公园外就有公交车,很方便。
在我们结束锦州的旅行时刻,老天爷才变了脸,这对我们来说已是莫大福音。
三个女人的旅行就要结束,我们把微信群名称“向着锦州出发”改成了“期待下一次旅行”,对于拖家带口对我们来说,来一次任性的旅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没有孩子的牵绊,就只有我们仨,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们非常感触。
希望,我们很快还有下一次的结伴旅行的时光,让我们从这样的旅行中找回自己,找回本真。
向着下次旅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