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茂名的历史——周末游高州、化州

作者:橄榄树 显示图片



        茂名原本相对于广州而言,交通稍差,不适合周末二日游。随着江湛铁路的开通,交通已经不成问题。本来设计的是一家三口去放鸡岛,然而年底不是去海岛的最佳时节,眼看茂名之行要推到明年。后来想想,为什么思路不灵活一点?茂名市区没什么古迹与自然风光,然而下属的高州与化州还是有一点的,二者离市区都是三十多公里,我一个人去,不怕奔波,正好把茂名地级市的空白给补上了。

        这次携带的是用了十年的尼康D60,镜头是18-55mm标准镜头(换算成全画幅是27-82.5mm)。有点小故障,镜头里进了点水汽,一般性的对焦不成问题,但需要精准对焦的时候,比如墙上的小字,就有点小模糊了。另外,P、A、S等程序,在曝光补偿值设为0的前提下,拍出来的照片明显偏暗,全程只能用M模式。快门也不那么干脆了,尼康的广州特约维修点已经拒绝提供维修服务了。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想只依赖尼康D750,隔几个月就把D60带出去用一次。在潮州和汕尾红海湾这些游览期待值高、对拍摄效果要求高的地方,D60依然有良好的表现。这次在期待值并不高的高州与化州,它仍旧很给力。

 

       现今茂名地级市的辖区与明清两代的高州府大致相当,只是吴川、石城(现名廉江)二县改属于湛江市。然而高州、茂名、电白三地的关系极其混乱,估计在广东省无出其右。我查阅了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以及《明一统志》、《清一统志》等大型地理书籍,总算理出了一条线索。简而言之,便是从南朝梁——清末,高州除了在隋末唐初短暂被废除之外,一直是州府级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电白除在南朝梁陈时期短暂地当过郡之外,从隋朝至今都以县级单位存在;茂名从隋朝开始出现,一直以县级单位存在。在唐太宗——五代的南汉这段时间内,茂名县属潘州,不属于高州,其余时间属于高州。从唐代宗——清末,高州的治所一直在电白与茂名两县之间迁来迁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改名为高州县,电白县不变,另立茂南区成立了茂名地级市,高州与茂名之间的地位正好颠倒过来。

      具体如下:
      南朝梁之前,没有高州这个名称。  这片土地,汉代属合浦郡高凉县,三国时期的吴国——南朝的宋齐属高凉郡。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设置高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高州”之名。当时州是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区划,高州管辖高凉、海昌等郡,州治与高凉郡的郡治在一起,大概在思平县(今江门恩平) 。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又从海昌郡分置电白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电白”这个地名。郡治在今高州县长坡镇旧城村,属高州管辖。
         隋平陈,文帝开皇十年(590),高凉郡与电白郡被废,电白郡降级为电白县,县治仍在今高州县长坡镇旧城村。从此时到现在,电白一直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存在。
         当时高州尚存。然而好景不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高州,重设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
        隋又置茂名县,具体年份不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茂名”这个地名,治所在今高州县的城区。“茂名”之名来源于西晋时期当地著名的道士潘茂名之名。从此时到1950年代,茂名县一直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存在,而且县城一直没有移动,在现在的高州县城内。时茂名、电白二县皆属高凉郡,治所都在现今高州县境内。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高凉郡,茂名、电白隶属广州。武德六年(623),复置高州,治所在高凉县(今江门恩平),茂名、电白县皆属高州。从此时到清末,高州一直是当地的州府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电白县一直属于高州,茂名县则曾经脱离过高州,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属于高州的。
         太宗贞观元年(627),茂名县改属南宕州,暂脱离了高州的管辖,一直到北宋初年才重新投入高州的怀抱。贞观八年(634),从高州分置潘州,州治在茂名县,所以茂名县又从南宕州改属潘州。“潘州”之名,来源于道士潘茂名的姓。
      贞观二十三年(649),将高州治所从高凉县(今江门恩平)移到良德县(县治在今高州县境北部的东岸镇良德墟旁)。从此高州的治所稳定在现在的高州县境内。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在全国性的州改郡的浪潮中,高州又一次改名为高凉郡,潘州则改名为南潘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在新一轮郡改回州的浪潮中,恢复了高州、潘州的名称,皆属岭南道。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高州的治所从良德县(县治在今高州县境北部的东岸镇良德墟旁)移到了电白县(县治在今高州县长坡镇旧城村)。潘州的治所仍在茂名县。
       五代时期,高州与潘州属南汉。907年茂名县改称越裳县。 923年,复称茂名县。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潘州并入高州,属广南西路(即广西)。茂名县改属高州,从此之后到清末一直属高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高州的州治从电白县迁到茂名县。自此,高州的治所在电白、茂名两县之间不断地迁来迁去。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高州改名为高州路安抚司,治所迁到电白县。至元十七年(1280),又改称高州路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的治所从电白县城徙治茂名县。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高州路的治所又从茂名县城迁回电白县城。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为高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府治又迁往茂名县。这种情况一直沿续到清朝灭亡。
       明宪宗成化四年(1648),电白县治迁到神电卫(今电白县电城镇),原来的县城降格为电白堡。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府这一级行政单位,高州府从此成为历史名词。茂名县继续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0年,电白县城从电城镇迁往水东镇。1958年11月,茂名县与信宜县合并为茂信县,12月茂信县改称高州县,县城在原茂名县城。1961年4月,高州县分高州、信宜两县,高州县隶属湛江专区。
        在原茂名县改名为高州县的同时,新的茂名市却在悄悄地筹备。1958年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矿区市,管辖原茂名县南部的部分区域(所以这块区域现在被称为“茂南区”),1959年茂名市被确定为县级市,1975年升格为地级市。1983年,全国实行市管县的体制,茂名地级市辖电白、高州、信宜、化州四县,至今不变。
       也就是说,清朝灭亡后的一百多年来,高州与茂名两地的地位发生了乾坤大挪移的变化,高州不知不觉中从府级行政单位降为县级,而茂名则通过异地重建的方式,从县级逆袭为市级,翻身做了主人。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州纯属被茂名坑了。
        由于高州县(现在是县级市)的辖区基本相当于以前的茂名县,高州县的城区是以前茂名县的县城,所以可以说如今的高州才是真正的茂名。不仅如此,高州历史上又是个府,所以要了解茂名的历史文化,高州才是首选之地。而现在的茂名市区(茂南区)则没什么历史与文化传统。

        我在这弄了半天,得出的结论是1950年代的主政者对行政区划的命名有欠考虑,将茂名县更名为高州县,多此一举,而且造成地位颠倒,称呼混淆。茂名县的名称完全可以保留,而将新的石油化工城市命名为高州市,这样的话地名的继承关系就会顺畅得多。
        古代的府城常常建在某县城里,这种县城被称为附郭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喜欢将附郭县从地级市市区(原来的府城)中剥离开来,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两种思路:
        1.府城不动,将附郭县赶到新区。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有广州、韶州、肇庆、潮州、惠州等。广州府城内的两个县,番禺县城被赶到了南部远郊区的市桥镇,南海县给赶到了桂城镇,并被划给了佛山市。韶州府的附郭县曲江县被赶到了马坝镇、肇庆府的附郭县高要县赶到了西江南岸的南岸镇、潮州府的附郭县海阳县在民国年间更名为潮安县,建国后被赶到了庵埠镇。惠州府的附郭县归善县在民国时期改名为惠阳县,建国后被赶到淡水镇。
       2.附郭县不动,另立新市区。如古代的廉州府(今北海市),附郭县合浦既未更名,又未挪动,廉州撤销后不再恢复,而在港口地区新成立了北海市。
        高州府与附郭的茂名县,其分离方式与第二种相似,即另立了新市区。本来可以将茂名县保持在原处,以高州来命名新的市区。实在不行,将新的市区换个名字也行。现在这种市县易名的方法,实属不智。

早上乘8:07的D7489次前往茂名,10:33到达茂名站。


茂名站的出站口有明确的换乘指示,我根据上图的提示前往高州方向。
    换乘候车室在一站台内侧,离出站口很近,一下子就找到了:


信高方向的专用候车室:


茂名——信宜每天有十多趟短途车,途经高州。茂名站到高州站29分钟,我于10:33到茂名站,换乘11:05的车。如果早知道有站内换乘,我可以选10:44到茂名站的动车,这样在广州南站的开车时间要晚29分钟,早上可以多睡半小时。
    这趟车只有四节车厢,饶是如此,乘客还是很少,最多只有20人。乘务组把所有乘客集中在2号车厢,根本不对号入座,如下图:


高州站的出口处只有三轮摩托车:


      问了出站口的铁路员工,说公交车要下午才有。虽然号称有8、9两路公交车到市区,实际上形同虚设。

      我本来叫了滴滴,想直接去20多公里外的电白郡旧址,但过了3分多钟都没有司机接单,只好乘三轮车先去酒店。高州火车站在东郊,离市区有几公里,司机要了15元。

    入住丽枫酒店,抢了特价182元一晚,性价比非常高,不过只限住一晚。
     酒店的位置有点偏,楼下马路又在修路,吃饭不方便,在小店里随便叫了一碗12元的炒粉。吃完后叫滴滴去长坡镇旧城村的电白郡旧址。25公里,由于路况好,双向四车道的水泥路,车又不多,26分钟就到了。

       上面这批与交通相关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的。每次出门,我都用手机拍各种交通信息,因为这纯属记录片性质,不必使用摄影技巧,不值得因此加速单反相机的耗旧。另外,碰到一流的景色,除了用相机拍之外,我会用手机拍一两张,以便在微信上分享给父母家人。

     高州城区有C1路公交车,从笔架山公园到长坡水库。长坡旧城有个站,就设在路口,该处竖着一块石碑,上书“高凉古城”几个大字。
    从路口往东拐进去约200米,是重建的西城门。

复建的西城门:


       此处是南朝梁代至明成化年间的电白郡、县城池遗址。 梁大通中(528)既置高州,又析海昌置电白郡,隋开皇九年(589)废郡置县,此即电白郡县治所。唐大历十一年(649)以后兼为高州治,宋元多因之。明成化四年(1648)电白县治迁神电卫(今电城)后,城降为堡,俗称旧城。 城址分内外两重,方形,平面略呈“回”字,外城墙两边分别为411和418米,内城墙两边分别为286和261米,两城之间有护城壕围绕。城墙最初是夯筑而成,唐代开始在夯土层外砌以青砖加固。明初开始大量使用青砖砌墙并建敌楼、角楼等,成为一座设施完备的卫城。近现代以来由于生产生活需要,城墙多已坍塌或拆毁,但城址布局仍清晰可辨,城内城外文物丰富,随处可见青砖、瓦当、柱础、古陶瓷器以及墓葬、窑址,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冼夫人庙和冯氏宗祠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989年6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高州市政府对城墙进行了维修,按明清时期的风貌复原了部分城墙。

登城西望:


       我故意将城墙作为近景,外围的山丘作为远景,以体验当年在城中远眺的感觉。
北望:


      这时看到滳滴车司机也上来了,他自称老家是这个村的,但从来没有上过这城楼。我担心回程叫不到车,于是叫他等我一会儿,按滴滴的价格支付给他。

城墙内侧:



        上图提到公元218年,高凉县在今高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高凉县的县治一直在今阳江、 恩平等地徘徊,并没有来到过现在的高州县境内。冼夫人也并非出生于这座故城附近,而是在现在电白县靠近阳江的区域。

        高州地方当局说长坡镇旧城村乃汉代“古高凉郡土城”,此乃附会之说,以图将长坡旧城的历史往前延伸,却无文献与出土文物作为根据。三国——隋初的高凉郡、高凉县的治所都在今阳江、 恩平等地。

往里只有一条大道,300米处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冼太庙。
半路看到陈旧的砖房:


冼太庙外转的池、亭:


左为冯氏宗祠、右为冼太庙:


      冼夫人的丈夫姓冯名宝,所以两姓的祠堂挨着。冯姓是高州的大姓,冯宝的后裔估计不少。
冼太庙正门:


      这两个狮子是蓝色的,不少游客感到独特。我却猜想是建造者很随意地涂成了蓝色,并没有特别的典故。
正中的宝顶:


第二进院:


       这里成了村民们聚会聊天的场所。

      同治时期的御赐匮额:


第三进主院:



双龙戏珠:


     旧城遗址还在里面,然而听一个高州籍的学生说,十月份开车来,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东西,估计只剩些建筑基址和地下文物。因此,我也懒得去找了。不过,村中的主干道上不断有运土的大货车经过,据说正在进行古城复原建设。

       上了原滴滴车,仍以80元的价格让司机送回城内,直接到高州博物馆。

高州博物馆建在观山寺旁。

        观山是著名的风景区,明清时期先后在山上建造了一批以寺观为主体的建筑,其中有珍藏宋太宗御书的升真观,有体现观山特征的观山寺和玉泉寺,有觅寻仙踪的吕祖殿和潘仙殿,有记录官吏政绩的报德祠,还有玉泉古井和钓鱼台等文化遗迹。这些建筑依山布局,错落有致,相互呼应而又自成一体,不同的庙宇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群体。1992年被公布为高州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观山寺一角: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
    周一闭馆(节假日以馆内通知为准)
【交通指南】
    地址:高州市区宝光街道办河西观山路观山公园内
    交通: 2路、4路公共汽车到观山寺站

我到达的时间是14:15,离开门还有15分钟,所以先绕到山的背后,看一看鉴江:


       鉴江发源于信宜里五大山的良安塘,流经信宜、高州、化州、吴川等四县市到吴川黄坡入南海,全长231公里,流域面积9464平方公里,是广东省第三大水系。它不仅流经信宜、高州、化州、吴川等四县市的管辖范围,而且还从这四地的城区穿过,加上吴川县古代属高州府,鉴江可以称得上是茂名地区的母亲河。


   高州博物馆官网:@***

主体展览是“高凉古韵——高州历史文物陈列”。

第一部分为史前至战国时期,分远古时代、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三个小单元,主要展示高州远古地貌、高州人类历史的肇始以及青铜时代高州先民的社会生活状况。


青铜时代:


第二部分秦汉至隋唐时期,由秦汉时期、六朝时期、隋唐时期和“俚人重器大铜鼓”专题构成四个小单元。通过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较全面地展示了高州历史发展的第一个生产高峰以及古俚人与中原地区和汉民族先进文化融合过程。




西晋永嘉二年的建筑用砖:


俚人铜鼓:


第三部分为宋元至明清时期。分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高凉城古越千年”、“质朴无华高州瓷”、“美轮美奂传世品”等专题组成的五个小单元。展示出宋元至明清是高州历史上稳定持续发展时期,已经完全融入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家庭,本地商品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社会文化也达到最高峰。




长坡旧城的城砖:






高州窑:


这算是一大特色。

一楼有个高州老照片展:


从高州博物馆到宝光塔不过900多米,三轮车要5元。

塔下有座小庙:


围墙离塔太近,观赏角度不佳:


      明万历四年(1576),由高州知府张邦伊以镇郡城水口为由,建造此塔,清咸丰九年(1859)重修。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总高65.8米,是广东现存最高的古塔。据说也是国内现存明塔中第二高的(不知最高者为谁)。


           首层用砖雕仿木结构牌楼式塔门,塔崆内壁设螺形折上式砖级,原本可以逐层攀登,但现在已经封闭了。顶部塔刹用青铜铸造。建筑高大,结构牢固,造型美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89年6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基的砖雕:


塔的基座各面均有寓意吉祥的石刻浮雕图案,转角处镶嵌石雕托塔力士像,神态各异。


不断地拉开距离看塔:



过了冼太大桥,隔着鉴江观塔:


 


沿岸东行,离塔越来越近:


突出塔的倒影:


出现了一批水生植物:


渐近鉴江的拐弯处:


从南面看,正好是阴阳脸:


       鉴江南岸的木栈道一直往东延伸,到了拐弯处,还继续沿河往北。这时我要脱离河边地带,回到马路上,以便去冼太庙。
        登上台阶离开河边后不久,无意中看到了南关路上的潘仙观:


潘茂名的像:


这显然是个新建的观。

走到马路上叫了辆三轮车去冼太庙,收了7元,不比滴滴便宜。

从侧面看冼太庙的全貌:


广场上有冼夫人扬弓勒马的雕像: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为纪念冼夫人而建,历代多有修葺、重建。 主体建筑分前座、中殿、正殿和后殿四进,各进之间有天井和回廊。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配以丰富的石刻、木雕、彩绘等艺术装饰,富有传统民族特色。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庙现为明清建筑,从古建筑学的角度来衡量,可能不是特别突出,但它的文化象征意义很大。洛阳的白马寺、广州的光孝寺都只存清代建筑,但仍凭其文化意义入选了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拿近的例子来比较,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清代建筑)入选了全国文保,其文化意义差不多高州冼太庙却只是省级的,有些不平衡,我觉得完全可以将冼太庙补充进全国的。
          冼夫人,名英,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卒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享年90岁。她一生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作为当地俚人(土著百越的一批部落)的头人之女,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一直致于力缓和汉俚关系,促进各族融合。另外,在平定地方军阀叛乱、开发海南等事业中也屡有建树。特别是陈代梁、隋灭陈两次改朝换代的过程中,约束俚人势力,拥戴新的中央政权,从而使社会安定,百姓避免了在大的战乱中成为池鱼。由于这些保境安民的功绩,冼夫人在当时的岭南地区被奉为圣母,并且一直为后世景仰。一般把她称为冼太夫人、谯国夫人。
        冼太庙,其实是“冼太夫人庙”的简称。然而简称为“冼太”,容易给现在的其它地区的人误解为“冼太太”,降低了地位。

         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两员女将更多地出于民间传说的不断扩充,而冼夫人可是实打实的,戎马一生,屡建奇勋。尤其是八十岁还能披挂上阵,比起演义小说中的佘太君牛多了。


前座为头门:


中殿:


中殿四壁保存有碑刻十数方以及连续的彩绘壁画,是非常珍贵的文物资料。

这是一批清碑:


正殿及拜亭:


从侧面看双龙戏珠:


正殿高大雄伟,前面设有拜亭,中堂设有冼夫人木雕像,雕像神态慈和,栩栩如生。
相当于寝宫的后殿:


        后殿又称冯公庙,是奉祀冼夫人的丈夫冯宝之处。一般的庙宇的主神是男性,寝宫就主祀他的夫人。冼太庙这里正好反过来了。
       冯宝的家族以前是十六国里北燕的皇族。北燕皇帝冯弘扛不住北魏的进攻,本人逃往高丽。同时,他安排儿子冯业率宗族三百多人沿海路从辽东逃往南朝的刘宋,刘宋朝廷将他们安置在新会郡。冯业的儿子冯融当上了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又当上了高凉太守。冯融想办法让冯宝娶了冼夫人,造就冯冼两家在当地的地位。
      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宦官高力士便是冯宝的五世孙,原名冯元一,十岁左右被弄到宫中净了身,改了个名叫高力士。高力士死后陪葬于唐玄宗的泰陵,冯氏族人在高州郊外给他弄了个衣冠冢,至今犹存。

西路是冼夫人纪念馆:



清代的赐给此庙的牌匮:


有一些出土文物:


主要是图片与文字说明:



东侧有潘仙祠,西侧为昭忠祠,与冼太庙廊庑相连,组成一座统一的建筑群。

它在冼太庙以西300米左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共合作并实行“扶助农工”的政策,广东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于1926年3月设立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最初在吴川梅菉,同年9月迁往高州,办公地点就设在这里。中共南路特派员黄学增任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广东南路15县和梅菉、北海两市农民运动,短短一年内先后在10个县建立了县农会,146个乡建立乡农会,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当时,由朱也赤任书记的中共茂名县支部和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也驻此办公。
        旧址原为清代一所书院建筑——南皋学舍,两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总面积1800多平方米,现基本保存完好。不光具有革命纪念意义,也有较高的古建筑艺术价值。
         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由省、市两级政府拨款重修,复原了南路办事处旧址陈列并举办高州革命斗争史展览。

主楼:


东侧还有附楼:


        下午两点钟经过此地时,高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没那有开门。下午五点多一点再度专程来到此地,仍旧没有开门。看来是个摆设。

        以往宝光塔晚上是开灯的 ,今晚却没有灯:


七点多去了一次,十点又去了一次,都没开灯。
       这个D60的最高ISO值只有1600,18mm焦距时的最大光圈是3.5,都不够理想,所以快门要设置为1秒,并且将相机放在栏杆上,才勉强拍出上图。难以对付弱光,是这种相机较明显的弱点。

汽车站的主体:


去化州的车缩在另一边:


高州到化州15元,一路上下客,近50公里的路用了70分钟。9:50到了化州汽车站。

化州汽车站分成两半,短途的在路的东边:


长途的则在对面:


这边站内新得多:



        问了工作人员,化州到茂名站的专线车也要到售票窗口买票,用时约一小时。我考虑再三,还是乘12:50的火车去茂名为妙,13:55到达,而回广州南站的票是14:41,站内换乘刚刚好。于是立刻登录12306一查,该车正点,二话不说,马上买了张票。

        汽车站离学宫1600米左右,叫了辆滴滴,一下子就到了。
       化州城区没有三轮摩托车,出租车也几乎看不到,滴滴最靠谱。

        相对于高州、电白、茂名三地混乱的历史而言,化州的历史沿革要清晰得多。
        汉代此地为合浦郡高凉县地,晋为高凉郡地。
         
        在此地设立行政区划之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成为县级行政单位:罗州县及石龙县时期
         刘宋分置罗州县,属高凉郡,县治在陵罗江口,即今化州市合江镇合江墟。萧齐复立高兴郡,此地属高兴郡。
        梁置罗州及石龙郡,这个州是比郡大的行政区划。又设置石龙县,为罗州、石龙郡的治所。州、郡、县治所均在今化州城东北旧城岭。
        隋平陈,石龙郡废。隋炀帝大业初年,罗州被废,石龙县改属高凉郡。

        2.成为州级行政单位,治所在今化州城:罗州与辩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再度设置罗州,治所在石龙县,治所迁到今化州城,从此固定下来。武德六年(623),罗州改名为南石州。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又改称辩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在全国性的州改郡大潮中,改称陵水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回辩州,属岭南道。昭宗天佑元年(904),改曰勲州。
        五代属南汉,仍称辩州。
        
      3.化州时期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化州陵水郡,属广南西路。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立化州路安抚司。十七年(1280),改称化州总管府,属海北海南道。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设置化州府,洪武八年(1375)由府降为州,称为化州,石龙县被撤销,土地并入化州。洪武九年(1376),又降级为化县。洪武十四年(1381),再度升级为化州,属高州府管辖。清朝沿续。

       

棂星门:


       早上从高州过来还一路阳光,此刻已经下起了零星小雨,幸好西北方向还有一片蓝天。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这为孔庙的雏形。元、明二朝迁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复迁旧址。

        泮池与大成门一带:


从大成门里看大成殿:




如意斗拱:


      据说这如意斗拱是此庙的一大特色。


木门扇上的木雕挺精美。

       最后的崇圣祠:


西路建筑正在维修:


东路建筑比较完整,先是青云路:


有一批石刻介绍当地的名人杨一清:


蟾宫:


这些是别的学宫没有的。

明伦堂:


尊经阁:


在化州学宫用了35分钟,接着步行400多米去找化州博物馆。

民主路步行街:


       化州博物馆号称这条街上,然而走过去一看,是个电影院,门口倒是挂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文化局、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大批牌子,但实际上只有电影院在运营。问了工作人员,说博物馆实际上并不存在。

        走到步行街的北口,再往西走百来米,到了化州鼓楼。

       化州鼓楼建于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饰,扩建门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国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资重修。


原先并不知道有此鼓楼,化州籍的学生得知我要来到她们的故乡 ,特地向我推荐了。

鼓楼的背面:


回到步行街北口,向北走几十米,到达罗江之畔。

西来的罗江:


向前走一百米左右,到达罗江与鉴江的汇流处:


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


       鉴江先穿过高州城区,尔后到达化州城区,接纳罗江后至吴川入海。
       回到步行街吃午饭后,叫辆滴滴去化州火车站。



平时人不多,座椅还挺整洁。


       这趟车从昆明到厦门,化州站到茂名站居然要一小时五分钟,其中在茂名西站停20分钟。化州到茂名的公路里程约40公里。

再度来到茂名站,使用快速换乘,在信宜高州候车室旁边有另一重指示:


高铁候车室比较小,正好碰上某个车次在检票:


这个高铁普铁混合站只是过渡,据说正在建专用的高铁站。
这次号称来茂名,其实连茂名站都没出,下回再到茂南区转一圈。
更多游记请看:《我的 中国 游——行程与游记目录》 @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