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有点学术味道的标题,源于前不久的5天蒙古之行,虽是出差,感觉却像是完成了一次调研加旅行,收获和体会颇丰。
之前说起蒙古,除了草原牛羊蒙古包,脑中实在没有其他概念,接到去出差的任务时,感觉是个深入不毛之地的苦差事。行前做做功课,发现网上的关于蒙古的游记信息寥寥,在几乎全是旅游热门的周边国家之中,蒙古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确实,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让我列出前50个旅行目的地恐怕也不会有蒙古。
到了实际一看,乌兰巴托的城市面貌大致相当于中国中西部地级市的水平,但毕竟是一国首都,国际化的元素还是随处可见,年轻人多,物价低廉,几天下来,初步领略了这里独特的魅力。
所以,这篇游记打破以往按时间记流水账的顺序,把我这几天在乌兰巴托的所见所拍,分类整理,希望能给朋友们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蒙古。毕竟是我们重要的邻居,加深了解很有必要。
说起蒙古,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国家,近在咫尺,却不甚了解,即便中国游客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和我们相邻的日韩新马泰早已是热门目的地,向北的俄罗斯旅游也日渐红火,北疆邻国蒙古,却鲜有听说谁去那里旅游。或许,觉得内蒙古也有同样的草原景色,没必要再跑出国去吧,其实还是有独特的异国风味的。
清晨的首都机场不算是国际航班出港高峰,天气良好,视野开阔。
国航北京到乌兰巴托每日一班,夏季似乎还有加班。
当日的738机型只坐了70多人,飞行时间2小时,距离与去趟上海差不多,没有时差,真不觉得是在出国啊。
从航图上看,起飞向北没多远,就出了国境,窗外一片冰封的不毛之地。
接近乌兰巴托了,地面能看到风电场,还是没什么人烟。
10月初的山顶已经有了积雪。
乌兰巴托夹在南北两山之间的河谷周边,东西狭长,地形有点像兰州。
市区北边山坡上是密密麻麻的贫民区,蒙古全国300万人,一半都住在乌兰巴托了,牧民们在城郊的山坡上支起蒙古包,围一圈栅栏,也算在首都安家了。
落地前经过图拉河,这条河横贯乌兰巴托市区,最终流入贝加尔湖。
降落在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机场很袖珍,仅有3个廊桥。
旁边是一架土耳其航空公司的飞机,土航真不愧是通达国家最多的航司。
蒙古的银行也发行银联单标信用卡。
拐几道弯,很快就盖章入境了。
机场唯一的行李转盘,等了大约20分钟才取到行李。
航站楼正面,二层出发一层到达。
离开蒙古时在机场出发大厅拍的,值机柜台不多,蒙古国内也有航班,看到了蒙古航空和匈奴航空2家公司。
乌兰巴托通达的国际航线图。
马头琴算是蒙古音乐的标志了。
起飞离开时再看一眼成吉思汗机场航站楼。
遥望乌兰巴托市区。
接我们去市区酒店的车,这是工作日的上午,乌兰巴托街头车也不少,前面正对着就是市中心的成吉思汗广场了。
街头的公交车,像是韩国二手的,车上很多。
街头随拍。
市中心的街头。
这辆白车是丰田普锐斯插电混动版。据我这几天的观察,乌兰巴托街头每100辆车,其中大约有90辆是日本车,5辆韩国车,5辆欧美车,没有中国车。90辆日本车中有80辆是丰田,80辆丰田中40辆是普锐斯。我很惊讶这款车为何如此受欢迎,和当地朋友聊了一下,蒙古进口车零关税,售价并不算太贵。当地油价合人民币5块多钱,对他们来说算挺贵的了,插电开混动的车可以省油钱。
市中心的“长安街”上有一座中式小亭子。
乌兰巴托街头几乎没有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更是一辆都看不到,也没有地铁和轻轨,人民的出行只有步行、公交、私家车三种方式。出租车有但是不多见,据说可以伸手拦顺风车。
除了普锐斯,丰田的其他小车也很多,有些一看就是二手的,左舵右舵都有。丰田的越野车也很多,出市区跑草原好用。
路口等红灯,一辆破旧的右舵车。这里对尾气应该没要求,很多车冒黑烟。毕竟地广人稀,一刮风空气还不错,但据说冬天家家都烧煤,市区里空气也不好。
本次出行入住的乌兰巴托宾馆,1960年代建成的蒙古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位置就在成吉思汗广场东边,这名字、位置和大楼,让我想起了北京饭店,应该是一样的地位吧。
酒店门厅。
酒店前台,确实是80年代大酒店的感觉。
一进房间有些失望,这也就是国内县城招待所的水平吧,一晚上还要500多人民币。不过几天住下来感觉还不错,毕竟位置绝佳,五星级的底子也在,房间内干净床舒服就行了。
自助早餐就在二层的楼厅,所有东西都在中间这个餐台上了,座位大约20来个,但似乎人也很少。
当地的奶制品不错,多喝点酸奶牛奶吧。蔬菜和水果很贵,早餐只能见到简单几种。
有一天中午去了另一家五星级酒店,汉宫凯宾斯基。
大堂,看起来现代多了。
这个熊好像是凯宾的吉祥物,画的有蒙古当地特色。在这里吃了一顿自助餐,和北京的凯宾没法比啦。
还去香格里拉开了一天会,这个酒店内部设施和北京的香格里拉同档次,我觉得应该是蒙古最好的了。
大堂非常气派,普通间每晚200美元,价钱也和北京差不多吧,我住不起,好在从乌兰巴托酒店走过来也就10分钟。
会议大厅外面的走廊,我还奇怪桌子摆这么密集,后来看到茶歇时间长达40分钟,所有的当地代表都出来大吃一顿。毕竟经济水平比中国落后不少,如果十几年前我去五星级酒店开会,也会这样大吃一顿吧。中午的自助餐档次高种类多,我看除了海鲜没有,和国内的也差不多了。蒙古的牛羊肉比中国便宜三四倍,水果和蔬菜比中国贵三四倍,自助餐能见到水果和单炒的绿菜,就是相当高档了。
香格里拉酒店连着还有商场和写字楼,都挺高档的。GOBI(戈壁)是当地的高端羊绒衫品。
远看香格里拉宾馆商场和写字楼,写字楼似乎还有空置的,这也算是市中心了,但旁边就是一片荒地。
乌兰巴托一定是蒙古的金融中心,以及各种中心,大街上各种银行太多了。
随便找了一家银行提款机,支持银联卡,还有中文界面。
用银联卡取了11万蒙图,折合人民币300块钱。ATM提示要收500图手续费,吓一跳,再一算才合人民币不到两块钱,收就收吧。同事在广场旁边的乌兰巴托城市银行柜台换钱,汇率和取款机的差不多。1元人民币能换370图,查了一下这几年的汇率,蒙图一直在贬值,中国人来了,个个都是百万富翁。
最大面值2万到最小面值20的纸币,右上角是蒙文数字写法还不太一样,特别是第二排10000和1000的很容易给错。20图才合人民币5分钱,我觉得还不够纸钱呢。
酒店门口的乌兰巴托市中心建筑模型,高楼围起来的中间是成吉思汗广场,扇形的楼是五星级的蓝天酒店,据说是蒙古最高的建筑,怎么看都像一把菜刀正对广场,看来当地不讲风水。
市中心的蓝天大酒店,交警都拿着指挥棒,在手里不停的转圈。
马可波罗雕像,蒙古对这位西方游客很尊重,因为是他将蒙古和蒙古人介绍给了世界。
居民区随手拍。
坐车经过图拉河。
中国驻蒙古大使馆门口。
围墙里面是中国大使馆的院子,古树参天,鸟类不少。中国在1949年一建国就和蒙古建交了。
中国大使馆门前的街道就叫北京街。
蒙古国立大学,全国最好的大学。蒙古地广人稀,全国仅300万人,将近一半都在乌兰巴托了,乌兰巴托也是一座年轻人的城市,街头确实大多都是年轻面孔。和中国的现实一样,农村都是留守的老弱病残,年轻人谁现在还甘心在草原放牧呢,都到首都来寻找梦想了。
乌兰巴托CBD。
市中心的游乐园,有些荒凉。
游乐园不要门票,里面的设施也大多都没有开放,池塘也没水了。
看来已经废弃多年的喷泉。
横穿市中心的铁路,前方能一直开到中国的二连浩特,后方不远是乌兰巴托火车站,能一直开到莫斯科。
一座和国旗图案类似的雕塑,远处是韩国大使馆,在蒙古的韩国人不少。
蒙古国家少年宫。
少年宫门前的雕塑,乐谱是当地最流行的儿童歌谣。
蒙古国家图书馆。
乌兰巴托接头也能看到熟悉的连锁快餐。
有肯德基,但是没有麦当劳,好奇看了一下价格,和北京差不多,对当地来说吃顿肯德基算是比较高的消费了。
晚餐在市中心“王府井”随便找了一家西餐厅,在当地应该算是高档了。
这份羊肉主菜和下面的一扎0.5L成吉思汗啤酒,连带10%的服务费,一共人民币50元,太便宜了!
第二天在网上查了一家名叫modern nimads的蒙古特色餐厅,在市中心广场东边和德国大使馆北边各有一家店,大众点评网上乌兰巴托似乎只有这一家的信息。
菜单看起来都很诱人,纠结半天点了右下角的这个羊排主菜。
也有包子、饺子、馅饼等主食。
盛奶茶的壶,一杯奶茶2000图合人民币5块5。
蒙古传统餐具。
这几块羊骨头是蒙古包里孩子们的传统玩具,可以当旗子,也可以占卜。
奶茶挺好喝。
主菜端上来,简直就是一案板。
味道真好吃,但是一根羊排下肚就基本上饱了,想起了之前在德国吃大肘子的经历。我们三人吃到撑,也没吃完这一案板羊排。结账人均才100元人民币,蒙古真是吃羊肉的圣地啊。
最后一晚是蒙古同行的晚宴,邀请我们参加。当地38度的伏特加,一瓶大约人民币七八十元。
晚宴邀请函写的6点,推迟了半个多小时才开始,当地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半小时内都不算晚。一人一盘蔬菜沙拉,一碗南瓜汤,就光听主持人讲话和各种颁奖了,穿插文艺节目和演唱,大家都跑到前面去蹦迪跳舞,回桌再举杯畅饮。
直到晚上8点多,才终于上了一份羊腿土豆主菜,看这场面,估计要嗨到后半夜去了。我们既不会跳也不善喝,就悄悄开溜啦。
乌兰巴托机场休息室,临走前又喝了一瓶当地啤酒。
蒙古国家百货商场,当地最高档的商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家的百货大楼。
商场内部,顾客看起来都是当地的白领和富人,价位和国内三线城市普通商场差不多。
超市里的成吉思汗伏特加,人民币30元左右一瓶,口感还可以,也算是一个当地特产吧。
晚上回宾馆已经10点多了,看见餐厅里热闹非凡有婚礼。男女老少都穿着传统服饰盛装,排队上台给新郎新娘(带黑色帽子和穿黄色衣服的)送祝福和礼金。看来这场婚礼大聚会也要持续到深夜了。
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位置和地位与北京市中心的那个大广场一样一样的,面积当然要小多了。2013年曾改名为成吉思汗广场,2017年又改回去了,看来他们也够纠结的。
骑在马上的这个雕像是苏赫巴托,在蒙古人眼中他是1921年带着外蒙古独立建国的民族英雄,但是2年后年仅30岁就去世了,死因成谜,有说法是被苏联毒死的。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似乎现在的蒙古人对苏赫巴托、对苏联的感情都有些微妙复杂。
广场正中坐北朝南的国家宫,现在是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地点。
从1921年建国到90年代,蒙古基本都是在苏联的控制和影响之下。苏联解体之后,蒙古的民族意识逐渐强化,2006年拆掉了苏赫巴托幕,在国家宫前面修建了成吉思汗的坐像,两边分别是他的儿子窝阔台、孙子忽必烈的雕像,成吉思汗两侧骑马的护卫雕像是木华黎和博尔术。
现在,成吉思汗绝对是蒙古人心目中第一位的民族英雄。据说赶上结婚升学等人生大事,都要来广场上拍照留念。
广场西边的乌兰巴托市政府。
广场东边的国家大剧院。
国家宫北边的小公园,有点御花园的意思。
一只神兽正对着国家宫北门。
国家宫北门。
夜景也挺美的。
广场东北角就是国家博物馆。
左下方这个黑色叫废除死刑纪念碑。
博物馆门票8000图,合20人民币吧。拍照要单独买票,后来参观的博物馆都是这样规定。
一楼都是一些古代物品展示。
上二楼的台阶正对成吉思汗像。
传统服饰。
大蒙古帝国征战到欧洲最辉煌的时期,这段历史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叫做元朝吧?
成吉思汗家谱。
成吉思汗画像。
传统蒙古包。
蒙古包内部。
马鞍。
马鞍。
骆驼鞍。
清朝皇帝圣旨,似乎是把公主和亲到了蒙古。左边的传统蒙文现在内蒙古还在用,但是蒙古已经被苏联改为使用类似俄语的字母了。
专门把这个圣旨的介绍拍了下来。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夫妇二人的塑像,蒙古的最后一任皇帝。
1919年10月24日,哲布尊丹巴写给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的信,大致意思是重申自治。
少年儿童的装束都是模仿苏联的,我们看着也很熟悉啊。
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叫做民主的蒙古,大意是苏联解体以后的发展变化。来访各国领导人的照片中看到了我们熟悉的中国面孔。
这是中国赠送的国礼宝剑。
全馆展览的最后一幅内容,引用了2005年美国总统小布什来访时的一段讲话。堂堂国家博物馆的结束语,却要引用别国领导人的一番客套话,在我看来蒙古严重缺乏“四个自信”。
蒙古国家博物馆不大,走马观花一个小时就看完了。换个角度看历史有些感慨,我们总觉得蒙古在历史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可人家压根没这么想过。查阅参考文献,这段历史和关系确实有必要了解,转载如下:
关于20世纪初 蒙古 独立这段历史,经查资料备忘如下:
1644年清朝建立,除个别部落由 俄罗斯 统治外, 蒙古 的绝大部分部落纳入清朝版图。1660年库伦活佛作出归附清朝的政策,影响 蒙古 政治格局数百年, 蒙古 人臣服于满清政府。到了清末,由于俄国的不断挑拨, 蒙古 上层最终起了反叛之心,走上分裂之路。
1911年清朝灭亡,12月, 蒙古 宣布独立,沙俄以 蒙古 保护者自居。
1915年6月,北洋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法律意义上对外蒙的主权。
1921年2月, 蒙古 人民党在苏俄的协助下击溃 中国 驻军,占领库伦,扶植第八世哲布尊 丹巴 重新登上“ 蒙古 皇帝”宝座,成立“自治政府”。7月10日, 蒙古 君主立宪政府在库伦成立,并宣布独立。第二天的7月11日,后被定为 蒙古 国庆日;解放买卖城的3月18日,定为 蒙古 人民军建军日。
1924年,中、苏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外蒙仍为 中国 领土。5月,第八世哲布尊 丹巴 病死。一个月后, 蒙古 取消君主立宪,成立 蒙古 人民 共和 国。库伦为首都,改称 乌兰巴托 ,意为“红色英雄城”。
1945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同意外蒙公投决定独立。10月20日,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控下进行公民投票,97.8%的公民赞成独立。
1946年1月5日,中国正式承认外 蒙古 独立。二战前, 蒙古 国及 俄罗斯 的图瓦 共和 国,都属于 中国 。
194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 共和 国和 蒙古 建立外交关系。
1952年, 台湾 当局以苏联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共,违反了中苏友好条约,向联合国控告苏联。联合国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505号决议案谴责苏联。
1953年,中国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 蒙古 独立。
1955年,中国否决 蒙古 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 共和 国加入联合国,在 美国 等11个会员国的压力下,停止阻挡。 蒙古 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台湾 当局投了弃权票。
1960年 蒙古 国和 中国 签订了《中蒙友好 互助 条约》,1962年签订了《边界条约》。
国博出来继续往西再往北走,看到了这个小广场和建筑物。
感觉像是个商场,又像是个电影院,这9D不知都从何而来。
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座建筑原来曾是列宁博物馆,金属浮雕表现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主题。
恐龙博物馆门票5000图,如果拍照需要额外付费,本着来都来了,在蒙古当土豪的原则,毫不犹豫地买票参观。楼上楼下一共四个小展厅,仔仔细细看半个小时也足够了。
从广场往西走顶多2公里就出城了,一过马路上坡就是进村的感觉。
虽然围墙挺破,里面的屋子看起来还是比较讲究的,能住这里,也算是城中村吧。
甘丹寺就坐落在这里,是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喇嘛寺。
寺院正面前面的广场。
寺院正门,车能开进去,里面也是分为若干个小寺院。
左边是新修的建筑。
右边是传统寺院。
工作日的午后,人仙稀少,岁月静好。
这个房子在甘丹寺大院的正中间,位置核心但建筑实在不起眼,险些错过了。还好查了一下功课,里面藏的可是国宝。
这座大金佛有28米高,非常壮观。脚下一圈还有不少小罗汉佛像和转经筒,来参拜的信众不少。我们一进门就被看门大爷叫住每人买4000图的门票,当地信众自然不用买票,我看看穿着打扮也都差不多,不知道是怎么被认出来的。
出了寺庙再往市区走,马路对面有个小山坡爬上去看看。
有个石头堆,往南可以看到乌兰巴托的一半。
往北基本就是山坡上的贫民窟了。
往东看主要是居民区。
就在香格里拉宾馆对面,一座古香古色的小院落,这里是兴仁寺。
门票好像还是8000图,正午时分几乎没有游客,看门的大爷收了钱没给票就让我们进门了,同时深处五个手指,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两进的院落干净整洁,中式传统建筑感觉很亲切。
牌匾上用汉字和传统蒙文写的“兴仁寺”,蒙古后来受苏联影响放弃了传统蒙文改用类似俄文的字母,但说话还和内蒙古的蒙语一样。
很喜欢这张照片,最古老的建筑与最现代的建筑同框,莫名的错乱,混搭的喜感,这里就是乌兰巴托。
每一个小房子都单独上锁,看到我们参观,工作人员挨个开门,在门口等我们离开再锁上门,没想到竟然享受了专场待遇。
虽然我不懂历史和考虑,也能看出来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真文物,大多是17-18世纪的佛像,仅隔一面玻璃。
兴仁寺地图,确实很小,小有小的精妙。
门楣上的笔画,中间的分明是颐和园的万寿山与昆明湖,左右也像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内容,看起来非常亲切。
兴仁寺旁边是蒙古的婚礼宫,有钱人家可以在这里包场举办婚礼。
乌兰巴托市内的骆驼雕塑。
再次途径图拉河。
车开到南山半山腰,有个小小的停车场,再往上走这么几十级台阶就到了。
回望山下,这里是乌兰巴托的富人区,似乎住的韩国人比较多,房子很新,大窗户能看出来是复式的。据说当地房价也要一万多人民币,很贵的。
专程来看的翟山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二战时期苏联和蒙古一起打击日本的,雕塑是一个苏军士兵。
山后的景色,也都是比较好的居民区。
一圈壁画展示的也都是抗日战争场景。
向北能看到山下的图拉河和乌兰巴托市区,这里是俯瞰市区全景的好地方,就是近处的这个大楼有点挡视线,感觉这个城市没有规划,谁有钱谁就盖。
扫个全景,可以作为题图了。
回到山脚看这个挡视线的大楼,其实主要是为了看这个坦克。
大楼里似乎是个商场和写字楼,还有电影院。
这个坦克在二战时从莫斯科一路打到柏林,算是功勋坦克了。
市区南侧的博格达汗宫,这里是蒙古最后一个皇帝的行宫,相当于是蒙古的故宫了。
门票8000,拍照票25000。10点才开门,我们到早了,还好南边有个大超市,正好去买点蒙古手信,成吉思汗伏特加和蒙古产的戈壁牌巧克力,味道都不错。
当天的第一批游客,依然很清静,院子里的牌楼。
依然是熟悉的中式风格建筑。
有当地小学生来上课。
满汉蒙藏四中文字写的标牌。我有些感慨在中国恐怕都难以找到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了。
第一进院子。
侧面角度看。
雕栏画栋栩栩如生,这像是西游记的故事吧?
第二进院子的正房。
第二进院子全景。
房子里的壁画,也都是清朝时期的文物。
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虽然没有讲解,也驻足欣赏了半天。
院子里的是夏宫,绕到墙外。
这个不起眼的建筑差点错过了,其实这里是冬宫,冬天住着暖和啊。
冬宫的另一面,带阳台和阁楼的。
冬宫里是个博物馆,这个豹子皮做的蒙古包太震撼了。
据说这位皇帝喜欢动物,宫里就开了动物园,各种标本,热带动物和海洋动物都有。
还有水族宫和热带鱼,太奢侈了。
这是当年的宫殿地图,原样基本都在。
卧室,当年能有雕花玻璃可是稀罕物件了。
这里在乌兰巴托东郊大约50宫里的地方,车程1小时,成吉思汗跃马扬鞭的大型雕塑。
雕像40米高,重达25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雕塑了。
苏联小面包车。
拾阶而上,非常壮观。
大厅里有一只两层楼高的大靴子,不知另一只甩哪去了。
蒙古人也信吉尼斯啊。
中间是成吉思汗的马杖。
地下室是个小型的博物馆。
蒙古象棋。
蒙古包内景。
几种不同的蒙古包。
可以爬楼梯道马头处看风景,可惜是秋天了,草原已经看不到绿色。
这根金手杖是皇权的象征。
马头上面就是刚才拍照的地方。
眼神犀利的老鹰,可以站在游客手臂上合影。
回来一个月了,断断续续整理完这些照片和文字,蒙古是一个容易被我们遗忘的缺乏了解的邻国,这趟短暂的到访使我构建了初步的印象,首都乌兰巴托市内的风貌和景点基本都走到了。如果有机会再去,希望能多看看不一样的森林、草原、湖泊、戈壁风光,还有真正牧民的生活。
致谢:
感谢我的公司和老板给了这次出差机会,能够亲身了解蒙古国的风土人情,否则,我对这个近距离的邻国还不知道要忽略多久。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们,在蒙古由于语言受限,基本是个文盲,幸亏这些参考文献,帮助我了解了所见所闻背后的历史,或许蒙古不认同自己曾经和中国的关系,但从我们所接受的历史观中,始终认为蒙古也曾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要不,元代的历史空白由谁来填写呢?感谢我的家人支持,出差在外后方安定是最大的安心。感谢本篇游记的作者和关注我的寥寥无几的粉丝们,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给你们点赞,你们也给我点个顶吧。
参考文献:
1.清月 (广州),【独自游走蒙古国】从成吉思汗广场看乌兰巴托,@http://www.mafengwo.cn/i/9738645.html
2.清月 (广州),【独自游走蒙古国】透过博物馆看蒙古国的历史,@http://www.mafengwo.cn/i/9739913.html
3.zhizhimiao (北京),2017蒙古乌兰巴托五日游(二),@http://www.mafengwo.cn/i/1051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