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法德位于加利利山区,是一个建筑在山岭上的城镇,人口不到三万人。小镇虽小但名气大,它因为15世纪末期大批西班牙裔犹太人逃到这里并在这里建立了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教派而成名。至今这里依旧是kabbaiah教派的中心,很多人来这里学习犹太传统。因此,萨法德也被视为以色列除耶路撒冷、希伯伦和大巴列外的第四大圣城。
来到小镇停车场,刚下车,突见一队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急匆匆的在我们面前走过。发生什么事?我们连忙闪避,他们很有礼貌地向我们微笑致意。他们这样匆忙地赶往小镇,难道说小镇里发生了什么事故,或者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例行的巡逻?也许都有可能吧,只是在这样一个土地上,见到如此重装备出现的军人难免让过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有了更多的想法罢了。
走进小镇,穿行在什么都是用石块建造的巷道里感觉特别的有意思,小巷道里的所有物品基本上是以蓝色为主,再衬托以土色和以无花果为主的绿色树木,小镇满满的是个宁静的世外桃源。
穿过了坡道多变而曲径通幽的巷子来到了山顶上的主马路,这里有了市镇该有的要素,有了穿梭的小汽车,有了行人。有二个背上背包骑自行车正用力地向坡度上冲刺的身穿白衫,头上贴有‘西瓜帽’,露出左右各一条小辫子的男青年,其中前面一个见到我正在拍照,立即把自行车头猛然一拐,想避开我的照相机,行动迅猛的有点吓人。他倒没事,只是把我惊吓了,因为此时的马路上活车多。我马上放下照相机,歉意的一笑,是我的不对,因为这里传统的犹太人是不喜欢别人拍摄他们的。
这里什么东东?是液化气,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什么放在户外?那里安全需要。政府规定;液化气等易爆物品必须放置在户外,以免发生战事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你看;以色列人的备战意识根植于骨子里头。
小镇街道上,商店里形形色色的人,千姿百态,组成了萨法德的生动鲜活日常场景。照片中可窥见;小镇以身穿传统衣服的犹太人为多。所谓传统犹太人,就是说他们坚守正宗的犹太教义,拒绝世俗化,也就是说与现代化划清界线。他们不去工作,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研究和参悟传统的教义。这部分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靠政府的‘低保’过日子,他们不用参加义务兵役,没有参政机会。在小镇,我发现;犹太小朋友很有动感,见到的几乎都是在跑动的,他们的体能很充沛!要知道,这里可是山区,坡道大!
小镇浓烈的生活气息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盐、油、蔬果外,我见到最多的是“书刊”!无处不在的书刊有摆满在虽然关上大门,但透过玻璃橱窗可见到的书店里满是书籍的书架子上。有的就摆放在商店的门口货摊上。我不懂希伯来文字,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书籍,但从图案上看,应该是‘经书’为多,也有地图之类的书刊。不管怎样,由此可见,犹太人对书是非常喜爱的,也难怪这个民族在世界上有‘聪明、智慧’的名声。一个崇尚书本知识的民族一定是个有希望的民族!要知道萨法德可是成功印刷了第一本希伯来语书籍的地方,十七世纪就有18所学校,21座犹太教会堂。神秘主义宗教者的活跃,还使这座山城一度成为希伯来神秘哲学的基地,许多犹太知识分子在这里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自己民族文化事业,使萨法德成为一个近代犹太文化中心。
市中心公园,站在这里,萨法德和加利利湖尽收眼底。公园四周分布着中世纪欧洲十字军在此建筑的城堡遗迹。犹太人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哎,真正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犹太人杀害的阿拉伯人还少吗?萨法德原始居民是阿拉伯人为主,1937年萨法德损毁于一场地震,19世纪末的一批移民迁居这里,还是阿拉伯人为主,只有少量的犹太人,1948年,犹太人的一个武装组织突然袭击阿拉伯人居民区,用武力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城,使这里成为了一个纯犹太人的城市。现任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就出生在这个小镇。
“耶路撒冷大街”是贯通整个山城的主干道。好喜走在这条斜坡,小弯度两傍全是小商店的石彻街道上的感觉。
萨法德现在还是以色列的艺术中心,以前阿拉伯人居住的原始村落和低矮的房子现在成为了以色列艺术家们天马行空的创作园地,许多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此诞生。
参观过萨法德后我们前往今晚住宿的目的地“提比利亚”也就是‘大巴列’。沿途我们分别参观了耶稣在加利利湖一带曾经活动过的圣迹;八福堂、五饼二鱼堂、彼得堂。
提比利亚市(Tiberias),以色列北部的城市,位于加利利湖西岸的下加利利区,人口约四万,面积近11平方公里。提比利亚同时也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四大圣地之一,又称为“太巴列”。提比利亚市始建于公元前2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提比利亚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也是加利利地区最大的犹太人城市,由于耶稣曾经在此屡显神迹,所以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必到的朝圣地之一,同时,这里的温泉非常有名,温度较高,对皮肤和其它疾病有疗效作用,千百年来,世界各地来泡温泉的人络绎不绝。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提比利亚整个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城市一则山峦上建有大量的房屋,俨然是个山顶之城,而一则坡地则是美丽的加利利海。这样的一个城市格局是因为1934年该城遭受一场特大洪水淹没,当时街道狭窄,洪水在狭窄的巷道异常迅猛,许多居民来不及逃跑而被溺亡。洪水过后,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重新规划了提比利亚,新城建在山顶上,街道也不再像以前的狭窄,还修建了一道海堤,将原来的海岸向前推进了几公里。形成了现在的城市格局。
今日是犹太人一周一次的‘安息日’按照惯例,人们不出门,商店全关门,公共交通停驶。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提比利亚市区基本上空无一人,非常的宁静。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开始时有些怯,但很快就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忘记了害怕。十分喜欢这个古老,漂亮,空气清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