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庙 里看地狱---你敢不敢
@蒲县 @东岳庙 山门
柏山@东岳庙 (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蒲县 城东2.5公里柏山山巅
门票:35元,正常参观。近期小规模维修。
交通:不便利,2公里的@盘山 公里,步行半个多小时,包车10分钟到达,单程20元。可以包车去,走下来或搭顺风车到县城。
@东岳庙 位于@蒲县 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这里环山十多里皆为松柏丛林,鸟语柏香,峰峦耸翠,景色宜人。庙创建年代不详,据《蒲州县志》和庙内碑石记载,自唐贞观以来,此庙屡加修建,宋、金时期庙貌已有相当规模,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平阳 地震毁坏,延祐三年至五年(公元1318——1323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建筑除献亭柱础为金代遗物外,行宫大殿为元代建筑,其余殿阁、楼、廊等,皆为明、清遗物。@东岳庙 坐北朝南,总面积2万平方米。由东岳行宫、地狱、华清池、太尉庙五部分组成。中轴线上自前至后依次为影壁、坡道、山门、天堂楼、凌霄殿、天王殿、乐楼、看亭、献亭、行宫大殿、后土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府。共有亭台楼阁三百余间。献亭位居行宫大殿之前,方形,单檐九脊顶。四角立盘龙@石柱 ,前两根为元代所雕。四角的柱础石雕,为金@泰和 六年(公元1206年)五月@蒲县 郭下村石匠李霖制作。为宋、金遗物中罕见的精品。行宫大殿位居庙中央,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四周廊柱皆为砂岩雕造而成,方形抹楞。廊下柱础多为元代形制,仅前檐明间北侧平柱下柱础石系宋金遗物。庙内后土祠、娘娘殿、清虚宫、地狱府等殿内均有塑像。尤为珍贵的是地狱府内的140余尊明代塑像,大小与真人相同,是封建社会神权统治中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山门就在这陡坡之上,从山门南望。
@东岳庙 亦称岱庙,它在@山西 @蒲县 城东2公里柏山之巅。山上柏树繁茂, 常年郁郁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门、凌宵殿、乐楼,议事亭、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创建年代不详,据献亭柱础铭文记载,金@泰和 五年(公元1205年)已有。现存东岳行宫殿是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重建,宽深各五间,幅阶周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 殿内塑有东岳大帝黄飞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分别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是我国现存寺庙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
游览示意简图
照壁
来到@东岳庙 所在地,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照壁上的“@蒲县 胜景”四个大字,它是@东岳庙 建筑群的起点标志。
景区导游图
台阶
对着照壁的石阶,这里是进入@东岳庙 的必经之路。由此北上,沿长虹磴道,经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莲云厅”,便可远远望见山门。
省保碑
国保碑
御马厅
御马厅东厅泥塑
御马厅西厅泥塑
这两匹宝马良驹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坐骑
山门
檐角
穿山门往上望,可见登仙桥,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楼的唯一@通道 。
凌霄殿的神龛塑像是黄滚夫妇,即黄飞虎的父母双亲。
凌霄殿下一层的天王殿
天王本为佛教系统的护法神,在此道教庙观中出现,充分反映出释道的融合。
二天王
二天王
从乐楼下到看亭里,南望是正面乐楼,再看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乐楼。显然这里过去可以同时演出三台戏,其热闹景象可想而知。
乐楼简介
乐楼单檐硬山顶
八仙庆寿木雕
乐楼横楣有精致的木雕,其内容为人物故事,左为“渔樵”,右为“耕读”,中间是“八仙庆寿”,并有花卉穿插陪衬,工艺细致精巧。
乐楼南面
在乐楼背后的@通道 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它是@蒲县 的一个知县写的,上联是“伐吾山林吾勿语”,下联是“伤汝性命汝难逃”。大概是因为有这幅对联的原因,柏山的树木保护得很好。这个入口是整个寺庙主体建筑的入口,从该入口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看亭。
看亭
看亭简介
坐在看亭里,视线就是好,这里是看戏的最佳场所。
看亭阑额出头,没有普拍枋,斗栱直接坐在阑额上。
南面阑额上斗栱间的泥塑小孩抱着圆球状物体,在开心的玩耍。
南面阑额上斗栱间的泥塑小孩手里拿着个西瓜,西瓜被他一分为二,笑得开心极了。
斗栱
中间斗栱内外皆出四十五度斜栱,华丽清秀。
看亭亭顶内部
献亭
从看亭过金水桥是献亭,是为东岳大帝供献祭品、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该亭建于金@泰和 六年(公元1206年),四周敞朗,顶为单檐歇山式;四角均为蟠龙@石柱 ,造型精湛,或拱躯待发,或回首怒视,或腾于云雾之中,或游于波涛之上,或追鱼,或捕龟,生动逼真,是我国宋、金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献亭转角斗栱
献亭盘龙@石柱
正殿与殿前的献亭
脊顶
正殿正脊
正中三铁质戟状脊刹,暗含”平升三级“的喻意屋顶正脊上一队小马跑得欢,使得屋顶正脊动感十足。
正殿檐角
檐角、套兽、风铎
正殿副阶周匝(殿外一圈柱子围着主殿)
正殿简介
中轴线上的正殿,献亭的正北是东岳行宫大殿。
正殿的屋檐同献亭的屋檐相连相接着,用两根横梁连接支撑。
正殿大门外的左右护法
宫门额书“东岳齐天”
殿内木制暖阁内塑着@东岳庙 之主神——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坐像,神态肃穆,长须垂胸。传说,黄飞虎是商朝大臣,因纣王暴虐无道,遂反殷投周,跟周武王一起伐纣,屡建大功,直至战死沙场。为了表彰其伐纣功绩,道教祖师封其“东岳@泰山 天齐仁圣大帝”,为五岳之尊,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
东岳大帝黄飞虎
龛外两胁侍文臣
正殿檐柱——虎头柱
普拍枋上泥塑小动物
这位好像是雷震子?!
寝宫
东岳行宫后面是寝宫,符合前朝后寝的规制,寝宫神龛里的塑像是黄飞虎夫人。
中轴线上的三个建筑,由北向南依次为昌衍宫、寝宫和行宫大殿。
寝宫背后是昌衍宫,又名“子孙圣母祠”。殿内木制神龛、泥塑主像三尊,为三霄娘娘。传说其执掌人间生育。
院内四周的庑廊
窑洞式的建筑,每洞一司,共七十二司。
各司其职
庑廊的二楼 摆满了历代的石碑
“地狱之门”
传说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往东岳勘对,方许施行。所以这座庙里还设置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地狱。
从地狱入口下去,地下一层中间是地藏祠,东西两庑是阴曹,分东曹、西曹。周围廊下面的梁上绘着《封神演义》的故事。
地藏祠简介
地藏祠、观音堂,还有前面的四大天王和地下二层的十八层地狱都是佛教系统的,统统被道教吸收来了。佛道合一,为我所用。
地藏@菩萨 与闵公、道明二胁侍
十殿阎王胁侍左右
西边面然堂的罗刹魔王和二小鬼
西曹
西曹的三曹府君
对着西曹的狱门吏
对着东曹的崔府君
东曹
东曹三府君
俯看地下二层的地狱
正前方是地藏祠,东西分别为东、西曹。
从阴曹再下18个台阶,便是地狱。
地狱是窑洞式建筑,深入地下,既切合主题,又增添阴森气氛。
从一层的围廊远眺,外面是阳光明媚,生气盎然,同地狱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此台阶下到底就是地狱
台阶十八级,走下十八级台阶暗含下到地狱十八层,你走在上面是否会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担心下到十八层地狱?
地狱
地狱由三面合围的15孔窑洞组成,是@东岳庙 中泥塑艺术之精华。
地狱简介
正北五孔窑内设五岳大帝,东西两边是十殿阎君。
十八地狱在各殿案前交错罗列,各狱鬼卒,都在历行职守,施行冥罚:有的推磨,有的拉锯,有的挖眼,有的刮面,有的搅油锅,有的烧火坑……或突眼怒视,或切齿鼓力,无不逼真传神,给人以生动之感。在地狱塑像中,还穿插有“目连救母”、“龙王告状”、“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胡迪骂殿”等人物造型。
整座地狱,从第一殿“阴阳界”始,到第十殿“轮回转生”止,各类塑像140余躯,尺度约同真人相等。像这样庞大完整地狱造型,是我国现存寺庙中罕见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尽管其表现内容荒诞无稽,但塑像本身却是研究我国古代塑造艺术的宝贵资料,因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及游客的赞赏。
十八地狱局部
下油锅
地狱局部
五帝之一
大帝前的文武侍从
看装束有宋代遗风
五帝之一
地狱局部
文臣
五帝之一
五大帝的文臣武将侍从服饰、表情、举止,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武将有的脸黑,有的脸白,有的贯甲,有的裸身,形态各异。
五帝之一
这位颇似黑脸无常
过堂
十殿阎君之平等王
阎君前的侍从
阎君在审批中
要斤称两
地狱局部
五岳大帝与龛前侍从
五帝之一
五帝之一
五帝之一
十殿阎君与十八地狱
磨成粉剂
锯成两半
二殿楚江王
小鬼牛头马面在拉锯
小鬼刮面
过奈何桥、上望乡台
来碗孟婆汤
太尉庙与古香道
太尉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