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大体行程:色达--马尔康--红原--唐克--若尔盖--郎木寺--合作--夏河拉卜楞寺--临夏
第一篇介绍过:藏族的主体是古代的吐蕃人,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在其后不断的征战中融合了古羌集团中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和古鲜卑集团的吐谷浑以及部分汉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藏区按方言划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藏区有典:“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即“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卫藏是指 拉萨 ,山南 ,日喀则 , 林芝 等西藏大部分地区;康区是指西藏昌都 , 四川甘孜 , 青海玉树 , 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区; 安多 是指西藏 那曲 , 青海大部分, 四川阿坝大部 , 甘南地区。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各藏区文化,风俗习惯均不同:卫藏是藏族传统文化发祥地;康区历史上处在藏汉过渡地带,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因而康巴被称为“人域”;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所以在习俗和体型特征等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安多一带是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因而被称为“马域”。
离开色达进入阿坝,意味着即将开始安多藏区之行了。这里要提到一点,马尔康,金川的藏族有人划到康巴藏区,有人划到安多,这里生活的是一支特殊的藏族---嘉绒藏族,个人倾向是属于康巴藏区,因为安多主要是以草原游牧为主,这里却是山区农耕文化更多。下面会详细介绍。
7月22日 色达--观音桥--马尔康
早上六点半班车色达客运站出发,经停佛学院接上订好票的乘客后,满员出发,沿317国道前行,大约中午12点半到达马尔康客运站,买好第二日早去若尔盖车票后,附近迎宾宾馆入住,饭后迫不及待开始马尔康之旅。
途中路过观音桥
国道上偶遇运送法王蜡像的车队
马尔康镇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府驻地,为川西北交通 、贸易中心,嘉绒藏族聚居区,“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 ,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独特的民族、宗教、建筑显得既古老神秘又现代时尚。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马尔康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卓克基镇,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北面经草地可走甘青两省,南经小金可至雅安、西昌,西经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被称为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锁钥。
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
茅盾文学奖小说《尘埃落定》就是以卓克基土司兴衰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尘埃落定》也是在土司官寨进行拍摄的。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土司索观瀛亲率土兵200余人进行阻击,土兵枪法很准,将宣传民族政策的通司打死,红军被迫还击,土兵败退到官寨,凭借其坚固的攻防设施进行顽抗,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土兵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
这样红军就占领了土司官寨,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
土司--索观瀛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汉语,精明好学,官寨有一间叫“蜀锦楼”的房间,收藏有大量的藏文和汉文典籍。当年,毛泽东等入住官寨后,发现“蜀锦楼”里居然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大开眼界,一本线装《三国演义》还放置在大理石书桌上,嗜书如命的毛泽东甚感惊讶,对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不但在官寨内饶有兴趣的重读此书,离开官寨后还将此书带在身边借读。在官寨居住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等人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并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时,毛泽东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1952年索观瀛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和毛泽东同桌共餐,席间,索观瀛请主席赐姓,毛泽东爽快地说:“现在不是解放了吗,你就姓‘解’,今后就叫你解土司好了。” 还对索说:“长征经过卓克基时,我曾在你家住了一段时间,看了一部《三国演义》。” 毛泽东还关切地问:“你的‘郿坞’还在吗?”索观瀛连忙回答:“还在,还在。你在那里住过,我们还当它为纪念物呢。”
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红军桥,梭磨河,西索民居!
除了三大藏区,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
嘉绒藏族是居住在甘孜州丹巴、康定,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
唐代,由于吐番王朝和唐王朝在边境的拉锯战相当频繁,于是,吐番赞普从西藏的阿里、象雄等地调集了大量军队,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吐番王朝瓦解后,军事首领各据一方,成为了当时的世袭土司,军队则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在卫藏地区的藏族人眼里他们是藏族原始四大姓氏之一扎氏的后代。
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
西索民居:整体依山傍水,村寨布局近似回字形,大小50余座民居建筑,风格相同,保持了嘉绒藏族‘垒石为屋’的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犹如壁垒森严的古堡!
西索民居最初形成于明清时期,当时受朝廷册封的卓克基土司将官寨选址修建于此,伴随着服务土司的科巴人(即无偿向土司提供服务的差人)的住所也在周围修建。民国时期,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建筑的周边形成商业者、手工业者的住所和经营场所,规模不断扩大。解放以后,人口的增长使得建筑群的规模进一步向外扩大。
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
村里很多藏民已经利用碉楼开了客栈,来满足游客好奇,但貌似价格不菲
穿城而过的梭摩河是大渡河的支流。
卓克基官寨,西索民居,红军长征纪念馆都很近,回顾一下长征历史
卓克基官寨等游览后,317国道拦过路班车回到马尔康客运站,再打车去城西的婆陵甲萨遗址公园:
唐代保宁都护府遗址。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意为“保宁都护府”或“用泥土筑成的官府”,古城堡位于马尔康镇高半山坡上,传说是由哥邻国国王董卧庭和利啰在唐朝的帮助下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当地盛产松茸,藏民山上自己采挖新鲜的,可惜还有行程带不了。
7月23日 马尔康--红原--唐克--若尔盖--郎木寺
担心G317汶川段塌方,决定不去成都,沿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路线向川北甘南进发,马尔康~红原~唐克~若尔盖,傍晚到达四川与甘肃交界~郎木寺镇,走进草原意味着已经进入安多藏区了!
早上七点的班车马尔康出发,下午一点半左右到达若尔盖,买好两点半去郎木寺班车票后,雨中的若尔盖县城吃了午饭,简单逛逛,傍晚五点半左右到达郎木寺镇。
这一路有好多景区,有的去过,有的交通不便,所以没有停留。
红军长征走过的地区。。。
查真梁子海拔4345米,位于红原县境内,查真意为柳树,查真梁子为红原南部丘状高原之巅,山势虽无奇绝之处,却因丘原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一入长江,为一大奇观。
红原大草原水草丰盛,与若尔盖草原相比,更为平坦,像一个温婉秀丽的藏家女子,静静地伫立着。当年红军长征时曾经过这片草原,并在此休息、驻扎。
瓦切塔林是为了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红原县人民在十世班禅大师讲经的宝座上建立了塔林和周围108 座白塔,周围有虔诚的藏民挂起的连绵经幡,蔚为壮观。
很多人都说现在太商业化,寺庙里引导游客去见所谓的高僧,并劝游客在此捐一些钱物或者花钱请一盏酥油灯。。。
红原县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1960年建县,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红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境域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有特色的名称, 俗语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这“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 藏语称“河”为“曲”。
黄河九曲第一湾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黄河,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与白河汇合。索格藏寺后有一个九曲第一湾观景台,有台阶可以到达,是观赏第一湾晚霞的最好位置。
若尔盖县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若尔盖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和“云端天堂”之称。
若尔盖花湖位于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就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简单,安静,却让人燃烧。
傍晚五点半多到达郎木寺镇,没有客运站,下车后找到格尔底寺,附近找了家回族人开的锦都宾馆入住后,迫不及待出去了。
郎木寺是一个地名,是甘肃甘南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郎木寺由藏语地名“达仓郎木”演化而来。“达仓”是藏语音译,有“虎穴”之意,“郎木”为藏语音译,有“吉祥天母”、“仙女”之意。
由于靠近甘肃回族人增多,清真寺也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并存,郎木寺镇虽小,但餐饮宾馆处处皆是,各地大巴游客熙熙攘攘,颇为意外!
白龙江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隔“江”相望,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入住宾馆前的清真寺
四川境内~格尔底寺,有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灵体为镇寺之宝,寺后纳摩峡谷,白龙江源头峡谷里,相比之下人气更高!
格尔底寺、赛赤寺享誉安多藏区,两个寺院名称的由来均与创始活佛有关,格尔底寺的第一世活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于1413年建立该寺院,多年以来,这里一直是海外游客尤其是西欧国家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水转经筒
白龙江峡谷的入口就在格尔底寺内最深处,可以徒步或者骑马进入游览,峡谷周围怪石林立,景观奇幻秀美,最受民众尊崇的是传说中的老祖母郎木,其原来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
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龙江的源头。
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建筑金碧辉煌,每一尊大殿都以镀金为顶。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赛赤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第一世活佛聪慧过人,德行高超。
寺院后山有一座天葬台,若征得去世者家属同意可以前去观看天葬,从寺院后山爬山约40分钟到达。
赛赤寺正门
夜晚的郎木寺熙熙攘攘,灯火通明,镇上居民以藏族为主,还杂居着一些回族和汉族,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西欧等国的游客随处可见。
7月24日 郎木寺--尕海--碌曲--合作
天晴了,上午去了昨晚关闭没看到的四川格尔底寺~活佛肉身大殿,小小的郎木寺镇却有很多外国游客美国西班牙法国,义务当了几次翻译指路;下午欣赏着甘南草原美景,到达合作~甘南藏族州首府!
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尽管时光已过去了200多年,但肌肤仍有弹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诵经声中佑护着信徒的平安吉祥。
郎木寺镇很小没有客运站,班车一般会在镇口指定大街边停车出发,具体时间宾馆或超市经营者一问都知道,当日12点班车没有出现,只好等下一班14:00,车是去临夏的,上车买票,大约17:30左右到达合作我下车,附近藏族开的珍珠宾馆入住,便前往合作寺参观了。这里的出租车都是顺路拼车,收费很便宜公交价格,方便不错!
尕海位于甘南碌曲县尕海乡,距离郎木寺约36公里,是甘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尕海湖还是一片鸟类保护区,每年夏季这里都有黑天鹅、白鹭、雁鸭等多种水鸟在此栖息。
鲜花盛开的甘南草原
金黄的油菜花
合作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临临夏县,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西蜀与安多藏区连接的重要枢纽。
合作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名刹之一,亦称“黑错寺”,藏语称“格丹曲林”,意为“具善法洲”,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建者高僧贝谢热却丹,是尊者噶丹嘉措之亲炙弟子,入藏学法获拉然巴格西称号,受合作地方首领的支持,建合作寺。1958年合作寺被保留下来,但在1966-1976年中全被拆除,1981年合作寺得到了恢复,修建了大经堂等殿堂。
寺院东侧巍然而立的米拉日巴九层佛阁闻名遐迩,为白教代表建筑,整个藏区共有两座,这便是其中之一,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修炼过苯教和红教的密法,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密宗心得为黄教沿袭,受到藏传佛教各派尊崇!
始建于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1966-1976年,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楼高共九层,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及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等佛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
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亲过着贫困生活,饱受凌辱。为报仇雪耻,他修习了苯教咒术,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快意恩仇之后,他顿生忏悔之心,于是改宗佛教,拜在玛尔巴译师门下。
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玛尔巴曾让他在连续六年之内修建众多城堡,然后再一一拆毁。
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岗仁波卿雪山上苦修了9年,饮冰雪、食青苔,以至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最终印证了“大手印”和“拙火定”密法。“拙火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身体温度,因此即便是在冬季,他也只穿一袭布衣,人们称之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他传教的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的继承,最后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地位变化:1613年藏巴汗彭措南嘉崇信噶玛噶举派,1618年噶玛派打败格鲁派势力所组成的联军,攻占拉萨,噶玛王国统治全西藏。1642年固始汗推翻噶玛王国,首府从日喀则迁于拉萨,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噶举派的寺院状况以及它在整个藏族地区的影响,仅次于格鲁派和宁玛派。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尤其在明末清初随着格鲁派的形成及其日益壮大,使噶举派在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
香巴噶举约于15至16世纪左右在藏族地区逐渐销声匿迹,从而结束了这一支派的短暂历史,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形成相对独立的达波噶举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绒噶举和蔡巴噶举。
噶玛噶举:是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同时又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转世制度”的宗派,这个制度后来被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所采用,因而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值得说明的是,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于公元14世纪曾以武力兼并卫藏大部分地区,取代了萨迦派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
7月25日 合作--夏河--拉卜楞寺--临夏
上午九点多的班车,离开合作一个小时后到达夏河,车上僧人很多,夏河县为甘肃省甘南州下辖县,因境内大夏河得名。这里出租车也是拼车,公交价格,直接来到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全世界最有名藏密学院,拥有最完整教学体系,但游客众多很是商业化,售票处由僧人组成,统一团队进入,僧人统一路线解说,当然之后可以自由活动出去的。
至此格鲁派六大寺除甘丹寺,已全部去过(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
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拉卜楞寺活佛众多,最为著名的是嘉木样和“四大赛赤”活佛系统。嘉木样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自1720年开始传承,至今共六世。
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
公元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
精美的酥油雕刻
下午一点左右回到夏河县,吃碗牛肉面,一点四十的班车前往临夏,四点半左右到达,出了客运站,满街戴白帽的回民让我意识到,已经完全离开藏区,进入回族自治州了,临夏虽小但清真寺众多,伊斯兰学术发达,号称‘小麦加’,也突然进入短袖盛夏,颇为不适应,但再也不会缺氧了哈。
找了家快捷宾馆入住,马不停蹄游览充满异域回族风情的临夏:东公馆,各大清真寺,八坊十三巷!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1956年11月设立。古称河州,是古老黄河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世代生活居住着回、汉、东乡,撒拉、土等民族,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市,河州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故有“河湟重镇”之称,还享有西部“旱码头”之美誉。
东公馆系原国民党军阀马步青宅邸,于1938年动工,1945年建成,历时8年。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东公馆由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部军管,王震大军进军青海前司令部曾驻于此。
这座古典建筑艺术的殿堂,是临夏各民族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具有罕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在河州,伊斯兰教有着十分久远的传播历史。早在唐代,伴随着丝绸路上叮当悦耳的驼铃声,伊斯兰教的文化和信念如同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撒遍了古老的河州大地。伊斯兰教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开花,代代相传,孕育出一个由回、东乡、保安、撒拉族集结而居的穆斯林群体。他们现如今已占到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并由此形成了伊赫瓦尼、阁的目、赛勒非耶三大教派和胡非耶、哲赫林耶、嘎的林耶、库不林耶等四大门宦以及众多的分支。
河州成为“中国西北回教圣地”,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每年吸引着大批外地穆斯林慕名前来接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虔诚的河州穆斯林青年,每年有百余人不远万里,踏上朝圣的道路。
当你漫步在河州的大街小巷,从风格各异、建筑精美的清真寺到穆斯林男女独特的服饰;从摆满大小店铺的民族宗教用品到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遥远而神秘的阿拉伯国度。
在诸多的节日庆典中,最为隆重的要数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届时,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男子大清早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进清真寺参加聚礼。
作为中国的“小麦加”,仅临夏市就矗立着八十多座清真寺。河州的清真寺从造型上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阿拉伯味极浓的圆顶廊柱型建筑,宽敞的礼拜大殿、拱形门窗、半圆的顶子,以绿、蓝、白为主色调,看上去淡雅明快,令人赏心悦目;另一种则完全是中国古典式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墨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亮丽的光彩,显得富丽堂皇而又古朴典雅。
所有的清真寺在建筑艺术上虽各有千秋,但作为伊斯兰教神圣的象征,每座清真寺的顶部都有一串“宝瓶”,高擎着一弯淡淡的新月。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早在唐朝就有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围绕八个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八坊十三巷,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穆斯林生活画卷,也是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观园!
号帽是男性穆斯林的主要标志之一,以白色为主,老人们多穿白色和黑色长衫,头缠“太斯达尔”,看上去鹤发童颜,极为虔诚。妇女的服饰则是另一番景象,老年妇女常喜欢外罩长衫,头戴白色盖头,显得庄重慈祥,和蔼可亲;中年妇女们则戴绿色印花或黑色印花盖头。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受伊斯兰国家的影响,在少妇和姑娘中时兴戴白色绣花纱巾,使她们看上去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老王清真寺:坐落在王寺街。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乾隆年间曾扩建,1928年被国民军焚毁,1933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资重建,礼拜大殿为中国传统宫殿式,邦克楼为木质四层塔式楼,为当时建筑精粹,曾是格迪目派的经堂教育中心,1968年被拆除,1980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资再建,1984年10月竣工,现寺仍保持原寺中国传统建筑之风格,邦克楼为五层六角木质塔式楼,彩饰华丽,为甘肃清真寺中最为高大雄伟的邦克楼。
八坊民俗馆:古称“大公馆”,原为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军”的私邸,整个建筑群四周均有高大围墙及哨楼,兼具军事防御功能。建筑仿造北京四合院形制,融入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等众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代表了临夏地区建筑极致水平。“大公馆”几经战火和人为损毁,现仅存三少君府部分建筑,不足原有建筑十分之一。
至此,此次计划的青海,西藏,四川,甘南的藏区大环行得以圆满实现,三大藏区(卫藏,康巴,安多)已顺利走遍,对各藏区风土人情文化及藏传佛教有了更深了解!锦上添花,西宁和“小麦加”临夏之行,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此次行程的收获还是十分丰盛,非常满意的!
明日即将前往兰州--旧地重游,甘肃有个地方也是此次行程最后的重中之重,那里虽为汉地,但却与西藏的历史紧紧相连,因为元代那里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使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这个地方就是河西走廊的武威,古称“凉州”,敬请关注最后一篇--甘肃武威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