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应该是帝都本地人去的最多的景点之一了。因为要上香、还愿和祈祷等行诸多佛事,更有‘’男雍和,女红螺‘’的受众定向广告,使得雍和宫香火格外旺盛。
当手执25元门票换来的一把香,在烟雾缭绕中穿行转庙时,虽然大佛的威严与大殿的宏伟同样使人震撼,但“龙潜福地”的风水玄说还是更加诱惑你探究这‘’宫‘’变‘’庙‘’的历史由来。
雍和宫的建筑从整体上看,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从建筑形态来看,雍和宫内的院落自南向北规模逐渐缩小,而殿宇建筑规模却截然相反,自南向北依次升高,据说是要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雍和宫坐北朝南,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
牌楼群是雍和宫最南端的大院,由一座大照壁和三座宏伟的五彩牌楼群所组成。被称为“宝坊”的五彩琉璃顶木牌楼,由乾隆皇帝亲自题额。北侧中牌楼最为壮丽,系三间四柱九楼式,上饰大理石金字大匾,正面额书"寰海尊亲",意为海内共同尊奉新庙;阴面题"群生仁寿",是众生仁厚而且长寿的意思。
东牌楼。“慈隆宝叶”,“四衢净辟”。意思是佛教是大慈大悲的,佛经是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宝典。后一句是说佛法是四通八达的,屏除邪恶、创立无污染的清净世界。
辇道。进了牌楼就是用方砖铺砌而成长约200米的辇道,北至昭泰门,它是专供清代皇帝到雍和宫礼佛与祭拜时乘辇行走。辇道东西两侧开有小门与之相通,两侧为活佛的行馆,称之为佛仓。
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昭”的意思是显杨,“泰”是指平安、安定,也可以解释为参拜天子的威仪。
鼓楼。
钟楼。
雍和门,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
到此,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雍和宫的‘’宫‘’变‘’庙‘’的历史了:雍和宫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
雍和门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
雍和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大肚弥勒的左右,有两座高约3米的长寿塔,用紫檀木制作。每座塔均为9层,塔上的佛像是长寿佛和白度母佛,共274尊。
殿前悬挂的牌匾上钤有“乾隆御笔之宝”印,怎么念呢?是“现妙明心”还是“心明妙现”?这应该指的是两种境界:“现妙明心”应该指的是过程,就是把握一种美好的心底干净的开悟过程。正所谓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而“心明妙现”指的是结果,开悟了以后的一种境界。
进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
铜鼎。
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叙述的是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也就是乾隆皇帝把雍和宫改为寺庙的用意,也就是兴黄教,安众蒙古的用意。
须弥山。须弥的意思为妙高,又叫金刚山。佛教认为须弥山居于世界的中心,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组成,所以叫做妙。一个须弥山就是一个小世界,大千世界又叫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佛教中的宇宙观。
雍和宫,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雍和宫殿内对联三幅。其中,两幅乾隆御笔,一幅启功补联。乾隆手书:“接引群生,扬三千大化;圆通自在,住不二法门。”;“法界示能仁,福资万有;净因臻广慧,妙证三摩”。启功手书:“超二十七重天以上,度百千万亿劫之中”。
殿内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这里科普一下: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
而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是竖三世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
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
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永佑殿内联:“般若慈源,觉海原无异抓水;菩提元路,德山相见别峰云。”
永佑殿的"绿度母"唐卡。
法轮殿为举行法事的场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殿顶四边各有一黄筒瓦悬山顶天窗,殿顶及天窗顶各建有一藏族风格的镏金宝塔。
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为迎六世班禅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
班禅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两楼皆为黄筒瓦重楼歇山顶,上层九间有廊,下层二十五间南面有三出陛台阶四层。
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阁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檐重楼,高25米,上、中、下各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上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正中匾为“圆观并应”;中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带廊及护栏板,正中匾为“净域慧因”;下层为单翘单昂斗栱,和玺彩画,前后三出陛,正中悬雕龙华带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万福阁”。万福阁下层廊柱联为乾隆手书:“慧日丽璇霄,光明万象;法云垂玉宇,安隐诸方。”
阁内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总高26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