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旅行【承德】避暑山庄导游全书(下)-含攻略

作者:桃李不言 显示图片

上一篇游记主要介绍了游览避暑山庄的攻略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和导游了宫殿区也就是避暑山庄博物馆区域,由于避暑山庄景区太大,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分为两次向各位喜欢此处的朋友们介绍。本篇介绍湖区、山区和平原区景观。

此处“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区”,水区是避暑山庄景色的灵魂,不信大家可以随便搜避暑山庄图片,保证是一大堆湖区的美景,山区和平原区的图片就占很少比例。

所以,在保证较早进入景区的前提下,比如7:30,在这三大区域中,建议首先游览湖区,然后再游览山区、平原区或者平原区、山区,这二者颠倒顺序无妨。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自己的教训,我们就是先去的山区,等游览完山区都快中午了,虽然我们进来的比较早,但此时湖区已经有大量的游客,这样人一多,就影响我们自己的游览和拍照合影了。而山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主要是观景,大家多数都坐游览车,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游览避暑山庄最头疼的就是游览路线,似乎怎么走都会走回头路。没错儿!天朝园林讲究的就是这种曲径通幽的感觉,避暑山庄更是集大成!鉴于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规划了一个整体的游览路线,本篇游记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导游介绍的。


图1  避暑山庄整体路线图。

路线1:红色,主要游览如意洲芝径云堤、环碧、烟雨楼、水流云在、莺啭乔木、热河泉这一串核心看点。
路线2:紫色,主要游览金山、月色江声、水心榭、万壑松声等核心看点。
路线3:黄色,游览山区,一日游者一定要坐游览车,不然时间和体力都不能保证你在一天内游览完避暑山庄,两日游、三日游者建议缓步而上,用一天时间游览整个山区,景色非常美。
路线4:蓝色,在游览车下车地点,沿着湖区西岸游览芳园居、双湖夹镜、文津阁、试马埭、春好轩、牡丹园、芍药园、舍利塔一串核心看点。

说明:本路线规划只是列出了核心看点,如果一大早就去,体力还可以且想要游览全部72景的话,可以沿着该主干路线多少走些“回头路”,也看一看非核心景点。


图2  从博物馆宫殿区出来,一片开阔,古松参天郁郁葱葱,一股清凉之气迎面而来。从此处往下走就到了山区(道路左侧)和平原区(道路右侧)。


图3  这样的古松随处可见,不知它见证了多少兴衰荣辱的历史人生。


图4  下车后来到湖区,,面积为57公顷,现在有七湖八岛。整个湖区一泓清水,洲岛错落,一派江南水乡秀色。

一般游客都是一日游居多,避暑山庄所有边边角角都游遍看到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那我们就要做攻略了,有限的时间游览核心景点,分清主次,旅游的乐趣会更大。


图5  由于避暑山庄集中国园林之大成,处处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与一般景区大有不同,所以如果不坐船,想要不走回头路几乎不可能。总体原则就是可着一大块岛屿游览,游览完毕再去另一区域。


图6  避暑山庄湖区地图,需要注意的是,四字命名景点出自康熙爷,共36景;三字命名景点出自乾隆爷,也是36景色,二者合称“避暑山庄72景”。


图7  这里拍照的人超多,所以首先游览湖区,并趁人少时给自己拍最满意的照片。这块石头就在如意洲的入口处。


图8  沿此路即“芝径云堤”向前进入如意洲。


图9  如意洲右边湖上的三座亭子叫“水心榭”,屹立在石桥之上,结构匀称,明快轻盈,这简直都是避暑山庄的标志建筑了。


图10  环碧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3-1708),圆形小岛上有庭院一组,东院名“澄光室”。西园前设石雕拱门,门额两面分别镌刻“拥翠”、“袭芳”四字。后殿三楹,为主体建筑,康熙御题“环碧”。岛屿四周碧水环抱,翠草如茵,恰似美玉镶嵌在如意湖中


图11  澄光室,康熙爷御题联曰“夹岸好花萦晓雾,隔波芳草带晴烟”。澄光室背面就是环碧。


图12  在环碧殿以北,临近湖边的地方,有座草亭,形似斗笠,这就是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三景——采菱渡,是皇帝和后妃们泛舟采菱嬉戏时的野餐之地。康熙年间,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常在这里举行盂兰盆会。


图13  此处叫“采菱渡”,果然很贴切,我们来的时候有好几个承德的小朋友在这里玩,不是采菱,而是捉小鱼。在这儿拍《红楼梦》应该也合适。


图14  芝径云堤,康熙三十六景第二景。


图15  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苏堤白堤而建,夹水为堤,形似“芝”字。它连接着如意洲、环碧、月色江声三岛,酷似一株灵芝草,又如相互连缀的云朵,故名。


图16  对面月色江声岛上有康熙题名的门殿“月色江声”。每当月上东山之时,远山如黛,近水鸣吟,诗请画意,真是美极了。门殿以北有“静寄山房”、“莹心堂”等多组建筑,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在这里读书。


图17  沿芝径云堤北行,右前方隔湖相望的是金山岛。石岛在湖水环抱之中,意境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很相似。岛上主体建筑“上帝阁”,是清代皇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山上平台建有两座殿堂。此外,还有月牙形的芳洲亭、爬山廊等建筑,当年皇帝乘龙舟就在这里登岸。

继续北行就到了湖区最大的岛屿——如意洲岛。


图18  岛上建筑很多,康乾七十二景中有十景在这里。主体建筑是一座宫殿。


图19  主殿“无暑清凉”门殿,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3-1708),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景。面南门殿五楹,圣祖御题“无暑清凉”。盛夏之时,四周澄波如碧,浓荫如盖,清风直入,更觉清凉舒爽。


图20  门殿内设有圣祖康熙爷戎装像。


图21  门殿的名字是“无暑清凉”,正殿叫“延薰山馆”,穿过门殿就是正殿延薰山馆,古树参天,浓荫如盖,看着就凉快!


图22  “延薰山馆”,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3-1708),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四景。面宽七楹,建筑宏伟。圣祖御题“延薰山馆”,抒发仁怀天下之胸臆,标榜自己与民共乐之襟怀。


图23  “延薰山馆”殿内。正宫(今避暑山庄博物馆)落成前,这里是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


图24  “延薰山馆”殿内东侧


图25  “延薰山馆”殿内西侧

“延薰山馆”殿后有“水芳岩秀”殿。


图26  “水芳岩秀”,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3-1708),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五景。圣祖御题“水芳岩秀”。此处镜波绕岸,瑶石依栏,水清则芳,山静则秀,为清帝读书、居住、颐养之所。


图27  殿内装饰极其华丽,每一处做工都非常精良。


图28  木制雕刻的花纹多是蝙蝠和葫芦。蝙蝠因为都是倒立,所以谐音“福到”,葫芦谐音“福禄”。


图29  “奉三无私”出自《礼记·孔子闲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象天地日月那样无私。这个牌匾意思就是:皇上我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


图30  殿后区域也依然不马虎,处处精雕细琢。

偏殿有很精彩的展览,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对清代百官服饰有很详细的了解。


图31  不知道这个殿叫什么,反正不大,但内容不少。


图32  清代官服我们在影视剧中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其中的元素很多人可能就不懂了,这里的展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回来后我详细整理了下,分享给诸位分享学习。先提个问题,这张图是文官还是武官的官服?几品?相信看完下面的介绍,您就能分辨出来了。


图33   清代一、二品文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34   清代三、四品文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35   清代五、六品文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36   清代七、八品文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37   清代九品文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38   清代一、二品武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39   清代三、四品武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40   清代五、六品武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41  清代七、八、九品武官补子图案及官职介绍


图42  皇帝冠服有礼服、吉服之别。礼服一般比较奢华、贵重,登基大典、出席大型朝会,接见外国使臣都要穿华贵的礼服。该图为皇帝礼服朝冠。


图43  皇帝的吉服朝冠,明显比礼服的装饰要少很多。


图44  皇帝礼服,明黄底色,带披肩。


图45  皇帝吉服,比较简单、舒适,团龙图案,不带披肩。同天朝百姓生活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如果出席重要场合,肯定要穿华丽、讲究或更加庄重的衣服。


图46  皇后冠服,与皇帝一样同样有礼服、吉服之别。皇后朝冠,顶饰三层,是三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尖上一颗是大东珠。另在红帽缨上周围附着七只金凤,后面还有一个金翟(雉),各饰有名贵的猫睛石和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成,共302颗,还缀有珊瑚和其他宝石,形成步摇,并有一个护领垂在后面。


图47  皇后吉服头冠,是不是明显比礼服简约?要赶上皇后体弱的,戴礼服头冠时间长了脖子都支撑不住了


图48  皇后礼服,带披肩,团凤图案,带有龙、宝相花都暗纹。


图49  皇后吉服,没有披肩,代之以简约的盘领,真正的旗装是没有领子的,所以用一个盘领围在颈间装饰。夏天用丝质的,冬季换用毛皮的,就是个假领子。图案简单稀疏。

经过一场清代帝后百官服饰写学习之后,我们继续游览沧浪屿。


图50  岛的西北处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沧浪屿,是仿苏州沧浪亭而建的。


图51  虽面积不大,但殿堂、水阁、清泉、小亭、回廊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相互因借,恰到好处,令人流连忘返。


图52  电影《知音》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图53  跨过曲桥即登上青莲岛,该岛主体建筑就是烟雨楼,八零九零后应该都看过《还珠格格》,漱芳斋的取景地就在此处。


图54  烟雨楼,面宽五楹,上下两层,楼上下有围廊。二楼上的云龙金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的烟雨楼而建的。据说,每当阴雨时节,细雨蒙蒙,登楼远眺,只见远山近水,尽在轻纱薄雾笼罩之中,如入仙境。


图55  烟雨楼内卖纪念品。


图56  即使不在阴雨时节,在烟雨楼处看四周景色依然令人心旷神怡。


图57  池中各种大小鱼类尽情嬉游。


图58  楼旁有“青阳书屋”,是皇帝习文读书的地方。


图59  楼西南有“对山斋”,面对着假山。


图60  “对山斋”现为书画院。


图61  山上建有六角形凉亭,名“翼亭”。


图62  沿澄湖北岸经水流云在、莺啭乔木、诸亭东行。


图63  水流云在,康熙36景中最后一景,是山庄美景最贴切的写照,取意于“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这蕴涵丰富禅宗意趣的诗句,千年后竟成为一座清代私家园林最好的注脚。


图64  莺啭乔木,此处“夏木千章,浓阴数里。晨曦始旭,宿露未唏。黄鸟好音,与薰风相和,流声逸韵,山中一部笙簧……”,妙曲和音。


图65  乾隆碑刻之“绿毯八韵”:山庄土美草丰,连冈遍野,而以鹿多恣食,不改蔚尖,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


图66  园中之园——香远益清。园名取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名句。


图67  一开始误以为香远益清亭子前的莲池就是热河泉,但瞬间感觉不对,远处聚集那么多人肯定就是核心景点热河泉了。


图68  过了香远益清南走几步就到了闻名遐尔的热河泉。


图69  泉边上这块石碑,写着“热河”两个大字。因为泉水温热,又有上游的温泉水汇入,所以冬天也不结冰。尤其是周围白雪皑皑时,这里的湖面却热气蒸腾,实为奇观。


图70  热河泉,为热河的源头,是山庄湖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泉水清澈见底,终年不结冰。承德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热河”,避暑山庄称为“热河行宫”,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都由此泉而得名。

游览完如意洲这个大岛屿,从热河泉再由北到南游览另一大岛,月色江声岛。


图71  游览路线


图72  金山,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仿镇江金山而建的金山岛,岛上亭台殿阁以长廊相连,主体建筑“上帝阁”为当年帝后祭祀真武大帝、玉皇大帝的地方。


图73  上帝阁,一楼牌匾“皇穹永佑” ,楼内供奉清朝皇室排位。


图74  二层牌匾“元武威灵”,供奉真武大帝。


图75  三楼牌匾“天高听卑”,供奉玉皇大帝,金山上帝阁是湖区至高点,是以前祭天的地方,皇穹永佑是上天得以庇佑的意思。


图76  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取自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图77  门殿五楹,圣祖御题“月色江声”,西南为“冷香亭”,系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二景。


图78  主殿“静寄山房”,乃皇帝书斋。


图79  殿内现在用作避暑山庄建筑残件展览。


图80  参观天朝古建筑时,如果留意的话,会看到这些建筑元素。


图81  后殿莹心堂,堂后“湖山罨yǎn画”,为静修及下榻之所。倚窗远眺,烟波浩渺,罨映如画。这里面也是关于天朝古建筑的展览。

按照既定路线,告别月色江声不远即到避暑山庄的标志性核心景点之一的水心榭。


图82  水心榭,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


图83  水心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题额“水心榭”。


图84  站在水心榭上,向北回望,绿柳成荫,游人如织。


图85  由南向北观赏水心榭。“榭”是指建在台上的屋子,“水心榭”意为建筑在水中的高台上的房屋。


图86  榭下有水闸八孔,闸榭四周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我在写本游记时,再次拿出这张照片,身虽未至,但仅是看照片就使得自己身心顿觉凉爽、澄澈。


图87  接天莲叶无穷碧!远处建筑就是文园狮子林,由于游览时间有限我当时就没去,仅是远远看一看。文园狮子林,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7),仿苏州狮子林而建,园内假山崎岖,建筑精巧玲珑,具有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笔下的狮子林图及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意蕴。我日后冬季二刷避暑山庄雪景一定会把错过的景色都游览一遍。


图88  从水心榭出来就是“勤政殿遗址”,就是一座殿。


图89  现在殿前的荫处成了游客短暂休息之所。我想当初可能避暑山庄太大,皇上溜达到哪儿万一太监来报说有国家大事需要处理,皇上得有歇脚办公的地方,我猜此处的勤政殿可能就是这个作用。

再回顾一下我们的路线,如下。


图90

沿着湖南岸徐步而行,还会看到不少景致。


图91  晴碧亭,一座八角重檐亭,是康熙处理政务之余休息观景之处,也是游览湖区的御舟停泊处。这个亭子虽小,但故事却不少。康熙取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和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晴碧二字题额“晴碧亭”。乾隆四十年(1782年)曾写一首《晴碧亭忆旧》诗,追忆他少年时被祖父呼唤到此亭的情景。诗曰:“万壑松风山之阴,枕溪有亭曰晴碧。我年十二随至此,即指殿旁为赐它。望见御舟泊亭畔,呼名趋下层严壁。顾谓勿疾恐蹉跌,是即初蒙恩眷日。


图92  过了晴碧亭,就到了万壑松风。康熙三十六景第六景,是宫殿区兴建最早的一组建筑。


图93  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康熙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官员的地方。康熙爷晚年把孙儿弘历(乾隆爷的名字)安置在殿后读书。每次接见王公大臣时他就让弘历陪侍以示培养。


图94  这间小房子应该是大臣侯旨等候的地方,令我感兴趣的不是这间房子,而是房前这棵参天古树,它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流光啊。 


图95  从万壑松风那里下了小山,沿湖而行,就到了山区的登车地点,回头能看到晴碧亭。天朝园林的设计咱不得不服,一片翠绿中,如果没有这个亭子点缀其中,不知于景色上要单调多少。

走到这里基本上就完成了湖区的游览,接下来就到了山区游览车乘车地点,坐车游览山区。

上一篇游记的攻略讲过,位于山庄西北部的山区约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如果步行的话,大概一天也游不完的。避暑山庄一日游,必须乘车游览山区,否则时间和体力上都不能保证你游览完景区内所有的景点。


图96  乘车起点处有工作人员为游客讲解乘车路线。


图97  此处有车票售票处和卫生间。买完票在车站处候车就可以,车很多一会就可以上车出发。


图98  在此处购票候车,50元/人。


图99  游览山区就是乘坐这种两面没有玻璃隔挡的游览车。

山区自南而北依次有榛子峪、西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5条沟峪,情趣各不相同。


图100  当前这条路就处在榛子峪。榛子峪、西峪松林遍谷,间或有榛丛、栎树、梨树峪景色很美,春天梨花万树,芳香扑鼻,秋天果实满枝头,松云峡古松参天,莽莽苍苍。清代曾在这里依山就势构筑了40多组风格不同的园林、寺庙、碑碣建筑。

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自然坍塌。这里特别让我们痛惜的是位于西湖以西山坡上的珠源寺。寺内建有两层高的佛阁,名叫“宗镜阁”,但是现在我们却看不到了。


图101  1934年拍摄的避暑山庄珠源寺宗镜阁(“铜殿”)。它内外均用铜铸,制作精良,雕刻巧妙,而且可以自由装卸,里边供奉的释迦牟尼等佛像也为铜铸,所以俗称“铜殿”。


图102  宗镜阁遗址


图103  现在仅存有基址,它并非毁于自然。


图104  铜钟上面的“蒲牢”。有人可能有疑问,这不是龙吗?不是,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蒲牢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1944年,日寇疯狂地在中国烧杀抢掠、掠夺财物,中国人民陷入巨大的苦难中。此时一位僧人正在日本人的大牢中接受着严刑拷打,日本人一定要僧人说出藏钥匙的地方。眼看僧人死活不开口,日本人没了办法,只得以僧人所在的寺庙威胁:“如果你不说出你把钥匙藏在哪里,你的珠源寺的僧人们可就要遭殃了!”

宗镜阁还有一个小秘密。据说,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榫卯结构,拆开楼阁,整体搬移。而这把钥匙,就在珠源寺大喇嘛索诺木的手里。

自己承受这千万次的拷打还可以抗住,却不愿意看到自己寺院的僧人们受到一点伤害。这时的大喇嘛终于松口:“你放过寺庙里的人,我告诉你钥匙藏在了哪儿。”听到这日本人终于眉开眼笑,立即带大喇嘛前往珠源寺取钥匙。但没有想到的是,大喇嘛趁人不备竟一头撞在了柱子上,登时血染大殿。大喇嘛索诺木死了,铜殿的秘密也没人知晓了。气急败坏的日本人把珠源寺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没找到开启宗镜阁的钥匙,只得悻悻地走了。

把宗镜阁搬回日本的愿望落空了,但是侵略者并没有就此罢手。一个月后,日军大规模进攻承德,冲进避暑山庄,炸毁宗镜阁,把铜料装上军车运走了。据史料记载,从1942年开始,日本侵略者不仅在中国烧杀抢掠,更因制作武器的需要,在民间大肆掠夺金属制品,就连老百姓使用的铜壶、铜盆、锁吊也不放过。而被拆毁的宗镜阁铜殿,共装26大箱、30捆,运往兵工厂化为铜水,制成了杀害中国人的武器。

稀世珍宝就这样被侵略者无情摧毁,是在令人气愤和惋惜。可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内,保存着一块铜匾和一对铜制楹联,这个我们在上一篇游记中已经介绍和看到了。铜殿不是被毁了吗?为何还会有这些留存在避暑山庄?


图105  万岁照房内展出的铜匾和铜楹联。

原来在1926年,一个叫汤玉麟的人担任热河都统,统治着热河省。他利用职务之便,悄悄运走了不少避暑山庄内的宝贝,而对于宗镜阁的铜匾和楹联,他更是垂涎三尺。他听人说,这块“海藏持轮”的铜匾和对联能给人带来好运,就带人闯进避暑山庄内的珠源寺,强行拆下送回了沈阳老家。


图106  汤玉麟

迷信的汤玉麟,并没有因此交上好运。他把铜匾和楹联挂在沈阳自家开的饭店里,希望招财进宝、财源滚进,然而许多人知道了铜匾的来历以后,害怕冒犯佛祖,再也不敢到这儿来吃饭了。没几年,汤家饭店就关张倒闭了。他自己也是因为在“九一八事件”后不战而退,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讨伐而锒铛入狱。而当初被汤玉麟盗走的三块珍宝却得以保存,运回了避暑山庄。

乘坐游览车时,车刚出发地不远就是宗镜阁遗址。如果没有导游在旁边介绍,很多人很可能错过这处遗址,因为游览车不在此处停靠,所以很多人还不知道山区这里还有一段一般人不知道的历史。

车就在一片参天的松林中快速穿梭,鸟声、蝉鸣、松香、凉风阵阵袭来,说不出的惬意。


图107  偶尔还可以看到个别靠体力征服山区的游客。


图108  要是两日游或者三日游的联票,我倒是建议用一天的时间在山区好好走一走,那种感觉跟坐游览车肯定不一样,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搞野外徒步了,那不是没事儿找事儿,是一种情怀和格调。没到一定层次的人是不懂的,如果多数人都能懂我们,那我们得俗气到什么程度啊!


图109  游览车就在此处停靠,游客下车后车就开走了,游客观景完毕后,再在此处等下一趟游览车。


图110  通往四面云山的台阶保持着天然的“野性”,没有过多的人工雕琢。我们中国园林讲究的这是“天然”,与西方园林那种树木花草都要中规中矩,树冠都要剃度成“球头”、“板寸”发型的审美存在根本不同,就连我们的医学也是这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变化。


图111  四面云山亭,是山区的最高点。亭中长风四达,虽是盛夏,也凉爽如秋。乾隆皇帝每来山庄,必到此一游,并触景生情,写诗多首。其中两句是“绝顶平临北斗齐,座中惟觉众山低”。


图112  现在看到的比乾隆皇帝看得还要丰富,不仅可以欣赏到乾隆皇帝当年欣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可以远眺承德市区新貌,有些雾,照片效果不好。


图113  东望承德市区,真是一个好地方,被群山环抱,绿林覆盖,避暑山庄造就了承德。

毛主席有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第二站就是承德的小长城——二马道。


图114  游览车停靠的第二站就是山庄宫墙,到站后大家都纷纷赶奔宫墙观景。这里为啥叫“二马道”?说法挺多。一说“这出宫墙之上可以并行两匹马,因此叫‘二马道’”。又一说“这里可以两匹马一起上去”。还有一说,“马从一面上去,另一面下来”。在宫墙上拍照时走了几个来回,总觉得这宫墙顶部宽度不过两米宽,两个人并行还可以,两匹马并行实在是困难,而且大部分没有内侧的女儿墙,弄不好这马就掉到宫墙下面去啦。说法有误。

此处城墙的马道应该是便于战马直接登城的无台阶坡道,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粮草和武器。通常在主城楼处的马道两条相对,形为“八”字,其它不要紧处,或受地形限制,则是八字没一撇的单向马道。“二马道”这地方虽然没有城楼,但是设置的是八字形的两条登墙的马道。大概是区别其他地方的单条马道,如南马道、西马道等,这里便叫做“二马道”。


图115  回望周围群山,宛如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黄绿相间刺绣精良的绿毯,但奇怪的是,你不仅不会感到热,反而越看着毯子越觉得神清气爽。


图116  宫墙它依山就势,蜿蜒起伏。


图117  这宫墙主体采用当地产的一种虎皮石修建,又被称作“虎皮宫墙”。这虎皮的颜色你平日看不大出来,尤其下雨时被打湿的宫墙上虎皮花纹的颜色看得很真切。这宫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据说是目前已知世界最长的皇家宫墙。 


图118  在宫墙上漫步,南可望雄奇秀丽的山庄,北可望金碧辉煌的外八庙。照片中这座庙就是酷似西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紧邻的那座是六世班禅的行宫——须弥福寿之庙。


图119  稍远的那座庙叫普宁寺,那里供有世界最高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般来承德都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一同游览的,一般而言都是把小布达拉宫、班禅行宫和普宁寺游览了就可以了,并不是把所有八个庙都看了,基本能作为代表了。


图120  宫墙背面设有铁丝网,以免游客不慎摔下出现死伤。东望,能看见山庄东边的磬锤峰: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 修建避暑山庄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美,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一般来承德的人,都要到山上去摸一下棒槌山,因为承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


图121  磬锤峰


图122  这张图片足以以假乱真让人假装在八达岭长城,叫“小长城”和贴切。这避暑山庄宫墙过去称它为“二十里宫墙”,现今管它叫“万米城墙”,那它究竟多长呢?皇帝曾派人实地测量,宫墙长度为29123尺,折算一下就是9.3公里吧。后经1988年官方实测,宫墙长为9.66公里。看来都没有差到哪去。


图123  在游览车上还能看到其他庙宇,由于游览车只在三处停靠,只能远远望一望。但这已足矣!


图124  在游览车上经过每一处都会有不同的风景,这里应该属于梨树峪、松云峡一带。


图125  在盘山路上,游览车虽然大,但非常灵巧,左右穿梭,速度飞快,老司机们习以为常,而游客们的心肝不知要几次涌上嗓子眼儿。没有十分钟又到了一处停靠站。


图126  这个地名很是诗情画意,其实是“冷宫”。


图127  吟红榭


图128  吟红榭内现在成了游客吃东西、休息的地方。


图129  内有小院。偶尔旅游到这里静静心,陶冶下性情还好,但是长期让人住在这里,不得出去也会把人逼疯,白天还好,尤其晚上,才是名副其实的“冷宫”。


图130  不知是何人所写,看字体像乾隆爷的。


图131  这里面还有一套编钟


图132  天朝多数景点纪念品都一个套路


图133  沿着这条廊道走到尽头可以看到供奉康熙爷画像的地方。


图134  受后人敬仰的康熙爷。


图135  又是一层殿。


图136  这里一片空地,有点像小区里供老人们打太极拳的地方。


图137  此处雾气已消散,咱在空地边远望,磬锤峰遥遥在望,近处永佑寺舍利塔就在眼前。


图138  从这里能看到山下平原区内的蒙古包。


图139  好个“霞标”,古代文人就是会甩词儿


图140  卫生间的设置都很讲究,也遵循中国园林的设计原理,曲径通幽,若隐若现,好在有路标,不然还以为是办公人员休息室呢。


图141  就这样告别了最后一站,结束了山区的游览。其实,山区里的古迹也很多,喜欢徒步的朋友,可以计划个两、三日游,徒步来这里游览感觉会更好,我这是一日游赶时间省体力,没办法只能坐车。


图142  看到这个路牌就到站了,准备下车。

下了游览车,可以按照下图路线游览沿湖西岸的景点,并进入平原区。


图143  由湖区进入平原区的游览路线

皇帝驻山庄为寻求民间街市乐趣,仿圆明园买卖街在东配房开设茶酒铺、磁器铺、洋漆铺、香扇铺和文房四宝等买卖铺。每当开市之期,由太监充任各店铺掌柜,价钱便宜,各大臣、后妃、侍女人等竞相购买。皇帝过此,各铺呼买呼卖,皇帝有时也进去问价,皇后也买些小件,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今此处内院辟为仿膳房,东厢房仍为买卖铺。


图144  芳园居,俗称买卖街,四合院式建筑,是皇家仓库,内贮白银、磁器、绸缎及香扇、荷包等物。


图145  芳园居的东厢房如今仍然是熙熙攘攘的买卖街。


图146  沿如意湖穿过凉亭,继续北行。游避暑山庄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你累了,随时随处能找到避暑山庄72景中任何一景的凉亭作为落脚点。


图147  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三景。康熙爷作《双湖夹镜》诗,序言说“山中诸泉,从板桥流出,汇为一湖,在石桥之右,复从石桥下注,放大为湖。两湖相连,阻以长堤,犹西湖之里外湖也。”


图148  康熙爷御题:“双湖夹镜”。


图149  康熙爷《双湖夹镜》诗:连山隔水百泉齐,夹镜平流花雨堤。非是天然石岸起,何能人力作雕题。

说起文津阁,与大家都熟知的一部巨大型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有关系。《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图150  文津阁。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文源阁的一部全书和圆明园同被焚毁。文津阁的一部《四库全书》于1914年由承德用骆驼驮进北京,存入1931年北京图书馆建成的新楼内,这条30年代前是西安门大街东段的街道因此更名为“文津街”。这部唯一保存完好的《四库全书》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


图151  “文津阁”上覆黑色的琉璃瓦,是为防水之意,因为在中华五行中水对应的是黑色。藏书之所,最怕什么?火!所以,如果细心的话,你可以发现,清代皇帝藏书之所的名称几乎都带三点水。


图152  宁波天一阁,建筑也是这样,黑色的瓦,尤其是它的名字可是大有讲究,“天一”,表面上虽然跟水没有关系,但是隐含其中,《易经》中有句话“天一生水”,“天一”一直在这生水,哪里还能着火?说来也灵验,从明朝中期建造天一阁以来直到现在五六百年的历史,这里就真的没有失火。所以,我一直觉得游览中国人文景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你不懂,会索然无味。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甚至是书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旅行中不断发现乐趣,并升华为一种享受。


图153  文津阁,其实就是仿天一阁建造的。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这两句诗最后的两个字分别是“问”与“津”,也同“文津”谐音。在诗注中又:“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为: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现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文津即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济渡处。 


图154  文津阁门殿的楹联为:“折木之次麗乎天,龙门之名標乎地”。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进去要经过的山洞。


图155  文津阁是看之地。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图156  文津阁有围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从南往北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


图157  文津阁冬景。很想在今年冬天下雪后再去避暑山庄看看各处的冬景,文津阁的冬景应该更显得静谧、庄严,静静地,正适合读书。


图158  进入大门首先穿过水池南岸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才能看到藏书楼。怪石嶙峋,气势雄浑。假山用石3279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等堆叠而成。假山石洞,前后各有两门相通,结构也颇具匠心。


图159  在洞口就能看见对面的文津阁。主体建筑文津阁处于山环水抱之中,上下各六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


图160  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里边实际是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阳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护图书。阁内曾藏有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


图161  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从结构上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加上外面池水的湿度调节,库内常年保持15摄氏度,能防虫蛀,是理想的藏书之处。


图162  乾隆爷御题“文津阁”。在《四库全书》问世之前文津阁还珍藏过《古今图书集成》。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来克火。


图163  文津阁东为碑亭,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内竖石碑一座,碑高532厘米,宽138厘米,厚58厘米。碑趺、碑身、碑首周边雕蟠螭纹和雷纹图案。正面用满、汉文字镌《题文津阁》,东侧镌《四库收精要》,西侧镌《建由甲午成乙未》,均由乾隆御笔亲题。


图164  刻有乾隆《文津阁记》的石碑


图165  假山上设置了供赏月的月台。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天高气爽,皇族贵胄登临“月台”赏月,园内老树苍劲,枝杈纵横。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银辉洒向大地,山庄顿时银装素裹,更显得清澈静谧。

另外,文津阁池水中还有一处奇观不可错过,就是“日月同辉”,如下图。


图166  “日月同辉”,站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


图167  原来这是造园工匠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反射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才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

据说这是乾隆给和珅出的难题,想在白天的池中能看到月亮,多亏了营造工匠中有能人,利用山洞顶上开了一弯新月形的缝隙透出来的光反射在池中,这样,光天化日之下,池中就有了月影。和珅为了讨好,又让工匠改为满月,乾隆却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阳缺,何必满月?故而如今我们就见到了这弯姣好的新月静静地躺在涟漪中。 

从文津阁出来,往东走就能看到一望“有”际的草原。


图168  试马埭,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一景,位于万树园西南角,此处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石碑。埭,字典里的解释是土坝的意思。试马埭,就是清朝皇帝及王公们试马、跑马的地方。

三百年前,全国各地进献的马匹尤其是蒙古进献的草原良马都要在此集合,然后由皇帝、王公大臣们挑选,以备木兰围场秋狝之用。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率领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八旗子弟进行的大型狩猎活动。也是清朝彰显国威、训练八旗子弟的活动。试马埭,因避暑山庄而出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木兰秋狝。


图169  现在放眼望去,试马埭已经是碧绿的草原,宽阔平坦。坐在树影婆娑的凉椅上,你可以想见当年万马奔腾、金戈铁马的情景是何等的壮观。清帝的威严,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清帝的基业还在,我们通过试马埭,遥想着当年人当年事。试马埭,成为一段历史,一座石碑。

绕过试马埭这片微缩版草原,就到了避暑山庄的最东北角。


图170  这里有牡丹园、芍药园等。


图171  每年四五月份,这里就成了避暑山庄的重头戏了。据了解很多摄影爱好者光是避暑山庄就按四季来过四次,相信他们一定把春天百花齐放的美景收入脑海和相机中了。


图172  院门紧闭的春好轩。春好轩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南,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皇帝欣赏三春好景之处。三春是指轩内遍植的秋海棠花,乾隆帝和嘉庆帝均曾赋诗咏景。


图173  这里是蒙古包度假村。


图174  从远处看,这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好像一群白天鹅降落在绿茸茸的草地上。清代这里也曾建有蒙古包,康熙、乾隆皇帝曾在这里的御幄蒙古包欢迎和宴请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


图175  乾隆爷在这里接见的英国特使马格尔尼: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29日,英王乔治二世派出以马戈尔尼勋  爵为特使、斯当东为副使,由100余人组成的外交使团,乘坐“狮子号”军舰,从朴次茅斯港出发,直航天津,这是英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7月26日,使团船队抵达天津,经北京于9月8日到达热河。乾隆对英使来访很重视,决定在热河行宫进行接见。9月14日,就是在这里的御幄蒙古包,马戈尔尼特使在全权公使、中国翻译的陪同下,由礼部尚书引领到乾隆皇帝御座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致词后,呈交了英王给乾隆皇帝的信件和礼品。大家可知道,这个并不复杂的谒见礼仪,还是中英双方磋商了好几天才定下来的呢。乾隆向马戈尔尼特使回赠了玉如意等礼品,并让他们同扈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一同参加宴会,亲自给英使赐酒,赏观杂技、戏剧、拳术等文艺节目。

9月17日(阴历八月十三),清廷在山庄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庆祝乾隆83岁寿辰,马戈尔尼又前来避暑山庄给乾隆皇帝祝寿,晚上在万树园观看了盛大的焰火晚会。英王在信中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等一系列要求。乾隆回到北京后,和坤将乾隆在避暑山庄写好的《赐英吉利国王敕书》交给了马戈尔尼。10月7日英使带着乾隆回赠英王的礼物回国。马戈尔尼希望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直接谈判,打开中国大门,开拓东方贸易市场的构想没有实现。清朝在办理交涉过程中维护了王朝国威和尊严。但英国使团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对中国政治、军事、  经济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搜集了大量军政资料。


图176  马戛尔尼在回国后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中却有以下记载:“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又称:“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和高效,有条件能够迅即排除万难,创造任何成就。”

马戈尔尼的中国之行为鸦片战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所以1840年英国人率先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  门,从此中国开始了半封建、半殖地的社会。

穿过这片地势平坦的草原,经过蒙古包度假村,就到了永佑寺。


图177  永佑寺,是承德山庄内九处寺庙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见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挺拔秀丽,为报其母恩,于京师仿建两塔,并于次年在山庄建永佑寺,乾隆十九年又于此仿建一塔。


图178  过了山门首先有一对石碑,极其精美,上面刻着永佑寺碑文,照片左侧为汉文,右侧石碑为满文。大致内容无非都是颂扬佛法,为什么建这座寺云云。


图179  后京师两塔一毁于火,一倾圮,乾隆帝一面追查责任,一面引以为戒,加固山庄之永佑寺塔,至二十九年才告竣,历时十年。现永佑寺建筑大部已毁,仅存石碑数通,其中乾隆二十九年碑一面刻《御制永佑寺舍利塔记》,一面镌《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并序》,为研究兴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史料。


图180  寺内这座高耸入云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而建的。塔身为九层八面,高67米,又称为“六和塔”。一层南北两面各有石八券门,进门沿盘旋而上的台阶可登到塔顶。塔内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庄居住时,有时清晨登塔礼佛。巍巍宝塔配以绿色的原野,气势宏伟,格外引人注目。


图181  佛幢结鬘安禅竟,僧帽披云礼梵初。鬘,mán,指佩戴在身上的装饰花环。


图182  舍利塔一共八面,一层的每一面都有转经筒。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念诵经文的工具。


图183  除了永佑寺,避暑山庄内还有一个寺庙,那就是如意洲岛上的“般若相”,佛教中“般若”要念作“bō rě”,而不是bān ruò,“大智慧”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心经》,其全称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于般若相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属于非核心景点,所以前面介绍如意洲的时候没有提及。说到舍利塔才想起这里。


图184  般若相,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六景,山庄内最早修建的寺庙。


图185  门殿康熙御题“法林寺”,正殿三间,内供奉无量寿佛与救度佛母,圣祖题额“般若相”,意为佛的智慧法相。东配殿供雷神,西配殿奉龙王。皇帝、嫔妃常于此拈香礼佛。

余秋雨评价避暑山庄说,“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是皇家园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适,有的也会堆几座小山装点一下,哪有像这儿的,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

读完余秋雨的话,我想到一个词——“富贵”。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底下还有谁能比皇上有钱?但能同时做到“富”和“贵”的皇帝并不多,清朝也就康熙和乾隆两位了。“贵”,是一种修养,一种品位,满腹的经纶、学识与见识。避暑山庄共72景,康熙、乾隆各36景,康熙爷36景为四字,乾隆爷36景为三字。从两位爷的书法、诗词,对园林、小品的设计上都体现出了很高的文化与艺术造诣。要知道,这两位可是少数民族皇帝,对汉文化却如此精通!

除了刚才给大家介绍的精华之外还有可能被忽视的密码。

避暑山庄的地形是东南部地势较低,景色秀丽,如同江南。东北部地势平坦,芳草如茵,一派草原风光。西北部则地势高敞,沟壑纵横。这一切虽然是自然天成地就势,却好像人工雕琢了一般,竟如此巧妙地和我们天朝的地形相吻合,况且全国各地的许多胜景还被神奇般地集中在山庄,因此连园林专家们也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避暑山庄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妻子还和我调侃,说康熙、乾隆两位爷都爱好旅游,到各处旅游看哪里好,就在北京跟前建一个山寨版的,以便能时时过来游览。我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毕竟皇上不像我们小民百姓能搞说走就走的旅行。

天朝历史上,避暑山庄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康乾盛世时期,皇帝每年约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处理朝政。从避暑山庄丰富的历史内涵来说,它又是一座民族和宗教的历史博物馆,是一部用特殊资料编写的清朝历史。

从文化价值来说,避暑山庄是康乾盛世的产物。山庄内各种类型的建筑,突出表现了多民族联合、宇内大一统的思想。在山庄里,汉族文化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吸收了其它文化的精华,呈现出绚丽多姿又融为一体的景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文化多元的特点,显示出避暑山庄在清代处于多民族文化的中心地位。现在,承德已经迈步走向世界,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群不仅属于中国,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赞避暑山庄这  座优秀皇家园林是“集东方哲学思想之大成”。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决定把上下两篇关于避暑山庄的游记都写成导游式的,以督促自己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也便于其他朋友学习。

从园林艺术角度看,康熙在建造避暑山庄时,根据“物尽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庄内山峦、溪流、湖泊、平原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地修筑亭台楼阁,尽量保留大自然的山林野趣。宫殿区的建筑虽然严格恪守“天子身居九重”之制,但却具有北方四合院朴素简洁的特色,不用黄琉璃瓦,代以灰瓦盖顶青砖砌墙,使宫殿区的建筑与整个山庄的建筑风格相一致,显得既古朴,又淡雅。避暑山庄是天朝最富有艺术特色的皇家园林,集中历代造园艺术精华,形成独特民族风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不愧是世界园林实例中的奇迹,我们天朝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