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游记23——那些古镇1

作者:安静 显示图片


    时间:2015.5.10
    人物:一个人
    关键词:玉祁老街+礼舍古村
                  在玉祁老街遇到生活,在礼舍古村感受时间。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锡城的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十大古村落,心里既惭愧又隐隐作痛,惭愧的是,在锡城待了近两年,这些地方去的还不到一半;心痛的是,在锡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离开之前,我还能走完这些地方吗?能去多少就去多少吧。于是这个周末去了礼舍村,因为礼社村和玉祁老街都位于玉祁镇,离得很近,所以两个放到了一起。

    先把网上搜到的关于锡城五大历史街区和十大古村落放到这里吧: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以古运河为纽带,依托运河两岸人文古迹,连接南禅寺、清名桥、水弄堂、古窑址等特色景观,恢复枕河人家的民间建筑特色,成为“古运河之旅”线路。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
        以文化遗产保护、复兴和再现为主线,突出古祠堂建筑群等历史遗存,使之成为无锡历史文化的集中展演平台、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尤其是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举世罕见。

荣巷历史文化街区: 
    以保护180多幢清末民初建筑为重点,以民族工商业为特色,使其成为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街区。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 
    以展现无锡传统学仕阶层成长生活空间,挖掘明清两朝望族世家治家经营文化,体现江南城市传统居家生活方式为特色。小娄巷的显赫,与谈、秦两大江南名门望族的世居有关系。两大世家皆因书香门第,遵循读书、出仕、立言、功业的成功模式,有着显著的儒家出世思想光芒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情怀及人文气质。小娄巷的文化价值在无锡众多的文化领地里,独树一帜,有着自己卓越的文化血统和文化表象。作为这种文化表象的物质载体,梁溪厥、鸣珂里、谈氏宗祠、玄文馆、万备堂、延恩楼、绣衣坊、少宰第、修俭堂、福寿堂、佚园等等均曾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荡口古镇: 
以“水、义、孝、名”四大文化为重点,文化遗产丰富、望族名人众多、河湖水系瑰丽的江南文化名镇。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目前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始迁祖祠、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  、华世芳故居、三公祠、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学海中学旧址、绎之楼,另有蔡鸿生洋房、北仓河石驳岸及码头、华君武故居、王莘故居、华察墓前神道石马等。
 
无锡十大古村落

祥瑞恬静的江南小镇——甘露镇
  甘露镇位于锡山区东部边缘,苏锡常三地交界处。南临鹅湖、北依嘉菱荡,著名的望虞河贯通全镇。甘露古名“月溪”,据记载:“甘露市,泰伯未至此时,一夕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至唐大顺二年,设镇使,元明时设税务巡检司,元末莫天佑设城、张士诚设水关,成为扼守太湖、运河要冲的战略要地和经济重镇,素有“金甘露、银荡口”之称。甘露沿月溪河仍保留古镇的空间肌理、风貌格局,上河塘和下河塘保持成排清末民居建筑,高耸的马头墙、绵延的廊棚、古朴的驳岸码头,呈现甘露坐拥交通枢纽、流通繁荣的江南小镇风貌。

望族聚集的水乡村落——黄土塘古村
  黄土塘古村位于锡山区的东湖塘镇,形成于明初,至晚清、民国时期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是一个仍保留有晚清以来多种建筑形态的自然村落,黄土塘浜和黄土塘老街水旱街坊,呈现江南水乡特色,老街黄石板铺砌,两侧为传统江南民居。该村在明代出过武进士,建国后又走出一位“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

民族工商业巨子的发迹之地——严家桥村
  严家桥唐氏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常州人唐顺之(字荆川)的后裔。严家桥村位于无锡羊尖镇,流金淌银的永兴河贯村而过,是无锡望族唐氏的发迹之地。此村水街旱街现存成片的江南传统民居,形成江南水乡传统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空间格局。特别是享誉江南地区的唐仓厅是无锡地区最大的私人粮仓之一。

当代经济学家的摇篮——礼舍古村
  礼舍古村位于无锡西北的玉祁镇,形成于明代中叶,至清初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这里河网交错、码头林立,是江南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集散地。现老街长200余米,两侧多为清至民国时期的深宅大院。礼舍老街为薛氏聚居地,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著名画家秦古柳、微雕大师薛佛影的故居就座落在老街中段。

酒香深深的水乡重镇——玉祁老街
  玉祁老街位于无锡西北的玉祁镇,形成于明初,至晚清、民国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现老街长300余米,石板筑路,两侧江南传统民居鳞次栉比。玉祁曾为江南著名酒乡,老街多为酒坊茶肆建筑,为江南水乡典型的村镇老街。

中国煤铁大王的故里——周新镇
  周新镇位于滨湖区东绛,形成于明初至晚清,民国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周新镇为无锡著名民族工商业家、“煤铁大王”周舜卿发迹后不忘家乡父老,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辟街道、造桥梁、设店铺、办学校,形成江南名镇。光绪二十八年(1902)取名为周新镇。在这里周舜卿曾创办无锡第一所商业职校“廷弼商业学堂”,创建无锡第一家机械缫丝厂“裕昌丝厂”。

江南水乡经典的水墨画卷——南方泉
  位于滨湖区,北临雪浪山,东南临太湖,西大河穿镇而过。风貌格局特色主要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和鱼骨状街巷空间肌理,至今沿河仍保留传统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数百间,大部分为建于明、清时期的老宅。

伯渎河南端的明珠——大坊桥
  大坊桥位于新区鸿山镇,老街临水而建,保持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式的传统风貌。

天人合一的居住圣地——葛埭村
  葛埭村位于滨湖区雪浪山南麓,村子坐落在长广溪分流东去的洪邱圩,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早在7000年前无锡先民在此择地而居,遗留下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洪口墩遗址和庵基墩遗址。
  现存葛埭老街始建于1926年,发起人为薛福成的笔札萧焕梁,出资人是无锡工商巨子薛南溟,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居住,明代文学家萧涵、国际象棋大师江川,电影《一盘没下完的棋》曾在此择景拍摄。

水乡村落的痕迹——鸿山西仓古村
  西仓古村位于新区鸿山镇,古村始建于明清,沿西仓河西仓老街形成旱巷水街的水乡村落空间格局。古村完整呈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村落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成为目前无锡不可再生的水乡村落痕迹。

       接下来记录一下这次的古村镇之行。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地方,以下是结合网上查找的资料:

玉祁老街

位置: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堰玉路尽头

景点范围:玉祁老街东西走向,300余米长,石板筑路,街巷中有狭窄支路。

景点介绍;玉祁老街形成于明初,至晚清、民国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老街“迎龙街”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为江南水乡典型的村镇老街,两侧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曾是玉祁的政治、经济、商业中心。政府的办公老楼、生产资料供应站等历史标记依稀在目。老街中酒坊茶肆建筑多,街上的插板店铺、粉墙木楼、活水古井,依旧守望在现代市镇的夹挤之中。紧邻老街,便是具有200年历史,传统工艺已成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玉祁双套酿酒发端地。

行车路线:公交车不能直接到玉祁老街,可乘607路(中央汽车站--玉祁客运站)玉祁客运站下车,下车后沿着堰玉路一直往北走,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钟,走到尽头就拐入了东西向的玉祁老街。

    堰玉路是条南北路,老街是东西向的,老街在堰玉路的最北端,很好走的。沿着堰玉路往北走,路边建筑越来越破,不要担心,接着往北走即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都快走到尽头了,又拐了回来,因为我以为老街是东西的,路是南北的,还以为是路边某一条分支让我给错过了呢。后来在网上查了很多,才心存疑惑的又走了一次,发现在第一次我拐回的地方再往前走两分钟就到了老街。下面是从客运站到老街的具体路线:


 
    在堰玉路旁边的一个公园里见到了一块很多情的石头:


 
堰玉路是一条很适合走的路


 
到了堰玉路的尽头


 
    注意看前面的介绍,老街只有300多米长,很短。实际的老街还是有些小失望的,不是想象中的样子。至于路边的老房子哪个是曾经的政府办公楼,哪个曾经是资料供应站,我完全看不出来,声名在外的老酒坊也没有见到。我觉得与其称为老街,还不如说一个小巷子呢,巷子里很静,静到都有些不适应,充满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短短的小巷子很窄,外人一去就会被认出来,所以一路上偶尔碰到的常住户都会细细打量你一番,本来闯进一条安静的巷子就已经觉得不太自然,被人一瞅更是不自然,所以匆匆走了一趟,也没好意思拍照,也确实没觉得有什么可拍的,其实我也是很想拍出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照片的,但是感觉实在不自然,又没有勇气和这里的居民搭讪,所以最后除了象征性的匆匆的抓拍的几张照片外什么都没留下。

玉祁老街第一眼印象


 
上了年纪的斑驳墙面




 
    即便不拍照,其实也还是可以好好体会一下这里的生活的,这里有八元/次的理发店,几乎没什么人去的衣服店里老板在床上躺着睡觉,狭窄的屋子里一群搓麻将的人,巷子很安静,而在安静的巷子里其实每个老房子里都很热闹。





 
     巷子真的很窄,两辆车错车都是一个问题,很多居民都出来出谋划策




      
    接下来是礼舍古村,先来具体了解一下:
礼舍古街(又称礼社古镇)
位置: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礼舍古村中心
景点范围:古街全长250余米,宽3米许,铺设人字形青砖。两侧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深宅大院,街中有一古戏台。街市两对面的店铺,坐北朝南75间,坐南朝北67间。古街东西低、中间高,呈元宝形;以东街沟河潭(太平潭)为龙头,中街为龙身,西街至薛家浜为龙尾,故又称龙形街。
礼舍古街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礼社街就成为商业集散地,是一个繁华富足的市镇。街上商行店铺为一色的排门板门面,开设有鱼行肉店地货行,日用百货烟酒店,铜铁竹木漂染业,医药饮食小作坊,当铺茶馆小戏场。礼社街以西市最为繁荣,西街紧连薛家浜,沿浜两岸除商铺民居外,还建有茧行、碾米厂、电厂、缫丝厂、蚕种场等。最负盛名的“九十九间半”也在沿浜北岸(现为工厂)。
景点特色: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重现了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故乡的风土人情。礼舍古街排列着十多处中国名人故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著名画家秦古柳,微雕大师薛佛影的故居坐落在老街。
行车路线:1、607从汽车站到玉祁客运站后步行,约二十分钟。
2、到玉祁客运站后,乘673路(玉祁客运站--五牧),在礼舍站下。请注意班车时间,                            每天往返各6班次左右。


    带着小失落的心情去往礼舍古村。其实玉祁老街到礼舍古村是比较近的,如果路线正确的话,二十分钟左右差不多了。我是稀里糊涂走到礼舍村的。用手机导航,还是走的稀里糊涂。这里有671,672,673路公交,其中673是过礼舍的,但是时间间隔一到两个小时,所以我打算走着去,后来回忆一下,从客运站去往礼舍比较好走,我是从堰玉路的的支路镇中路过去的,七拐八拐,才走到。如果从客运站过去,具体路线如下:


 

    沿着民主路走,看到路标大概在B处拐进 礼舍路,走不多远,在礼舍路和常玉路交叉口处你会看到礼舍村的标志,不要高兴太早,从这里还要走十多分钟才能到真正的礼舍古村。从B到C一段路两边有很多牌子来介绍礼舍村的名人。真正的礼舍古村是C附近的一块地方。如果你不想走路,可以坐人力三轮车,应该不会太贵,路上很多三轮车。

镇中路









 
    说来惭愧,上面提到的众多古建筑,我只见了 孙冶方故居和薛暮桥故居,后者没有开门。甚至连提到的东街的龙头和西街的薛家浜都没有见到,或许见到了我没认出来。其实我对九十九间半很感兴趣,但是却没找到。我确实见到一个很类似的,但是好像是个工厂的模样,没有走进去看。
    九十九间半,位于礼舍古街西口的薛家浜,曾是热闹喧熙的“米码头”、“茧码头”。曾经气势恢宏的清代建筑九十九间半房,由南往北连成长廊,两边房舍毗连对称,前后共九进。如今,九十九间半的景点木牌已挂上朝南的大门,但暂设在此的玻璃移门厂尚未搬迁。
 







 
      自打来了锡城,下图这个条幅看到很多次了,初次在住的小区楼门口见到还以为是哪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贴的,后来很多地方都会见到,在这里又看到了,才隐约觉得背后应该会有故事,于是百度来看: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是汉族岁时风俗之一。过年除夕日,要贴灶王神及对联,接灶王回家,保一年平安。还要贴门神、春联、“福”字,红钱等,以驱邪纳福。旧时汉族民间还要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此横条是贴在门楣上的,大门上少见,多数是贴在@屏门  、客厅、堂屋的门楣上,或屋梁、楼楞上。店家最喜欢张贴在店堂或出入处上方,很醒目。这习俗过去很流行,历史上也很长。此习俗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建房造屋或一些大型活动时还常常能看到。
@姜子牙  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师命辅佐@周文王  、武王讨伐商纣王。期间,阐教之元始天尊、@截教  通天教主、@西方教  @接引道人  三位教主共立了封神榜。伐纣成功后,@姜子牙  奉命封众神,等分完众神,姜子牙发现位置都已满,自己反而没有地方可封。 于是就坐到门楣上,当一个“监察神”。职责是防止个别神仙失职渎职,更不能让一些凶神煞神和厉鬼@恣意妄为  。百姓以为,春节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是买个“双保险”,万一门神、@玄坛  疏忽,还有姜太公呢。何况@姜子牙  曾当神界的“组织部长”,任职监察大员,就是一些凶神煞神闯入,谅他们也不敢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就百无禁忌了。姜太公能镇住神仙。神界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这更多地是对人而言,自家人,外人包括顾客在内,如不小心犯了忌讳,关系不大;已经有言在先,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这是民间的禳解之法,百姓认为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一者神仙不会怪主家,二者也不会造成什么后果还图个吉利。一家人仍能欢欢喜喜,年也会顺顺当当的。


 
       礼舍古村,比玉祁老街还要短,250米,比玉祁老街有点了老街的样子,但是到这里时,我已经觉得有些累了,所以没有过多的观看。很短,一眼就可以从这头望到那头,很安静,我就在一个戏台模样的建筑前坐了半个小时。其实,相对于七拐八拐去寻找所谓的名人故居,我更愿意就这样静静的坐在这里,听一群老人们在用什么乐器排练着什么曲子。相比于上面介绍的曾经的辉煌,如今的礼社村像落魄的老人,安静的坐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

礼舍古村第一眼印象





 
这应该是古戏台,有几个老人在排练曲子




 
这里房子顶部的雕刻都很有意思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所谓的 薛家浜




 
有意思的围栏



 
        在玉祁老街,你会遇到生活;在礼舍古村,你会感受古老。

       回程的时候,情绪有些低落,不知道是身体累的缘故,还是心情失望的缘故。我的确是有些失望的,而出发前确实无比的向往,憧憬着种种平时看到的老街的样子,而现实却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不知道是该怪自己抱的期望太高,还是应该怪过分拔高了这些老民居,更或者该去则怪自己没有沉下心来去静静的品味这些老房子,老街道,及背后的故事。不过,虽然有些小失望,这次去这两个古村落还是有收获的,第一是,我终于走到了锡城的西北角,再往外走应该就是 常州的地界了;第二是,见识到了锡城的更多面。所以,这次还是不虚此行的。

       玉祁老街我不愿再去了,如果有可能,礼舍村还是愿意再去一次的,还想再坐在那里,静静的听老人们排练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