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桃花源——丹东宽甸小韭菜沟两日行

作者:舒小简 显示图片

      东北其实要比想象的美。
      自任职“户外探路师”以来,也走过了不少尚未具有知名度或是尚未被开发的地方。而位于丹东宽甸中朝边境的小韭菜沟却最让我感到”不虚此行“。
      同事”包子姐姐“在网上发现了”小韭菜沟“,此处有些许人称它为”北方的千岛湖“,我们一致认为这个地方有开发的潜力,于是准备出发探路!
      4月16日,当我们一行五人驱车赶往宽甸时,竟是沿着著名的”鸭绿江“而行。过”河口“景区时,路边处处有宣传语”这里是桃花盛开的地方“。河口确实处处种植桃树,不过那时还未开花。而包子姐姐却说,小韭菜沟里也是遍植桃树,这不禁更加引起我的好奇。


    上图便是鸭绿江,此时还是缺水期。而图中的山体,都是朝鲜的国土了。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在不断问路后,拐入了前往小韭菜沟的山路。那可真是险峻的盘山公路,且不说道路颇窄,而路一侧是山岩,一侧是河道。山岩一侧,路上常见许多滚落的石头。在曲折地向上攀爬之后,柏油路消失了,随后是更窄的只够一车通行的土路。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越颠越高,透过道路两旁交错的树木的缝隙,可见远处连绵的山峦,以及路外侧的山谷。我忽然觉得,这段路有点像川藏线上的某一段,甚至可以说,把这段路截下来,和川藏南线上的某一段盘山路交换,也会是完美融合的。
    大概交通不便是好风景得以存留而不被外界过多侵染的最必要的条件。纵然时代已如此先进,我相信也一定有许多的好风景仍藏在中国土地的大山之中,不为人所知。至少,是不为常人所知。


     24号傍晚,我们到达了小韭菜沟,事先联系到的当地的老李大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说第二天起个大早去山梁上看日出。我们一行五人当晚在老李大哥家的火炕上挤了一夜入眠。第二天三点半就起了。
     老李大哥开着拖拉机在将明未明的天色里为我们带路。我们跟在他的后面,摸黑又上了那条窄窄的曲折地盘山土路。
     开到一处视野尚可的坡上,老李大哥停下,说怕我们再往前开会错过转瞬即逝的日出的刹那,叫我们在此处等待日出。
     我看天边已有一抹绯红,隐约看见远处山体中流云飘荡。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们一直穿行在雾中。而雾其实和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低处远处看成片的雾,那么雾就是云;当你行至高处近处,处在云之中,那么云就是雾了。所以说我们穿行在雾中,不如说我们已经在云里了。

     然而我觉得那处对于风光摄影来讲,并不是一个能出好片子的地方,于是央求继续前行。
     老李大哥只好催促我们加快速度。我当时才明白了,原来老李大哥比我们更担心我们看不着小韭菜沟最好看的样子。
     当我们到达老李大哥推荐的“终极观景平台”时,日出还未出现。此时,却看见了壮阔的云海。


     小韭菜沟极大的看点就是水丰湖。
     鸭绿江浩浩奔流,至小韭菜沟一处变得异常宽广和平静,水面宽则成湖。而水丰湖很大,其东南侧已经开发成“水丰湖景区”,然而湖水西北侧的小韭菜沟却还鲜有人问津。
     水丰湖中,岛屿错落,不说上千,至少成百。所以当地人许多人也乐意宣称这是“北方的千岛湖”(话说东北这地方,许是历来少文人,总有许多山寨的景点别称,例如“东北小黄山”“北方小桂林”等,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各地自有特色,山寨别的地方,从长远来看反而限制自身发展。就如河套平原自称“塞上江南”,可实际上河套平原的风景要远胜真正的江南。)


      当我站在高处,向远处望去,是望不到边的浮动着的、飘渺着的云海。一座一座的山头置身云层之中,都成了飘荡在云海中的孤岛,宛若仙山。可我知道,其实云层之下,就是湖水。那些山,许多本身就是水中的岛。
      之前那段山路让我联想到川藏南线的盘山路。而眼前的云海也让我联想到川西摄影圣地——牛背山。牛背山最出名的两点,一是它是观看“蜀山之王”贡嘎雪山的绝佳观景平台,二是牛背山有中国顶级的云海景观。
       眼前的云海,已很广阔,以至于我手中的超广角镜头都难以把云海全貌囊括在一张照片里。
      “湖中千岛”的景致因为这场云,而不曾得见,可眼前的风景,若说它是东北的牛背山,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虽然没能到过牛背山,但我知道这里的云海是远不能与牛背山相比的。牛背山最绝妙的云海景致是“云瀑布”。云海从连绵的山峰上倾泻而下,宛若宽大的白色的瀑布,既有真实的瀑布的壮观的感受,又有云雾本身飘渺的感觉。小韭菜沟的云海也罢,黄山的云海也罢,都只能算是浮动着的,而牛背山上的云海,却可以说是翻腾着的。何况还有贡嘎雪山群峰的加成。


      同事阿文和野哥哥,拿出公司的旗帜,在日出之前欢呼跳跃。
      我此刻却无心情拍摄人物。
      我们一行五人是抱着把此处开发成可以带来游人的景区的目的,或许此地以后会因为我们而陆续有人前往。这对当地人来说,也是好事,可以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老李大哥也正是为此,而对我们有所热情的。
     可一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在没有规范管理的情况下,日后当真游人如织,会是一件好事吗?


太阳终于露出了头!


日出的过程渐渐展示。



如果把远处层叠的山体换披上一层雪,就像是川西的牛背山了。不过这些山都太平、太圆,和真正的雪山在外形上大不相同。终年积雪的极高山,外形都是棱角分明,尖锐且锋利的。


这一张可以看见云层翻越过山梁的模样,但还远达不到“倾泻”的程度


云海全景。可惜前景树木有遮挡,拍不出亲眼看到的感觉。


太阳完全露出来,真是个“大蛋黄”。这里的山峰就有一些尖了,从形状上接近雪山了。若是去除眼前的松树,并且山峰披雪,就像极牛背山了。


天空中的云层,纹理分明。


     随后我们退出那个“终极观景台”,换到了一个山坡看另一面的景色。
     没有阳光照射的云海呈纯粹的浅蓝色。
     而这一个一个的山坡是否其实是水中岛,难以判断。。
     近年来,“雾霾”这个词汇实在太过盛行。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汉语的奇妙。古时就有“云雾”之说,而近来才有“雾霾”一词。实际上,云和雾本质相似,而雾和霾却是截然不同。雾和霾的不同,可以和雨和雪的不同相类比。天气预报里,如果东北有雪,华北有雨,天气预报员就会说北方有大面积“雨、雪”。若是东北有雾,华北有霾,天气预报里就会说北方大面积“雾、霾”,两者之间是有一个顿号的,可媒体却忽略了这个顿号,从而使“雾霾”一词流行。
      分辨雾和霾,有一个极简便的方法。那就是,雾和云朵一样,你可以亲眼看见它的浮动。而霾却是看不见运动的。


啊哈,包子姐姐。在广角镜头的边缘,被拉变形了。



     这就是带领我们的老李大哥了。
     因为云雾太大,在高处看不见水面,于是带我们下山到湖水边去看看。
     老李大哥一路一直在问我们,“我们这地方怎么样?景色好不好?是不是有潜力?”并且几番强调,到夏秋之季,这里就更好看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好看老了。”
     当然他一定是在乎我们是否会给他带来游人和利益。但我从他的话语和神情里,似乎能感受到,他更在乎的是,他土生土长的家乡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许对他而言,家乡风景得以展示给更多人看到,比他个人的得失会更重要?这我就猜测不到了。
     我们都是在国内走过很多地方的人,但我们都觉得小韭菜沟景色不错。藏在大山深处,依山傍水,无人知晓,有那么一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你很难说这里的交通不便,是弊处还是利处了。


到了接近岸边的地方,阿文站上土堆,向着湖水大声呼喊。


包子姐姐上山许是有些累,竟和阿文玩起了“山楂树之恋”。
在《山楂树之恋》中,窦骁给周冬雨带路时,双方不好意拉手,于是分别牵着一根树枝。叙写着二人爱情的开始。
那情那景,竟被我们复制。


这只极不怕人的小狗也不知当地哪户人家的。
一直跟着我们(也可能是带领我们),它是一个小短腿,却走得挺快。虽然长得并不算好看,却挺可爱的,尤其是一颗漏在外面的牙齿。



毛好长。。



到了水边,看见两艘外形颇有特点的船只荡在水面。
老李大哥说,若是游人来了,可以带他们乘此船游览水面,在岛屿间穿梭。


      说是水丰湖,其实不过是鸭绿江宽广的一段。据老李大哥讲,他们甚至可以开船到对面的朝鲜上岸。
      我们说想坐船去水面看看。
      老李大哥找来他的朋友,带我们乘上快艇,在水面飞驰。激起浪花簇簇。
      眼前这座黄色岛屿据说是江里最大的一个岛屿。
      黄色部分是岩土,不生植被,而土层上面是树木紧密的。老李大哥讲,原来这是缺水期,等丰水期到来,这些黄色的土层,其实都是被水淹没了的。到时,众岛屿只有生长树木的部分露出水面,从高处看,一丛一丛的水上树林,仿佛一茬一茬的韭菜,所以才得名“小韭菜沟”的。我大呼原来如此,却又觉得,明明那个景象更像是西兰花。此地该取名小西兰花沟才是



仔细看那黄色土层,其实有些偏红,并且有着一圈一圈的纹理。
这竟和“丹霞地貌”有些相似了。
福建有水上丹霞的景观,但和这大不相同。我知道这不会是丹霞地貌,但会引起人的联想。



水上游览完毕,我们返回山梁,再看时,云雾已散去许多,能看见碧蓝湖水。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下方,有一部分土层没有植被,那也是丰水期浸没在江水里的。由此可见,缺水期和丰水期的水量差距之大。


我们觉得此行目的差不多均已达到,可老李大哥非要带我们到另一处山梁,说此处能看“湖中千岛"。
可是那边云雾已散,这边却还云遮雾缭。
老李大哥要我们耐心等待。


同事阿文和金哥哥,和老李大哥还有当地又一农妇坐在木桩上等雾散。
可以看见前景虚化的部分树枝,其实是桃枝。隐约可见,已经有一些花骨朵了。


等到雾快散时,已将近正午,对于风光拍摄来讲,此时的光线已不适合。
所以没拍几张,岛屿山石圈圈层层的纹理更加清晰可见,可是水量还是太少,看不出“千岛湖”的星罗棋布的感觉。大概到了丰水期,会很明显吧。
这时,我忽然又想到,莫非这叫“水丰湖”,是“水丰沛了也就成了湖”的意思?

用过当地午餐,告别老李大哥夫妇,我们踏上返程。
在盘山路上慢悠悠攀爬的过程里,遇见几回对面来车的情况,因山道太窄,根本无法随处会车。总得有一方的车倒退至稍宽的地方才行。
几经折腾,我们终于出了这“云里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