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一一蚵壳厝

作者:回声 显示图片

       鲟埔是离泉州市区较近(仅十公里)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渔村,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内。鲟埔的原名叫前埔,传说因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鲟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鲟埔命名更为贴切,为此一直沿用至今。在街边立着的大石头上刻着的不是鲟埔,而是蟳埔。有趣的是百度中查到的不是鲟埔,就是蟳埔,甚至浔埔,就是没有(虫寻)埔。指示牌中是大家自创心领意会的蟳字简体字一一(虫寻)字。




      鲟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鲟埔女,头上戴花,这种习俗与周边乡村有着独特之处,雅而不俗,艳而有韵。鲟埔女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发髻,中间插着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为发簪,发簪的最外是漂亮的簪花圈。 簪花圈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戴在头上,就像顶着一个“小花园”,一片姹紫光嫣红。鲟埔女越来越少用时令鲜花手编花环了,鲜花多为绢花、塑料花所替代,大多直接到商店里买到称心如意的簪花环。



       鲟埔的蚵壳厝也是一大特色。蚵就是海蛎。鲟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载着丝绸、瓷器的商船从鲟埔起航,到达非洲北岸卸货,返航时,船员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放在船上压舱,稳住重心,利于航行。载回来的蚵壳就堆放在海边。鲟埔村民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用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墙面,墙里隔着空气多,这样报墙冬暖夏凉,极具腐蚀性的海风也奈何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反将它们洗刷得纹理清晰,洁白亮丽。













       蚵壳厝仅存不多,在慢慢地破败中。蚵壳厝,历经沧桑,步履艰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已停滞不前了。瓦顶、墙角绿意融融,似乎给寂静中的蚵壳厝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反衬了蚵壳厝被时代抛弃了不可逆反的悲惨命运。绿意的不断扩张,游丝般地抽走了蚵壳厝坚不可催的毅力,最后的一拽定会给蚵壳厝致命的一击一一轰然倒塌。四周林立的钢筋水泥小洋房也在逐渐地蚕食着势单力薄的蚵壳厝。蚵壳厝芨芨可危,它将何去何从?









     也许觉得远道而来,瞧瞧几个戴花的女人几座破旧的房子不值得。那么行驶在泉州丰海路上,若看到路边有戴花的女人在卖海产品,或看到那幅巨大彩幅宣传画,请一定要拐进鲟埔村(蚵壳厝就在不远处,步行只有五分钟的路程),花半个小时去探望一下绝无仅有的蚵壳厝,绝对是“物超所值”。



巨幅宣传画,鲟埔民俗文化村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