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侗族是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他们文化的传承是靠侗歌维系下去的,侗族用歌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民族的历史。“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大歌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产生大歌的自然根源。大歌多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凡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2009年,侗族大歌正式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的成功,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鼓楼
鼓楼是侗乡的标志,是侗族人开会娱乐的场所,因最顶层放置一个大皮鼓而得名。鼓楼为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
风雨桥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因绘有民俗风情画也被称为“花桥”,在侗苗瑶寨都可看到,以侗族风雨桥最有代表性。侗族风雨桥从外观上来说要比苗瑶寨的风雨桥大些,人们在此避风躲雨,休息交流,对歌弹琴。尤其是节日期间,年轻人都会在此唱歌聚会。
吊脚楼
吊脚楼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以木质为主。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用于乘凉、休息;第三层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吊脚楼多依山而建,既节约耕地,又简洁、稳固、防潮。
苗族服装
苗族没有成形的文字,服饰是解读苗族文化最好的说明,可以说苗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苗装撞色大胆,线条夸张,意象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多绘有大自然的图案,体现出对苗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苗族人来说,苗装不仅是一种工艺,更多的是一种沟通的媒介,记录的方式,以及对生命、宇宙及自然的理解。
苗族银饰
银在苗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财富、智慧,苗彦有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银饰讲究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种类十分繁多,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等大类,每一类又各自有着数十个品种,件件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的,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