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历史
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号称东南天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 。武功山居中是三座山中最高的(武功山海拔1918.3米)。据记载:武功山远古时期原名 “兹山”。“兹”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但是历史记载山南的庐陵喜欢称为“泸潇山”,而山北的袁州(现在的宜春、萍乡)则称其“罗霄山”。
南朝陈朝时期有将军欧阳頠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 “平叛之战在此,武氏阴助王师”(武氏暗中帮助陈武帝部队,使之取胜)。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武功”,从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
道教文化
我国道教分为“全真派”与“正一派”两种。“全真派”尊王重阳、丘处机为教祖,须出家修行,信奉三清、玉皇、观音等神灵,“正一派”则以张道陵为祖师爷,不出家,可娶妻育子,茹荤饮酒。平时以设醮除邪,驱煞暴犯为业亦称“俗家道士”。
道教应早于三国前就传入萍乡,三国时葛玄及其后人葛洪就在武功山修行炼丹,所以萍乡道教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悠久而深厚。道教自三国赤乌年间在山上设立道场,至今1700余年,晋武夫妇远道来此修炼,以武功名山;陈武帝即位后,更名为武功山;宋信国公文天祥书赠“葛仙观”巨扁后,名震千里;明嘉靖皇帝曾派御使进御香于三天门,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武功山佛教开山于唐,盛于唐,那时候武功山有集云、三天门、白法、九龙四大道教和佛教胜地,宫、观、寺庙近百座,道士、僧人数千人,为湘赣两省著名道、佛教胜地。
萍乡道教两派俱存,但从元成宗大德8年(1276年)38代张天师主领龙虎山、咏皂山、茅山三处符箓后,“正一派”迅猛发展,萍乡地区从此以“正一派”为主,后来“全真派”仅保留横龙洞纯阳观等少数修行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