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府位于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一段,大门面对凯达格兰大道。凯达格兰大道原称“介寿路”,陈水扁任台北市长期间将其改现名。“凯达格兰”即原台北原住民。
该建筑在台湾日治时期曾做为台湾总督府办公厅舍之用,于1919年完工以后,就一直是台湾的最高权力中心所在。此建筑也是“中华民国内政部”所指定的古迹。
总统府历史
总统府原称“介寿馆”,2006年陈水扁又将其“正名”为“总统府”。总统府原为日本统治时期,于1912年6月动工,1915年6月落成的“总督府”。“二战”末期,曾遭轰炸而严重毁损。台湾光复后,在1946年重建完成。当时,为庆祝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六旬华诞,改称“介寿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台后,便以此馆为“总统府”,延用至今。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贰佰元新台币上印刷的建筑就是总统府。
总统府建筑风格
虽经整修,总统府建筑仍保持“文艺复兴巴洛克式”的庄严和简洁霸气,共分为五层楼,主体平面呈现“日”字型。正面宽约140米、侧面宽约85米,中央塔高60米,总占地为2100坪,建筑物的中央塔、角塔、卫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节奏和粗面砌筑基座与柱式主出入口,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而整栋建筑物中充满廊柱、山墙、拱廊及圆拱窗,堪称日治时期台湾的代表性建筑。
总统府格局分布
一层
正大门位于一层,从正大门的回车道、 台阶入府便直上二楼。依礼仪,正大门仅供总统、 副总统及晋见的宾客进出,其余人员均不使用这道门。非假日的参观也只能从侧门进入。不过在总统府假日开放日,参观民众可由正大门进入总统府。
一层还有展览室和总统府艺廊。非假日参观时只开放一层。
二层
宽阔的敞厅是二层的亮点。厅高十六点五米,厅内上方耸立约两米多高的柱子。敞厅是外宾进入总统府的重要通道。从敞厅的台阶拾阶而上, 可以看到孙中山铜像立于正中央。 敞厅原本是华丽、庄严的巴洛克风格装饰, 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摧残,许多精致的装饰也被破坏,1978年再度大整修成今日风貌。
三层
三层分为绿厅、虹厅、晴厅和大礼堂。绿厅是总统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之一。晴厅在日治时期是总督办公室,战后改为总统会客室,以象征海洋的蓝色为主色调。虹厅是总统宴会厅,以宴会交谊为主,整体色调为红金色,营造稳重高尚又兼具热烈欢愉的气氛。虹厅同时也是小型记者会的场所。大礼堂在日治时期是重要事务会议举行的场所,为长形的大跨度空间,可以容纳四百多人集会。现在大礼堂是中枢庆典集会厅,也是音乐会、茶会、国宴、记者会等重要活动举办的地点。
四层
四层为总统办公室,是总统处理公务、签署文件、思考与决策的地方, 面积约为24坪。办公室墙面及地毯均为色调柔和的浅色, 室内陈设简单。总统在这里和重要官员、 核心幕僚研讨重大决策。
中庭
总统府中庭分为南、北庭苑,由于位于馆楼的中心区。 两苑的配置形状相互对称,且面积相等,庭苑中心都各有一棵台湾稀有的保育植物“台湾油杉”作为精神指标,藉以彰显松柏长青之意念。
北苑
北苑以国花─梅花─的五花瓣为造型,中庭广场本身则用花岗石板做渐层同心圆排列,以凸显万民同心、心系国家的意念。外环则配置环形水池,观景平台与弧形座椅供员工休憩。
南苑
南苑以国徽的十二道光芒为图案,象征着国家欣欣向荣。
中央塔
日治时期,总督府中央塔楼高六十米,可俯瞰整个台北市街, 堪称日治时期全台最高的建筑物。原先设计为六层, 但为了突显殖民者的权威,故将高度再提高至11层。 塔顶由下而上巧妙地由四面转为八面,并加以造型简洁的立体柱式。
总统府参观内容
除了满足人们对于总统府内部装潢布置的遐想,来到这里,你还可以在一楼展览室了解到总统府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的台湾历史。一层的总统府艺廊会举办各种绘画、工艺品以及其他艺术展览。元旦期间,你也许还能在总统府看到一些庆新年的表演。
门票
免费。须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护照、入台证或大陆居民身份证均可。
总统府开放时间
非假日:周一至周五 9:00——12:00
开放参观区域—— 一楼展览室及总统府艺廊(只开放第一层,从侧门进入)
假日:每年总统府会在一些特定的周末开放参观,开放的区域要比非假日广。开放的具体日期见下表。
开放参观区域——正大门、敞厅、大礼堂、台湾虹厅、南北苑、一楼展览室及总统府艺廊(一层、二层及三层全部开放,可以从正大门进入)
交通
捷运
西门站或者台大医院站下
公车
宝庆路站可搭乘656、657、513、527、637、835、222、635、651、245、257、263、642、206、621、9、18、20、蓝2(BL2)、232正、信义新干线
一女中站可搭乘662、241
一女中(贵阳)站可搭乘262
东吴大学城中校区站可搭乘指南客运1503、38、657
衡阳路站可搭乘235、663、263、 651、20、222、信义新干线
228和平公园站可搭乘220、247、287、640、276、15、22、重庆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