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
介子推
史称介之推跟随晋重耳流亡十九年曾在卫国断炊,介之推割股啖君,为重耳充饥,重耳很受感动,扬言日后回报,介子推说:“但愿公子复国为君后,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臣愿足矣。”然重耳复国后,封赏从亡功臣,将介之推遗忘,而介子推不言功禄,背负老母遁迹在绵山,晋文公得知后,便追到绵山寻找,他不肯屈就,晋文公放火焚山逼迫,他仍不改初衷,母子相倚,烧死在一株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放声大哭,众人随之,哭声震野,后人称此处为“哀号坡”。屈原在《九章》中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据大戴礼云:“观于四方,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其乐,盖介山子然之行也,”就是对介子推忠孝美德的生动写照。
郭泰(128—169)
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末年介休人,博通典籍,精天文,善文辞,且“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成为东汉一大名士。曾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发动组织耿直官僚、名士、太学生联合起来,同宦官集团进行斗争,成为太学生首领。后因党锢之祸归里,“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建宁二年(169)卒,时年42岁。
文彦博(1006—1097)
字宽夫,介休城内文家庄人,北宋著名宰相。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50载。任职期间,勤于政务,声誉较高,备受敬重,被封为潞国公。绍圣四年(1097)病逝于洛阳,谥曰忠烈。
晋商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期间,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
历史上的晋商是之所以名声在外,可以说是走西口走出来的。那是明代中后期,山西大部遭灾,山西人迫于生计,逃荒要饭走西口。大致是两条路线,一条向西,进入内蒙古的包头;一条向东,进入河北的张家口。前者是狭义的走西口,部分山西人靠贩豆子发的家。后者也叫走东口,二者合称走西口,是广义的走西口。而且走东口的这一支最终成就了晋商的名声和事业。
清代著名的皇商之首介休范家可以说是山西晋商的缩影。范氏以范毓宾时代最盛。范毓宾祖父范永斗时期,正是大灾之年,范永斗正为是否走西口犯难,不料夜里梦到自己被一片云彩拖到介休城东南方向的绵山上,继而自己漫步行走在这人间仙境班的山水中,正当他为这世外桃源的景色醉痴时,他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所措,这时一只金灿灿的青蛙不知从何方奔出直奔西去,范很是好奇直追而去,但追着追着青蛙不见了,却越来越亮起来…….从光线中他模糊看到一个关公模样的人在向他微笑,他见状便要磕头却被打鸣的公鸡给叫醒了。他明白是关公老爷在给自己指路,随即决定贸易张家口,进出辽东。临行前他带全家一起到绵山祭拜了关公老爷,后携子范三拔及数名伙计来到张家口,当时张家口特别是宣府镇(今张家口宣化)是戍边的军事重镇,宣化就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这里常年驻军,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这么多军士的吃饭穿衣就是一个大问题。而军队手里又有世面稀缺的盐引(当时咸盐是管制、专营的)。他们就不辞辛劳从河南、山东贩运粮食布匹等与驻军交换盐引,这样他们就做起了军贸生意。
清入关后,顺治帝“知永斗名,即召见,将授以官,以未谙民X,力辞,诏赐张家口房地,隶内务府籍,仍互市塞上”。范氏每年要交纳内务府皮张若干,从此走上了皇商之路。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权的确立,范永斗在其子三拔协助下,挟内务府的权威,藉清王朝给予的特权和方便,经营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充。
范氏还是大铜商和大盐商。康熙时,国内铜斤严重短缺,允准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当时称办理这种业务的人为“洋铜商”。范氏经内务府奏请,承担了一部分贩运洋铜的业务,而且在这一业务中占有相当比重,经常拥有洋铜船六七只,成为洋铜商中的大户,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自范家走西口以来,范家每年除夕都要到山西绵山朝拜财神老爷关公,且每次要进行大的贸易之前都会有代表前来朝拜。后来范家知道绵山是灵气宝地,便修重新修葺了救苦天尊殿、三官殿、斗母殿、三清殿、星宿殿、灵霄殿、九曜星君殿、药王殿等庙宇。
说起晋商,说起走西口,人们会想到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也会想到平遥古城,但人们却很少会想到山西绵山,熟知绵山和“晋商”也有如此渊源。
寒食与清明
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贤臣介子推随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他在公子饥不能食之时“割股奉君”。日后晋文公回国成了霸主,遍赏群臣,却淡忘了赤胆忠心的介子推。于是,介子推背着老母隐入绵山,过起了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一日,晋文公猛然想起当年的忠臣,欲请介子推出山受封。此时的介子推却一心奉母,无意重出江湖。晋文公听信奸臣的“妙计”,从三面放火焚烧绵山以逼其露面相见,但介子推归隐意坚,最终背着母亲抱柳烬于绵山。面对枯木余烟,晋文公痛心万分,便将绵山称为介山,意为“介子推休于此”的地方。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 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能生火做饭,要食冷食,以此来纪念介子推。从此,这个风俗也就由山西传播到了全国。
隋唐之前,过寒食节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确定在寒冷的隆冬季节。这一时期的“清明节”还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清明节与寒食节当时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经过历史演变最终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期间,随着唐代各种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官方的提倡参与,尤其在唐王朝颁行的《开元礼》中增加了开元敕令中讲的“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后,寒食节扫墓活动逐渐替代了禁火冷食,成为节日中的标志活动项目。这一时期,尽管过寒食节活动内容多,节假日时间长,活动许多是在清明节令期间,但国人在表述过程中无论是官方文书,文人作品,还是民间称谓,都还使用的是“寒食”二字。
宋元金辽时期,国人过寒食节盛况的一些项目要超出唐代,如官府组织赋诗、馈赠、赏花、祭陵及节假日延长,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由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这时的寒食节活动有时被称作“寒食”,有时则称“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处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奇特时期,如大诗人苏东坡被贬在黄州第三个年头的诗作,一首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另一首又写曰“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寒食节“张冠”常被清明节“李戴”,反之“李冠张戴”也有,如:过清明即开的牡丹花名品“满园春”,又被人们称“一百五千叶”“寒食牡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名称已大有被清明节取代之趋势。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厉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些人对清代民俗家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讲的“清明即寒食”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是不了解寒食节演变为清明节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