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 (属于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战的疆场。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春秋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居住地。
战国赵武灵王初设平城,隶属代郡
秦大同东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并在境内修筑长城。
西汉沿袭秦制,雁门郡属并州,代郡属幽州。白登之围发生于此。
东汉汉明帝时,通光寺建成,大同最早的佛教寺庙。
三国大同为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
两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此为大同建都之始,后历经北魏代京,辽,金,元西京,大同共426年建都史。此为大同建都之始,后历经北魏代京,辽,金,元西京,大同共426年建都史。
北魏初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一直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为云州
五代时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
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
金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元代元初大同仍称西京。改为大同路。
明改路为府,隶属山西布政使司。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
清为大同府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察哈尔省,并由由大同城区设立大同市,
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
1958年大同县并入
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