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
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景德镇曾烧制过供中共领袖毛泽东使用的“毛瓷”、上海“APEC”用瓷。
景德镇瓷器简介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南移。越窑勃兴,达到瓷业新高。东晋人赵慨,先后在闽、浙、赣为官,因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官宦沉浮,被贬于赣,隐居新平,将其在浙闽了解的越窑制造技艺,引荐于此,又对胎釉配制,器物成型与焙烧工艺进行系列改革,对新平瓷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赵慨导引新平师法越窑,成为景德镇制陶向制瓷进化之始。其功高勋重,被后世人奉祀为“制瓷师主”。明洪熙元年(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师主庙)奉祀,詹珊曾作《师主庙碑记》对此有所记述,赵慨被尊崇为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景德镇瓷器历史
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大造宫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贡朝。新平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
隋代,建筑业生产跨入新阶段。大业年间(605—617年),景德镇所烧制的两座师象大兽贡于朝,为隋皇显仁宫所用,标志着新平瓷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唐代景德镇窑业有了新发展,“陶窑”和“霍窑”是其佼佼者的代表。《景德镇陶录》称:“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壕,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故“陶窑”为陶玉所开,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称为“假玉器”。霍仲初开的“霍窑”,所产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因瓷器精美,贡于朝,受唐高祖钟爱,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设新平县,置陶政,监陶进御。这是景德镇最早设置官家督陶官员。后来,柳宗元的《进瓷器状》称“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若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大文学家的赞美更增添了景德镇瓷器的风采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陈朝时制瓷已有一定名声。五代所烧白瓷,白度达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现代标准。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景德镇古窑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º。器型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
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象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
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 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的景德镇市东南竞成乡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
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就烧瓷品种而论,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入宋以后,已无灰胎青瓷的生产,全是青白瓷。到南宋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元后期的主要品种是卵白釉制品,即所谓“抠府器”;还出现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明代只见青花纯白两类。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这里发现的青花瓷器都属元代后期,在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都有这类器物出土。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
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又称官窑),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物产志)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 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如何选择现代艺术瓷
现代艺术瓷作为不应被忽视的收藏新宠,具体地选择鉴别一件作品是尤为重要的环节。
首先,应看作品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而轻视造型本身。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继而看装饰的效果。因为是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惟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除少数作品外,两维空间的国画移入三维空间并不适合瓷器装饰。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
第三看色泽,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如果以上三点都比较符合要求,至少具备了收藏的基本条件。接下来要了解作者的自身条件,是新人新作价位偏低,大胆买下。如果是名人名作还需考察作者的年作品量。同样作品的重复量(瓷器作品由于制作烧成过程的特殊性,一般惯例是允许有几件同样作品的类似),如果量少,价格自然要高,如果量多,特别是重复作品多,我建议要谨慎购买。从国际收藏惯例来看,收藏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看似有一定的风险,实际上却是最具价值回报的一项投资。
如何收藏现代艺术瓷器
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现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开始注意到,现代艺术瓷也是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
分析其原因有三:
1.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由于官窑陶瓷的投资太大,并不是普通收藏家可以玩得起的。而现代艺术瓷则不然,普通中等收入的人士即可涉足。
2.官窑陶瓷由于量少,买家又多,价格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不是捡漏,或是罕见之品,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升值,且一旦遇上赝品,损失巨大。现代瓷暂时还没有这种风险,由于是一个新的收藏热点,对收藏者来说升值的可能性更大,更具挑战性。
3.现代艺术瓷由于其艺术语言的当代和新颖,在家居之中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这也是收藏者对其青睐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两年来,在香港、北京、广东等地的多次景德镇现代陶瓷精品拍卖和展销会的成功举办,也为现代瓷成为新的收藏热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收藏现代艺术瓷应注意的事项:
收藏现代艺术瓷首先应清楚自己的收藏目的。一般来说,不外乎有三种情况:
一、收藏一般艺术作品是出于喜爱和美化家居的需要;
二、收藏名人名作,出于增值和提高收藏家身份的需要;
三、按风格、年代、作者等类别进行收藏,出于成为系统化、专业化的需要。
像二、三类方式不是一般爱好者可以做到的,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还要有强劲的财力支持。我建议一般收藏或是没有涉足过现代艺术瓷收藏的人还是按第一类方式进行。在准备收藏之前,首先应概略了解景德镇瓷器的成型工艺和烧成工艺,多看多比较不同陶瓷的优缺点。在具有起码的陶瓷优劣鉴别能力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着购买一两件价位不高的艺术瓷。当然,通过第一步的收藏活动,对现代艺术瓷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那么我建议藏家们去努力发现好的新人新作,因为新人新作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名人名作。这样就能花很少的钱,获取最大的利益回报。如果你财力雄厚,名人名家的作品当然也不要放弃。但由于这类作品有些已达价格顶点,甚至由于商业炒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真正的价值,收藏家就应小心从事,最好是向懂艺术懂工艺的专家顾问进行咨询,才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误。如果有条件的想按第三类方式收藏作品,除非本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一般的惯例是委托专家或有声誉的代理人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藏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