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天目山佛教文化
西天目山佛教兴起始自于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开山始祖为竺法旷。嗣后,慕名入山修禅问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禅师继位,“始惟百僧,后盈千数。”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禅师入西天目山狮子岩,倚松结庐,后与其徒断崖了义、中峰明本相继建成规模宏伟的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此后,西天目名声渐起,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日本、印度、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清代的玉琳国师,身受顺治、康熙两朝之殊遇,于康熙四年(1665)创建禅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观,香火极盛,寺内藏书甚多。民国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复兴,有和尚几百人。1941年4月15日,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天目山香火渐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迁至临安县玲珑山。
西天目山僧侣,在唐宋时代多流寓,大多垒石为室,结茅为庐,涧饮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规模的寺院,建于唐光启二年(886)的保福院,次为建于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历宋、元、明、清诸朝,相继建成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禅源寺及45座庵堂。1000 多年来,由于兵事频频,风雨侵蚀,寺院几度兴废。今幸存的尚有禅源寺山门、天王殿、韦驮殿、狮子正宗禅寺(今称开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筑。
西天目山历代名僧辈出,屡受皇封。唐代,慧忠禅师向肃宗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示寂后,封号“大证禅师”;鉴宗禅师示寂50年后,吴越武肃王钱镠请于朝,追谥为“无上大师”;洪言西土禅师,僖宗御赐以紫衣,昭宗赐号“法济大师”。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理宗赐号“佛眼禅师”;昙印禅师,理宗御书“松岩方丈”四字以赐。元代,高峰禅师树刹开堂,为西天目山一代师祖,其徒断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顺帝、仁宗皆赐号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隐禅师于狮子正宗禅寺旧址上重建殿宇,郁为丛林。清代,玉琳禅师,顺治皇帝赐号“大觉禅师”,赐以名香法衣,后又进号“普济能仁国师”,住持禅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辉禅社;晦石禅师住持西天目山27年,经理修复寺院,焕然改观;际界禅师主席禅源寺,恪守宗风,未敢失坠,阅数寒暑,增辑《西天目祖山志》;悟镇禅师于同治间(1862-1874)诛茅觅础,复兴禅院,续燃香火。近代以来,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天目山道教文化
道教是正宗的国教,道教思想发端于先秦李耳即老子的《道德经》,西天目山最早的宗教活动就是道教。公元前100多年,就有不少不愿做官、性好道术的李耳信徒,隐居西天目山,修道炼丹,著名的有被西汉武帝册封为“太微先生”、“太素先生”的王谷神、皮元曜。公元34年,即汉建武十年,祖庭在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教创始人、道教大宗张道陵就出生在西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今西天目山有张公舍、张公洞等遗迹。汉时在西天目山修道炼丹的名流尚有魏伯阳、左慈、葛元等,其中葛元时称葛仙翁,师从左慈。据传,一天他在西天目山的一个石壁岩洞中捣药时,不小心掉了一粒,被一鸟啄食。此后,这只鸟鸣叫叮当如杵臼,故称之为捣药鸟。
道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特别与儒学融汇贯通,互为补充,将道学升华至一种极高的境界。晋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就是道学与儒学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系葛元从孙,以儒学知名,生性寡欲,不慕荣利,好神仙导养之法。他曾在西天目山炼丹著书,著有内外篇共一百十六,自号“抱朴子”,并以之作为书名。今葛洪在西天目山存有丹池遗迹。晋代西天目山道学名流尚有许迈、大徐五仙、小徐五仙等,其中许迈“慕临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遂移居西天目山,登岩如芝,渺然有终”,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与他交往甚厚。西天目山双清庄原有四真君祠。所祀归一真君即是许迈。东晋永和年间,西天目山始建道宫,著名的有“至道宫”、“紫阳宫”、“万寿宫”等,为道家专门修炼之所。
唐代天目山人徐灵府,精通儒学,在西天目山层石间结庐修炼,著述颇丰。北宋唐子霞,性好著述,读书不倦,常来西天目山,并著有《天目真镜录》,后应诏入主洞霞宫。
元代知名道人有三个,一是莫洞一,会“五雷法”,相传为天目山山民驱鬼所用;二是阮日益,鹤形古貌,苦志食淡,遍游湖海后,兀坐于西天目山石岩中,寒暑不动,寿八十余;三是张君宝,一笠一衲,不修边幅,能日行千里,能闭目静坐几十天,往来于西天目山,传说曾死而复生。
东晋升平年间,竺法旷将佛教传入西天目山,成为西天目山佛教的开山始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元至元年间,西天目山佛教大兴,影响中国东南一带及日本、印度、朝鲜等国,道教活动渐趋衰落。
天目山儒教文化
西天目山道文化教先于儒学,道教之初专事修道炼丹,继而发展为著书立说,儒学便应运而生。道教与儒学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政治倾向,就是肯定贵贱有序,上下有等。
儒学在西天目山的出现,起初是一种补充和融合。晋代葛洪所撰的《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可见,葛洪不但是一位道学家,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儒学家。西天目山在葛洪以后的一些道教名家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他们的儒学思想。
然西天目山最负盛名的儒学代表当数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之长子萧统,俗称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聪慧灵敏,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才学出众。因葬母一事被宫监鲍邈诬陷,不能自明,遂与崔、张两丞游历天下名胜,后避世隐居于目山。在西天目山他苦读分经,在东天目山他参禅修佛,先后分《金刚经》32节,编撰《文选》30卷等。数年后,梁武帝尽释前嫌,遣人迎归。然一日萧统在池中荡舟不慎落水,惊悸得病,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未及即位,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萧统在分《金刚经》期间,因心血枯竭而导致双目失明,后取石池水洗眼,双目复明。今西天目山禅源寺西北昭明峰下完好地保存着明代建筑太子庵、文选楼,庵侧有“洗眼池”等遗迹,太子庵现已修葺一新。现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在西天目山写生时,目睹昭明太子当年编撰《文选》的太子庵、文选楼十分凄凉冷落,感慨万千,其《太子庵破庙吟》一诗中写道:“天目古迹多,此庵最负名;敢问当局者,何以慰昭明?”
近年来,国际上已先后两次召开昭明文选研讨会,然昭明太子庵冷落如故,这深深触动了国家行政学院知名教授张金马先生的心,在张教授的悉心策划下,1997年7月,一个以昭明文化为研究主体的民间学术机构——天目书院在西天目山正式宣告恢复成立。
天目书院矢志为社会培养一批儒学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