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巴厘岛
巴厘岛位于小巽他群岛西端,面积约5560多平方公里,是印度尼西亚最为著名的旅游休闲区,被许多旅游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度假目的地之一;人口约247万,经济发达,人口密度仅次于爪哇,居全国第二位。
这里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干季约6个月,土地垦殖率65%以上,出产稻米、玉米、木薯、椰子、咖啡、烟叶、花生、甘蓝、洋葱、水果与棕油等。牛、咖啡与椰干为主要出口产品。巴厘岛东侧的龙目海峡是亚澳两大陆一部分典型动物的分界线,在生物学上有特殊意义。
地理与分区
巴厘岛下辖有5个离岛和9个县治区,省会为登巴萨(Denpasar),是岛上最大城市。
巴厘与首都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隔海相望,相距仅1.6公里。该岛由于地处热带,且受海洋的影响,气候温和多雨,土壤十分肥沃,四季绿水青山,万花烂漫,林木参天。巴厘人生性爱花,处处用花来装饰,因此,该岛有“花之岛”之称,并享有“南海乐园”、“神仙岛”的美誉。
巴厘岛南部拥有迷人的白色沙滩及温暖的阳光,库塔、杜阿岛是众多游客最喜欢逗留的区域。游览巴厘岛中部可以说是一次巴厘艺术之旅,需要游客细细体会——巴厘岛石雕的故乡巴土布兰(Batubulan),银器村苏鲁村(Celuk),艺术重镇乌布(Ubud)等,如果喜欢寻找刺激,游客还可参加阿勇河漂流。
库塔地图:
乌布旅游地图:
努萨杜瓦旅游地图:
萨努尔旅游地图:
巴厘东部及北部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里并不比巴厘南部逊色,相反更加吸引他们。图兰奔是印度尼西亚的最佳潜水点之一,而登山爱好者则喜欢攀登巴杜尔火山。
总之,无论你在巴厘岛的哪个地方,都能感受到这里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气氛。这里的建筑、音乐、舞蹈、装饰等全都独具风格,让人不由地驻足欣赏。
巴厘历史
巴厘人是由多种南岛移民,于约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时代混血所组成。一般相信,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的青铜器时代,巴厘岛已有非常进步的文化;现在仍在使用的农田灌溉组织(Subak),和灌溉系统就是沿袭自当时。
虽然考古发现大约公元一世纪的印度教遗物,但在十一世纪以前,佛教的影响多于印度教。公元670年,中国唐朝义净和尚也曾提到,在他往印度取经的路程中,曾到过一个佛教国家“巴厘”。
大约公元十世纪时,印度文明影响全东南亚,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提供后来巴厘文学、艺术、社会组织,和政治的雏形。十三世纪时,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开始统治巴厘;公元1515年伊斯兰教(回教)入侵爪哇,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侣、贵族、军人、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巴厘,造成十六世纪巴厘的黄金时代。
也就在这个时候,来自欧洲的白人开始拜访巴厘。在荷兰探险家们的形容中,巴厘异教徒的神秘色彩、富足的社会文化和温暖的气候,令荷兰人既好奇又心动,幻想着只要将荷兰的文明和商业带进巴厘,就可引导巴厘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公元1908年,荷兰的国旗终于插遍了全印度尼西亚和巴厘岛,巴厘的贵族们在几次为尊严而自杀的普普坦仪式中,结束了贵族统治的时代。荷兰人统治了巴厘34年,接着在二次大战时日本人又占据了三年;直到公元1949年,在联合国的干涉下,荷兰才退出印度尼西亚,岛民温和的巴厘,自然成为独立后印度尼西亚的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