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厅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共有大小房屋100余间。
第一进水墙门,紧挨着河道,沈家是经商的,而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要是有什么货物运过来,直接把船停靠在这里就可以了,相当于是沈家的私家码头,如果有远房亲戚坐船来访,主人也是在这里迎接的。
第二进门厅,用来张灯结彩,装饰门面的,另外如果沈厅发生什么事情不用挨家挨户的通知,挂个饰物就可以了,如果是挂着红灯笼,当然就是有喜事了,门厅上面雕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喻意进门有宝,聚宝盆可是沈家的镇宅之宝。 沈家的房屋是属于倒“八”字型的,越走越开阔。
在天井里可以看到写有“敬业堂”的一块石碑,据记载建造沈厅的主人沈本仁早年不务正业,所交之友都是些不良青年,等到沈本仁的父亲过世以后,周围老百姓都在议论,说沈本仁要是如此下去,不出三年时间,必定要把沈家财产败光,沈本仁听到这些话,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细细思量,最后决定闭门谢客,用心经营农田,后来在原来居住的大业堂边上续拓建敬业堂,也就是今天的沈厅,再加上良田千亩,渐渐地成为一镇大户。由此看出,人是要自尊自强的!沈厅规模较大,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进茶厅,家具布置的很简单,这一间可不是来招待所有的客人在这里喝茶的,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客人来访,有身份有地位的贵宾到正厅接待,而像船夫、轿夫这些小跟班就只能在茶厅坐一会,等候吩咐。
沈厅有七进五门楼,在第三进和第四进之间的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精细的一个,也许面对正厅的缘故,所以这个门楼显得非常宏伟,无不体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原先上面还刻有《红楼梦》、《西厢记》的戏文情景,但“文革”十年浩劫,很多地方已经被破坏了,上面的斑痕说明了它的岁月和沧桑,在正中间刻有“积厚流光”,这是沈家的一大家训,希望后代子孙积善德,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这个砖雕属于徽派建筑特色,砖雕上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砖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的颁布在上面,支挑着伸出砖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结构,它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老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出现得很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铜器就有斗拱的形象。到唐、宋时期,这种斗拱的形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随着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房屋的墙体普遍用砖,房屋的出檐不需要原来那样深远了,斗拱在屋檐下的支挑作用逐渐减少,斗拱本身的尺寸也因而日渐缩小,我们在宋朝以后的建筑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明、清时期的建筑,屋檐下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更加减小,斗拱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性的构件,沈厅砖雕的斗拱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另外沈厅可以看到超出屋面的各种式样的马头墙,它可以起着装饰和减少风势、延缓着火房屋火情蔓延的作用,所以也称之为封火墙,这是属于“绍帮”建筑特色。
前面是第四进正厅,正厅是用来招待贵宾,也是沈家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也是全宅的中心,所以非常宽敞气派,正厅的空间大,前面宽敞,厅内空间与天井直接联通,得采光与空气流通,有资望的家庭,他的住屋往往取名为某某堂、某某屋。正厅取名“松茂堂”,沈家希望财源广进,像松柏常青,这三个字是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謇所书写的,他是轻工业的代表人物,正厅的后板壁称为太师壁,太师壁前的长条几案是堂屋中最主要的家具,案前的八仙桌到逢年过节时将它移至厅中央,摆上各式供品,一家人面对几案上的祖宗牌位祭祀之礼,或者把供桌移至前檐下,在厅内面朝天井拜祭天地神仙。遇到家中老辈寿辰,儿孙辈结婚娶媳,都在此行拜和新婚之礼,并设寿、喜之席,宴请亲朋好友,遇老辈去世,除了在家族祠堂行丧礼之外,还要将棺木停放厅内,按习俗做道场,所以正厅也是一个家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清代的建筑尤其是在南方非常注重雕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等等建筑饰物,沈厅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房梁上面刻有许多小动物,例如仙鹤、麒麟等等,栩栩如生,那么在角落盘居着的是什么动物呢?像龙,但不是龙,众所周知,龙是皇家建筑专用饰物,清代较过去的封建社会略为开朗,因此松茂堂上刻有三爪蟒龙,它是象征富贵的,而最高的饰物当属皇家的五爪金龙,这种雕饰是属于“苏帮”艺术,沈厅是集三帮建筑艺术为一体,另外,正厅的屋顶是有两层的,能看到的只是下面一层,这样的结构可以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木结构的建筑除了怕火之外,还怕潮湿。雨水如果经屋顶漏至下面的梁架,日久天长,会使木料腐蚀,因此屋面上除了铺瓦之外在下面还铺了一层薄砖。说到屋顶,大家都知道我们江南这一带都是飞檐翘,大屋顶。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因为是木结构体系,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地显得大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们的屋顶也起高大,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古代文人将它们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翬斯飞”像翠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沈家正厅有个最特别的地方,两侧墙壁上各有一个窗口,有什么作用呢?很有意思,如果有小青年到沈家来相亲的话,沈小姐不方便到楼下接待,那她又很想看一下对方长相,怎么办呢?她就可以跑到二楼掀开一条小缝偷窥一下,满意的话可以抛绣球,不满意就关上窗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沈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当时子女多少有点自主权,还是比较民主的,是渐渐向自由婚姻过渡了。沈厅的家具比较硕大,雕刻很精细,显得雍容华贵,这就是清式家具的显著特点,边上还有落地屏风,上面镶嵌着天然大理石,上面的图案有人说象山峰有人说像云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沈厅的格局是前厅后堂,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只能在后堂起居,如果有男宾客来访,他们只能到正厅为止了,封建社会时候都讲男女授受不亲。
第五进大堂楼,女子生活起居的地方,家具非常小巧秀气,中间的圆桌可以看出,家眷生活的比较融洽,经常围在一起聊天,非常和睦。旁边有个像床一样的,这是“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沙发,女眷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美人榻”。
第六进小堂楼,里面有一尊沈万三的塑像,沈万三祖籍浙江湖州南浔,小时候他的父亲沈祐带着全家从南浔搬到周庄,刚到周庄时,就是靠耕田起家,积累了一定资金,长大后的沈万三商业头脑非常灵活,利用周庄的水利条件,走急水江,把这一带盛产的丝绸、瓷器等等运到南洋,又把国外的珠宝运到中国来销售,在以前叫做“通番”,其实就国际贸易,沈万三的财富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沈万三钱太多了,所以引来了朱元璋的嫉妒,当年朱元璋就处处刁难沈万三。当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听取大臣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修建南京城墙,但是国库空虚,所以要江南这些有钱人集资,沈万三堪称“江南首富”,自然分到的任务最多,据南京城墙1/3的修资都是沈万三一个出的钱,由于施工的士兵比较卖力,提前几天竣工,沈万三得意忘形,看在大家比较辛苦,所以决定犒赏三军,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正好被他抓住了把柄,他说:“沈万三是想收买军队,篡夺皇位”,当即要把沈万三问罪杀人,幸亏马皇后刘伯温等人出面求情,沈万三的脑袋保住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后沈万三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客死异乡。沈万三传说中有个聚宝盆,据说里面的财富是用不完的,当朱元璋知道后,命沈万三上交,沈万三不得已,把聚宝交了出来,后来在修建中华门时,由于地陷坍塌,所以朱元璋就下令把聚宝盆埋在下面,因此,中华门在以前叫聚宝门。
第七间餐厅,万三家宴,最中那个就是万三蹄,“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它的做工相当考究,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焖蒸煨煮,加上十几味原料,才形成了蹄色酱红,香气扑鼻,外形饱满的特点。那么为什么叫它为“万三蹄”而不叫“猪蹄”呢?很简单,沈万三和朱元璋一个朝代,如果沈家吃的是“猪蹄”,那岂不是每天都啃皇帝的腿,以前帝皇都可有姓氏避讳的,所以当时沈万三灵机一动取名为“万三蹄”,另外万三蹄吃的时候很讲究,一上桌不能马上动筷子动刀,那怎么吃呢?其实每个蹄上都有两根骨头一粗一细,吃的时候把细的那根抽出来,以骨代刀将蹄划开就可以了,现在万三蹄是团圆的象征,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了,一定会有这道菜,所谓“无蹄不成宴”。
边上是厨房间,这个灶是我们这一带最大的,有四个大锅两个小锅,前面有个黑色的木板可以自由移动,相当于围裙,上方有两个圆孔,相当于抽油烟机,边上有个红凳子,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栏目,它就是以前的榨汁机。
沈厅的备弄两边上有一些铜板画主要是介绍沈万三的生平事迹,他是如何经商致富,然后遭到朱元璋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充军的全过程,这些铜画增加了周庄旅游的文化底蕴。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