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天山北麓,世居在这儿的人们称它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它是这个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也是亚洲的地理中心。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紧邻乌鲁木齐市。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古“丝绸之路”之新北道蜿蜒穿越了这两个地区。千百年来,这条文明之路创造出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众多的民族、不同的风俗,构成了如今乌鲁木齐与昌吉的奇特风情。

     

    乌鲁木齐地区三面环山,北部是平缓开阔的平原,东部则是博格达山、东山等山峰,西部和南部分别坐落着西山和天格尔山。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市南郊30余公里处。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43个民族,令人吃惊。

     

    在距今2000年前或者是更早的时间,第一批游牧民族来到了这里。汉朝政府在1世纪开始派遣田卒参与这里的农业,在远古中亚的政治格局动荡不定的时期里,这里一度涌现出一个名叫“且弥”的小国,今天,我们知道它近于荡然无存的遗迹大概在乌鲁木齐至呼图壁一带。

    “让我写写这座混血的城。整整八年,它培养我的忍耐、我的边疆气质;整整八年,夏天用火,冬天用冰,以两种方式重塑我的心灵。”这首诗的作者是在新疆生活多年的诗人沈苇,诗所写的对象,就是现在我们要去的这座城市——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在较近的时期才形成——清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3年,这里定名“迪化”。

    这个时期,乌鲁木齐成为清朝君主贬谪官员的一处重要流放地。这些流亡者中有皇室成员、学者和谋士、作家、改革者等形形色色而且名噪一时的人。他们中,有光绪皇帝的叔父辅国公载澜,他是当时义和团攻打洋人并火烧教堂的幕后策划者;曾经是乾隆宠臣的著名学者和才子纪晓岚,在鸟鲁木齐他完成了名著《阅微草堂笔记》; 《老残游记》的作者、早期资本主义改良者刘鹗,在乌鲁木齐郁郁而终:在流放者中还有一位著名的员,曾经在虎门火烧鸦片,他就是林则徐,死于伊犁。

     

    乌鲁木齐是亚洲大陆的中心,也是全疆文化的中心。在100年的时间里,它迅速地经历了游牧、农业、商业城市三个阶段而成为一座大型都会。1950年代,乌鲁木齐的碎石马路上还来往着牧羊人的吆喝和流水样的羊群,汽车很少见,政府办公部门的门前还设有马桩,因为那时人们进城开会往往都是骑马飞驰而来。

     

    无论你进人乌鲁木齐走的是铁路还是公路,到了达坂城一带,都会被原野上的数白座白色的风车震惊,你会难以忘怀这些伸人蓝天的风车和大山的雪线映衬在一起的那种生动天然的魅力。

     

    直到今天,鸟鲁木齐繁华富丽的街道上仍然来往着维吾尔族的货郎,他们兜售若各种各样土生土长的玩意儿;鼻产上长着雀斑的卖花女向你推荐她手里还沾着露水的鲜花;在南门一带的街角还常常能看见在一起跳舞唱歌的维吾尔人群。在乌鲁木齐的许多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耀眼的博格达峰,在铅灰色的云幕下像安静凝固的闪电。

     

    昌吉市只是一座很小的城市,在市区的大街上,每天都能听到从陕西清真大寺里传出抄祈祷声,此起彼伏。昌吉地区除天山深处的壮丽景色之外,还拥有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奇特地貌景观及回族、哈萨克族等浓郁的民族风情。

     

    昌吉古时候分别是劫国、单桓、车师后部、卑陆等十三国地及乌孙东境。702年,武则天在今天的吉木萨尔县设置了北庭都护府,昌吉为其辖下的“张堡守捉城”。清代盛期,昌吉广设兵电、民电,大规模开垦农田,成为繁荣的农业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于1955年建立,1983年底撤昌吉县,设昌吉市,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州治。昌吉州辖属1市7县,都处在天山北麓“哈密一伊宁”公路干线上。这条干线与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呈平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