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八百里秦川”中部,北临渭河、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相邻。
西安现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九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四县,其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中国各城市之首,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地理位置图
西安行政区划图
关中八景
华岳仙掌
华岳仙掌为关中八景之首,仙掌是华山东峰奇景之一,掌迹在东北处的仙掌崖上,在东峰看不见,在华山车站附近才会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备,宛如左掌。关于“仙掌”的来历,还有一段奇妙的传说。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挡,于是华山下的华阴、潼关、朝邑等县,便成了一个湖泊。巨灵神右手推首阳山,左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狭谷,黄河水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左手印留在华山上,称为“仙掌”。当然,仙掌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带有仙气。
太白积雪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的古老传说中有记载:“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皑然。”这是“太白积雪”一词的最早出处,指的是在过去寒冷的年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即便是三伏盛夏,仍然白雪皑皑、银光四射,景色格外壮观。清代朱集义在“关中八景”中对太白积雪曾这样描述:“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草堂烟雾
草堂寺位于陕西户县东南方,它南对终南山的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这里曾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场。 神奇的“草堂烟雾”,出自于寺内的一口古井。古井在草堂寺的北院,这里林茂竹秀,幽静清雅,超凡脱俗。古井内经常出现烟雾升腾的奇景,给这里增添了神秘色彩。据传,古井的井壁有一块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在寺庙上空缭绕盘旋。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由此得名。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关中八景石碑上有清人朱集义诗一首生动描绘了这一奇景:“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 , 跨鹤人来玉女迎。”
户县当地对草堂烟雾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所谓的“草堂烟雾”就是指山岚水汽,因为草堂寺靠近终南山,而终南山沿线一带都属于热水带地区,地下都打出过温泉,每年秋冬时节水汽上升,形成薄雾,从西飘向东,看似仿佛都是从草堂寺溢出的,所以名为“草堂烟雾”;另一种说法是草堂寺曾是国立译经场,香火鼎盛,终日香火缭绕,形成烟雾飘在草堂寺上空。其实是井内的地热是引起这股烟雾的真正原因,经勘测,临潼到眉县西汤浴的秦岭山前地带存在一个地热田,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每年秋冬的早晨,天气寒冷,空气潮湿,井内喷出的热气一时不易散失,和空中的水汽凝聚为一体,就生成这一罕见的景象。
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从古秦都咸阳旁边流过。古桥桩遗迹位于河南街村主街道渭河一带,在隐没百年后前重现人间。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品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李商隐有诗云:“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在此为朋友饯行所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咸阳古渡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渡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文物,为人们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丝绸之路也称为佛教之路,咸阳古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隋唐佛像为研究当时佛教文化活动以及中原和西域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古时的咸阳桥已不复踪影,咸阳市在渭河上架起了新的咸阳桥。咸阳桥不仅留下了名字更留下了千年传唱的《渭城曲》,我们现在听到的《阳关三叠》就是这首曲子,想象人们曾以此送客,一唱三叹,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雁塔晨钟
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及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荐福寺内小雁塔南面的钟楼上悬挂“雁塔晨锺”黑匾金字是2008年陕西著名书法家赵步唐题写。清代时,荐福寺内的僧人会在每日清晨定时敲钟,钟声响彻古城上空,空灵的钟声把人带到悠远的境地,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雁塔晨钟”由此而来。
曲江流饮
曲江池位于西安市南郊、距城约5km,它曾经是中国汉唐时期一处极为富丽优美的园林。曲江池常年两岸楼台起伏、宫殿林立,绿树环绕,水色明媚。每当新科进士及第,总要在曲江赐宴,新科进士在这里乘兴作乐,放杯至盘上,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遂成一时盛事。“曲江流饮”由此得名。
灞柳风雪
西安市境内东有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其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向5 km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有水有桥,柳树自然不能少,《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到暮春时节,灞桥之畔总是绿柳低垂,柳絮飞舞,宛如漫天雪飘,这就是“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骊山晚照
骊山位于临潼县境内,属于秦岭支脉,海拔1256米,周围有华清池,烽火台等遗址。远望骊山松柏满山, 一片苍郁,实像一匹纯青的骊马, 美如锦绣。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的映照中涂上一抹红霞,非常美丽动人,人称“骊山晚照”。
关中八大怪
流传在陕西民间的民谚“关中八大怪”,展现了关中的传统民风、民情、民俗。
第一怪:房子半边盖
关中农村的房屋,如同把双坡形式的房屋从中间一刀切开,背面是从屋顶到地面的一堵高墙。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这名独特的“半边式”建筑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罕见的。
第二怪:手帕头上戴
关中一带的中老年妇女都喜欢头上顶一幅大手帕。手帕前边的两只角打成两个“结儿”用发夹别住,后面的两只角任其飘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头顶,同时也起到了防尘的效果。
第三怪: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白瓷青花大碗,最大的碗口直径将近1尺,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边津津有味地吃饭边拉着话,这就是“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累,所以吃饭也多。出门用老碗盛一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
关中的面条特别宽,好似腰带一般,人称“裤带面”。正宗关中人做的面比现在城市里通常所吃的“裤带面”更为夸张: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似足“裤带”,一根面条有时足够一顿饭。面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第五怪:锅盔赛锅盖
锅盔是一种形如锅盖的发面饼,草帽大小,成品重量足有10斤左右,吃时切开,可一连吃好几天,而且炎夏半月不变味,隆冬百日不变质。相传,女娲在骊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为了缅怀这位造福人类的女神,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张,叫做“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六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油泼辣子是关中人家的看家菜,不论是拌面夹饼,还是啜粥吃馍,都少不了它。故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人们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爱吃辣子,殊不知关中人把辣子视命根子。
第七怪:唱戏吼起来
这里唱戏指唱“秦腔”,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观众也连声叫“好”,当地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嫽咋咧(好极了)。”
第八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基本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冬天寒冷,人们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来娱乐消遣。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