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文化

    一、徽风遗韵

    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随着移民涌入和自然增长,当地人口在唐末至北宋的两百多年间大量增加,山多田少的徽州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商。婺源的徽商和徽州其他各县的徽商一样,也都是新安商人的组成部分。

     

    二、人文环境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另外,南宋名臣、诗人朱弁,南宋学者朱熹,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著名人物的祖籍均在婺源。先贤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等也曾游历于此,留下许多遗踪可寻。

     

    三、地方拾趣

    婺源是千年古县,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大,文化底蕴渊厚,因而取地名或雅或俗,颇为考究。   

    地名对联:婺源当地文人将家乡地名凑成各种对联,甚有趣味:   

    燕子(岭)回头(岭)啄旁皮(岭),东望(村)西望(村);   

    潭公(岭)对镜(岭)插芙蓉(岭),里妆(村)外妆(村)。   

    岭下即岭脚(村),走前坦(村)绕荷田(村),入桃源(村)观景象;   

    源口有源头(村),流长溪(村)穿硖石(村),转李坑(村)出清泉。   

    上严田(村)下严田(村),两田夹路(村);   

    左汾水(村)右汾水(村),双水盘山(村)。   

    龙腾(村)江湾水(河),

    凤游(山)芙蓉尖(峰)。   

    清华著名学者江永,也曾为家乡江湾的山形写过一联:燕子回头见洋际;谭公对镜望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