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秋意,引我入画江南。 | 杭州南浔绍兴,八天七夜一人行

作者:安平旧友 显示图片

说来好笑,七年前我在南京游记里还立了个flag,信誓旦旦说下一篇游记会是深圳或广州,没想到就此搁笔,直到了23年去了趟浙江,才有了继续写游记的动力,但又拖延症晚期,过了大半年才憋出来。

这几年因为疫情经历了很多事,人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难熬起来,闲暇之余,逐渐将精神寄托在某款手游里,那是关于江南的故事,断桥上的一把油纸伞,八字桥下的一叶乌篷,美丽富庶的水乡风情……我惊叹这山水画卷,同时也被江南治愈着。
于是在秋意正浓的季节里,我决定,入画去。


▲南宋御街


▲小河直街


▲三潭印月


▲西湖岸边


▲雷峰塔


▲环璧桥


▲玉带桥


▲一叶轻舟


▲红绡绿盖长廊


▲西泠桥转角


▲断桥


▲灵隐寺


▲万工轿


▲摇橹船


▲小莲庄


▲嘉业藏书楼


▲张石铭旧宅


▲百间楼


▲南浔的夜


▲鲁迅在桌上刻的“早”字


▲绍兴乌篷船


▲西小河


▲题扇桥上的风景


▲俯瞰


▲八字桥


▲安昌古镇

🚄关于行程


▲表格


▲杭州景点路线


▲南浔与绍兴景点路线

🛏️关于住宿

除了在南浔住了酒店,杭州和绍兴都选了青旅,我对住没有太大要求,毕竟八点出门晚上八九点回来,住宿对我而言只是可以充电洗漱睡觉的地方。

▲杭州武林国际城市营地(西湖武林门地铁站店)
位于万华商务楼B座九层,靠近武林门地铁站,楼下就有公交站,交通很便利。旅舍规模也很大,九楼大厅的左右走廊里都是房间,公共卫浴分有男女,除外女性还有独立化妆间,十楼是天台,洗衣晾晒,吃饭娱乐一应俱全。

▲花居雅舍酒店(南浔古镇南门店)
对面便是古镇景区,靠近小莲庄,不过酒店没有电梯,最高就三层,并且分有两个区域,我的房间位于东区,出酒店大门右拐几步路的地方,会经过几家饭店,介意的小伙伴谨慎考虑,不过前台妹子的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

▲绍兴小森林环保旅舍
就在鲁迅故里地铁站附近,外观很文艺清新,店名不明显,显眼的是另一个名字“南迦书店”。一楼是娱乐区域,有书店有吧台,可以看书饮食,但是需要付费入座。二楼是宿舍,每个房里都会有独立的沐浴间和卫生间,走廊也有吃饭的座位。


💰关于开销


除了吃住行,还买了浙博的纪念章,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当地的一些特产,总的算下来花费两千三左右。

🖌关于游记

相机:NikonD7100,陪我走过七年的小伙伴。
后期:Lightroom,Photoshop
背景音乐:入画江南-黄龄
※带有中括号的文字均为网络资料。

🔸
特种兵旅行,很多景点都是走个过场,没有深度了解,游记只是用来记录和分享,很多资料都是百度或是听导游讲解,加上时隔半年才动笔,经历都有点模糊了。废话很多,基本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如果哪里说错了请指正哈。

如果问我对杭州的印象是什么,
从近期来讲,是喜迎亚运的“开屏孔雀”,
是网友调侃的“美食荒漠”,
也是山水环绕的科技城市。
把时针拨动,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西湖,
是白娘子与许仙重逢的断桥,
是人间天堂。
于是在二十九岁这年,选择了杭州作为旅途的第一篇章,透过文字无数次想象,在别人的绘声绘色中憧憬,都不如亲自去,见一面。


在天微亮的时候,我关上房门,拉着行李箱出发了。
当火车驶入浙江,窗外开始出现亚运三小只的身影和一大片金黄田野,我这才有了“出门旅行”的实感。

到达杭州后,冷空气对着人就是一棍,这股冷和福州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原本穿着冲锋衣能出一身汗,到了杭州瞬间手脚冰冷,好在保暖衣物带得多。
从杭州东到武林门站需要1号线转3号线,以往我坐这种换乘基本往下走或是往上走,但是这次从车厢出来,直接到对面就可以换乘3号线了,省时又省力。
办理好入住,在楼下便利店吃了碗泡面填饱肚子,便乘坐公交车前往南宋御街。



▲十五奎巷
这个机位在十五奎巷的巴尔干客栈旁,也在南宋御街附近,没打算来的,但在小红薯上刷到了,就顺道打个卡。


▲鼓楼
穿过鼓楼,我仰头望着城墙上纹丝不动的士兵。
第一眼:真人?
第二眼:假人。
第三眼:尊嘟假嘟?


▲江南忆
遇见“江南忆”三小只,太可爱啦!它们的组合名是来自白居易的经典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从左到右分别是“宸宸”、“琮琮”、“莲莲”,原型会在后面提到。


▲南宋御街
南宋都城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聚集了各种中外建筑,现今串连着水景池,于是“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清池围旧宅”有了实景。


▲万隆火腿庄


▲河坊街
[河坊街自古就是杭州的商业中心,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的“清河坊四拐角”,曾经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烟店、万隆火腿庄、张允升帽庄四家名店各居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所在。杭州闻名的“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烟、杭线)就出于此。]

设施完善的特色老街,卖着各种特产和网红小吃,属于来了一般但是不来又可惜的地方,逛逛就好,别买东西。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铜雕大宅,以铜为精华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交融汇合,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铜书画、铜壁画和铜制佛像等,感受独特的铜文化和佛教文化。博物馆整体风格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加以呈现,回廊穿连,厅楼叠筑,铜光闪烁,古朴华贵,被誉为“江南铜屋”。]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和胡雪岩故居都位于河坊街,不过我只逛到了铜屋。

[街区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一段东岸。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之一。]



店开得不多,大部分都是咖啡店和西餐厅,比起清河坊,这里就显得格外清幽了。
靠近京杭大运河,闲来无事的话可以坐在岸边的长椅上,吹吹风,看看驶过的货船和水上巴士。



夜幕降临,两侧的集市摊位亮起了灯,人渐渐多起来。



偶遇一只修狗~

[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见证着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浓缩了从晚清以来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它承载着百年运河历史文化底蕴,是最能体现运河历史风貌的文化街区。]


▲拱宸桥
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宸宸”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于此,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


扇、刀、伞博物馆与运河博物馆都在附近,可惜我来得太晚,都闭馆了。



这里白墙黑瓦花窗木廊,一处一景都彰显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大大小小的老字号药馆还蛮多的。




尾随一只奶牛猫进小巷。
我(一脸猥琐):咪咪~咪咪~让我麽麽~嘿嘿嘿~
修猫:……
路过的行人:什么鬼动静?


从我当前的位置步行至小河直街大约需要二十分钟。
反正坐公交也得走一段路,不如逛过去,还能看看沿途风景,于是跟着导航提示,开走!
十分钟后:闲庭信步。
三十分钟后:导呗,谁能导过你啊……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小河直街为中心,沿运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运设施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应属于整体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


拐进一条灯火通明的小巷,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我就知道走到了!


主街两侧白墙黑瓦灯笼高挂,文艺货集琳琅满目,古今碰撞在这一刻呈现。




文创古玩、咖啡书屋应有尽有,装修陈设都很有情调。


原本以为寒烟是咖啡店的名字,但是一转头发现杂货铺也叫寒烟,副业挺多。


萨瓦迪卡~(双手合十)


路过一家书屋,昏黄的灯光从门窗透出,好静谧的氛围。店主刚好收拾完木板上的小物件,趁还没关门,拍一张。


▲方曾昌酱园
做酱油、老酒和酱菜的作坊,也是小河直街的一个特色标志。
突然发现左下角竟然有我们泉州的簪花约拍,这风终究是吹到了杭州。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对岸灯光犹如繁星点点,给寂静的夜晚带来一抹浪漫。
周围三三两两行人轻声细语,我找了个石阶坐下,静静听着流水声。

[西湖又名钱塘湖,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以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为基本格局,著名的西湖十景点缀其间,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还有白居易、杨万里、欧阳修、苏轼、厉声教、辛弃疾、林逋、柳永等诗人留下的诗词。]

[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在历史颇有名气,该景点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到达西湖时还未八点,一下车我就狂奔到岸边:
啊——西湖!是杭州西湖啊!
表面我不动如山,内心猴王出世。
同时间到达的还有众多旅游团,原本想和石碑合个影,然后十五分钟过去了还没轮到我,果断放弃。



集贤亭由一条小堤与湖岸相连,因齐平湖面,远远望去仿若浮于水上,荷叶璀璨,游船如织,与远处的群山交相辉映成山水画卷。


赶紧合个影哈哈哈!别看我表情这么严肃,其实口罩下的嘴都要笑歪啦。

[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前往湖滨一公园售票处,购买前往三潭印月的船票。
我选的是普通游船,七十元一人,船上配有讲解员,满员即开。


湖中的三座石塔,相传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建,为了防止湖水淤塞,以塔为湖界,禁止农民在这里种植菱藕。
石塔的塔腹中空排列了五个等距离圆洞,如果在月朗天清的中秋之夜将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会印入湖面呈现出许多月亮,故得名“三潭印月”。
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拍到一张三塔合影……


石塔上各停着一只鸬鹚。
话说它们会因抢塔尖而打起来吗?


1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打卡成功!


手摇船还能近距离看石塔,好好好,下次就坐!


西湖的水有一种丝绸般的质感。
好环境喔,鸭。


▲我心相印亭
牌匾的“我心相印”本是佛教禅语,原意是:“不须言,彼此意会”,后引申为“心意相通”。下方一副楹联:“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
是西湖赏月最佳之地。


著名机位之一,透过圆拱门便可将湖光石塔,远山轻舟尽收眼中。



拱门右侧可看到雷峰塔。


▲迎翠轩
「原名德方伯馨精舍,因四面通透,满园翠色尽入轩内,故名迎翠轩。」

此刻的叶子已经换了颜色,金黄中透着火红,超级迷人!


▲“三潭印月”御碑亭
六角石拄碑亭,上面“三潭映月”是康熙帝所书。


小瀛洲是田字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矗立着一座假山,栏杆四四方方将它围了起来。


▲开网亭
「三柱三角小亭,两面临水,一面通道,取佛经中“网开一面,放生而去”之意。」

尖顶上还有一仙鹤雕像,玲珑别致,栩栩如生,我第一眼真的以为有鹤。


▲先贤祠
[歇山式敞轩,是小瀛洲上的主要园林建筑。原是清朝时期大官僚彭玉麟退省处,称为“彭公祠”,辛亥革命后被改作“浙江先贤祠”,奉祀明末清初四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浙江籍学者黄宗羲、齐周华、吕留良、杭世骏。]

两边柱上对联是:“楼外楼看山外山,客中客入画中画。”正前方一块大石,名为“九狮石”,上有九只形态各异的狮子。
虽然我一只都瞧不出来(揉眼睛)。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西倚西山,南北毗临小南湖和西里湖,为西湖十景之一。据记载,花家山麓一小溪经此处注入西湖,故名“花港”。南宋内侍官卢允升曾在此建卢园。宫廷画师马远等择景作画,把卢园列为十景之一,是为“花港观鱼”。]


坐船离岛至花港观鱼下船。


入口不远处有座长桥,太阳洒下万丈光芒,湖面波光粼粼,远处层林尽染,非常有诗意。


▲“花港观鱼”御碑亭


花港观鱼也是浏览西湖的最佳之处。
树木枝繁叶茂,草坪如金色地毯,微风拂过,柳丝缕缕,秋天的阳光柔和温暖。找个座椅坐下,感受自然的宁静和惬意。




满眼的金黄、棕褐和乌绿,色彩交织点缀,将秋天的西湖描绘成了一幅斑斓油画。





在魏庐附近瞧见一只小橘猫在溜达,于是斥巨资买了根十元烤肠,企图勾引它。
小橘猫被吸引过来,它猫猫祟祟地闻了一会,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来景区里的东西猫都不吃。


这里的湖水像墨绿色的翡翠,有种让人心静的魔力。


▲雷峰塔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七,位于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

家喻户晓的标志性景点,白素贞为救许仙水漫金山,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不过原塔已倒,现在雷峰塔为新建的,塔底为原塔遗址,所以就没有列入行程内,远远瞧上一眼就行了,有机会的话再进去看看。


这个位置也是从小红薯上看来的,在湖畔居附近,可以拍到雷峰塔不一样的视角。


矗立在璀璨秋色中的雷峰塔。


看到雷峰塔,突然想起一个很好笑的段子,有网友吐槽,至今不能理解白素贞和小青这两条四川的蛇,为了一个浙江男人把江苏淹了。
江苏:真的会谢。




逛完花港观鱼才后知后觉,花呢?鱼呢?花还好说,但是怎么一只大肥红鱼都没瞧见,难道是被我错过了?(疑惑挠头)
但已经是中午,也没多纠结,吃饭比较重要哈哈哈。

原本计划的路线,花港观鱼出来后坐观光车游览整段苏堤,接着再步行去曲院风荷,但是在南门那等了好久,都没见到观光车经过,只好改变路线,直接坐公交前往曲院风荷。
而车会经过杨公堤,特别特别惊艳的一条路!像是在森林里修了一条长3.4公里的大道,沿途的梧桐树高到看不见天空,中间的路长得望不到尽头,透过车窗,只有满世界的绿。
当你骑行或乘车经过环璧、卧龙、隐秀等六桥,还能体会到属于杭州人的“过山车”。
🌟五星推荐!!!漫步,骑行或乘车皆可,只可惜我只录了一小段视频,还拍糊了。😢

在岳庙附近下车,准备走地下通道到对面肯德基,谁知光顾着看导航,一不留神直接踩空,好在旁边有个栏杆抓着才没跌得太狠,但也扭到了,于是一瘸一拐地走进肯德基点了份穷鬼套餐。(泪目)
好在没一会又能跑能跳了~


▲环璧桥
杨公堤上的一座桥。
拱桥倒影水中,像是一轮圆月,这时渔船在碧波荡漾中缓缓行来,拍一张。

[曲院原名麯院,位于金沙涧(西湖最大天然水源)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曲院风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矛盾题词“曲院风荷”的石碑。


▲迎薰阁
曲桥尽处是迎薰阁,四角双檐双层建筑,建于湖面上。登阁远眺,可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

莲叶便是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莲莲”的灵感由来,代表西湖的无穷碧色。


被山水环抱的迎薰阁。


九曲石桥跨越在荷塘间,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


▲波香亭
以清人许承祖《曲院》诗中“泻入波心水亦香”句题名。



悠哉悠哉的小舟。


▲红绡绿盖长廊
在这里可以透过园林独特的框景,一览深浓秋意。


▲蓼汀
想起了《红楼梦》的“蓼汀花溆”。
来这里是想拍红枫的,然而来得有点早,叶子还是绿的。


还碰到了一个怪阿姨。
蓼汀里有几个摄影团队在拍婚纱照,我为了拍没人的画面,就坐在附近的长椅上等着,于是就瞧见了一个披着大袄子,袄子下还背了个书包,弓着腰在附近游荡的中年人。
起初还以为她是团队里的人员,但看着又不像。只见她慢悠悠地走过来,翻看了每个摄影团队放在亭外的手提袋,虽然最后什么都没拿走就离开了,但我还是去提醒了摄影团队们。
写出来也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重要的东西一定要随身携带!尽管是在西湖,但还是留点心眼较好。


▲月亮桥
在日出时刻可以拍到金光穿洞。


除了几位摄影师,还有人专门来此写生。


不知不觉走进一片滨湖密林中,周围行人寥寥,时间在这一刻变得很缓慢。


木桥倒映水中,像一只眼睛~


▲玉带晴虹桥
[玉带桥上建有重檐斜依的四角方亭,天气晴朗无风的时候,整个桥身倒映在湛蓝湖水中,仿佛是横贯空中的彩虹,所以起名叫玉带晴虹。]


一眼望去,可以想象得到夏季群荷盛开的壮观场面,即使如今只剩残荷,但秋季的残荷之美,又有一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


湖光山色中的玉带桥。


▲“曲院风荷”御碑亭

[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两旁树木笔直郁葱,阳光倾洒,形成了一片片斑驳光影。


由于路线更改,导致想逛苏堤春晓那得来回两趟,毕竟下一个目的地是西泠桥。
不过现实没让我有选择的余地,在跨虹桥上等了好久,每一趟观光车都是满员,坐不上,根本坐不上。


算了,先找个座椅歇歇脚吧。
好喜欢这个小角落,一阵又一阵的秋风拂面而来,带着那沁人心脾的湿润感,好惬意好幸福!

[西泠桥,乃名妓苏小小魂断处。“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站在浙江杭州西湖的西泠桥上,既可近眺里湖,又可远瞩外湖;既在孤山之西,又可通往北山,白堤近在咫尺,苏堤又隐约在望。]


走过西泠桥,就来到杭州最美转角了,这里因转弯处的风景像海而闻名。
左侧梧桐树挺拔高大,右侧有个公交站,可以搭乘著名的1314公交车。



这里也非常适合骑行,唯一不足的是人真的很多。
为了在天黑前赶到断桥,我选择了坐公交,没想到公交只开到白堤入口。

我捶了捶腿暗自打气,没有回头路了腿子,坚持住!😇

[白堤原名“白沙堤”,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为白堤。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


又见三小只~


好茂盛的柳丝啊,满眼翠绿金黄,看起来毛茸茸的。


在白堤上可以一览北山街那浓烈的秋色。


西湖新十景“宝石流霞”,宝石山上的是保俶塔。


位于吴山之巅的城隍阁。




岸边聚着好几只鸭鸭,吸引了来往行人停留。原本还想拍小松鼠的,但是一天下来愣是没瞧见一只。

[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也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最初听到断桥这个名字,以为是白娘子与许仙被迫分开的故事太过肝肠寸断,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而取名断桥,后来是每年节假日的断桥上人山人海,被网友调侃企图将桥压断,也一直没去了解真正的原因。
之所以叫断桥,是因为雪后天晴,桥两头的雪融化较慢,远远望去似断非断,所以名为“断桥残雪”。


虽然没有看到“断桥残雪”的奇景,但此时远山近水,断桥残荷皆披着一层霞光,也是令人移不开眼。


▲“断桥残雪”御碑亭


夕阳下的西湖,是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晚霞铺满整个天空,群山被笼罩在柔和余晖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道光芒洒落轻舟。
此刻乘船游湖便是最浪漫的事情。



在这里,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即使我走马观花或一知半解,也能感受到什么是“一步一景”。



在岸边发呆的时候,有个女孩拍了拍我的肩膀,询问能不能帮忙拍照,可能是因为带着相机,所以偶尔会有游客让我拍个合影。
跟着她走到断桥附近,好家伙,十来个人,原来是拍集体照,看着像大学生,都很靓很水灵嘿嘿~
我接过对方的手机,将镜头对准人群,看他们都整理得差不多了,便举起手指喊道:
“准备好了吗?”
“好了!”
“我数一、二、三——”
“耶✌🏻——”
每个少年人的笑容如同初升的太阳。


晚上前往杭州老字号知味观,选了定胜糕、龙井酥、藕粉之类的中式糕点寄给家里人,虽然不知道味道好不好,但买还是要买的,这可是“到此一游”的仪式感啊哈哈哈~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处山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


注意⚠️进入灵隐寺必须先购买飞来峰景区的门票。
跟着标识牌到灵隐飞来峰景区售票处,因为窗口只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放,我们直接在门口扫码购票就可以了,一人45元,我提前在公众号“西湖旅游”上购买了,所以没有停留。


当看到“咫尺西天”这个大照壁后,它的对面就是检票处了。


“灵隐寺”的金色牌匾记得打卡哦!


▲理公之塔
检票进去后,先到的地方是飞来峰区域。
这座宝塔叫理公之塔,里面埋葬的就是灵隐寺的开山鼻祖惠理大师。塔的附近还有济公床和济公掌印,但我没找着。


造像右下方有天然形成的观音洞,感兴趣的可以进去看看。


左侧那手举宝剑的是文殊菩萨。


每一尊造像都栩栩如生,妙相庄严。


▲弥勒佛造像
整个飞来峰有338尊造像,而弥勒佛造像是体量最大造型最精美的一尊。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


经过各种佛教石窟造像后,来到灵隐寺售券处购买30元门票(香火券),穿过一片黄色的棚子,这才真正进入到千年古刹灵隐寺。
为了确保安全和维护环保,灵隐寺不允许出售香烛和游客带香,改为免费赠送三根清香(其实就是刚才花的30元),领了香后就可以开始“拜拜”啦。
十八籽手串:寺内有专门的法物流通处,不要到景区外的商店里买。
素面:二十元一份,味道一般。


寺庙外观典雅庄重,墙壁是姜黄色的,屋檐瓦片如淡松烟,火岩棕色的窗栏装饰其中,几种色彩和谐相融恰到好处,既不刺眼又不过于沉闷,太令我惊叹了,和闽南寺庙完全不同的风格,一种属于江南寺庙的中式美学。



有名的网红打卡地,很多人都在这里排队,以黄墙为背景,然后侧身闭眼双手合十。
此刻我的脑海里响起了那首歌: 你与我先谈养心殿~后拜瀑淋身~(打住


等了好一会才拍到没有人的画面。



灵隐寺依山而建,所以一殿更比一殿高。




一路上竹林青翠,古树参天,令人心旷神怡,不愧是深山古寺仙人隐居之地。


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树影!拍一张!


从灵隐寺出来后,坐上开往浙博之江馆区的公交,好像是324M路,途径法喜寺、梅家坞和云栖竹径等,反正有好几个坞,名字听着就很香~
一路上青山环绕,茶田在山间起伏,非常惊艳的风景,途中还经过一个名字很有意思的站点,叫“立马回头”站。

[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是首批被确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建筑高度59.9米,地上八层,地下二层,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


之江馆区开馆没几个月,看到建筑外观后,我有点失望,乍一看以为是图书馆。


馆内立有触屏导视牌,也可以扫码“云上浙博”小程序,用来预约、看展厅介绍、国宝路线、整个馆的三维地图等,功能齐全,非常方便。


▲通史陈列馆


▲陶圈足罐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玉琮王
[这件玉琮重量足有13斤,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玉琮王”,是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它的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有一个对钻圆孔。在玉琮身体四面中间的直槽内,上下都刻有一个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个神兽上。在玉琮的四个外角上,每两节都刻有一组抽象的神人兽面图案,兽面的两侧还各浅浮雕一个变形夸张的鸟纹。这种角部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有关玉琮的用途,目前考古专家们的说法不一,可能是神权与王权的象征。]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
镇馆之宝,也是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灵感来源,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


▲玉壁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青铜鸠杖杖镦
[安装在鸠杖底部的金属套。在古代,鸠杖又称王杖,通常是权力的象征,汉代更是作为赐予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信物。鸠杖因杖首为一圆雕鸠鸟而得名,完整的鸠杖由杖首、杖镦、杖身组成。这件杖镦底端是一个跪坐人像,双目平视,双手放置膝部。我们还可以明显看出该人像的身上装饰花纹,脑后束有椎髻,这是古越人断发文身习俗的珍贵物证,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一带先民的基本面貌。]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
看的时候还想这小人儿好累,顶着一顶又高又重的帽子,看完介绍,哦,还要顶杖身……


▲越王者旨於睗剑
[“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这把越王者旨於晹剑1995年在香港的一个拍卖行发现,后由杭州钢铁集团出巨资购回赠与浙江省博物馆,使之完璧回归越地。 剑主者旨於晹是勾践之子鼫与,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在位期间,工匠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柄越王者旨於晹剑。这柄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剑格两面铸有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於晹”,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现有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
难怪第一眼就想到越王勾践剑……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
[“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它最独特的地方在蝶形器的正面,这里雕刻了一种特殊的图案。图案中间是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的重圈纹,外圈上还刻有像火焰一样的花纹,左右两边各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双鸟。这种纹饰题材被称为“双鸟朝阳”、或“双鸟舁日”。古人经常把鸟视为沟通神灵的使者。太阳与鸟的组合,可能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对于太阳和鸟的崇拜。整件蝶形器全部是用象牙雕刻而成,十分珍贵。在它的背面还有一处可以捆绑器柄的凹槽,边缘的6个小圆孔,应该是用于穿绳捆绑。由此可以推测,这件双鸟纹象牙蝶形器应该是被安装在某件器物上使用的。]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伎乐铜屋模型
[“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这件房屋整体呈长方形,其中,正面敞开,无墙无门,左右两侧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后墙中心部位开一小窗。房屋上部为四角攒尖式屋顶,顶心立有八棱形柱,柱顶塑一只大尾鸠。我们再来看看屋内的景象,跪坐着六人,前排两人,他们双手放在小腹上,应该是歌妓。其余四人是乐师,有的在吹笙,有的在击筑,有的在弹琴,还有一人手执一槌在击鼓。伎乐铜屋中的奏乐人为我们提供了越人音乐生活的难得画面,静静的观察它们,似乎还可隐隐闻得笙歌之声。这种房屋模型在出土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对研究古代南方房屋建筑、音乐史以及越人的精神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宋刻何氏《兰亭序》刻石(复制品)
[由唐代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并刻石的作品。《兰亭序》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集序》。说起这件文物,不得不提到它一波三折的流转历程。这块石刻曾在北宋庆历年间辗转至定武官库,即为“定武本”。后来,宋室南渡,宋高宗将它投进了扬州石塔寺的一口井中。大约三百年后,也就是明宣德四年,东阳人何士英于寺井中发现了它,当时刻石缺了一角。后来他将刻石呈进宣宗皇帝,宣宗把这块石刻赏赐给了他,让他带回了东阳。再之后,这块刻石断裂为三部分,一直由何氏子孙三房分开保存。目前它由浙江博物馆收藏。]
位置:1F通史陈列馆A


▲银阿育王塔
[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高36、底座边长12厘米。塔身方形,每面镂刻佛本生故事画面。“萨埵太子舍身饲虎”表现佛陀过去生为印度太子时,与兄出游,见一母虎与七幼虎奄奄一息,遂刺身出血,舍命喂虎。“尸毗王割肉贸鸽”表现了佛陀过去生为尸毗王,为救护被鹰追逐的鸽子,以血肉之躯换取鸽子生命的场景。“快目王舍眼”表现持针刺眼的情节。佛陀过去生为快目王时,以眼施予盲婆罗门,并誓愿未来成佛时令此婆罗门得慧眼。“月光王施首”表现了乐善好施的月光王布施首级给劳度叉的情节。]
位置:2F通史陈列馆B


▲檀木识文描金舍利函
[于1966年在瑞安慧光塔内发现,制作于当时有着全国漆器第一之称的温州,是宋代漆器的标志性器物,在国内发现的漆函中独领风骚。舍利函以檀木为胎,装娈考究,在函身四面各堆塑开光。开光是一种常见于陶瓷器的装饰手法,也被称作“开窗”,就是用轮廓线在器物表面划分出一个区域,区域内描绘主题纹饰,区域外则多描绘图案背景。您瞧这件舍利函,开光内分别描绘了“二护法神将侍卫舍利瓶、二飞天飞翔于三道舍利金光的两侧虚空中”一幅,对称布局的大梵天、帝释天及眷属礼佛护法场面两幅,以及神将侍立、乐器环绕、水云飘荡的礼乐图一幅。开光外则布以识文描金堆漆折枝牡丹纹。另外,在舍利函内底还有180字的大宋庆历二年的造函题记。]
位置:2F通史陈列馆B


▲彩塑泥菩萨立像
[1956年于温州白象塔内出土,和它一起的还有其他四十一身北宋彩塑泥造像,其中彩塑泥菩萨立像、彩塑泥观音坐像、彩塑泥太阴天子立像等三尊造像藏于本馆内,被奉为国宝。像这样的彩塑造像在宋代时十分普遍而流行,这是因为彩塑易于造型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宋代造像对写实的追求。宋代时,彩塑是以世间人物为模本来塑造佛像的,着力表现的是世俗社会的审美倾向。人体结构把握准确,肌肤柔润匀称,衣纹写实简约,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宋塑的典型特征。同时,它的制作工艺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
位置:2F通史陈列馆B


▲贴布绣红地素彩花卉纹平底尖头鞋(三寸金莲)
[旧时典型的三寸金莲小鞋。三寸金莲是中国古代针对女性的一种病态审美和道德约束,为了穿上三寸金莲,女孩子从小就要经历十分痛苦的裹小脚的过程。该鞋平底、低帮、薄跟,鞋底手工纳缝,鞋头上翘,内衬湖蓝色布。鞋面为大红绸缎,有苏绣的素彩缠枝花卉。]
位置:3F民俗文化馆


▲朱金木雕千工床
[位于新人房闱正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制作精美、规模颇大的木床,这张床是清代的朱金木雕千工床。夫妻卧房是很隐秘的空间,俗有“明堂暗房”之说,床在卧房内会被安置在无法被光线直射的地方。千工床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种床,千步床分前后两部分,前部称“拔步”,是床前的小平台,里面会陈设红木橱柜,并摆设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马桶箱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后半部分是卧床本体,除配套卧床的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外,还设有书架、角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贴身用品。这样一来,千步床可以在卧房内安置了一个隐私性极强的房中之房,可以说千步床是新人卧房的核心场所。]
位置:3F民俗文化馆
-
不好意思拍得有点阴森了,但在我眼里它就很中式恐怖啊!


▲朱金木雕宁波花轿(万工轿)
[宁波花轿分头等、二等、三等、四等共四个档次,眼前的就是宁式花轿中的头等轿,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一万工轿。叫做万工轿是因为它的制作需花费一万个工时,这顶花轿就是由十位工人花费十余年时间打造而成,也是目前存世最豪华的一顶花轿。]
位置:3F民俗文化馆



[迎亲时,会有两个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迎亲队伍,负责拆卸花板,供新娘子出入。使用时,把花轿前门位置的花板拆卸下来,新娘子进轿后,再逐片装上,直到夫家后才能再次拆开。花轿由八个人来抬,就是所谓的八抬大轿。根据宁波的婚俗,花轿在途中是不可以停的,所以还配有替换的轿夫和扶轿人员。]

听到这里我头皮发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封轿门啊?既然是最豪华的花轿,那设计个开关自如的轿门不行吗?
我怀疑设计师是从棺材上找的灵感…(小声



▲十里红妆送亲队伍模型
[模型还原了旧时送亲的热闹场景。队伍前方摆放了一组高照灯,在行进队伍中被高高举起作为队伍的“领头兵”,灯罩上的“囍”字已然褪去当年的红火。]

队伍最后的棺材和馆内的一段文案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红床开路,棺材压阵,
生死一世,十里尽显。

有人说这是爱女儿的表现,丛生到死不用夫家一分钱,但这种行为对我这个现代人来说不敢苟同,如果真的爱女儿,就不会选择敲碎她的脚,不会将她封在轿子里,不会只有嫁人了才愿意给丰厚的嫁妆,只能说是时代的局限性吧。


▲青瓷文化馆


▲龙泉窑青瓷舟型砚滴
[瓷工以写实手法,将砚滴塑造成一叶扁舟。舱蓬、艄蓬、栏板一应俱全。舱内两人端坐闲话、窃窃私语;舱外一身着蓑衣的艄公作取笠状;舱下中空,用以贮水。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温润肥厚的粉青釉。砚滴整体造型设计巧妙,集模印、堆贴、镂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江南雨天舟行湖上的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件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房珍品。古代瓷质砚滴的造型大都比较简单,像这种造型奇特、内涵丰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丽的砚滴殊为少见。]
位置:3F青瓷文化馆
-
好可爱的一只小船~


▲越窑黑釉人物龙虎瓶
[无论是黑釉、青釉、黄釉还是褐釉,都是依靠铁元素着色。根据现在的化学测试,如果釉的含铁量高于百分之一,则慢慢形成黑色;如果含铁量控制的比较好,少一点就变成青色;北方的白釉,言下之意就是不含铁元素。黑釉本身十分漂亮,但并没有像青釉青瓷一样大规模生产。德清窑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的黑瓷产地之一,宋代建窑也生产黑釉。器物的命名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纹饰、二是造型,这件器物根据纹饰,可以命名为龙虎瓶;按照造型应该称为盂口长颈瓶。该器盂口长颈,鼓腹大平底,造型挺秀而稳重,为后世瓶类器物造型奠定了基础。而其颈肩部堆塑的纹饰,更是丰富而瑰奇,龙与虎分别被驯兽人牵引鞭策,匍匐温驯,另有灵猴兽头,仙鹤飞鸟,错落布置,形神俱足,为成熟期黑釉瓷之精品佳作。]
位置:3F青瓷文化馆
-
那是虎的屁股还是龙的屁股?


▲越窑青瓷堆塑罐
[这件器物我们称为堆塑罐,学术界也把它叫作谷仓,是从东汉五管瓶演变而来的。仔细看会发现边上有四根管子,再加中间的管子共有五管,越发展到后期五管越不明显,但它所表述的内容反而在不断增加,所以这种器物虽然是随葬用的明器,但是它往往因为内容丰富,积淀了大量当时的时代信息,而成为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以该件器物为例,我们通过其表面上的佛像了解到,当时佛教已经在江南得到了大力的传播,有助于研究佛教南传;又例如通过观察器物上的建筑模型,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已经有能力建造汉阙等等。]
位置:3F青瓷文化馆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开卷有韩对所题引首“富春一角”,郑慕康画黄公望像及王同愈的题跋,沈尹默题的引首“原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烬馀残本”,前隔水有吴湖帆题篆字“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后隔水有其夫人潘静淑题,后面题跋依次为王廷宾、吴湖帆、王同愈、叶恭绰、吴诗初、夏敬观、吴征、褚德彝、冯超然、张珩、陈定山、马衡、张大千、王蕴、汪东等人所题。吴湖帆作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最后收藏者,对画尤为珍惜,并将剩山图的摄影照片合装在题跋里,标出火痕位置。]
位置:4F富春山居馆
-
工作人员非常友好地指了位置,并解答了后半卷《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灯光非常昏暗,我看了又看,愣是看不出哪里有被修补过的痕迹,吴师傅厉害!
馆内还有三面墙用来播放富春山居图,看完后联想到了自己玩的手游,故事背景也是图卷被烧毁,于是主角文徵明邀请玩家“我”进入画卷中,重绘江南昔日的繁华。我想,主创们的灵感也许来自这里。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镇馆之宝之一。琴体浑厚,背面微凸,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有冰裂断兼小流水断,在第三、四、五徽部能够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龙池上方刻琴名“彩凤鸣岐”,有吉祥之意,龙池内则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曾是清末定慎郡王溥煦的收藏,在八国联军之乱时被掠走,散落民间,后被杨宗稷收藏。1920年,定慎郡王之子见到此琴,证实了它的经历。这张琴是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古琴之一,琴声松透,音色全面,音韵柔长,有钟罄金石之声。]
位置:4F古琴艺术馆
-
馆内还有耳麦等设备供游客聆听琴音。


买了一枚纪念章,目前去的省博物馆不多,但每去一处都会买个银色版,满足下自己的收集癖。
原本晚上还想去看看杭州的“大莲花”,也就是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但回到青旅后一觉睡到六点,出去吃了个饭后就开始下雨,想着明天还要前往湖州南浔,便放弃了。

离开杭州时,正下着蒙蒙细雨。
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杭州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晚上收拾东西的时候,舍友还问怎么就要走了,是啊,像是做了一场水光潋滟的梦,正美着呢,闹钟响了。

如果以后有时间,想在杨公堤来场骑行,在乌龟潭坐一回手摇船,在四季中漫步西湖。

还没来南浔前,江南的古镇我只到过周庄,由于给我的印象太好,那时就定下目标,再来江南旅行,时间充裕的话一定要加上古镇,可惜在之后的好几年里,都没实现过。
所以选景点的时候还蛮纠结,但大多时候都是在乌镇和西塘来回横跳,直到某天在抖音刷到了关于南浔的视频,蓝印花布的摇橹船就这么温温柔柔地荡入我心里,瞬间有了决定。

从杭州东到湖州站大约二十来分钟,出站后到隔壁汽车站乘坐101公交前往泰安路,因为是淡季,所以公交上人不多,如果是旺季建议不要坐公交,路程长达一个半小时,没抢到座位会很难熬。
到站后还要打个车,我直接定位酒店,十分钟左右到达,吃了午饭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出发了。


▲南浔古镇景区南门
南浔古镇门票免费,小景点联票85元,我只买了小莲庄和张石铭故居的票,这个看个人选择。


又遇三小只~


久违的江南古镇,就是这蓝印花布摇橹船,一下子打在我的心巴上~
我的路线是从南到北,第一站小莲庄。

小莲庄检票口的对岸,有对新人在拍汉服婚照,我寻思时间还早,就趴在栏杆上围观,当时带着蓝牙耳机,但隐隐约约听到有人朝我这边喊着什么,连忙暂停音乐,只听对面的摄影师:帅哥——可以让一下吗?
后知后觉才明白是在喊我,可能是入镜了。
不过,我是个女的啊!!!

[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27亩。小莲庄与嘉业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内园以荷花池为中心,山叠石而垒,亭踞山而榭依水,且风格各异,各处建筑分别成景,实为江南园林之佳构。]


▲碑刻长廊
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



▲荷花池
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匠心独特。

之所以得名,是刘镛在世时,非常喜欢元代湖州籍的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以借用了他的宅院“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好喜欢小莲庄这个名字,有一丝俏皮感。


周围的游客稀疏,加上天气阴阴的,我望着满池的残荷,终于有了萧条寂寥的感觉。


虽然是商贾园林,但整座花园非常雅致,没有浮于表面的铜臭味。


▲刘氏家庙
这里供奉着刘镛祖先的牌位和还有刘家介绍。



▲石雕牌坊
在家庙的左右两侧,是两块圣旨牌坊,一块是“乐善好施”坊,皇帝为褒奖当年刘镛出资赈灾而赐建。
刘镛的长子英年早逝,其夫人终身守寡,为褒扬女德,于是就有了另一块“钦旌节孝”坊。两座牌坊都集浮雕、缕雕、透雕、圆雕四大雕刻。


▲东升阁
身旁刚好来了旅游团,就跟着听了一些介绍,东升阁是有着法国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因清晨可看到旭日东升而得名,也是专门提供给女眷休闲观赏的地方,因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女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所以东升阁又称“小姐楼”。


[嘉业藏书楼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藏书楼藏书最丰时有宋元明清各种古籍16万册,60万卷。]


不愧是大户人家的后花园,就这条栈道,硬控了我五分钟。


▲鹧鸪溪
嘉业藏书楼就在小莲庄隔壁,四周没有墙,而是用河流围成了一圈,类似护城河的结构。


藏书楼的建筑也是方方正正的形状。


眼前这些一根根白色柱子里,其实包的是用来排水的管道,非常巧妙又美观的设计。


两层小楼珍藏了数十万卷古书。在南浔解放前夕,周总理专门派了部队前来保护。
如今藏书楼已经属于浙江图书馆的一部分。


▲明瑟亭
[荷池四周太湖石驳岸,池中小岛状如寿龟,岛北正中置六角攒尖亭 “明瑟亭”,恰与嘉业堂主建筑入口相对,形成对景。]

[故居主人张均衡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他和张静江都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建筑共有240多个房间组成,号称江南第一巨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民俗建筑和文物价值。]


进门后先转身看看,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徽派砖雕门楼,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张石铭可能很少人知道他是谁,但是提起张静江大家就熟悉了,他就是张静江的堂哥,也是杭州西湖边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



很喜欢这种三进三出,一扇门接着一扇门的感觉。


▲芭蕉厅
地上是法国进口瓷砖,四周雕刻有芭蕉树,走近看上面还有几个洞眼,听说是当年主人为表现雨打芭蕉之美,在上面镶嵌了绿色翡翠,后来搬离的时候都带走了。



七绕八弯后就到了后花园,右边的一抹红色看见了吗?那就是建在徽派建筑里的西洋楼。


▲巴洛克式楼
豪华舞厅,设有乐池、化妆间、更衣室等,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地砖都是从法国进口。



可以想象得到当年人们跳舞的场景。


街和民居沿河分部,河道两侧都有石板砌成的小河埠,这是为了方便船家、商人上岸下船和搬运货物,也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
桥下的这条河道叫南市河,它与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了十字河,一同流入頔塘,最后与京杭大运河会合。


当年这里也曾商贾云集热闹繁华。


看完富豪花园、藏书楼和豪宅,有人可能会好奇“四象”到底是什么来头,这个词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
那时南浔商贾多以湖丝发家,所以就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的说法,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代表。
南浔“四象”指明清时期南浔古镇的四位富商,分别是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
“八牛”是指家里有一千万银两以下、一百万银两以上的世家。
“七十二条黄金狗”是家里有一百万银两以下、五十万银两以下的世家。
但数量远不止这些,南浔有钱到什么程度呢,从清末到民初,富贵人家多达数百位,而这些人的资产加起来,据说能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匹,所以就有了那句古话:“一个清政府,不如南浔半个镇。”


但无论有着多少财富,终究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抹去。


说了商贾,就离不开为南浔带来巨大财富和名声的“湖丝”了。
湖丝是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以辑里村的质量最佳,所以湖丝又称“辑里丝”。
高铨在《吴兴蚕书》中写道:“丝由水煮,治水为先,有一字诀,曰:‘清,清则丝色洁白。”
南浔水源洁净,气候适宜,便成了湖丝优质的主要因素,有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上便利的水上交通,南浔商人就此抓住机遇,带着湖丝远销海内外。
景区里有辑里湖丝馆,但当时我来的时候对南浔了解太少,给错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生记粮栈



▲网红墙
文案土土的,不过有好多人打卡,比如我哈哈哈哈。



时常能看见穿汉服的小姐姐。



听着划桨声,看摇橹船慢悠悠,人仿佛在画中游。


▲通利桥相邻的桥
古宅旁的垂柳细长繁茂,远远望去轻如烟。



依河而建,傍水而居。


▲广惠桥
[南浔三古石桥之一,位于南浔丝业会馆附近,横跨南市河。单孔石拱桥,桥前有一对石狮子,形貌之立体、细枝末节处之精雕细琢、以及狮口中那可转动的大圆石珠子,都显示着制造匠人之用心良苦。]


▲广惠桥码头


红灯笼轻轻摇晃,船娘船夫们用划船的节奏,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水乡画面。



▲通津桥
[通津桥位于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


还想拍通津桥倒映在水里的圆月画面,可是等了好久游船都没开,算了,弯月也可以啦。


走过来的路上还经过了一家名为水晶晶的饭店,这名字听起来就很布灵布灵,后来才知道是取自作家徐迟的小说《江南小镇》,在他的文章里,竟然连用了66个“水晶晶”来形容家乡南浔!
“水晶晶的雨巷,水晶晶的长街,水晶晶的酒肆,水晶晶的渔舟,水晶晶的烟波……”感觉我的灵魂也水晶晶起来了~


▲东大街历史街区
改造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集餐饮作坊文化为一体,东至宜园,西至宝善街。




两侧商铺林立,设有饭馆、茶馆和各种小吃摆摊,一眼望去,各种招牌和幌子。
夕阳西下,灯笼逐渐亮起,行人穿梭往来,原本安静的街道开始喧嚣嘈杂。


又遇喵喵~~不理人就算了还把屁股怼着我。

[百间楼位于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是至今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


走到长板桥上的时候刚好是傍晚,前方就是南浔最美的景点——百间楼了。



水墨画般的美丽场景。


百间楼为什么叫百间楼呢?
相传,百间楼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而建的居屋,当时他的孙子与嘉靖进士毛坤的孙女结亲,毛坤嫌董家地小,就说自己的孙女出嫁要带一百个丫鬟,问南浔可否有地方住。
董份听了,一百个是吧,好好好,这就给你修出一百间房间,每人一间,简直是易如反掌,易如反掌啊。
于是便有了如今的百间楼,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可以说百间楼是比富留下的文化,不愧是您南浔。


踏上斑驳陆离的青石板路,顺着历史留下的痕迹蜿蜒前行。




百间楼依河立楼,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还有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三叠式的封火墙。


拍摄百间楼最好是在黄昏。
然而当我进入百间楼后,晚霞并没有想象中的瑰丽,只有一层晕染的粉。
但是眼前的木柱廊街,河埠石阶,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依然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找个河埠石阶坐下,百间楼静静地立着,一如百年前的模样。



石阶上放了桌椅,摆着整齐的茶壶碗具,微风拂过,吹得花布的边角飘动。


在楼内走动时,可以看到几家小店铺,门框上贴着对联,里头售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两岸还有民宿和茶馆。路过的时候看了一眼菜单,好吧是我承受不起的数字。


双交面,南浔古镇特色美食。“双交”其实就是“双浇”,把放到面上的菜品称为浇头,双浇就是两种浇头。

原计划是去状元楼或龙凤面馆吃的,但是跟着导航绕了很久都没看到招牌,大众某评上又提示店铺休息中,于是放弃,在附近随便选了一家凑合吃。没想到店里也有双交面,也不管正不正宗了,能饱就是神!
二十元一份,第一口下去挺香的,肉比较肥腻,但能接受。


当时查攻略的时候,还被推送了有剧组在百间楼拍戏并撤下灯笼的消息。
百间楼夜景是南浔一大亮点,所以那几天的游客都在吐槽这件事,我也时刻担心来的时候剧组还没离开,好在没几天,大红灯笼又挂回去了。


南浔的夜尤为迷人。


一盏盏灯笼亮起,古镇的轮廓在灯光的映照下逐渐清晰,水波荡漾,倒映着两岸的百间楼和璀璨的灯火。



挂满灯笼的长廊被光勾勒出蜿蜒的线,与波光粼粼的河面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的倒影让人如梦似幻。


喵师傅匆匆路过。


一轮弯月悬挂上空,月光洒落在青砖乌瓦上,百年前的今天,也曾映照着这片水乡。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路过一条小巷,里面挂了好多颗大红心~


淡季中的古街非常宁静,很多店铺早早就打烊了,只剩一些特产店还亮着光。



在江南静谧的夜色中,与好友泛舟而游。
“春寒漠漠拥重裘,灯火南浔夜泊舟”,大概便是眼前的景了。


第二天依旧起了个大早,来看看南浔的清晨。


阳光洒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沿着青石铺就的街道走去,可以闻到刚出炉的糕点香气。



漫步在老街,阳光将身影渐渐拉长,此时的太阳非常温暖~


迪士尼画风的摇橹船~


刚好碰上水上婚礼,起初真的以为是新人结婚,之后才得知是南浔的民俗节目。
不过周围的游客都热情高涨,欢呼和掌声立马把氛围给炒热了,还有人问有没有喜糖吃,热热闹闹的恍如庆典。
而我的南浔之旅,也在这场热闹中画下了句号。

这趟旅行的初衷是绍兴,从年头便一直放在心上的古韵水乡。
绍兴在我心里一直很“冷门”,我对它的印象也停留在课本里。
直到多年后在游戏里看到了八字桥,接着是桥下的一叶乌篷,河边的黑瓦白墙,热闹的市井长巷,尘封已久的记忆接踵而来,如同画卷一般,在我的眼前摊开了它的人间——
那是一座小小的绍兴城,是几笔就勾勒出的有“骨”的江南。

从湖州到绍兴北大约五十分钟,而这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会发生什么?
没错,我的行李箱不见了!
好在一直有提前等下车的习惯,当看到行李架那已经没有了小白箱身影后,我先两节车厢来回跑,想着是不是自己记错了位置,但最怕的是被人挪到其它地方。
十分钟后就到绍兴北,找了半天没有结果后,我悬着的心终于死了,赶紧寻求帮助,好在工作人员经验老道,没一会儿就发现是被挪到了行李架最里头,外面还被两个大行李箱挡得严严实实。
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小意外,太感谢工作人员了!

绍兴北站没有直达的地铁,所以我选择坐Brt1专线,大约四十分钟。
青旅就在鲁迅故里景区附近。到目的地后只看到一家名“南迦”的书店,于是我拉着行李箱跟着导航在周围直绕圈,直到一个女孩走出书店指引了我,旅舍就在南迦书店里面,而她则是前台妹子。
我来的当晚刚好有演出,一群年轻人在一楼弹着吉他,很有氛围。

[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占地面积50公顷,有绍兴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景区入口处有一面花岗岩景墙,上面是鲁迅画像和故里风貌,前面的铜像是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少年伙伴闰土。
鲁迅故里是免费的,但需要提前在“绍兴市文旅集团”公众号上预约。


很多人都过来打卡,比如“给迅哥儿点烟”、“请先生喝黄酒奶茶”等。
我也等这一刻等好久了~

[周家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


在鲁迅祖居对面是四个大字“民族脊梁”。


注意哈,鲁迅祖居入口不在这,而是在花岗岩景墙的右手边,不要像我白走一趟。


▲德寿堂
在绍兴,“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类似北方的四合院,咱闽南的大厝~
德寿堂是台门的第二进,用来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


▲后堂
这里是住宅的第三进,也称为后堂,依次有琴室、客厅、闺房、绣楼、沐浴室等,展示了清朝大家族的生活情况。


▲闺房


▲绣楼


▲沐浴室
哇塞,是洗澡房。


▲少主书房


▲藏书室
中央的棺材型箱子放着画轴,寓意“升官发财”。


▲幼童房间


▲典库
第一次看到开在自己家里的当铺。


▲储藏室
绍兴的天气夏热冬寒,周家人口又多,所以弄了一处地窖来放置瓜果蔬菜。


▲厨房
这个厨房的灶有七个!也就是七星灶,不愧是大户人家。


▲周家新门大厅
和老台门一样,德寿堂是台门的第二进,用来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等大型活动。


▲怡轩
白墙乌瓦皆被覆盖了一层爬山虎。


▲鲁迅卧室
鲁迅当年回绍兴任教,就是在这间卧室里创作了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
房里的铁梨木床仍是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


▲小堂前
客堂,绍兴俗称堂前。此为鲁迅家吃饭会客之处。辛亥革命期间,鲁迅常在此接待来访的亲友和学生。


▲鲁迅母亲卧室
[鲁瑞,绍兴安桥头村人。她未曾上学,“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鲁瑞常在此看书,做针线,窗前桌上“生活匾”里的袜套是其当年缝制的,朝北一张大床系其当年睡过的原物。]

当时看不到卧室内景,只能凑近窗户眯着眼睛拍。
鲁迅会不会是在这里出生的?


▲厨房
厨房里立着两个孩童的雕像。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在鲁迅的小说《故乡》里,这里是少年的“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再次见面的时候,热情奔放的玩伴已经变成麻木卑微的模样,一声“老爷”道尽物是人非。


▲百草园
走过一扇小台门,眼前豁然开朗,郁郁葱葱一片明亮,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光滑的石井栏。
小鲁迅特别喜欢在这里上蹿下跳,但是晚上就不来了,因为这里有长妈妈讲的“美女蛇”,一度成为他的童年阴影。
其实是大人为了安全,编了个鬼故事来吓唬小孩。


有人说百草园就一小园子,甚至都没自家田地大,但是对于孩童来说,一阵风吹过都会带来无限的想象和乐趣,这里是小园子,也是承托了鲁迅童年美好回忆的乐园。


先生叉腰。


从故居出来后,外面的人已经多到排起了长队。


▲绍兴黄酒
黄酒又称“花雕”或“女儿红”酒,听说绍兴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乌篷船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走出鲁迅故居后往回走,来到之前的祖居正对面,这里有条河道,停着十来支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走过石桥,就来到了鲁迅启蒙教育的地方——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
寿家台门系清代建筑,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家人世居之地,由门斗、厅堂、座楼、平屋与厢房等组成。


▲思仁堂


▲主人书室


▲小堂前


▲主人房间


▲三味书屋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屋中所悬“三味书屋”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何为“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通俗点来讲就是吃饭,烧菜,放酱油。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的著名书塾,鲁迅十二岁至十七岁在这里求学,他的座位在书屋东北角。


这张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
有一次鲁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个“早”字以自勉。
放现在,先生这算破坏公物了。(不是


因为书桌离门口有点远,所以书屋中间的八仙桌上摆有“早”的放大照,供游客观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就一百多米的距离,那为什么鲁迅还会迟到呢?
虽然很多人调侃“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迟到的都是家近的”或“景区人太多”,但事实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个说法是为了给父亲取药。可鲁迅是有钱人家的少爷,怎么也轮不到一个小少爷亲自取,其实那时候周家已经衰败了,因为一场科举舞弊案。

当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为了让鲁迅的爸爸周伯宜考上进士,在得知自己的同学是这次的主考官,又刚好到绍兴巡查,于是写了封信,凑了一笔钱,派了个最信任的佣人送过去。
当时主副考官等人正在谈事,佣人却一根筋,当场就把东西拿了出来,这行为放现在那就是“高考作弊”,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并告到知府那里,周福清直接死缓,周伯宜被革去功名。
周伯宜原本健康状况就不好,加上当时周福清畏罪潜逃了,别人就把他抓去顶罪,不堪重负下,三年就病死了。
病重的这期间,鲁迅经常徘徊在当铺和药店,典当和找药引子,因此导致了迟到。
(当然这故事都是我瞎看来的,听听就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从童年到少年的距离,是家族从显赫走向彻底没落的距离。
而每个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也让一个少年成长为了民族脊梁般的灵魂人物。


走进一间屋子,布局和三味书屋相似,正中坐着一位身着长衫的老先生。
一问才知道这是供游客体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场景,这就找个位置坐下~

[秋瑾故居坐北朝南,前临街,背依塔山,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对称状,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绍兴台门建筑。]


▲和畅堂
“和畅”是取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意。


▲秋瑾卧室兼书房
[秋瑾在此夙兴夜寐,伏案攻读过不少经史书籍和古典诗词,还挥笔疾书,写过许多抨击清王朝暴虐统治与媚外卖国、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以及忧国言志的诗文。卧室后面的小密室里藏放过革命文件和武器,秋瑾被捕后,清兵曾多次来查抄,均未被发现。]


床柱上挂着一把长剑,看到的时候真的非常惊叹,不愧是“鉴湖女侠”!


呈现了当年秋瑾伏案攻读的场景。


秋瑾的父母兄嫂当年所住的地方,门窗都刷了浅蓝色的漆,不知道是新刷的还是原本就是这个颜色,太好看啦。


▲秋瑾兄嫂卧室


▲书房


▲父母卧室


▲厨房
厨房外有一水井,据说当年秋瑾被捕后,她的家人便在此处连夜焚烧文件。


▲东厢房
此处也是秋瑾家人曾经居住的地方,目前为秋瑾生平事迹展。
刚知道秋瑾出生于福建,四舍五入和我是同乡人啦~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秋瑾的人生轨迹。
她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天资聪颖,性格直爽,自幼熟读诗词歌赋,跟着表哥学拳棒、剑术和骑马。喜好历史,钦慕秦良玉、花木兰、沈云英等古代女将,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即使被裹了脚也要填进棉花去练剑。
蔑视封建礼法,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后来三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在女性朋友的资助下,不顾夫家反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东渡日本留学。
回国后为了唤醒广大女性同胞,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女学、宣传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1907年徐锡麟起义失败,秋瑾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
“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中国的革命,还没有一位女性献出自己的生命,我愿意是第一人。”
被捕的第三天,秋瑾在绍兴亭口就义,年仅32岁。


床边的剑,伏案攻读的身影,暗室里的武器与文件,无一不让我感到震撼,生长在深宅,依旧有破局的精神。这份不甘和英勇成就了她,也成为了一百年前乃至一百年后,所有女性的灯塔。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

[青藤书屋原为徐氏故宅,幼时徐渭深慕青藤,因改青藤书屋。整体布局以书屋为中心,书屋前有天池和青藤,东首为一竹园,有自在岩、天汉分源等景。]


从秋瑾故居步行到青藤书屋只需要十五分钟左右。


随处可见的江南小巷。



青藤书屋分有南北两室,南室陈列有书桌、文房四宝、历代碑刻、板对、匾额、徐谓自画像等。


书屋范围不大,环境清静,没有多久就可以逛完。



北室为徐渭史料陈列,简要介绍徐渭生平及他在书画、戏曲、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徐渭艺术馆外的徐渭木雕,非常有艺术性。

[位于越王城历史街区内,府山东侧,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内涵,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道。]


从青藤书屋步行到仓桥直街也是十五分钟左右。
临近中午,河岸旁的饭店炊烟袅袅,饭菜香飘了过来。


河水清清的,像透明的果冻。


水果摊静静地摆放着,几个阿婆正头碰头趴在一块儿睡觉。


好有烟火气的一条巷子。



走出深巷来到主街,这里是绍兴最热闹也是最好吃的街道。两侧店铺灰瓦白墙,房檐上都挂着红色灯笼和酒幌,青石路上还有当地老人摆摊卖着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古时的热闹场景。



看到前方的小情侣没?他们吃得很香啊!一路上也碰到很多游客吃这个小吃,应该是浙江特色,还挺多小吃摊卖的,看得我是眼花缭乱,就随便选了一家。


梅干菜烧饼:六元一份,饼皮酥脆热乎,里面的馅是梅干菜,吃起来酸酸甜甜,非常美味!


家家户户的窗前都会种些绿植和鲜花,为水乡增添一抹亮丽。



乌篷船轻轻摇曳,穿梭在水巷里,乘客或低声细语,或静静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孔乙己酒家,听说是家喻户晓的老牌饭店。来吃饭的人特别多,我坐在附近的亭子休息,都能一直听到叫号的声音。


原本想尝尝黄酒冰棒的,但是天气不允许我这么做,不过黄酒奶茶还是可以来一杯的啦。
我打开大众某评看哪家的奶茶好喝,但都距离较远,这时候路过一家店,被门口的鲁迅卡通像吸引了,看了下菜单,哦豁!有黄酒奶茶。


这是一家有关绍兴和鲁迅的文创店。


取到奶茶后我直奔二楼,选了个靠窗位置坐下休息。


黄酒奶茶:二十元一杯,酒味很浓,可能第一回喝加酒的奶茶,感觉有一点怪,但能喝!


好大的月球。



窗外的湖水碧绿如玉,柳丝在风中摇曳,在这里品一口茶,别提有多安逸了~


桥下是越王城的历史遗迹,老街中环山河。

[周恩来祖居,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


▲锡养堂
锡养堂原为周氏族人举行祭祖、婚娶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现在是瞻仰大厅,塑有三米高的汉白玉周恩来雕像。


▲小堂前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幅对联是周家的家训。


▲周恩来卧室


[周恩来曾在此接待过亲友和各界人士,发表抗日演说,召开工人座谈会,并给爱国人士和亲友书写了多幅题词,指出光明前途,号召团结抗日,鼓励青年学习,极大地鼓舞了故乡人民的抗日救国热忱。]



阳光洒在二楼的走廊上,暖洋洋的。


▲座楼



周恩来纪念馆与祖居相连。

其实当初选景点的时候,我第一眼把祖居看成了故居,以为与鲁迅故居和秋瑾故居一样,然而看了下资料才知道是祖居,而故居在江苏淮安。虽然绍兴是周总理的故乡,但他真正待在绍兴的时间其实很短,相关的文物不会太多,不过时间充裕的话,还是可以来看看。

[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广宁桥、东双桥之间。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的结构为石梁桥,建在3条河道的汇合处,由主桥和辅桥组成,共有4组台阶。为三街三河交叉的四向落坡设计。桥东为南、北落坡,成八字形。桥西为西、南落坡。成八字形。桥二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成八字形。八字桥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结构简洁、建筑稳固,体现了南宋绍兴地区建桥技术的成熟,为研究宋代的桥梁建筑技术和中国桥梁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八字桥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一座桥汇聚三河,连通四路,真的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这是咋想出来的结构。


有人说八字桥要从上空看全貌,但没有无人机怎么办呢?
没事,咱们有游戏!


这不一模一样!
看着屏幕里的画面在我的眼前成为实景,一瞬间,不知道是我进入了江南水乡的画卷中,还是画卷进入了我的眼中。(我在说什么



静静停在河埠旁的乌篷船。



这里商业化不重,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是原汁原味的老绍兴风情。



当地老人居多,趁着阳光正好,都将衣服、被单晾了出来。
生活气息浓郁,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



桥上的花被子好醒目啊哈哈哈。



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温润,承载着无数人的脚步和回忆。在这里,远离了城市喧嚣和忙碌,尽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扫了辆单车,从八字桥骑往书圣故里,行程大概十来分钟。可能是好久没骑单车,也可能是这一路上风景太舒适,我给骑过头了。

[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


▲墨池
据说是因王羲之在此清洗笔砚而得名。
好多人排队和墨池两个字合影,等了好一会才拍到没人的画面。走之前我看了一下池子,是真的很乌漆嘛黑。



▲老爷爷书店
斑驳的墙面,泛黄的书籍,非常有小时候的味道。
据说这里是王羲之住过的地方。


▲书法墙
书圣故里有好几面,经过的时候觉得好有意思,便拍了下来。上面都有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它们犹如明珠散落在老街古巷,非常诗情画意。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得示帖》
-
这面位置在蕺坊桥旁,最热门的一处,很多人会穿着汉服来打卡合影。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二谢帖》
-
位置在戒珠寺旁。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快雪时晴帖》
-
位置在题扇桥旁。



绍兴的臭豆腐店超级多,说十步一家毫不夸张。


▲题扇桥
不远处的桥为题扇桥,它的名字来自一个故事。
相传有位老婆婆经常在桥头摆摊卖扇,但买的人却很少,王羲之看见后便生恻隐之心,提笔在她的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老婆婆大怒,啥玩意儿在我扇上乱涂,王羲之就告诉她,只要对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必能卖出好价钱,后来果然被抢购一空,因此这座桥被称为题扇桥。
桥头立有二人的铜像,用来还原当年的情景,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躲婆弄
这条狭窄的小巷名为躲婆弄,当时王羲之为老婆婆题字卖扇,老婆婆尝到甜头后便又来找他题字,王羲之不堪其扰,于是躲进这条小巷里,这就是巷名的由来。

好有趣,有种小时候玩的单机游戏:
[支线·帮助老婆婆卖扇] [达成 题扇桥 成就!]
[支线·奔跑吧王羲之] [达成 躲婆弄 成就!]


来到题扇桥上抬眼望去,背河而建的临水房楼,鳞次栉比的传统民居,往北是树木葱郁的蕺山,而文笔塔就在其间。


乌篷船划过,激起了阵阵涟漪。


漫步在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喃喃低语。


蕺坊桥旁边的树吸引到了我,它在夕阳下显得金灿灿的,查了资料才知道这颗是苦楝花树,春末夏初盛开,花期在四五月份,近两年非常热门。


老人们在街巷中悠闲地散步,偶尔停下脚步,和邻居们聊上几句家常。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


小徐次坞打面馆(越城区):坞打面,一份28元,店里人很多,个人觉得口味一般,偏咸,不推荐。

[西小河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古城西北部,北至环城北路,南临胜利路,东至王衙弄,西靠北海花园,凸现了绍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西小河,也就是西小路历史街区。
这里的河道很宽阔,民居外廊沿河而建,乌瓦白墙分外鲜明,在晨曦的照耀下显得轻烟渺渺,仿佛是天然的江南水墨画。


远处是府山公园,府山之巅是飞翼楼,等会我要爬上去俯拍整条西小路。




商业气息非常少,甚至都没看到几家商铺,环境清静安宁,感觉像是被遗忘了的景点。




偶尔会看到有老人坐在门前的藤椅上,眯着眼睛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船夫早早就上班了。



西小河的一侧是带着顶棚的长廊,用来遮阳挡雨。


府山公园的飞翼楼,可以俯瞰西小路和绍兴市貌,登顶只需十分钟,轻轻松松拿下。
谁懂啊我真的好能走。



遥望远方,山峦叠嶂连绵不断。


远处是塔山的应天塔。

[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也是绍兴师爷的故乡。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


在府山公园附近乘坐公交,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安昌古镇。可能是周末,来的时候又是中午,所以人非常非常多。
随便找了家饭店吃午饭,店名就叫次坞手工打面,店大人多,等面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我点的坞打面,一份三十元,不好吃不推荐。



▲仁昌酱园
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酱园,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基地。


酱园中心是一个个巨大的酱油缸,非常壮观。



街市临水而建,全长1747米,北岸经商南岸住人,两岸之间古桥相连。



天下师爷出绍兴,而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古镇。
我之前以为师爷就是谋士,负责跟在知府身边出谋划策,每个知府就一个师爷。
了解后才知道师爷分好多种,一个知府身边就有六七个,比如管判案的叫刑名师爷,管钱的叫钱谷师爷,写官方文书的叫书启师爷,归档整理的叫挂号师爷,写字好看的叫朱墨师爷等等,放到现代,那不就是律师、会计、编辑、文员嘛!
古镇里还有绍兴师爷博物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乌篷船也很有特点,在原基础上又装饰了一朵大红花,可是一点儿也不俗气,毕竟红黑配色就没翻过车。



河的北岸是古镇上的集市,开着各种商铺和作坊,店家将酱鸭、腊肠、腌鱼、香肠等当地特产成排地挂在竹竿架上,一眼望去,满大街的大鱼大肉,还有扑鼻的酱香味,非常震撼。


各式各样的摊位摆满了街头巷尾,行人穿梭在吆喝声、谈笑声和讨价还价声中,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给了我一种过年赶集的氛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辨识度的古镇。



打开游戏,这不一模一样!


这光影太美啦~


终于在绍兴坐了一回乌篷船。
刷到攻略说安昌古镇坐乌篷船最便宜,于是我来了。
原本花四十元坐船,船夫看我一个人,便对岸上排队的人问有没有两个人的凑一下,游客们大多拖家带口,但也非常热情地帮忙询问,后面有对小情侣听到了便赶忙走过来,于是四十元变十三元哈哈哈~超快乐!


孝店王酒酿馒头:我买的是蔓越莓玫瑰酒酿馒头,松软酸甜,非常好吃!但是得趁热。
安昌一隅:黄酒奶茶,一杯二十元,口味和仓桥直街那家差不多。
安昌印糕:忘记店名叫什么了,第一口有点干,但是吃到中间的馅就软糯了,也不会太甜。


原本行程里还有柯桥古镇,由于时间太晚就放弃掉了。
晚上回到青旅,舍友给我分享了她在鲁镇看的社戏,光看视频就热血沸腾起来了,但一想到明天就要回福建,心情怅然若失,这次真的是闹钟响了。

第二天,与舍友挥手说再见,我拉着行李箱重新坐上Brt1专线,绍兴之旅就告一段落了。

哇!终于写完了,写到最后脑袋空空,狂翻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不是
很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喜欢拍照写文字的爱好,每次回头去看那些画面和文字,都有一种故地重游之感。
回顾这一路,也不是十分顺利,比如出发前一天行李箱坏了,出发当天地铁坐过站,在杭州摔了一跤,动车上差点找不到行李箱。
也有遗憾,比如时间不够或为了赶行程,错过了很多景点和景色。
我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九年前第一次出门旅行,看起来很忙,又不知道在忙什么。
却有种久违了的青春。

最后,继续给自己立flag,在江南看一场雪!爬四姑娘山!
感谢看完,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