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香港:阴天傍晚车窗外,遇见紫荆正盛开

作者:0o烟雨倾城o0 显示图片


我上小学的时候,恰逢香港回归,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做一份关于香港的手抄报。那时候我还不会偷懒摸鱼,便央求爷爷带我买了一本厚厚的《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参考资料,煞有介事地做了一幅大大的手抄报。

手抄报做完,那本书似乎也没什么用了,但那时候我也还没学会糊弄,依然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它。那书写得很详实,通过它,我认识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知道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了解了中环、铜锣湾、油麻地、雪厂街甚至黄泥涌,还学习了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和李兆基的创业史——这么说吧,从尖沙咀到九龙寨城,从大排档到一盅两件,从港交所到跑马地,从妈祖到黄大仙,从罗便臣到彭定康,我可能比相当一部分香港人更了解三十年前的香港。

但我从没真的见过它。不论维港那璀璨的天际线,还是会展旁盛放的金紫荆,又还是从斑驳岁月中走来的叮叮车、天星小轮,我都能一眼认出,可我从未身临其境地去触碰、去感受它们。

直到去年下半年,春节放假安排出来,媳妇一看假期挺长,正好她还要回南方老家,便果断决定了要在香港过年。由于她整个决策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一脸懵的我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反应。

不过我的心里并不十分开心。一来我办港澳通行证的手续有些繁琐,二来春节前事情比较多,也没心情仔细规划行程。果然,直到腊月廿七晚,眼瞅着第二天就要飞香港了,我们俩都还在加班。在如此忙乱疲惫的情况下,谁还有心情旅游。

再加上节前香港天气并不好,一直阴沉沉的,这更让拍照技术严重依赖天气的我感到气沮。所以,直到入住酒店,我都无精打采。

第二天,媳妇带娃去迪士尼,她嫌门票太贵,不愿在我身上浪费一张,所以放了我整个白天的假,只要晚上去接她们就好。我依然有些无精打采地从铜锣湾上了地铁,要搭港岛线去太古,这时忽然听到地铁用粤语和普通话分别说出了那句话:“下一站,天后”。

我当然知道铜锣湾的下一站是天后,毕竟twins当年就是这么唱的。但我还是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热泪盈眶。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耳熟能详的地点,那些自从DVD时代就目睹了无数次也憧憬了无数次的风景,就是我的青春啊。

今天,我终于真的站在了这里,我的下一站真的是天后了。尽管行前有太多忙乱与疲惫,而儿时的幻梦也早已湮没于柴米油盐的日常,但是。

但是。

我终于来了,香港。

在正式开始前,照例是预告。这次在港期间,天气基本不怎么好,拍出来的照片当然也就质量不高。好在这些地方已经有太多经典图,不需要我再去添什么彩。

这就算是一个简要的行程报告吧。

Day01·癸卯腊月廿八





入住铜锣湾,总算亲见“在百德新街的爱侣,面上有种顾盼自豪”。




打卡酒店附近的三个特色建筑——圣公会圣马利亚堂、基督君王小堂和中华基督教会圣光堂,它们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近。


打卡点附近的平凡一景。在铜锣湾繁华的角落里,永远不缺这样的烟火日常。



维多利亚公园北侧的过街天桥其实也是个看夜景的好去处,可惜那晚天色不好,雨雾溟溟中看不清维港的繁华,只能说略有点味道吧。

Day02·癸卯腊月廿九



在早晨幽暗的天色下,打卡怪兽大厦,这里是港人的逼仄,却是游客的风景。



从怪兽大厦坐叮叮车(有轨电车)去中环,路过鲗鱼涌,慢悠悠开了四十多分钟,才过铜锣湾。




好容易晃荡到军器厂街,实在忍不了了,下车拍几个网红机位,然后步行到金钟搭地铁。





搭上港岛线继续向西,先过艺里坊,再爬西营盘,网红机位倒是找到了,但我敢说这几个地方如果仅凭我的照片肯定红不了。





从西营盘步行去医学博物馆,路遇山城香港。在这阴郁的天色下,我该说香港真像重庆,还是该说重庆真像香港呢。


去九龙半岛的路上,再过中环。





抵港后首次造访九龙,第一站献给青橙夜色下的旺角烟火。



金鱼街的老板们挺“小气”,到处不让拍照。于是我只能远远地拍一点,总觉得差点意思。




搭荃湾线去尖沙咀,出了地铁看到这个地方——1881公馆。我不懂它是干什么的,但我大受震撼。





在尖沙咀匆匆瞥一眼灯火辉煌、繁华璀璨的维多利亚港。虽然天色不好,但运气总体还算不错,因为第二天晚上观景台就为准备花车巡游而关闭了。

Day03·癸卯腊月三十





年三十上午,发微信拜年花了不少功夫,出门后先去土瓜湾给亲友们买随手礼,顺道看看老香港的春节。



从土瓜湾回到尖沙咀,搭女儿心心念念的天星小轮去中环,去吃年夜饭。

Day04·甲辰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开启city walk的一天,第一站还是中环。这天整个上午妻女都在呼呼大睡,一个人旅行果然十分惬意——既不用迁就,走错路也不必挨骂。






走过典雅恢宏的终审法院,路过精致宁谧的遮打花园,在天桥上一瞥香港的都市繁华。




匆匆走过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再走过圣约翰座堂,就到了太平山缆车的发车站——圣约翰大厦。但此时妻女还未起床,我便继续city walk的行程。


缆车站北边是这座声名不显,但我非常喜欢的小教堂——圣若瑟堂。



从圣若瑟堂继续往西北方向上山,一路爬坡过坎,寻访两座藏在重重高层居民楼中的古典建筑——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和回教清真礼拜总堂。



算着妻女差不多该起床了,便往山下的方向走,路过大馆,匆匆一瞥。



过了大馆,一路往东,路过圣保罗堂和艺穗会。这两个地方也是老打卡点了,能拍的角度差不多被拍完了,我就不多献丑了。




过了艺穗会,本该去煤气灯街,这时忽然收到媳妇通知,她们已经开始排队等缆车,只好过煤气灯街而不入,直接飞奔到圣约翰大厦,到了一看队太长,建议改坐小巴,又被高德和小巴“联手”坑了一道,等到太平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







山顶广场人多景不好,凌霄阁要钱还排队,怎么办?当然是去观景平替卢吉道咯。在这里守一抹夜色阑珊,览一城灯火辉煌。



好容易排队下了山,本以为直接回酒店开摆,谁想媳妇兴致不减,提出要去看星光大道。结果海边全是人,走路又走得多,刚到就想回,可是赶上花车巡游,又挤在人群里回不去。结果花车也没看好,还干站了半天受累,只赶上了一个尾巴——行吧,也算龙年见龙了。

Day05·甲辰正月初二





昨天虽然上了太平山,但没坐到大名鼎鼎的太平山缆车,不免有些遗憾。何况没坐到缆车事小,没拍到缆车事大,简直岂有此理。于是这天起了个大早,一个人跑去坐了缆车,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拍完所有四个机位,收工。






下午,到西九龙高铁站乘车,跟媳妇回娘家。临行前匆匆瞥了一眼西九龙艺术区。这地方适合临风静坐,享受午后的惬意时光,只可惜当时我们已经没有这样的惬意时光了。
女儿对着维多利亚港的碧波挥了挥手,轻轻说了句“再见,香港,我还会再来的”。

在港期间行程基本就是这样。一路拖家带口,也没去多少地方,只能说略略领略了一点港风。

这部分是写给我这样的出境游小白的,夹杂了一些常见的吐槽和避坑建议,老鸟们请自行略过该部分。

关于通行证和签注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但现在中国大陆公民去香港需要办港澳通行证。好在这证不难办,拿着身份证到所在市的任意区县的出入境大厅办理即可,一般一周左右可出证。如果户籍地不是所在市,需要回户籍地办理,或者先在所在市办好居住证(可理解为原来的暂住证),再凭身份证和居住证到所在市出入境大厅办理。部分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单位开具同意办证的证明。
办通行证的时候,工作人员会询问办证原因,一般来说,旅游的话,会在办证同时给予一年内有效的两次签注。像我这种一年内不能多次因私出境的,直接要求只给一次签注就行,这样还能省25块钱。

关于通关
一般人到香港的交通方式,不外三种:坐飞机到大屿山(离岛区)的香港国际机场,从机场进关;坐高铁到油麻地(油尖旺区)的西九龙高铁站,从车站进关;坐地铁到深圳的罗湖或福田口岸,步行进关,再换乘港铁。另外,少数拥有三地牌的车主可以通过港珠澳大桥自驾进关,还有些有钱有闲的人可以坐游轮到维多利亚港进关,但这种不是主流方式,而且我也不懂,所以不作介绍。
三种主流的进关方式大同小异,大陆游客一般都要填表、刷通行证,不带小孩的旅客可自助过关,带小孩的则只能走人工通道。机场的通关时间不算太长,一般20—30分钟内可搞定,西九龙高铁站由于实行一地两检,不论进港出港,都要过香港和内地两道边检,耗时可能较长,拖家带口的游客若碰到高峰期,就可能要花40分钟以上。
但通关本身流程并不繁琐,不需多说,这里只着重介绍一下香港的排队文化。

关于香港的排队文化
在香港,凡是去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排队。边检过关要排队,在迪士尼和太平山要排队,等地铁和公交巴士要排队,买小吃、上厕所要排队,哪怕上过街天桥的扶梯也要排队。香港人对排队非常介意,如果你不小心插了队,哪怕只是插队去问个问题再回来排,也一定会遭到港人的善意提醒。
这种提醒非常客气,他们通常不会跟你讲话,而是拍拍你,不耐烦地指指后面。这种时候你最好赶紧点个头去后面排队,但不用太注意面部表情,因为他们不会再看你第二眼。


香港的人行道并不宽,公交车站也比较老旧,但只要条件允许,每一条公交线路都会划定上图中这样的专门排队候车区。

当然,排队本身没问题,问题是他们对排队的理解跟我们不完全一样。比方说,咱们大陆游客举家出游的时候,通常习惯于让一个劳动力去排队,其余老幼妇孺在一边坐等,快排到时再过来,但香港不允许这种事发生。
注意,我不是说一些普通香港公民不允许这种事发生,而是说这个地方就是不允许,从官方那里就不允许,迪士尼、太平山的工作人员都不允许,就连边检也不允许。
在迪士尼,如果一名家长排队,其他家长带着孩子赶过来,他们就会被要求购买优先票,否则只能重新排队。边检没有优先票,这种时候就只能重新排队。
这时候,千万不要解释什么“我们一起的”,直接去重排就好,否则你就得迎接工作人员的漫长说教,不听完都不能去重排的那种。哪怕像我这种习惯了大陆排队方式的人,说我完全OK,让他们插在前面就好,也不管用,只能让我也挨一顿训斥——“你们这样,会占用后面所有人的时间”。确实,你插队你占用时间,他训你他不占用。反正习惯就好。

关于在港通行
香港的城市交通比较便利,绝大多数游玩打卡点地铁+步行可达,少数通过巴士+步行也可解决。具体打卡点的交通方式以及避坑策略会在游记的相关部分详细介绍,这里仅就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一般注意事项作一下梳理。

1.导航。在香港导航,高德和百度半斤八两,它们关于公共交通和步行的导航,约85%—90%可信,不可信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巴士方面,这是因为它们无法实时获取香港巴士的发车信息,而香港的巴士又分太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巴士都有相当的随意性,所以导航软件通常只能估算。这就导致了你跟着导航可能找不到巴士站或者即使找到了也等不来巴士。对此,我没有很好的建议,唯一的建议就是相信自己的运气。

2.支付方式。香港城区的地铁、巴士、叮叮车、天星小轮,以及太平山缆车,都可以刷八达通支付。关于八达通后面会有专门的说明,这里不作赘述。地铁可以用现金购买单程票,可以刷微信或支付宝进站(按当日人民币兑港币汇率计算,下同),可以用visa支付,大部分大巴(含双层巴士)也可以付现金和扫码,但小巴只接受现金和八达通。

3.地铁。香港地铁比较发达,通过地铁可到达大多数著名景点,且几乎所有车站内部都有相当便利的购物店,非常方便——何况它还不安检,这真的省了不少事  。但要注意的是香港地铁地下空间很大,有很多地方看上去出地铁站就到,但可能光出地铁站就要走上1公里。所以在去任何目的地之前都不要只看在哪个站下车,还要看在哪个出口出站,一旦出错了口,往往意味着要多走很多冤枉路。
另外,港铁作为世界上少有的盈利的地铁,那真不是盖的,随便坐上个四五站,花个十多港币不成问题。
更闹笑话的是,我们刚下飞机时不知道港铁贵,竟然大摇大摆地上了机场快线,整个车厢里只有不到5个人,当时我们还大惑不解:香港人民这么有钱的吗,下了飞机都不坐地铁?这么高档的地铁也不坐?
等到在港岛出站,一刷朋友借我的八达通,提示我余额-17元,出不了站,我才大吃一惊:上车前明明在增值机看过的,还有90多港币啊?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机场快线单程110港币。原来我们才是那个“有钱人”。


上图就是机场快线。它的外观与一般地铁无异,内部却接近高铁。我们感慨了一路“香港真是发达”,竟丝毫没怀疑这个水平的“地铁”上到底为啥没人。


还有,港铁不对一般意义上的老人小孩免票,所有三岁以上儿童都要买票,当然,票价是优惠的,麻烦之处在于你得去售票机那里买单程的优惠票。我们一开始想当然地以为香港地铁跟内地一样对1.2米以下儿童免票,差点被当成逃票的,被罚1000港币。

4.巴士。香港的巴士看起来很多,在路边随便站一会,就能看到一辆又一辆的巴士呼啸而过。但你如果据此认为香港的巴士不难等,那就片面了,它们之所以看起来多,完全是因为线路多,具体到每条线路的巴士,似乎并不多的样子,我们在港期间一共等了3次巴士,每次都要等20分钟以上。
而且香港巴士的名称很有学问,在上车前一定要看清,比如“新巴25路”和“九巴25路”不是一条线,“九巴25路”和“九巴25X路”也不是一条线,这些都要注意。
另外,一般的香港巴士并不报站,也不是每站都停,如果无人上下,人家就会直接呼啸而过,所以下车前一定要提前按铃。什么?你问我怎么知道何时下车?我只能说,如果你不知道,最好别坐这玩意。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港岛和九龙的巴士以双层巴士为主,这些巴士都允许乘客站在车上,所以车上人多,一般的站都会有本地人上下,所以还好,不太容易错过下车站。小巴就不行了,它们不允许车上站人,一旦车在起点站坐满,到终点前所有车站都不会停——除非你一上车就告诉司机你要在中途哪站下车。当然,司机答不答应你看他心情咯。
但你也不用抱怨小巴不允许站人的规定,相信我,这是为你好。以他们那个驾驶战斗机的技术,就是允许站人你也站不住。

5.有轨电车(叮叮车)。港岛上的有轨电车(叮叮车)是香港一大特色交通方式,很吸人眼球,有时间的话可以坐来玩玩。叮叮车线路不多,东侧终点站一般是筲箕湾、北角或铜锣湾,西侧一般是坚尼地城或屈臣地车厂,少部分往南去跑马地,只要看清楚车头上写的终到站,别上错车就行。
叮叮车的优势首先在于车很多,几乎随到随上,特别是在香港最繁华的中环到铜锣湾之间往返,只要不是终到站是跑马地的车,其他车都能上。其次是票价便宜,后门上车时不用付款,前门下车时统一收取,八达通、现金均可,不管坐几站都是一口价,成人3元,幼童1.5元。第三个优势是坐在上层观景方便,毕竟它开得慢。当然它的劣势也就在于实在太慢,赶时间的话不推荐。
元朗、屯门这些新界的区域也有有轨电车,可与屯马线接驳,但这个我没坐过,不了解不敢乱说。

6.出租车(的士)。香港网约车不发达,但的士很多,而且能去的地方也很多,太平山顶它也能开到。当然价格不便宜,大部分的士接受微信支付宝付款,少部分只能现金八达通。


绝大多数香港的士都长这样。高情商说它复古,低情商说它陈旧,我说它自有一种独特风韵。

7.太平山缆车、天星小轮。这些比较有特色的交通方式在游记中会有专门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8.共享单车。我在香港没见过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我不知道它有没有,只是说我反正没见过。

9.步行。对游客来说,在香港游玩,特别是city walk,少不得走路。香港的地势南高北低,落差很大,很多地方如果找不对路,就要绕很长的弯路,或者爬很长的阶梯,建议事先看好要去的地方,规划好路线,尽可能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地势高一些的地方,从高往低走,这样比较省力。当然,很多大的上坡都有类似中环大扶梯那样的自动扶梯,搭扶梯不仅省力,还能体验一下类似重庆那样的半山风情,是个合理的选择。
另外,即使在地势较平的地方,香港也有众多过街天桥和地下步道,有时一口气走出一二公里,也站不到平地上。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天桥,很多地方(甚至包括很多综合体)只有天桥可达,如果你图省事走地面,有时可能反而进不去。我具体踩的坑放到游记的相关部分再详说,这里先提个醒。

10.租车自驾。我没见过香港的租车行,不知道有没有相关业务。不过对大陆游客来说,由于香港本地的车是右舵车,日常左行,就算临时拿到驾照,估计也不会习惯。再加上香港的路普遍较窄,坡度又比较大,还多单行线,不容易看路、找路,所以不推荐自驾。

11.假期出行。香港公休假期很多,很多内地小伙伴就会担心,万一遇上节庆、假期,公共交通提前下班怎么办?但事实上他们并不会。就拿春节来说,除夕和初一晚,地铁非但不提前关门,反而通宵营业,连叮叮车都延迟到凌晨一点。所以这点完全不需要担心。

关于八达通
凡是关注香港旅游的小伙伴肯定听说过八达通,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公交卡(“四通八达”嘛),但它不仅可以支付几乎所有地铁、巴士、叮叮车的费用,也可支付绝大多数的士甚至太平山缆车、天星小轮的费用,还可以支付大多数便利店和餐馆的费用,确实很方便。
每个地铁站都有八达通的增值机,在那里可以用现金或visa给八达通充值,充值上限好像是1000港币。
有NFC功能的苹果和华为手机也都可以下载八达通APP,在线开通八达通。押金是50港币,充值按当日汇率计算,不用了可以退,但需支付11港币手续费,这点跟退实体卡一样。我们到香港前,经常往返港澳的朋友借给我两张八达通,后来我得知孩子到处都不免票,又用手机开了一个八达通账户——但其实作用不大,因为八达通没有儿童专用版,孩子直接刷成人八达通并不划算,不如买优惠票。那些售票机通常没什么人排队,就算现场购票也耽误不了太多时间。


八达通就长这样。在香港,几乎所有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东西都可以用它支付,还是很方便的。

关于食宿
香港的酒店很多,但价格美丽的酒店不多,考虑到出行方便,一般游客都会选择住在铜锣湾、湾仔、中环或者尖沙咀这些繁华地带,价格在淡季提前预订的话,可能要500—600,旺季么,同样的房间就要大概1500—1600了。注意这里的单位是人民币。
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订到一个“还算过得去”的酒店。香港的房型一般都很小,除了几家顶奢酒店,其余的酒店房间都不大——当然,够你转身的。
床相应地肯定也不大。一般的香港酒店,标间的床都是80cm宽,大床房的床少数能到150cm,130cm是标配。你会说这根本不是大床啊,但人家也没认为你一家三口要住一间大床房啊。
要是真不爽,就这样想:香港寸土寸金,一套15平的公寓就要四五百万,你花一千多还想住啥样的,对吧。
另外,香港限于地形的限制,楼普遍比较高,道路普遍比较窄,这也就造成了房间采光普遍不太好的问题。如果是住宅,可能还好点,但酒店的话,如果你想订一个观景房(甭管山景海景城景),恐怕就要多花不少钱。
可问题是,如果你的房间观不到景,多半也就意味着照不到光。于是,在本就阴冷的香港冬天,你的房间里会比外面更加阴冷,每天早上一觉醒来,身边几乎所有东西都是湿的——哪怕外面根本没下雨,房间里也会是这个状态。而且很多酒店的空调其实并不制暖,你开到制暖状态它出的依然是冷风,所以你在酒店里能依靠的多半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指望空调的除湿功能管用(我们住的那家酒店就不管用),二是指望吹风机能救救急。

除了住宿,吃饭也不便宜。在香港,随便进一家冰室(类似大陆的茶餐厅或快餐厅),随便吃一顿简餐,三口之家花200不成问题。但这已经是平民价了,很多茶楼的早茶都不止这个价,迪士尼里一瓶矿泉水也要30港币。
嫌贵?嫌贵别来香港啊。香港本身缺乏农副业资源,也缺淡水,什么都要靠外运,加上商铺租金贵,人的工资也高,成本可能确实高些。
再说,香港不是购物天堂吗,天堂里的东西怎么能便宜了咱这些凡人。


让女儿小小地出个镜吧。她吃的这顿下午茶,那个菠萝包33港币,那杯红豆奶昔35港币。这家冰室只在街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室内装修水平接近上世纪80年代港片风格,目测属于香港的平民级餐馆。


第二天上午,我们连街边角落里的店都不敢进,找了条背街小巷里的小餐馆,女儿点的这盘鸡脚(凤爪)45港币。
行吧,有道是“穷家富路”,她爹再穷,也不能饿着闺女。不过后来我发现,要说香港有没有平民价格的伙食呢?也是有的,比如肯德基、麦当劳这种连锁,价格反而跟大陆差别不大,大陆卖38左右的套餐,香港卖43左右,考虑到汇率,其实差不多。
当然,不能按疯狂星期四那个标准算,那纯属给自己找堵。

关于其他注意事项
香港较为多雨,最好带好雨伞或简易雨衣。
香港的药店里的药跟大陆不一样,全英文的居多,不熟悉的话最好自备常用药。
香港的插座跟内地不一样,需备英标转换插头。
由于我在香港待的时间不长,其他方面就不清楚了。另外,人们常说“走马观花”,既然是“走马”,那就难免“观”得不仔细,如果上述tips中存在谬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好了,啰嗦的话就到这里,下面进入一段硬广,广告之后正式开始。

本人其他蜂窝游记,持续更新中……

读城记· 广州 :我若言繁华如梦,必是忆粤海云天【蜂首】
@http://www.mafengwo.cn/i/3525435.html

读城记· 广州 2:西江冬洒一水碧,南岭春染万木青【蜂首】
@https://www.mafengwo.cn/i/24107597.html

读城记· 苏州 :天堂传闻里,一梦到姑苏【宝藏】
@http://www.mafengwo.cn/i/5409949.html

读城记· 苏州 2:烟花逢三月,春光在江南
@http://www.mafengwo.cn/i/12410038.html

读城记· 深圳 :向上之路四十载,鲲鹏展翼再起航
@http://www.mafengwo.cn/i/10986146.html

读城记· 新加坡 :一城一世界,一梦一星洲
@http://www.mafengwo.cn/i/17453746.html

读城记· 大连 : 长子回首向海隅,犹怀壮心待风起
@http://www.mafengwo.cn/i/18636988.html

读城记· 南宁 :南国每开花万象 ,邕江永萦水长宁
@https://www.mafengwo.cn/i/22506616.html

读城记· 天津:已识寰宇乾坤大,犹怜津门草木青
@https://www.mafengwo.cn/i/24366771.html

我的虚龄时代:暖冬·薄雾· 威海 海滨的怀旧之旅【宝藏】
@http://www.mafengwo.cn/i/5370032.html

遇龙河上逢阳朔 ,方信世间有桃源
@http://www.mafengwo.cn/i/10597802.html

打卡雾中红树林:带后浪去看后浪
@http://www.mafengwo.cn/i/20122717.html

长岛行纪:忽闻海上有仙山
@http://www.mafengwo.cn/i/21166963.html

我在梧州 ,打卡一段不属于我的记忆
@https://www.mafengwo.cn/i/24122162.html

来,干了这杯泉城欧乐堡动物王国的自来水
@https://www.mafengwo.cn/i/24196872.html

在普普通通的暑假,遇见普普通通的青岛
@https://www.mafengwo.cn/i/24314864.html

硬广到此结束,下面开始正文。

由于春节前比较忙,直到临行前的晚上11:00,我们才打点好行装。第二天一早赶飞机,我依然无精打采,满身疲惫。
好在济南居然有直飞香港的飞机,而且(因为提前预订所以)还不贵。如果跟以前一样要先飞深圳再过口岸,我可能真就不去了。
飞机上当然也没怎么休息,毕竟带着娃。飞机快降落时,香港天气很不好,云层很低,飞机钻出云层就快接近海面了,我那不知道香港国际机场位于大屿山海边而且由于没睡好所以处于朦胧状态的媳妇一声惊呼,还以为飞机要在海上迫降。


下了飞机,进关前随手一拍。当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又拎着一堆行李,所以压根没心情拍什么照,好容易排队进了关,立刻就奔地铁去了。
然后如前所述,我们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机场快线——它的站点离机场出口不远,到了直接上车,不用刷卡。
——这时你不得不感慨高德的靠谱,它知道我不属于这种交通方式的客户群体,所以在它给我推荐的十几种百转千回的交通线路里压根没这条。
可我做了什么呢?带着三分困惑嘲笑高德:什么破导航,明明有这么快、这么舒服的方式,为啥非让我坐大巴,还转车?
唉,它是为了我好啊。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确实很快就到了位于香港岛上的香港站,直接地下走到中环换乘港岛线,在铜锣湾出站。


之前我在百度地图全景上看过,我们订的酒店离铜锣湾站F1口最近,可是地图没告诉我的是,这个出口没有电梯。我哼哧哼哧扛着箱子爬上台阶,走着走着,遇到这个过街天桥。
这天桥两端都有电动直梯,但我们走的这条人行道偏偏通向它中间的步梯——人行道边是很高的栏杆,没有地面的出入口可走,我只好又哼哧哼哧扛着箱子爬上了天桥。
于是,我到香港还没多久,就见识了它的立体交通。在这里,确实不会经常走地面,在之后的几天里,这种感触越来越深。
但不管怎么说,这幅街景我却非常喜欢。我无法准确描述为什么喜欢,因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给我的那种感觉——天桥的背后是高楼大厦,虽然空旷寂寥却仿佛在画面之外有一种熙熙攘攘。


快到酒店的地方,又是一座过街天桥。这天的天色是真不好,不过好在行程的最后一天,我重新补了一遍晴好天色下的街景。







去酒店放下行李,终于不用再扛着箱子上台阶了。我们在铜锣湾随便逛逛,看看这不一样的街景。
铜锣湾是一个很有老香港味道的地方,它不仅跟内地的大城市不一样,跟同属香港、齐名海内的中环也不一样——它的繁华,带着浓浓的烟火气。
你可以说它有些陈旧,甚至有些落伍,但它是真正的香港。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在干道上停留太久,而是转向南边,去打卡几个知名的景点。这是在去圣光堂的路上,看到路边一个挂着某医学会牌子的居民楼,这里的老香港烟火气更足,在昏黄的灯光下,让我脑海中一瞬间闪现诸多港片的镜头。


这是我们要打卡的三座小教堂的位置。虽然来之前就看了地图,但真找起来还是稍微费了点功夫。



圣光堂坐落在一座高台上,立面简洁雅致,但不好找拍摄角度。我只好这么随意拍两张,就离开了。



从圣光堂折向北,就看见了这个地方——圣公会圣马利亚堂。




这座建筑的正面长这样。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形制比较少见,值得看看。
不过这几张照片其实是我们在港最后一天拍的。我们在港期间,只有最后那天天色晴好,所以去补了几张。




在圣马利亚堂对面(路西),是这座低配版的罗马万神庙——基督君王小堂。它确实很小,但十分精致,可惜内部似乎正在整修,不能开放,只能远远地这么看一眼了。
另外,这几张照片其实也是最后一天拍的。

打卡完几个附近景点,媳妇就带娃去逛商场了,我对这没兴趣,正好在外面看看夜景。


在铜锣湾附近,这座环形天桥是拍夜景的好机位,特别是很方便拍叮叮车,比较出片。不过天桥本身的图是临走那天拍的,没办法,之前的天色都不太好。


这座天桥上有几个拍铜锣湾的机位,如上图所示。这里拍不到开阔的场景,但能很好地展现香港的城市风貌。



这是往东看。



这是往南看。






这是往西看。有没有点银座或者涩谷的感觉。



往东看,在圣宝禄学校那里,叮叮车的轨道打了个弯,那里就是叮叮车的铜锣湾总站,终到站是铜锣湾的车会在这个地方转弯调头。
这些叮叮车的涂装五颜六色,精致又浪漫。不过它们的广告可真是什么都有


这是天桥本身的样子。其实桥上的栏杆也能组成M的形状,与不远处金拱门的标志遥相辉映,可惜我找不到好的角度让它们同框。



就在叮叮车铜锣湾站往东一点,就是香港著名的维多利亚公园,它的新春集市很有名。不过公园本身没多少可说的,我来这公园,主要是可以通过它一直去往海边。


沿着维园西侧的路往北,在它西门门口有一座小喷泉,隔着喷泉看铜锣湾,感觉不一样。


在维园的北端,公园与海岸之间隔着宽阔的大路,要想去海边,就要走过街天桥。天桥上有几个还凑合的机位,如上图所示。



站在天桥上往西看是这样的。


往东看的景致要更好一些,可见这个地方也是欣赏香港夜色的不错机位之一。不过那天的天色实在太差了,让我没太大兴致好好拍。



过了天桥,来到岸边,可以隔着著名的铜锣湾避风塘本塘,远眺九龙半岛。如果九龙寨城和启德机场还在,应该可以看到它们,可惜它们已是陈年旧事了。

第一天的行程到此基本结束。晚间由于有别的事打断,所以没有更多的夜景可以奉上。

第二天一早,媳妇要带娃去迪士尼,规定我只要晚间去接她们就行,白天就放我的假了。于是我在铜锣湾站与她们告别,她们搭港岛线往西换乘东涌线,我往东,下一站天后。
如前所说,当我听见“下一站,天后”时,蓦地想起儿时旧事,那些泛黄的记忆和褪色的憧憬一下子涌上心头。那时我还年轻,还幻想着有一天身处“阴天傍晚车窗外”香港迷离的夜色,在那夜色里,或许我也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故事。
如今的我劳形案牍,早已不再有梦。可是,在这一瞬间,我又回到了梦中。


我专门在天后站下车,只为拍到这两个字。不过我的目标站是太古,在那里下车,可以去往怪兽大厦。




众所周知,怪兽大厦其实不叫“怪兽大厦”,只不过因为《变形金刚》曾在此取景,带火了它,也给了它如今这个名字。实际上,它是由5栋居民楼组成了一个平面呈“E”字形的建筑组合。
这个地方,在大的范畴上讲属于鲗鱼涌片区,但从太古站下车往西走更近。出了站往西走不远,就能拍到怪兽大厦与叮叮车的合影。
可惜我的拍照技术不咋地。


这是怪兽大厦附近的机位示意图。这里主要有三个类型的机位:在大厦东边拍大厦与叮叮车的合影,在北侧过街天桥上拍叮叮车与大厦的近景,以及进入大厦内部拍它的天井。



先不说大厦拍成啥样,这里倒是个拍叮叮车的好地方。



这样的地方,当然是随便进,没人管的。进来之后就是这个3栋楼合围形成的天井,这是个经典机位。



这样仰拍是最经典的镜头,天色好的时候,能正好拍到飞机从大楼上空飞过。这次我拍照的时候也恰好听到了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可惜云层太低,什么都看不到。



在这里生活,想必是称不上“舒适”的,但在香港能有一所蜗居,也不算失败。在游客眼中,这里是充满老香港味道又兼具赛博朋克气息的地方,而对居民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日常。


怪兽大厦一角。这里的门店,仿佛有一条扎向地下的根,外表纵然寒碜,却透着坚韧顽强、怡然自乐的气质。


怪兽大厦后面(南面),是高档一些的社区,以及这座鲗鱼涌市政大厦。它在山的角落处,不喧闹也不寂静,不繁华也不凋敝,只是流露出一种市郊独有的荒凉感。


怪兽大厦旁边的天桥是个拍叮叮车的好地方。



搭叮叮车去下一站之前,再看看怪兽大厦。它略带弯曲的外立面确实很出片。


拍完怪兽大厦,计划先去西营盘,坐厌了地铁,便想坐叮叮车前往。叮叮车其实比地铁方便些,一是它的车站更密,乘车不用走太多路,二是车上通常人不会太多,坐在上层的前排看街景,比较惬意。



我们追上了前面的叮叮车,迎面又来一辆。通常情况下,叮叮车前挡风玻璃会有一条缝,但缝不会太大,可我坐的这辆缝很大,足以让镜头完全无遮挡地拍前面。运气不错。



从鲗鱼涌到北角这段路上,处处都是老香港的味道。


但叮叮车唯一的缺点是,它实在太慢了。我坐着它咣当半天,一抬头还没到中环。忽然看到循道卫理大厦在身边闪过,果断下车,沿着通往车站的过街天桥,来到这个经典机位。


这是军器厂街过街天桥的机位示意图。这里主要有两个点,一个是向东用长焦拍循道卫理大厦,一个是向北拍军器厂街上的车流。




这个楼跟叮叮车的合影,那是真有味道——不仅有老香港的味道,还有老上海、老广州、老天津,甚至老伦敦的味道。
可惜我拍不好。




在这座过街天桥上,还有另一个经典机位,就是这里。在桥上往北拍,刚好能拍到这幅极日常又极浪漫的图景。

我在天桥上也没待多久,下了天桥往西,去金钟搭地铁。


金钟这里整个都是现代都市的风光,在这种天色下,我是没本事拍好了。


但是阴郁的天色下,城市那幅凄清落寞的神情,还是很动人的。


地铁站附近的过街天桥,往北走到尽头是立法会,在桥头上可以远眺九龙半岛。

从金钟上港岛线,在西营盘下车,先去打卡艺里坊。


西营盘一带,地势高差很大,西营盘地铁站各个出口的跨度也很大,一定要看好自己的目的地距离哪个口近,找好出口再出站。否则,等出了站,爬坡可就不好找电梯了。
其实按照常规的做法,应该从西营盘地铁站靠南的出口出站,从高往低一路走,比较省力。但由于我一会还要去医学博物馆,如果从南边出站,之后再来艺里坊,然后再去医学博物馆,就要绕很多路,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从最北的B3出口出站,出了站就看到了艺里坊。



但不巧的是,艺里坊正在整修,大部分外立面都被围挡了,没什么可拍的,我只好匆匆一瞥,就去下一个点。


从艺里坊这个台阶上去往西,就是大路。这条南北的大路就是著名的网红机位所在地——西边街。

西营盘是个区域概念,它最网红的机位无非两类——一个是从西边街的高处往下,可拍到车水马龙尽头楼宇间的船舶驶过,时间合适的时候能拍到落日黄昏;另一个是从西边街的低处往上,可拍到坐落在坡顶的礼贤会香港堂。


上图是这片区域的机位示意图。图中最左侧的南北路就是西边街,它的坡度比较大,向上(南)可仰拍礼贤会香港堂,向下(北)可拍楼宇间的大海。注意,这里的“上下”指的是上坡下坡,不是图中的上下。
先说往下拍的这个机位。



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这里可以拍到海上的轮船与高架路上的汽车从楼宇间穿过的奇幻交通画面。但这个未必能有那么巧,得等。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拍好这个图景,最佳机位在西边街的路中心。那么,在不妨碍交通的前提下,就只能趁西边街红灯的时候,站在人行横道上拍,而且还得近处没有车,才能无遮挡地拍到远处。这就让这个机位受到了很大制约。
站在礼贤会香港堂前面拍呢?那就距离太远了,需要很大焦距的远摄镜头,还得用三脚架,对一般游客来说不现实。



所以,如果想拍类似场景,最好是上坡走到礼贤会香港堂,沿般咸道往东走到新联大厦边(约200米)下台阶,拍这个角度。
这两个角度类似,这边除了海和高架路,还有人行天桥,烟火气更浓,更有味道。而且这里的台阶和电梯只能走人,不能行车,所以拍照更安全,也更从容。





这里还有这样的粉色小房子,ins风拉满。




沿着西边街往上(南)去礼贤会香港堂的路上,半路会先遇到这座救恩堂。它是比较简略的哥特式建筑,可能是由于位置不太好,拍起来不方便,所以不如礼贤会香港堂网红。



救恩堂其实不小,门前阶梯也很有气势,不过确实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角度拍出这种气势。




在救恩堂的位置仰拍礼贤会香港堂,刚刚好。其实这座教堂本身也不怎么出彩,但它所处的位置让它有一种“凡尘里的天国”般的气质。



从西营盘沿高街往东走,走上坡去,就到了与般咸道汇合的地方。


这里也有座小教堂,但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在这个红灯的小路口,往左(北)下台阶,就可以去医学博物馆。


从这里俯瞰医院道,可以清楚地看到香港高低错落的建筑。这里是不是真的很像重庆。






这台阶简直就是香港版的山城步道。下了台阶,往右(西,图中的左侧)一拐,没多远就到医学博物馆了。




香港医学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据说需要预约,但我从它开着的门进去,也没人拦着。这里相当冷清,相信预约号没满。




但我感兴趣的只是它的红砖外立面,这立面映着窗户中透出的橙黄色灯光,显得精致雅洁,晶莹剔透。



漫步其间,仿佛看见百年前同样阴郁的天色下,医生们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线,忙碌着的身影。如今一切已为陈迹,唯有岁月寂寂无声。



如今上了岁数,稍微走多点路就会觉得累,所以我决定回酒店休息一下再继续浪。于是就沿着博物馆西边的石阶小路上去,上到顶,往左(北)转,就可以下到文武庙附近,那里有巴士。



文武庙很小,香火倒挺旺。当时已经挺累了,再加上天色又不好,所以没怎么拍。


但这巴士总是不来,我等了足足25分钟。这期间闲着无聊,拍拍老香港的烟火气,倒是还不错。




好容易上了巴士,到上层前排就坐。路过铜锣湾时,随手拍了几张街景,这个视角看到的铜锣湾又不一样。
话说这巴士好猛,他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开到叮叮车的轨道上超车。

回到酒店休息了一会,心想该动身去迪士尼门口接她们娘俩了,地铁过去要差不多一小时呢。可是这时媳妇来电说,闺女要看完21:00的烟火秀再走,让我晚点去。
我心想,那我这会儿去哪呢?得,去旺角打卡香港的烟火夜色吧。


从铜锣湾去旺角倒很简单,铜锣湾上港岛线,到金钟换荃湾线,旺角站下车就行了。如果时间不多,建议从地铁站B3出口出站,出来就是一座过街天桥,在桥上就能拍到地道的旺角夜景。
比如上图这个,这就是旺角区域的南北主干道弥敦道。


这座天桥很长,桥上行人如织,却没人驻足欣赏这位小哥哥的歌声。其实他唱得不错,可惜大概有些怀才不遇吧,只能在这里唱唱了。


他自己倒是沉醉其中。瞧他的穿着打扮,十分精致,真不像个以此为生的,大概是出于兴趣吧。
在这熙熙攘攘的夜色中,一个人弹着吉他,沉静地唱着自己喜欢的歌,任周围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能有自己的世界真好,哪怕是在这拥挤的角落。
我不知道他的故事,但听着他的歌声弥漫氤氲在旺角璀璨的夜里,我想起了好多故事。







来看看旺角的青橙夜色。这些图都是在过街天桥上拍的,如果嫌累想偷懒,根本不用下桥。



这街角的小店,是不是很有宫崎骏和新海诚画里的感觉。好像每一位店家都能拍出一段故事。



走到天桥比较靠东的位置,可以俯瞰庙街的夜色。这是个网红机位,可惜我不会拍,也不会调色,各位凑合着看看吧——至少真实。


本来嘛,在过街天桥上拍拍照也就差不多了,我对如此大流量的人群向来心存畏惧,不愿往里挤。但又惦记着金鱼街,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还是下了天桥,挤进了人群。
不过金鱼街上用传统方式卖金鱼的店已经不多了。



这些袋装金鱼确实很有特色,一个个廉价的塑料袋,却剔透如水晶球。可惜这边的店东多不允许拍照,可能是觉得这会扰了他们的生意吧。


这些能在缸里生活的鱼,感觉条件要好些,虽然不是“单鱼单间”,起码有个活动的地方。难道它们是有编制的吗。

由于我要在21:30前赶到迪士尼门口,所以在旺角不敢多逗留,不到19:30就离开了。当时想着顺路去尖沙咀,一道把维港夜景给打卡了,提前看好要从尖沙咀站L6出口出站,谁想出站后看见了这个地方。



之前做攻略的时候没注意过这个地方,当然也就没安排,这时偶然看到,也不知道它是干吗的,不过我虽然不懂,但大受震撼。


这个地方的正式名称叫“1881 heritage”,中文一般叫它“1881公馆”。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它的功能和用途,只觉得它集浪漫、典雅、精致、梦幻于一身,好看到超越了我的表达能力。



特别是这座孔雀一般华美的“水晶宫”,吸引了很多人拍照打卡。



它的主体部分类似空中花园,但似乎比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原版更优雅。这里都可以随便上,不过我没有选择从此出上楼。





在主体建筑的西南方向上,有一个旋转阶梯,攀援而上,能拍到不同角度的公馆。这座空中花园着实精致。



走上阶梯,看到上面还有一个平台。从这里俯瞰“水晶宫”,感觉又不一样。


上到平台最顶层,这里似乎是个小小的展室。这里人不多了,夜色显得静谧悠远。不知为何,我莫名地想起了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海。



不过我还惦记着去海边拍维港夜景,不能逗留太久,离开前再恋恋不舍地看一眼吧。

从1881公馆到海边,就很近了,走不到200米就到。也幸亏我这晚去了,能登上海边的观景高台,第二天晚上这里就封了,要准备新年花车巡游和表演。



那天天气其实很不好,但维港灯海璀璨,如银河浩瀚,若星辰灿烂。





作为世界天际线排名第一、且远超第二名纽约的国际大都市,香港虽然也是迫于无奈才“叠床架屋”,但这一城的重楼高阁,却实实在在造就了维港举世无双的璀璨夜景。漫步海滨,观一城灯火,拂一湾海风,任何疲惫仿佛都要消失了。



可惜我在此地亦不能久留,只好匆匆拍几张照片,无心细细玩赏。图的质量着实有限。




拍几处中景,倒是尚可。这红红火火的“帆船”,行驶于映满灯火的海,让人有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将下观景台时,忽然看到这个场景。


这不就是二次元中常见的场景么?两位妙龄女子喁喁细语,远处光影交织,灯海绚烂,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究竟是城市的熠熠华彩,收藏了此刻少女的心事,还是在少女的眼眸中,镌刻了凡尘的光华。


离开前看一眼尖沙咀钟楼。这里是老九龙车站旧址,如今随着蒸汽时代的远去,只有这座钟楼述说着往昔。

这天的行程基本就到这里了。

这天是大年三十,少不得发发拜年微信,我自认为已经发得挺全了,但好像还是落下了一些好友,有位好友看见这篇游记草稿的时候说,“你发了一上午微信,我为什么没收到?”

当时天色依旧不太好,媳妇和闺女头天玩得太累,也没起床,上午我们基本没出门。眼看快到中午,媳妇说这天气比较差,咱上哪去呢?要不就土瓜湾吧,那里天气不好依然出片。
我说可以,正好可以在那里看看有没有什么香港本土特色的礼物,可以带给亲朋好友们。


到土瓜湾照例是搭地铁,但其实挺麻烦,要港岛线换荃湾线再换屯马线。一共六七站地,居然要换三条线,而且荃湾线的尖沙咀站和屯马线的尖东站虽说是站内换乘,但那叫一个远,让我想起了在京城西直门站四号线换十三号线的感觉。



土瓜湾距离原来的老九龙城其实不远,这里保留着老香港的原汁原味,看起来生活质量不太高的样子,但比较闲适。后来媳妇瞥了一眼路边中介的招贴,算了算,就上图这种水平的楼,50来平的房子,大概500万港币。
嗯好吧他们没公摊。
但公摊是他们发明的!哦,不不,是他发明的。



这里街上人不多。
土瓜湾最火的是它的彩色房子,可是媳妇和娃都不愿走太多路,所以我们只去逛了牛棚艺术村。



我们走到牛棚艺术村时,碰上了在港期间最“大”的一场雨,几乎要沾湿头发了。我打趣媳妇,这大年三十的,你居然要来一个叫“牛棚”的地方?她说那总比大年初一来强吧,在除夕来看看,就意味着牛棚的历史永远留在过去吧。
但愿吧,但愿吧。






这地方倒还真有些可观的小景。可见艺术的力量是更加恒久的。


这里最大的好处是没什么人,一切都静静的,徜徉其间,便无扰攘。



牛棚艺术村东边的土瓜湾煤气厂,是个拍工业朋克风大片的好去处,可惜当时她们都懒得再走,我也只好匆匆拍两张就走。

一路地铁回到尖沙咀,女儿要去坐天星小轮过海。
关于天星小轮,这里稍微多说几句。


天星小轮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交通工具,在没有跨海地铁和隧道的年代,轮渡就是港岛和九龙之间的通勤工具。当年,除了天星小轮,还有一家油麻地小轮,但随着时代进步,轮渡逐渐被地铁和汽车取代,油麻地小轮如今已是历史陈迹。
不过天星小轮却幸存了下来,成为游客们观光打卡的经典老物件。当然,它的通勤功能依然保留着,工作地和居住地距离两边码头不太远的香港市民,也经常乘坐天星小轮往返,毕竟它更省钱。
天星小轮的价格是成人单次3.6港币,孩童2.4港币,比地铁便宜,而且班次不少,速度也并不会慢很多。坐在船上吹吹海风,看看城景,可比坐地铁舒服太多。


目前的天星小轮还有4个码头,分别是位于九龙半岛上的尖沙咀码头和红磡码头,以及港岛上的中环码头和湾仔码头。其中尖沙咀到中环的班次最密,航程也最短,坐船的人也最多,我们这天坐的也是这个路线,十几分钟就到了。
尖沙咀码头就在观景台旁边,九龙半岛巴士总站也在它前面。码头的建筑相当陈旧,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样子,看上去像是个不起眼的长途汽车站,但历史感很浓厚。根据码头里的指示牌,可以很容易分辨去中环还是湾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轮的上下层之间没有通道,想坐在哪层,就要在码头上选好去哪层,坐下层的去一楼登船,坐上册的去二楼登船——二楼可没电梯哈,反正我没见着。



船内部长这样。它看上去也很有历史感。椅背是双向可调节的,游客可自行决定坐的朝向。
这两张图其实是初一晚去湾仔的途中拍的,由于这里写到了小轮,就一并放在这里,后面就不再专门介绍了。




坐小轮最大的好处除了吹海风、拍海景,就是拍别的小轮。这小轮至少从1920年代起就长这样,现在看依然很经典、很可爱。


这张图是调过色的,自我感觉旧时代的氛围感拉满。不知这些在此行驶了几十年的小轮日日目睹这琼楼玉宇、万顷碧波,若是有灵,该作何感想。



由于这天晚上我们有事,登岸后未再作游览。唯过天桥乘车时,随手拍了中环的风貌。真想不到在这寸土寸金之地,竟有一片停放工程设备的荒地。

除夕晚我们虽然没看春晚,却又是很晚才睡(应该是已经到初一了),初一早上她们都懒床,我一个人起来去中环city walk。



清晨的铜锣湾很安静,我也不去坐地铁了,直接上了叮叮车。车上也没几个人,头排随便坐。


坐到中环,第一站是终审法院。


我向来喜欢这种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但这一次却发现,它周围全是树,遮挡太厉害,基本上拍不到好看的全景。所以只能仰拍一下细部就走。


在这里拍汇丰总部大楼倒是合适。



从这里往南看,还是个拍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的好机位。这楼跟终审法院一样,走近了反而不好拍。



终审法院东侧,是一个小小的公园——遮打花园。从外面看,这里很不起眼,但走进来发现,这里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仿佛隔绝外界喧嚣,自成一方清净世界。



但这里又绝不荒僻,而是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宁谧统合在一起,让人难得感受到都市生活的安逸舒适。在港期间,这里意外地成为我最喜欢的地方。
这两张图是行程最后一天又路过时拍的,只有那天天色才晴好。


遮打花园靠北一侧的长廊,廊顶就是过街天桥,走上来,发现它联通着跨越金钟道的大过街天桥。
在那里,可以看到最经典的中环。


这里也能远眺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座过街天桥上的机位。香港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最大的福利可能就是它的过街天桥真的创造了许多经典机位。


这是在叮叮车上拍到的过街天桥。它很长,从遮打花园一直 延伸到圣约翰座堂,我只能拍到它的一段。




这座天桥,有一段与高架快速路并排架设,很方便拍到这一带的城市风光。我自认为这个角度拍的人不多,但还算经典,至少拍出了现代都市那种繁华寂寥的感觉。





这里向正东,可拍到力宝中心一带,远城近树,让冰冷都市平添几分南国风韵。






这里向西,是叮叮车驶过终审法院的经典镜头,若能拍好,这图能封神。可惜我拍不好。




从这里往南,可远眺圣约翰大厦(太平山缆车总站)一带,此处颇有山城味道。


这是工银大厦的近景。据说花旗银行香港区总部也在其中办公。





沿着过街天桥往南走,向北回望,可以隔着中银大厦底部看中环城景。这是一种完全置身于香港的钢铁森林之中的感觉,与远观感觉还不一样。


拐出过街天桥,穿过与之联通的长江公园,在大名鼎鼎的长江实业大厦旁边,就是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步行的话,主要有两条路通向它,一是这个地方的台阶。


另一个是在这里,汇丰总部大厦的后面(南面)的路对面,有一条窄窄的石阶,也可以通向这座橙黄色的古典建筑。


走到跟前,这楼反而没法拍了。它也不对外开放,想进去拍也不行。


拍一个角落吧。在这个角落的对面,就是圣约翰座堂了。


圣约翰座堂倒是对外开放,它也是哥特式,形制只能说中规中矩,一般般。






但这里有若干精致小景可拍,还算不错。


我尤其喜欢这个场景。
这位女士也许只是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可我却宁愿相信她正坐在这静谧的庭院里,面前摊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



在非礼拜日,这教堂允许游客入内参观。它的厅堂宽阔而静谧,别的不说,起码是个静心休息的好地方。

从圣约翰座堂再往南走,上个坡,就到圣约翰大厦了,那里是太平山缆车总站。
我到圣约翰大厦时,还不到上午10:00,缆车还不怎么排队。可媳妇是南方人,她们那边例有大年初一登高行大运的传统,所以我要等她一起登顶,此时就不上了,而是继续往南走。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附近的几个打卡点,这一带可能是由于地势原因,道路比较乱,但真走起来也不难,反而会感觉这里很有香港独特的味道。


缆车站往南,是一个大上坡,在坡上,是一座精巧的、现代风格的蓝色小教堂——圣若瑟堂。



这座蓝色小教堂从涂色到形制都十分别致,建筑风格是现代风(或者说后现代),几乎有些朗香教堂的韵味。它在香港声名不显,不是个出名的打卡点,但我却格外喜欢。




这座教堂貌似不对外开放,但它东南角毗邻一座高架桥下的小停车场,从那里溜达进来,也没人管。
这座教堂已经有些陈旧,好像多年没翻新过了,它架空的一楼好像是座汽修厂,却又有不少女士围在几张大桌子前吃大锅饭。我搞不懂这是干吗,也不敢问。


这教堂的院落也有些凌乱,堆放着些杂物,不过这些小雕塑还是很精致的。



离开圣若瑟堂前,再回望一眼。我想象不出它繁盛时的样子,但它颓败的时刻,却带上了几分烟火气,让人感觉好像天国也没那么遥远。

从圣若瑟堂往南,转过街角,沿上亚厘毕道向西,走过旧总督府,会看到几座老式建筑。


再往西走,在一个小路口往北,走进一条小路,就能走到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如果从地图上看,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好像就在坚道的大路边,但实际上大路边是一座十多层的楼房,根本看不到教堂。要沿着我用蓝色箭头标注的那条叫“己连拿利”的小路上坡,拐个大弯,才能看到群楼环抱中的教堂。




这座教堂也是坐落在一个上坡的尽头,跟礼贤会香港堂类似,不过它更为洁白,更为晶莹,因此更加出片。而且这里不是大路,几乎没什么车,相当幽静,能让你更从容地拍照。



但就这样,我也没拍好。

如果按照地图的标识,从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到回教清真礼拜总堂,那路可有得绕了。其实这两个地方离得不远。
我发现,在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的坡下面,有一条向南通向山上的小路,山顶似乎也是公路,所以我就沿着这条小石阶路攀了上去。


这条小路蜿蜒曲折,旁边还有个行洪道,虽然地处市里,却十分幽静,要是晚间到此,估计还有点吓人。
从这条小路一路绕,绕着绕着,忽然就绕到了高架路立交桥下的一座过街天桥上,那天桥架得甚高,有个拐角看上去是个凌空高悬的观景台,似乎前面没路了,不过走上去发现还有折向下的路。沿着台阶走下去,就是罗便臣道。


罗便臣道上一景。这条以开发黄泥涌水库而留名的第五任港督命名的道路,看上去也不怎么起眼。
沿着罗便臣道一直向西,遇到转弯处不要跟着转,而是继续沿小道向西,就能找到回教清真礼拜总堂。



从南侧高处路边看礼拜总堂的塔尖。孔雀绿配上玫瑰红,这副图景真是少见。


路南是个扶梯。这其实是广义上的半山自动扶梯(“中环大电梯”)的一部分,而且是快到顶的那部分。这也算是香港的特色交通之一了吧。



但我就不上去了,往下走走,有一个朝西的小门,居然开着,一条石阶通向礼拜总堂。




这座寺庙隐藏在一片高楼之中,声名同样不显,但它的色彩和形制十分别致,堪称精美。再加上周边幽谧的环境,让这里有种超乎世外的感觉。
这里的大门当然不开,但侧门居然开着,好像可以进去参观。但我担心进去还要脱鞋袜,就算了吧。
不由得再次感慨:在我们这里,如果在不熟的人面前赤脚,女士可能还好,男士的话是百分百会显得不尊重的。但人家这里,赤脚才是尊重。一件小事,也可见文明多元,实无一定之规。


这中环大电梯能有往上的就不错,就别指望有往下的了。我沿着这里的台阶走下去,会路过大馆。







沿台阶走到半山处,会路过大馆,这是个修旧如旧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我意外地不感兴趣。不过,斜穿过它,可以抄近路去圣保罗堂和艺穗会。



这里的中环充满市井气。这座“怡红院”看起来蛮正经的,可能最不正经的就是它的招牌。



从大馆再往东走,会路过艺穗会和圣保罗堂。圣保罗堂蓝白涂装的外立面极其素雅,但由于它在一个斜坡上,正面被旁边建筑遮挡,不太好拍。就这么简单拍几张吧。



艺穗会就在这个路口的街角。这是个极有港漫风的地方,我总觉得似乎麦兜在某个故事里路过过这里,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只是它给人的感觉,好像有。


艺穗会的侧立面细部,似乎拍的人不多,但我也没拍好。

从艺穗会再往东走,就该到著名的煤气灯街了,但恰在此时,媳妇打来电话,说她已经跟闺女到达了圣约翰大厦,准备排队坐缆车。慌得我过煤气灯街而不入,穿过雪厂街再折向东南,去找她们。


这里就是圣约翰大厦楼下的缆车总站入口。这张图是我在大年初二早上拍的。当时是8:45,基本没什么人,游客随到随上。关于缆车的具体介绍后面会说,这里先说我们当天的遭遇。

年初一中午12:55,我到了圣约翰大厦,去找排队的妻女。大厦门口已经排满了蛇形排列的人,队伍延伸到高架桥下面,我到那里找,还是没找到人,再往后,发现队伍排到了高架桥东边的人行道上,又一直延伸到一个坡上,我在那里碰到了妻女。目测她们前面至少有50个蛇形弯,按一个弯站20人计算,这就有1000人,这还是保守估计。
太平山缆车10多分钟一趟,每车能载100人吗?即使能,我们登上缆车至少也要在一个半小时之后。
当时妻女后面又已经排了几十号人,好在游客中以大陆人居多,没人指责我插队。但这个局面我还是觉得乘缆车太困难,就提议咱们坐巴士吧?
媳妇有点不愿意,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倒是答应了。我打开高德查路线,发现就在高架桥的另一侧,路东,就有个汽车站,那里是港岛小巴1路的车站,坐这个车,经过3站地,就能直达山顶。
我说有这么好的事,咱就去呗,虽然不能体验坐缆车上山的感觉,但到了山上,咱体验坐缆车下山的感觉,不一样吗?妻女这次都同意。
我们经过一个地下隧道,到了地图标注的车站,也找到了港岛小巴1路的站牌。等车的人不多,大约过了15分钟,小巴来了。
我非常得意,自以为至少节省了1个小时的时间。可是小巴的司机摆摆手,竟然没停,直接开走了。
我大惑不解,说它怎么不停呢?旁边一位大陆口音的游客跟我说,这车只要坐满了人,就不停了。车上不允许站人的,我都等3趟了,还没上去。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继续等?他苦笑着说,缆车人太多,排不上,他还想再等等。
他还想再等,可我和媳妇已经石化了:这时候回去重新排缆车,那不得再多等半小时?可是这小巴恐怕每趟都是满的,什么时候能上得去?
我说那打车吧?多花点钱就多花点钱,别让孩子跟着受罪了。谁想那位大陆的朋友又说:这附近没有的士停车点,你最近也得走回终审法院那边去打车。而且这种旺季,上山的价格大概是一口价400港币。
我是彻底没辙了。媳妇生气了,嫌我没做好攻略就瞎出主意,可我也非常无奈,只好悻悻地带着她们步行去小巴的始发站——在国金中心下面的港岛小巴总站。这个步行距离很长,媳妇和娃又累又渴,一路上没给我好脸色。



小巴总站在国金中心下面,我们好容易一路过了中环,已经走了将近2公里,再一看,还有大概1公里的路要走。媳妇实在烦了,说你先去探探路,我们在这等等。


这时的天色已经变得晴好,但我也无心玩赏,走进国金中心,开始找去对面的路。地图上显示,小巴总站就在国金中心商场的北侧,门朝金融街开。
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商场通向北边的门。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香港“立体交通”的威力:他们的很多设计,可能自己人习以为常,但像我这种外地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他们好像有一种原则:商场与周边的交通设施不直接连通,地面与空中交通也不直接连通。这座商场是这样,最后一天我们去的西九龙环球贸易广场也是这样,整个商场,周长将近1公里,只有1个通往地面的门。在其余的地方,商场与地面人行道完全不连通,连底商都没有,就是纯水泥墙。
我只好一路朝西,走出商场,沿着人行道,绕到北边。这一路,商场就在我右手边,但如果你不知道,你完全看不出这是个商场。


这是国金中心朝南的门。我万万想不到,除了这里和朝西的门是在地面这层开的之外,它的地面这层就只有通风口、水泥墙和紧闭的防火门。好容易找到小巴的站点,原来这个站在裙楼的下面,是一个中空的独立空间,只能在我找到的这个朝北的口进入,别的地方都不通。
这个车站我懒得拍照了,总之就是上世纪80年代咱的县城车站什么样,它就什么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做梦也想象不到堂堂香港第一高、号称中环第一财富重镇的国际中心的一楼,是这么个脏乎乎、油腻腻、连墙砖都剥落不少的车站。
唯一的好消息是这里等车的人不多,再来2辆车就轮到我上了——毕竟除了他们本地人,基本没人能找得到这个地方。
这时收到了媳妇的消息:她们不耐烦等,也不愿再相信我,已经按照别人的攻略,去中环5号码头坐15路上山了。我好容易到了小巴总站,当然不愿再走1公里去坐15路,就在这等,好在没过多久就上车了。
小巴不能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只收八达通或现金。票价统一是11.8港币/人,不分成年儿童,也不找零。这车最大的优点是开得飞快,司机走盘山路的速度开出了秋名山车神的感觉。

下午14:15,我坐着小巴“飞”上了太平山顶。


太平山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山顶广场,另一个是凌霄阁。山顶广场名叫广场,实际上是个购物广场(也就是综合体),最下面一层是巴士和的士车站,二、三、四层是餐饮和商业,顶层有个观景平台,这里正好可以看到缆车开进凌霄阁。




山顶广场其实不大,观景的角度也不怎么好,全景拍出来也就这样。





这里拍的近景也就还行。对面凌霄阁有十来层,一层层地上去,最上面的360观景台要收费——成人75港币一位,还得排队进,进去每个人只有20分钟的观景时间。
我们一听这个情况,立刻决定放弃,听说在凌霄阁三层有两家店好说话,不买东西也让进去拍照,我们就进去了,果然让拍,但角度不好,也只能拍点近景。


这里倒是能看见“李氏皇宫”。

媳妇一看这局面,问我怎么办呢?如果就这么下去,那也太不值了吧?我说那就只有去观景平替卢吉道了,但走到观景台,单程要1.1公里,你能行吗?她又简单搜了一下,发现是平路,就说可以。
于是我们就去了卢吉道。



卢吉道是凌霄阁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最宽处也就最多并排走3个人,但路面平坦,走起来不费劲。在它这一路上,至少有3—4个机位可以很容易地拍到维港的全景。





我们决定在卢吉道守一个香港的日暮黄昏。这里拍景是真不错,但问题是没有坐下休息的地方,大家都只能趴在栏杆边静静等待。




这里拍点近景可还行。那两幅巨幅广告的下面,就是大馆,只是这里完全看不到。


这两位小姐姐很勇敢。不过图片内含专业动作,大家请不要模仿。


这个角度,在山顶广场和凌霄阁是无论如何看不到的。那里只能拍到中环,这里却可以从正面拍上环。


西九龙也是从这里拍更清楚也更漂亮。城市,公园,绿地,海港,在远山近水映衬之下,一片岁月静好,生机盎然。




红日渐渐西斜。满城的灯火陆续亮起,点亮东方最璀璨的明珠。太平山上看太平,这个大年初一的大运,真是不错。


卢吉道似乎环山一周,沿着它一路往西,能看到海上落日。谁能想到,这里就是当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伶仃洋呢?文天祥慷慨悲歌、关天培血染沙场之地,都距此不远。
而太阳每天升起落下,浩瀚苍穹之间,人类的悲欢荣辱,似又很渺小。







这天其实还是有点霾的,不过跟前几天相比,已经很不错了。




我终于等到了日暮时分,等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刻。




几乎在每篇游记里我都会啰嗦一遍:黄昏是城市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当华灯初上,夜色阑珊,装点着烟尘中的旅程,迷离着永夜里的幻梦。
你看呐,那灯,那海,那人生。


夜晚的卢吉道,挤满了游客。看一眼,再看一眼,镜头记录下光和影,记录不下梦与情。
此情只待成追忆。也许当我老去,我还会一遍遍地想起甲辰龙年的第一个夜晚,我站在这里,看见我梦想了无数次的香港。


当时媳妇和娃已经回山顶广场休息,为了不让她们久等,我不等天全黑就折返,所以只能在路上一个不太好的机位匆匆拍下这张完全的夜景。


回到山顶广场时天已全黑,排队等缆车的人比我们上山时还多,目测没有两个小时排不到。我建议媳妇先带娃吃点东西,可她说没有一家餐饮是不用排队的。
于是我们果断决定——

由于缆车的队太长,而山顶的游人居然还在增加,我们只能先去排小巴。好在小巴还算给力,排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坐上了车。
注意,15是不行的,它虽然车多,但由于停靠站也多,所以排队的人几乎不少于等缆车的。
相比之下,小巴1路就给力多了,它下山比上山飞得更快,超过40°的坡,司机大哥也敢猛踩油门往下冲,锐角转弯全用漂移,路上有坑直接飞过去,比过山车刺激多了。有了这,还去什么迪士尼。
小巴的速度是真快,而且跟上山不同,下山的小巴会直接停在中环地铁站的入口,真的太方便。
当时也不早了,将近20:00,我以为我们就坐地铁回酒店休息了,可是媳妇说,她想去星光大道。


然后刚出地铁她就后悔了。尖沙咀站距离海边其实不近,她好容易走到这里,已经累得不行,完全不想再去逛,于是我们连麦兜都没见着。


但我们想回去也很难。初一晚尖沙咀有花车游行,很多路封了,游人更是挤得这里水泄不通,我们被迫看完了后面三分之一的花车游行,只是大家累得都不想拍照了。
我就拍了这么一张能看的,这是最后一个节目,龙飞了起来,这里也祝大家龙年飞龙在天吧。
好容易等到花车游行散场,我们也懒得走回去挤地铁了,干脆又上了天星小轮,这次坐去湾仔码头,然后从那里转叮叮车回酒店。这一路懒得再拍什么,所以这天的行程就写到这里吧。

大年初二,是我们在香港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就要跟媳妇回娘家了。早上她们照例呼呼大睡,我却起了个大早,只因为惦记一件事:没坐成太平山缆车倒无所谓没事,可我还没拍成啊!这简直岂有此理!
于是我早早起床出门,只为去拍太平山缆车。




搭地铁前看看清晨的铜锣湾。在假期的早晨,这里静悄悄的,懒洋洋的,就连太阳仿佛也是刚上班,睡眼惺忪地在高楼挡不住的地方随意洒下一点光,就算完工。
这样的氛围,倒是自幼生长北国的我第一次体验。我们那里楼矮,路宽,没碰到过这样的早晨。


这里我必须画个示意图,好好说说这个缆车。
太平山缆车其实并不是最方便的上山交通工具,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总站——圣约翰大厦,本身就处在了“半山”的位置上,并不那么容易到达。而且它的价格还贵,成年人单次乘坐,无论上下,都是62港币,当天第二次乘坐会变成28港币,但那也远远超过了小巴的11.8港币。
对了,说到这里,先说一个避坑提示:千万别相信什么“刷八达通不用排队”的话,这在淡季也许可以,但旺季是不行的——你拿着八达通确实不用排买票的队,可是光乘车的队就够你排一个多小时。
不过,太平山缆车的最大优势是,它确实足够有特色,比如它本身是一列在大坡度铁轨上穿城而过的“火车”,又比如坐在上面可以体验斜斜上升的感觉,再比如可以透过车窗欣赏维港美景,等等,因此它虽然又贵又费时间,却还是吸引了很多游客。
于是这里我就要说到几个tips了:第一,如果你不想排队,最好是在上午10:00前到达车站。缆车首班车7:30就发,亲测旺季9:00前不用排队,下山时10:00,门口刚开始有一点点人。
第二,如果你想看景,上山(南行)时要坐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右侧,下山(北行)时要坐在左侧。否则你基本看不到什么景。尤其是快到凌霄阁那段,那里本来很高,看景很方便,但那时车的左侧是高山峭壁,只能看山。
第三,如果你跟我一样,想拍缆车本身,那请你一定要收藏上面这张图,以及后面我即将贴出来的那张。
要想拍缆车,最好是在太平山缆车的梅道站下车。太平山缆车除了圣约翰大厦和凌霄阁两个始发终到站,中途还有4个站点,从下(北)往上(南)以此是麦当劳道站、马己仙侠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白加道站已经在山上了,要想拍缆车与城市的各种合影,最好是从梅道站下车,往山下走,依次拍过去。
每个站能拍到什么,上图中有说明,后面还会详细介绍。这里先说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如果你想中途下车,就一定要在上车后,找到车门附近的一个长条形按钮箱,按下你想去的站点的按钮,这时按钮会闪烁白灯,直到它由闪烁变为常亮,才说明司机看到并接受了你中途下车的请求。如果没有这一步,缆车在中途站点是不停车的。
然后还要注意,中途的站点都是经历百年沧桑的那种山城老站,站台极短,只能在缆车的第一个门上下。而缆车一路运行的线路又极陡,车地板的坡度很大,又有点滑,如果你想在快到站时再往前面走,会发现非常费劲,很不好走,那感觉有点像在做某种攀援的拓展训练。
当然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你在哪个站下,你的票价都是62港币。
这时聪明如你,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既然中途站点可以下人,那可不可以上人呢?答案是当然可以。操作程序跟下车差不多,去站台上按那个同款按钮箱,当对应站点的灯由闪烁变为常亮,说明下一班缆车接受了你的请求,会停靠在你所在的站。
可问题是,大聪明们可别以为,用这个手法可以躲开排队的人群,比如一看山顶排队的人太多,得,下山去白加道站坐车吧,这是不行的。拜托用脚指头想想,山上的人都要排一个半小时的队了,哪辆缆车还会在你这半山腰的站停?这跟小巴是一个道理——无非缆车允许站人。
再说一遍,小巴不允许站人是为了人好。毕竟哪里的飞机都不卖站票不是吗


然后呢,这里还有一个坑,就是当你在梅道站拍完后,想去马己仙侠道继续拍,这时导航会让你沿着梅道往东走,转个大弯,再回到马己仙侠道。从马己仙侠道去麦当劳道,从麦当劳道去圣约翰大厦,都是这样。
但其实不用。你只要沿着这条“太平山—中区自然文物径”一路下台阶就行了,这不仅是一条近路,也是一条很有山城古道风韵的路。


好了正式开说缆车。缆车内部长这样,左侧那个就是我说的长条形按钮箱,右侧是刷卡机。


这就是我下车的梅道站。从这里下几步台阶就能走到梅道的大路上,走得快的,刚好能拍到自己刚才乘坐的那辆缆车。
当年,就是别人拍的这张图的同款,把我带入了太平山缆车的坑。我发誓,只要来香港,一定要拍到它。
为什么呢?我说不上来。但看到它,我想起的是百年前天色阴郁凄清的山城,想起那时的人们,在这样的路上上上下下,一抬头,看见青天欲雨,草木葳蕤。



从梅道站往上(南),还能拍到经典的两辆缆车交会的画面。整个线路上貌似只有这个地方能拍到这个镜头。


梅道站在没有车来的时候,是那样的不起眼,却又是那样地让人想起好多忧伤的故事。


在梅道向下(北)看,能拍到缆车穿城而过。这条路真的很幽静,在这个清晨,路过这里的汽车都不如缆车多。







马己仙侠道往上(南)主要是拍缆车穿林而过,往下(北)则可拍到缆车与汽车立体交会。
不过这事得等,不一定那么巧,而且如果汽车开得过快,就容易糊。由于时间有限,我在这里没拍到非常满意的片子。
顺便说一句,图上那座桥,就是麦当劳道跨越缆车线的桥。




这里还能拍到一些中环的图景,算是性价比很高的机位。


这条路上车也不多,等半天连个红色的士都没等到,这么凑合一张吧。



我走着走着,无意中发现了那条“自然文物径”,一路走下来,就走到了麦当劳道站。它跟梅道站一样有味道。
站上一个三口之家,也在等着拍缆车,那位妈妈看上去颇不耐烦,爸爸和儿子则兴味盎然。
我暗暗好笑,心想这种事你们怎么能带着妈妈来呢?看我多聪明。





在麦当劳道往上(南),可以拍到缆车与大绞盘的合影。这也是我极喜欢的一幅图。


在麦当劳道往下(北),则可以拍到新缆车经过旧缆车。这幅静止的画面看起来好像两车交会,其实是“沉舟侧畔千帆过”啊




从麦当劳道站再往下(北)走,走过这最后一个可以拍到缆车的机位,转个弯,就到了一座小停车场,从那里可以通向前面提到的圣若瑟堂。
从上到下,我花40多分钟搞定了这段行程,总体还算满意。除了卢吉道,这大概是我拍得最仔细的一个景点了。












下了太平山,该回酒店退房了。在明媚的天色下,最后补一组铜锣湾的美照。
虽然满打满算也就在这里待了四整天,但我仿佛已经很熟悉这里,仿佛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当然,其实我并不熟悉这里。可是我们就要再见了,铜锣湾。
还来不及熟悉就要告别,可是这个阳光美好的正午,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
不知多年以后,我还有没有机会再次站在这里,看着这一街车流不息,想起很久之前,那无人知晓的四天四夜。

我们香港之行的最后一站,选在西九龙艺术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要从西九龙高铁站乘车离港,西九龙艺术区是距离车站最近的一个景点了。


我们从中环站到香港站,换乘东涌线到九龙站下车,出站就是环球贸易广场,从这里往东过联络桥,就到西九龙高铁站了。
但这时时候还早,我们还不忙去乘车,便找家餐厅吃了饭,然后打算去西九龙滨海长廊逛逛,跟香港道个别。
谁想这里坑又出现了。


在几乎所有香港攻略中,查“西九龙艺术区”,都会说“乘地铁到九龙站,出站步行可达”,但怎么个“步行可达”法,没人详细说。
于是,我又根据内地的生活经验,从环贸广场东南侧的门出来,往西走,去西九龙艺术区。等走到环贸广场西南角上,发现宽阔的柯士甸道是条下沉式道路,它横亘在我和西九龙艺术区之间,必须走过街天桥才能过去。
天桥倒是有一座,地图上没标,我在上图中用蓝色标出来了。这座天桥一头连着环贸广场二楼,另一头是一个扶梯,通向西九龙艺术区。于是我开始研究,怎么才能上到这座天桥上。
我站在地面上,天桥在我头顶,没有路上去。我心想,这附近总有门能进入综合体,只要进了综合体,上二楼还不容易吗。
这时,我距离东南门已经比较远,就想往北绕一下,应该会找到门。然后。
然后我绕了它整整一周!这路绝对超过一公里了!可是!东南门竟然是它唯一通往地面这层的门!
整个综合体,在地面这一层,只有一个门。我知道它不只是商业,还有住宅什么的,但甭管什么,总之这个逆天的设计我还是不能理解。
整整这一圈,甚至连一个底商都没有,窄窄的人行道旁边,全是水泥墙、防火门,一副自古以来人迹罕至的样子。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鬼才设计理念?


等我们终于按照综合体里的指示牌,找到过街天桥,时间已经有些紧了。媳妇比较累,又不舍得寄存行李箱,就说不去了,由我带娃去打个卡就回来。我们在过街天桥上看了看码头,媳妇就往回走了。


下到地面之后,从地图上看,距离海边似乎不远了,但实际上还挺远的,还要走10—15分钟。






终于到海边了。这里碧海绿地,交相辉映,果然是个休闲散步、发呆小憩的好去处。
这里的游人似乎以香港本地人居多,大家在这里晒太阳、吹海风、遛宠物,玩乐打闹,一副悠闲的样子。艳阳长空,碧波高城,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刻,终于看到了维港最清澈的模样。




这里看离岛,一副“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感觉。我忽然想起了成龙的《A计划》,虽然故事跟这情景不搭边,但那激昂的音乐里,也有这么一片浩渺烟波。



好多人在这里露营、野餐。多日阴雨,让人们更珍惜这惬意的艳阳午后。
可惜我们该去赶高铁了。在这海边,我们一共停留了五分钟。

终于写到这里了。自假期回来,我一直很忙,但晚间只要有空闲,就一定抓紧时间写游记,因为现在记忆力衰减,时间拖得久了,很多细节可能就记不清。
这次的游记,完全按游览顺序记述,在写作过程中,心情也像当时一样,历经疲惫,惊喜,悠闲,焦急,赞叹,以及写到最后这里时,不舍。
女儿这次难得的全程很乖,也很能吃苦,走了好多路不喊累,最后告别西九龙时,她轻轻地说,再见了,香港,我还会回来的。
声音很轻,但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她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回来,可我呢?我还会再来吗?我还会再见这碧波粼粼、灯火熠熠吗?
于是,在选择游记的背景音乐时,我决定自写游记以来首次不选择纯音乐作为背景,可我选择的歌曲却不是开头提到的《下一站天后》,也不是标题中引用过的《遇见》,而是这首跟香港并无什么直接关系的《云边书坊》。
为什么?只是因为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那我迄今从未亲见的,坚尼地城的海滨落日。
受限于种种原因,我出境的机会极为有限,此生不知还能否重履此地,更不知还有没有机会亲眼看看落日余晖下叮叮车走过海岸,与游船擦身而过的场景。
可我没有遗憾。
阴天,傍晚,车窗外。我看见了,香港。


每篇游记的末尾,我都要纠结最后一张图放什么,这次干脆放个不一样的——这里不是香港,而是在高铁上路过广州时拍下的。
十二年前我初到广州,首次见到南国繁华,十二年后我走过整个大湾区东翼,依然深爱这片土地。
当时走到这里,忽然想起,此次香港之行虽无遗憾,终究忘了做一件事:去当年九龙城里龙津义学的旧址,看看那副让我记诵了三十年的对联:
其犹龙乎?卜他年鲤化蛟腾,尽洗蛮烟蜑雨;
是知津也!愿从此源寻流溯,平分苏海韩潮。

蛮烟蜑雨,今日已散尽;苏海韩潮,何时可复见?
对此,香港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