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ki瓶子 显示图片

一直非常想去武汉看曾侯乙编钟,2023年春天终于找到契机去满足了愿望,既然来了当然得安排一天武汉的行程,也约了当地许久未见的两位朋友见面


对于武汉,虽然也去过好几次,但是市区真是一次没去过
原定计划晚上到,去长江大桥看下夜景,预约了第二天的博物馆,朋友又推荐了古德寺。最后一合计,酒店定在了江汉路步行街附近,离江景近,古德寺也还比较近,有地铁口,去高铁站也可直达。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后到达武汉的时候已经23点多了,夜景自然是没看成,留点遗憾下次来吧。不过难得来还是在凌晨的江汉路步行街溜达了一下,1点的街道上人也不少,各种小吃摊上都要排队。



步行街临江边还有个海关大楼,应该是个老建筑了。


比较让我惊讶的是,江汉路步行街上茶颜悦色门店的密集程度,感觉长沙街头现在都没这么多。不过当地朋友说,其实武汉人对茶颜并不感冒。不过对于没有喝过茶颜的外地游客来说,倒是满足了对茶颜的好奇心

洞庭路口锦江之星旁边就是老居民区,巷子里很多早餐店🌯


我的武汉过早三件套自然得安排上,点了三鲜豆皮,蛋酒,和热干面,价格15块。点的似乎有点多,老板问我豆皮是不是打包
碳水果然好吃,好吃到我回来特地又买了那种袋装的热干面,酒酿冲鸡蛋也成了我的常规早餐选择之一


关键词:欧式建筑,佛寺,圆通宝殿


古德寺,原谅我孤陋寡闻,之前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之所以会去是缘于当地朋友的推荐。没有做任何攻略的我在下车的那一瞬间,就感受到这个庙宇的与众不同


首先入口大门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了,还第一次见古寺用这样一个简易门来做入口,后来听说寺庙原本的大门已经封闭不用了,在另外一条路上。
这座寺庙的历史开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法师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1年由主持昌宏法师进行扩建,改名古德禅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1914年由黎元洪亲自题写竖字匾名,一直沿用至今。


入口处有个请香处,买好香出来是一个广场,这里就是比较熟悉的寺庙常规设置,有一个大的香炉,树上挂满了红色的祈愿飘带,还有一尊很泰式风格的四面佛(没拍),查了一下,果然是从泰国请来的。
以下为网络资料:
这尊佛是1997年香港香满楼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张紫珊出资、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董事长李国进于泰国请来供奉至此。有宗教学者认为四面佛置于此处是因为其法力无边不能供奉于殿堂,应当与天地相接。四面佛有四面八臂八手八耳,四面分别代表慈悲、博爱、仁爱和公正,八手分别持有令旗、佛经、法螺、明轮、权杖、水壶、念珠和手印。


香炉后面就是天王殿,也跟常见的不一样,是粉墙黛瓦的典型徽派风格。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它也是古德寺中唯一中式风格的建筑。



天王殿左右手边各有一排西式建筑,比较新,应该是后期新建,是里面的比丘尼的生活区,这里有标识是不让上的🚫



天王殿后就是主殿了,叫圆通宝殿,可能相当于普通寺庙的大雄宝殿


这个殿就非常特别了,首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尖塔,十字架,花窗,罗马柱,非常哥特式教堂风格⛪
但是其实各种细节又涵盖了多国建筑特征⚜️



比如殿四周的外廊为尖券拱的形式,柱结构的爱奥尼和科林斯式柱头呈现出希腊古典建筑的特征。大门尖拱呈三角形,分为两层,朝后上收,为典型古典主义罗马建筑的表现形式。门楣由贝叶形拼饰火焰形构成,包括墙面上的大象,狮子等图案,都是南传佛教,印度缅甸佛教建筑的特征🛕


除了吸纳外国建筑风格,圆通宝殿也有着中国传统建筑细节,比如其内部采用中国传统的正方形开间布局形式。供奉主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背面是海岛观音像。与传统寺院主殿中供奉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二十四天不同,圆通宝殿内部四周供奉的是二十五圆通菩萨,这大概也是它的名字的由来


从异域风的门廊往里面看金色的佛像还挺有趣的,寺庙内部我就没拍啦

二十四诸天造像则是矗立在整座大殿顶部四周(仿佛教堂上矗立的天使),比如大门上方能清晰辨认出拿着琵琶🪕️的持国天王和手持宝伞🌂的多闻天王。大殿顶部有96个莲花花墩,包含有天圆地方的含义在其中,每四个莲花方墩前有一个造像,就是前面说的二十四诸天造像。


圆通宝殿顶部看着像城堡一样的尖塔,其实是九座佛塔,这也是东南亚佛教建筑的特色,比如缅甸的阿难陀寺。


如果从更高的视角看,其实是中央五座佛塔加上墙角四座,象征五佛四菩萨,但远处看九座佛塔七显二隐,与道教的北斗九星又是不谋而合✨


塔顶有个形似十字架的设计,又像风向标,还标了南北。上面延伸出去的据说是中国传统武器中的戟,与吉同音🧧


现在的古德寺,有50多位比丘尼常住修行,所以它现在其实是个尼姑庵。


在古德寺遇到一个来武汉考试的女孩,一起互相拍了拍照片🧏‍♀️🧏


个人比较喜欢也比较好拍人像的拍照点有两个,一个是圆通宝殿左右两边的走廊,一个是天王殿旁边广场的一个座椅上。






非常可惜的是,两边的建筑都不能上,没法拍到圆通宝殿上面的九座塔,也缺少了点新鲜的视角。

⏰|开放时间: 8:30-16点30,16点停止入内
🚌|公交: 30路,工农兵路古德寺站。

门票是不要钱的,但是请香需要,入口请香处有不同价位的(8/15/38不等),还有一些其他的佛事用品可供选择。
之前并不需要预约,但现在官方公众号上已经显示提醒团队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另外会根据游客流量进行动态管理,还好去的早

朋友约了中午去粮道街吃小吃,吃了牛肉粉🍜这条街非常多吃的,很多都排着长队。


因为没有安排黄鹤楼的行程,当地朋友就带着我看了看外观,就在黄鹤楼地铁口旁🚃


路过一家“烧梅”店其实是烧卖啦


远远看完黄鹤楼就打车去了博物馆,下车就感觉人巨多,门外长长的队伍,还好提前好几天约的。这次因为时间关系逛得非常仓促,对它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馆藏品丰富。除了博物馆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乐器种类也非常多,除了最有名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各种鼓,瑟,琴,不愧是“全球拥有出土音乐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博物馆由南北两馆组成,南馆进北馆出。南馆是新馆,设计灵感取自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厅的青铜器——“楚屈子赤角铜簠”,于2021年12月20号开放。老馆(北馆)是一个由三栋建筑构成的建筑群,采用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国“层台累榭”的建筑形式。新馆设计师说:“老馆屋顶呈现梯形的形态,新馆与之相对,采用倒梯形的几何形体,两者正好与簠的形态吻合,二者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曾侯乙是一位曾国(又叫随国)姬姓诸侯王,氏南宫名乙,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侯乙墓位于离武汉并不远的随州,这里出土了大量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文物上记载的铭文也揭示了史料上并无记载的曾国的存在,后也证明曾国就是是后世史书上记载的随国。
2021年新馆开放后,曾侯乙展厅做了重新布展,新展位于南主馆一、二层,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民祀唯房”“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与“永持用享”七个部分。


这大概是我见过人最多的博物馆了,没有来得及找人工解说的我带着电子导览器冲进了一楼第一个曾侯乙展厅。第一部分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展柜里排了两大组青铜器,上面一排是铜升鼎,看着这种收腰款鼎,想起来河南博物院解说小姐姐说的“楚王好细腰”
周代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楚国高级贵族中又以平底束腰的升鼎为中心,升鼎(也称正鼎)盛放祭肉,配以羞鼎(又称陪鼎)和煮牲肉的镬鼎。数了一下,这里是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曾侯乙作为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
这里面很多器物都是以“群像”陈列,比如下方这组铜簠和铜鼎,也侧面体现了湖北省博家大业多东西多


但跟之前看山西,河南博物院的纹饰特别丰富的青铜器不同,这里的青铜器纹饰相对没有那么复杂,设计也没有那么多天马行空,器型也更大更浑厚,也显得更庄重威严。


时间关系,这个部分我逛得比较潦草,进去左手边应该还有“曾侯乙青铜鉴缶”“曾侯乙铜尊盘”的,当时没有仔细看,错过了
我基本是直奔曾侯乙编钟展区,搬入大HOUSE的曾侯乙编钟在“金声玉振”部分,这是我去湖北博物馆的初心
现在展出的为复制品,看上去非常新。资料显示,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一套编钟。


全套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组成(第一层放在地上的那枚大的),称“楚王熊章镈钟”。钲间铸有31字铭文:“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大意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以供其永享。


中下层的支柱都是佩剑士兵的样子,抬头看还能看到点点星空✨


旁边有个展柜中能看到编钟木架的花纹,是用当时非常流行的红黄色画就,上面还有刻铭文,我只能认出第一个字应该是“曾”。


这个部分的展厅由编钟做序,展出了很多乐器,曾侯乙墓随葬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古人弹琴,琴瑟和鸣中的“瑟”却很少见。瑟是中国最古老的箱式共鸣弹弦乐器,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历史记载的瑟有两个时期,先秦的古瑟在南北朝就已失传,而唐宋时期的瑟已经演化得更像现在的古筝。
春秋时期瑟的发展水平很高,琴和筝自汉代开始吸收瑟的优点,获得了极大的艺术发展。汉末琴已取代了瑟成为士阶层修身理性的最佳伙伴,而筝也在魏晋时代取代了瑟在民间音乐的地位,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彩绘木雕梅花鹿在这个乐器展厅的最后,一开始是真没理解它为啥会是乐器


后来仔细查了下资料,推测这件器物应该是当时一种鹿架鼓的鼓架,鹿架鼓是以木雕伏鹿为座的实心小型木鼓,小木鼓音色类似木鱼,可能用于打节奏。
鹿身由整木雕刻,身上红黄色彩漆绘制花纹,头部可自由转动,头上是两根真鹿角,臀部的小孔则是用来插鼓🥁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是东周贵族宴饮时经常演奏的乐曲。楚人以卧鹿作鼓架,是想在听到鼓音时,感受“呦呦鹿鸣”的声音🎶
除了湖北这个鼓架,在江苏连水也曾出土一件类似造型的青铜卧鹿,作为镜架使用。《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鹿在楚地分布广泛,性情温和,具有灵性,楚人视其为瑞兽,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这是一组青铜编磬,铜架两侧是一只长颈小兽作脚,像是龙头鹤身,展翅吐舌,十分生动。钟磬合奏被称为”金石之乐“。


卧鹿后面的楼梯上去就是“民巳唯房”,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两个漆木衣箱,其中一件戈射图漆木衣箱上就写着这个章节的名字。
这件衣箱箱盖上绘有一幅射日图,图中以三足乌鸦象征太阳,在扶桑树下,一名勇士持弓射落乌鸦,也就是神话故事中的后羿射日。
箱面上有蘑菇状的云朵,并有红漆书写了20个字:“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瑟常和”,意思是如果祭祀28宿中的房宿(天驷星,它是保佑农业生产的农祥星),就可以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这些图案与文字也是当时“以民为重”观念的写照。


这个鸳鸯漆木盒翅膀两侧是有图案的,一边是佩剑武士跳舞,一边是乐师用大木棒敲击编钟,也形象展示了编钟的演奏方式。
也因为这个图案,这个木盒被称为“编钟使用说明书”📜但是图案肉眼看得并不是特别清晰,文物标签上有示意图。


这件金镇至今不知道作何用途,真的好像个盖子


这串“蜻蜓眼”玻璃珠看着挺特别,“蜻蜓眼”玻璃珠是源于埃及,目前可追溯的时间最早的出土文物为埃及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一串项链。这些玻璃珠上面有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复眼的眼圈纹,得名“蜻蜓眼”。在古代埃及,蜻蜓眼是一种护身符,不同的图案和纹理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和法力,用于辟邪,直到今天的北非、西亚和欧洲等地区,仍保留着佩戴蜻蜓眼玻璃珠的风俗习惯。而在战国时期的中国,这种配饰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古代文献中与和氏璧并称的“随候珠”可能指的就是这种玻璃珠。


这个四联龙凤玉佩非常精巧,由一整块和田玉镂雕而成,三个玉扣链接四个部分,可以活动。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套十六节连环玉佩,可见曾国当时可能比较喜欢这种可以活动的连环玉饰。


这个玉琮拍得不好,其实上面是有花纹的,琮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祭祀的礼器,古人认为其可与天地沟通。玉琮一般外方内圆,上下贯通,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件玉琮形制应该是西周遗物,但又是战国时期流行的纹饰,猜测可能是古物流传到战国早期加琢的纹饰。




这个展区有大量的玉器,各种玉璜,玉玦,玉龙佩,玉璧,大大小小,各种形状都有。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反映了战国早期玉器的特征:即表面多装饰有浮雕云谷相杂纹,器类以大孔璧、玉璜、玉龙佩最为常见。由于曾为小国,后又依附于南方强大的楚国,因此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具备不少此期楚式玉器的特点。


这个外棺非常大,而且纹饰也很复杂,网上的资料显示:“外棺以青铜为框架,上下及壁板用木板嵌装,外表施彩,重约3.2吨。外表以黑漆为地,绘有绚丽的朱色和黄色花纹工20组。整个内壁髹(xiu)朱漆。这种形式的铜木构件彩绘漆棺为首次发现,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大的一件出土漆器。”


这个墓内部的缩小展示还挺好的,能立体看到你在这两层的展厅里面看到的所有器物都放在哪里。


这个铜鹿角立鹤跟一楼那个编磬的架子两侧是小兽有点类似,只是角是更加明显的鹿角。
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这种器型就是鹿,鹤合体,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的瑞兽🦌
它在主棺的东面,主要功能是人神之间沟通的媒介,以引导曾侯乙灵魂升仙。这也是湖北省随州市的城市logo,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其为原型。

《史记》记载了“楚世家”的八百年,让楚国为后人熟知,但其邻居曾国则名不见经传。八百年历史的“曾世家”是考古工作者前后花费42年一手“挖”出来的。
曾国自西周早期立国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晚期,近800年间经历了从周王室藩国到楚国盟友的转变过程,有着深厚的礼乐文明积淀,是我国考古发现中世系最完整、时代跨度最长的两周诸侯国,后印证与文献中的随国为一个国家。


这件铜罍的盖子上有只昂首挺立的小鸟🐦,器身四周都有小兽装饰的扉棱,底部有悬铃,展柜下方有放大镜可以看到。
悬铃青铜礼器是草原文化与商周青铜礼器文化融合的产物,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北方草原民族地区。
西周时期北方势力往南方征战,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悬铃铜器逐渐传播到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春秋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特殊的青铜礼器逐渐消失。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
这件铜罍盖顶有一只可爱的蟠龙竖着耳朵仿佛在紧张聆听,盖面饰云雷纹。肩两侧各有一兽首形半环耳,耳衔圆环。
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龙纹。圈足前后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
罍在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中较为常见,但这种带有高浮雕装饰的罍只见于周文化边缘地区,如四川彭县竹瓦街和辽宁喀左等地。


半环形钺形制及纹饰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形式,龙纹铜钺整体呈龙形,从龙头至龙尾弯成半环🐉
仔细看,这件器物上的这条龙只有两只脚
斧钺在西周是权力的象征,为国君一级的贵族所用,显示当时曾侯具有替周天子讨伐叛乱者的崇高地位。





看看这“只此青绿”的配色,漂亮😍


这款铜卣有两只,一大一小,形制纹饰基本一致,两侧环钮装饰有小兽首,好像现代的小丑尖角帽子呀🤡


器身上有铭文:“麻于肈畜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冊”。
“庚册”是表示麻于族氏。 “肇”这个字除了开始的意思外,还有引起的含义,他因为做管理马匹和谷物的官员,并且做得很好,马和谷物都有大量的蓄积,而得到赏赐。
马和谷物无疑关系民生与军事,麻于畜马谷赍而得到赏赐,是值得纪念的大事,同时也要祭祀祖先,于是制作了尊和卣,并且在麻于过世以后陪伴他一起下葬。


曾伯桼也是曾国的王侯之一,比曾侯乙时期早约300年,是其先祖。这件铜壶2015年才出土,2021年新馆营业后新鲜亮相。盖顶莲瓣型装饰跟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有点类似,器身主体纹饰是环带纹,器盖口、颈部为窃曲纹,圈足以环带纹装饰。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2019年从海外追回,有鼎1、甗1、簋1、盨2、壶2、霝1,共计8件,保存较好,器上均有器主名及器物的自名。铭文显示这组青铜器作器者应为同一人,系“曾伯克父甘娄”,“曾”为国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娄”为其名。



这是唯一一件拥有独立展厅的藏品,并且还限流参观,人多的时候需要排队👨‍👩‍👧‍👧👨‍👩‍👦‍👦


漆黑的背景下,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清晰可见,剑格的正反面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历经2500年,仍寒光闪闪,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剑身有两行鸟篆铭文, “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鸠浅就是勾践。

这个展厅时间关系我逛得比较快了,比较有印象的是,这里有一些比较造型奇特的漆器。


楚人尚凤,凤鸟象征吉祥长寿,凤鸟造型在楚国出土器物中比比皆是🕊
这架鼓由两只趴着的老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凤鸟,中间悬挂一面大鼓,鼓两侧有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

* 推荐这件器物的金属冰箱贴,鸟和鼓分成了三个部分,38一组,顿时觉得好值


这件长着鹿角,又有点诡异怪诞的器物是镇墓兽。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之中,是楚文化丧葬礼仪的一种代表器物。
一般都外形奇特,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镇墓兽主要任务是打鬼驱邪、镇守墓葬。因此镇墓兽一般长相较为凶狠,只有起到了震慑鬼怪妖魔等邪恶力量的作用,才能守卫好主人的墓室。
这种镇墓兽的基本形态由鹿角、兽形首、方形底座三部分拼合而成。鹿角插在兽首顶部孔内,兽身插在底座方孔内,有单头、双头等多种形式。
楚漆器发达的战国中期,镇墓兽的数量最多,到战国晚期则很少见。这种变化与漆器的发展趋势及楚国兴衰的历史是一致的。秦汉以后,这类器物逐渐消失。


虎座飞鸟是楚墓中出土的一种寓意性雕塑类随葬明器,流行于战国时期。一般以蹲伏状的猛虎为座,神态威严,虎背之上立有昂首展翅的长颈凤鸟,仪表轩昂,凤身生出一对锐利的鹿角。
由龙、蛇、凤、鸟及鹿角组成。卧龙整体圆雕成伏卧状,龙首瞪目前望,身下盘卷着两条大蛇,两蛇由龙尾游逸伸向龙首两边翘首前望,其上各站立一小鸟,龙背上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其背上插着一对鹿角。
通体髹黑褐色漆,龙身用红漆绘鳞纹,凤与鸟绘卵点纹、鸟羽纹、波浪状纹。鹿角上用黑漆绘卷云纹。

梁庄王,朱瞻垍,是明仁宗第九子,宣宗之弟,就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三十岁去世。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仅金器重量即达十余公斤,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规格仅次于已发掘的明朝皇陵定陵。所以这个展厅可以称得上是“金碧辉煌”了


梁庄王墓随葬的金银珠宝中,宝石类达18种之多,700多粒,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水晶、绿松石和珍珠等。


图片上左侧这件“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仰莲瓣面上镶嵌红宝石,覆莲瓣面上镶嵌红、蓝宝石,以“拴丝镶”工艺固定在座顶端的一颗橄榄形无色蓝宝石,重约200克拉,这是目前考古所见最大的蓝宝石。
当时中原所产宝石大致就是绿松石、玛瑙之类,而梁庄王墓所用的宝石经鉴定均来自西洋,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珠宝哦


梁庄王墓中出土了两把金杏叶执壶,存世的明代金壶十分稀少,这是首次在明代亲王墓中发现随葬金壶。


这个金锭是所有随葬金器中最实诚的金器,共两枚,每个大约有四斤。
图上这件金锭铭文很清晰,“随驾银作局销镕 捌成色金五十两重 作头季鼎等 匠人黄闵弟 永乐拾肆年捌月 日”。
从铭文可以看出这个金锭是由“随驾银作局”制作的,而“银作局” 是明洪武年间设立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中的八局之一,管理各地选派为皇室服务的金银器匠人。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迁都的过渡过程中出现了随永乐皇帝往返于南京、北京的“随驾银作局”。
这枚金锭的成色是“捌成色金”,成色即黄金制品中金的含量。“销熔”,就是将黄金原料加热熔化成金液,利用模具敞口浇铸成金锭。


这件满饰凸起的二龙戏珠纹和云纹的金锺盖,搭配青花龙纹瓷锺使用,有“承奉司正统二年造金锺盖四两九钱”铭文。承奉司是梁王府内设机构,因此这金锺盖为王府自作器。





编钟演出厅在南馆一楼入口处左侧,有标识。编钟演出在南馆入口处的自助机器上扫码购票,我拍了二维码,出了馆似乎操作不了,可能只能在馆里买?


全票50,每天四场。时间关系没有看成,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吧

地铁8号线可直达,下午晚高峰北馆出口处很难打车,比较适合地铁。
门票免费(这个馆很热门,最好提前3-5天预约)。
周二至周日9-17点(16点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文创店在北馆出口处,东西不多,有博物馆护照卖,可盖章🎴

二楼有个咖啡厅,卖文物蛋糕,挺可爱的。
另,馆内租充电宝的位置非常少,只有一个机器,8个充电宝在咖啡厅里面,所以最好自备充电宝,或者带上插头,有充电桩(插座和usb口)


馆内很多电子解说器自助机,机器押金200,3小时以内20,耳机10块可带走,北馆出口处可还📢
官方推介最佳观展路线:曾侯乙—越王勾践剑—曾世家—楚国八百年—梁庄王珍藏厅。
从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南门开始,一楼进门向右转走进曾侯乙展厅,一路爬到三楼,大约需要2个小时,优点是不重复、耗时短、精华多。

16点半逛完回江汉路酒店拿行李,跟朋友一起吃了一餐湖北菜,完成今天最后一项打卡
因为竹花醉这家店离地铁口近就选了,不过这家店在一个楼上,不是很好找
藕汤真的很棒,比较粉糯的口感,不过朋友说其实是有更好喝的
旁边那个是藕丝炸制的,有点像薯条的做法🍟


从头一天晚上的23点到达江汉路步行街,到第二天晚上21点离开武汉,22个小时完成了过早的体验,古德寺和博物馆的参观,远远地看了一眼黄鹤楼,在粮道街吃了一碗粉,跟两位老朋友相聚,也尝到了湖北藕汤,一切都非常完美,期待下次再见